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雙方的主要交戰區域是在陸上,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的讀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蘇聯紅海軍裝備,以及其戰鬥情況不是非常瞭解。而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也同樣奮戰在戰鬥的第一線。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二戰時蘇聯紅海軍同樣進行了艱苦的戰鬥

為了能夠讓讀者朋友們對二戰時蘇聯紅海軍的裝備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本文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的驅逐艦作為主脈絡,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的主要幾型驅逐艦,讓讀者朋友們對蘇聯紅海軍在二戰期間的裝備有更深入的瞭解。

紅海軍驅逐艦的領頭羊——“列寧格勒”級驅逐艦

在上世紀20年代,隨著蘇聯國內形勢逐漸穩定,重工業逐漸發展之後。當時的蘇聯海軍科學技術委員會決定為蘇聯紅海軍制作屬於蘇聯自己的第一型現代驅逐艦。考慮到當時蘇聯國內重工業的實際情況,新型驅逐艦的指標並不高,設計排水量才2100噸,主要武器是5門130毫米艦炮。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紅圈處的即為5門130毫米艦炮

不過,蘇聯紅海軍認為這樣的指標並不能夠滿足自己的使用需求。因為蘇聯紅海軍打算讓這型驅逐艦充當蘇聯紅海軍下屬的,各個分艦隊的驅逐艦領艦,帶領各艦隊的老式驅逐艦進行戰鬥。因此,在1929年,蘇聯紅海軍將原始設計方案交給了希曼斯基進行設計。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法國的“沃克蘭”級驅逐艦

希曼斯基以當時法國海軍的“沃克蘭”級驅逐艦為藍本,對原始設計進行了調整。希曼斯基將設計排水量由原方案的2100噸增加到2250噸,並用76.2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取代了此前落後的37毫米高射炮。在經過審核後,這個方案在1931年獲得通過,得到了10艘的建造許可並被命名為“列寧格勒”級驅逐艦。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首艦“列寧格勒”號

因為“列寧格勒”級驅逐艦的預想作戰區域並不是遠洋海區,所以該艦採用了短艏樓設計,雖然簡化了建造難度,但是也導致了艦內空間較小,設備佈置和人員活動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武備方面,除了5門130毫米單管艦炮外,“列寧格勒”級驅逐艦還裝備了2門45毫米高射炮、2門76.2毫米高射炮、兩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座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同時,該艦還裝備一具“波塞冬”聲吶,可以配合艦上的深水炸彈執行反潛作戰。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列寧格勒”級搭載的130毫米艦炮

“列寧格勒”級驅逐艦一共建造了7艘,全部以蘇聯及其加盟共和國的重要城市名來命名,足見蘇聯紅海軍對其的期待。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列寧格勒”級驅逐艦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績,

因為主要港口的丟失,大部分情況下“列寧格勒”級驅逐艦隻能夠作為海上浮動炮臺,執行對陸火力支援任務

除了短艏樓設計導致性能提升有限之外,作為蘇聯紅海軍第一型設計和建造的驅逐艦,仍然採用鉚接方式建造,導致其裝備的5門130毫米艦炮不能同時開火,不然會對艦體安全造成影響。此外,當海況超過8級時,“列寧格勒”級驅逐艦艦身結構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總體來看,“列寧格勒”級驅逐艦對當時的蘇聯紅海軍來說,象徵意義大過於實際意義。不過,蘇聯紅海軍也從“列寧格勒”級驅逐艦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汲取了一定的經驗,這位接下來蘇聯紅海軍的其他驅逐艦誕生省去了不少的麻煩。

紅海軍的進階之作——“明斯克”級驅逐艦

“列寧格勒”級驅逐艦在建造和服役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證明了這並不是一款能夠滿足蘇聯紅海軍使用需求的驅逐艦,而“列寧格勒”級驅逐艦的原班設計人員也很快總結出了不足。於是,在1934年,蘇聯紅海軍正式批准了“38號”工程,首艦被命名為“明斯克”號,“明斯克”級驅逐艦出現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兩型驅逐艦在外觀上並沒有太大不同

相對於原來的“列寧格勒”級驅逐艦,“明斯克”級驅逐艦在艦艇外觀上並沒有做太多的改變,僅艏樓外形稍有不同。雖然“明斯克”級的動力系統仍然採用了汽輪機和鍋爐交替佈置的方式,但是解決了“列寧格勒”級上存在的螺旋槳設計缺陷和艦身強度不足的問題。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明斯克”級驅逐艦的主要設備一覽

“明斯克”級驅逐艦連同首艦“明斯克”號在內一共建成了4艘,因為相比於“列寧格勒”級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因此經常與“列寧格勒”級驅逐艦混編使用。首艦“明斯克”號曾經參加過蘇芬戰爭,在衛國戰爭爆發後先被德國空軍炸沉,隨後又被撈起修復,繼續服役至戰後。

“明斯克”級4艘艦中,表現最好的是“巴庫”艦。該艦在被調入蘇聯紅海軍北方艦隊後參與了數次大型護航行動,為蘇聯戰時北極航線的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還被授予了一枚紅旗勳章。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在北方艦隊中服役的“巴庫”號

總體來說,“明斯克”級更多是一款“技術驗證艦”。蘇聯紅海軍將在“列寧格勒”級驅逐艦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在“明斯克”級驅逐艦上進行了驗證,以觀察改進措施是否有效。雖然“明斯克”級驅逐艦也順利撐到了戰爭結束,但是因為改進意義不大,因此戰後也被改裝成了蘇聯紅海軍新技術海上驗證平臺,也算髮揮了餘熱。

濃濃意大利風格的“憤怒”級驅逐艦

作為蘇聯紅海軍裝備的第三款國產驅逐艦,“憤怒”級驅逐艦的誕生和蘇聯的五年計劃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第一個五年計劃帶來的巨大成功,蘇聯相關決策者認為蘇聯有能力大規模建造優秀的國產驅逐艦。於是,責成第1中央船舶建造設計局開始相關設計。

雖然從1932年開始第1中央船舶設計局就開始了相關設計,但是直到1934年年底,相關的設計方案才獲得相關管理機構的確認。新型驅逐艦被編為7型工程,共建造53艘,首艦被命名為“憤怒”號,“憤怒”級驅逐艦至此誕生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憤怒”級驅逐艦

嚴格地說,“憤怒”級驅逐艦並不是一款純蘇聯設計的驅逐艦。因為此時的蘇聯仍然缺乏現代驅逐艦的設計經驗,加上此時蘇聯和意大利的關係還算不錯,意大利方面不僅讓蘇聯設計團隊詳細參觀了自己的“西北風”級驅逐艦,還向蘇聯方面提供了全套“西北風”級驅逐艦的設計方案和相關圖紙。

而蘇聯方面也不客氣,既然意大利的“西北風”級驅逐艦性能看上去不賴,那就照抄吧。於是,除了“憤怒”級上的武器裝備和配套設施是蘇聯國產的,“憤怒”級驅逐艦機械動力佈局和艦上設計和“西北風”級驅逐艦如出一轍。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意大利的“西北風”級驅逐艦

“憤怒”級上下充滿了濃濃的意大利風格,即高射速、高航速設計風格。動力方面採用大型單煙囪結構機械動力佈置、短艏樓設計。其主要武備為4門130毫米艦炮和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防空武器方面則比較豐富,除了2門76.2毫米高射炮和2門45毫米高射炮之外,還根據各艦的實際情況佈置數量不等的高射機槍。

當1938年首艦“憤怒”號加入蘇聯紅海軍後,“憤怒”級驅逐艦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首先,仍然是短艏樓設計導致艦內空間不足,許多水兵甚至要兩人擠一張床。其次是高速航行時重心不穩,甚至會發生船體震顫的情況。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高速航行時的“憤怒”級

雖然相關設計機構在後續艦隻上採用了一些彌補手段,但是總體上也沒能改善“憤怒”級驅逐艦的這些致命缺點。不得已之下,蘇聯紅海軍只能夠將原本53艘的計劃建造數量削減到28艘。

在衛國戰爭期間,“憤怒”級驅逐艦和“列寧格勒”級、“明斯克”級驅逐艦一樣,因為重要港口的丟失,大部分情況下,除了充當移動炮臺對陸進行火力支援外,就是參加北極航線的護航活動。等到戰爭結束時,28艘的“憤怒”級驅逐艦中,前後共有10艘被擊沉或者擊毀。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憤怒”級驅逐艦的主要佈局

“憤怒”級驅逐艦同樣與中國海軍有關係,在上世紀50年代初,

“憤怒”級驅逐艦中的“凜冽”號、“劇烈”號、“果敢”號、“勤懇”號分別加入中國海軍,並改名為“鞍山”號、“旅順”號、“長春”號和“太原”號,成為中國海軍建立之初的“四大金剛”。

紅海軍有限的改進——“前哨”級驅逐艦

上文提到“憤怒”級驅逐艦時,有提到“憤怒”級驅逐艦因為各方面性能的限制,導致原定53艘的建造數量被削減為28艘。而“前哨”級驅逐艦,則是當時蘇聯紅海軍針對“憤怒”級驅逐艦性能上的不足所推出的一款升級版驅逐艦。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憤怒”級驅逐艦和“前哨”級驅逐艦的對比

原本“前哨”級驅逐艦是作為一級全新的驅逐艦而設計的,但是此前設計“憤怒”級驅逐艦的一班設計人員,因為未能解決“憤怒”級驅逐艦上存在的不足,都被下放了。接手的設計師為求穩妥,於是直接在“憤怒”級驅逐艦的基礎上的3座鍋爐增加為4座鍋爐,同時增加了一具煙囪,這也成為“前哨”級驅逐艦和“憤怒”級驅逐艦在外觀上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武備方面,“前哨”級強化了防空能力。除了增加攜帶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數量之外,“前哨”級驅逐艦部署在艦尾的高射炮位置也進行了優化,射界更為寬闊。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前哨”級驅逐艦強化了防空作戰能力

“前哨”級驅逐艦是直接在部分未建造完成的“憤怒”級驅逐艦上改裝而來的,採用了從英國原裝進口的機械設備。雖然這些機械設備的精密性相比蘇聯原產的機械設備更好,但是可靠性並不高,嚴重影響了“前哨”級驅逐艦的正常作戰。等到戰爭結束時,18艘“前哨”級驅逐艦中,只剩下8艘倖存,剩餘10艘都在戰爭中損毀了。

蘇德技術合作的產物——“熟練”級驅逐艦

在1934年,上文中提到的第1中央船舶製造設計局迎來了新的技術主管——布熱津斯基。布熱津斯基早期曾作為蘇的軍事技術合作的代表前往德國進行學習,對艦船動力系統有著敏銳的感覺。因此,當其接觸到了蘇聯最新的“拉姆辛”式盤管直流鍋爐之後,就萌生了以該款鍋爐為動力核心,生產一級全新驅逐艦的想法。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因為排水量小,武備也弱化了

“拉莫辛”是盤管直流鍋爐工作時產生的大氣壓壓力,是“憤怒”級驅逐艦鍋爐的3倍。於是,布熱津斯基決定以“憤怒”級驅逐艦的艦體為基礎,設計一款4最高航速在40節以上的高速驅逐艦。這個設計方案在1935年年初獲得通過,並在1935年6月份開始進行建造,首艦為“熟練”號,因此該級驅逐艦也被稱為“熟練”級。

但是,在1937年,隨著布熱津斯基也被下放,“熟練”號的製造工作陷入了巨大的困難。在國產鍋爐出現問題,並且外購動力核心無果之後,“熟練”號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艘試驗艦,其最高航速也僅有25節,完全沒有達到蘇聯紅海軍的使用要求。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正在參加炮擊作戰的“熟練”號

在衛國戰爭爆發後,“熟練”號驅逐艦參與了幾次對陸炮擊作戰,並在戰爭結束後,再次被蘇聯紅海軍除名,結束了自己碌碌無為的一生。

從意大利進口的驅逐艦——“塔什干”級驅逐艦

“塔什干”級驅逐艦隻有一艘“塔什干”號,單艦成級。隨著蘇聯紅海軍對“列寧格勒”級驅逐艦和“明斯克”級驅逐艦的抱怨越來越大,為了充分汲取當時國外驅逐艦的先進設計理念,蘇聯紅海軍於是決定由國外廠商設計和建造新的驅逐艦,並最終選擇了意大利的奧蘭多船廠。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正在意大利建造的“塔什干”號

“塔什干”號驅逐艦排水量達到了3422噸,曾經在試航中開出了43.53節的平均航速,這種成績已經遠超當時蘇聯紅海軍裝備的幾款國產驅逐艦。蘇聯紅海軍對“塔什干”級驅逐艦的性能十分滿意,準備大規模生產。但此時因為意大利國內政治環境的變化,該計劃擱淺,蘇聯紅海軍最終只得到了一艘“塔什干”號。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原本打算裝在“塔什干”號上的雙聯裝130炮

“塔什干”號驅逐艦的武備前後有較大的變化,在一開始,蘇聯紅海軍打算為其裝備雙聯裝130毫米艦炮。但是這款艦炮的研發進度滯後,不得已之下,蘇聯紅海軍只能夠先給“塔什干”號驅逐艦裝上130毫米單管艦炮。後來,隨著雙聯裝130毫米艦炮的研發成功,“塔什干”號上的艦炮又換成了雙聯裝130艦炮。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蘇聯紅海軍的“塔什干”號,此時用的還是單管130炮

“塔什干”號驅逐艦在二戰期間的戰績非常不錯,除了執行大量的護航和運送任務之外。“塔什干”號驅逐艦在整個服役生涯中,擊落/擊傷了13架德軍飛機、擊沉一艘德國魚雷艇、擊毀了6個德軍炮兵陣地和一個德軍飛機場。不過,“塔什干”號在1942年7月初被德軍飛機擊沉,直到1944年才打撈出水。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換了雙聯裝130毫米艦炮的“塔什干”號

“塔什干”級驅逐艦如果能夠大量生產,將會極大提升二戰時蘇聯紅海軍的戰鬥力。該級艦不僅航速高,火力猛,還安裝了部分意大利原產的觀瞄設備,綜合作戰能力遠超大部分蘇聯驅逐艦。不過,蘇聯紅海軍也通過對該級艦的使用,進一步瞭解到了現代驅逐艦的設計理念。

“基輔”級驅逐艦——被寄予厚望的48型工程

“基輔”級驅逐艦是蘇聯紅海軍“大艦隊”計劃的一部分,根據蘇聯紅海軍在上世紀30年代的估計,蘇聯紅海軍至少還需要20艘續航能力達到4000海里的驅逐艦。加上此時驅逐艦技術革新較快,於是,在1936年,該項目得到批准,編號48型工程。

不過,因為大部分技術專家都不在崗位上,具體的設計方案也延遲到了1939年年底才獲得正式確認,首艦確認為“基輔”號,因此58型工程被命名為“基輔”級。此時的“基輔”級驅逐艦排水量被提升到了2350噸,最大航速42.5節,續航能力則達到了4100海里。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最終確定的設計方案

在艦載武備方面,艦炮和後期型的“塔什干”級驅逐艦一樣,使用雙聯裝130毫米艦炮,一共安裝3座。魚雷發射管則從原來的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升級為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防空武器方面則較弱,除了一座雙聯裝76.2毫米高射炮外,就剩下清一色的高射機槍了。

雖然設計方案看起來還算不錯,不過由於總體規劃不當,蘇聯紅海軍在1940年取消了後續8艘艦的建造方案,只留下了“基輔”號和“埃裡溫”號兩艘已經開工的艦繼續進行建造。但是隨著衛國戰爭爆發,德軍逼近,兩艘艦不得不邊轉移邊修建,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夠完工。最終,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基輔”級驅逐艦,在二戰中竟然一艘完工入役的都沒有。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一邊轉移,一邊建造的“基輔”號

至於“基輔”號和“埃裡溫”號,在戰後則被蘇聯紅海軍作為靶艦處理。前者被潛射導彈擊沉,而後者則被蘇聯研製的首型反艦導彈擊沉。

總結——技術基礎薄弱的二戰蘇聯驅逐艦

從一開始的“列寧格勒”級驅逐艦再到最後的“基輔”級驅逐艦,除了從意大利進口的“塔什干”級驅逐艦之外,大部分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驅逐艦,不僅排水量較小,而且普遍在動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

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簡盤二戰蘇聯紅海軍的那些驅逐艦

戰時蘇聯驅逐艦都強化了防空能力

而實際上,在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聯紅海軍馬上對手頭大部分的驅逐艦進行臨時改裝,強化其防空火力,以對抗當時的德國空軍。雖然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的造船業 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和當時世界主流造船業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

參考文獻:《蘇俄驅逐艦全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