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與英美兩國明確地將航母定義為攻勢制海工具的思維不同, 蘇聯海權思想家雖然也承認航母的價值, 但認為它們需要服務於戰略防禦的總體格局。在斯大林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執政期間, 蘇聯海軍將大部分資源用於建造具有戰略意義的遠洋潛艇以及實現中型水面艦的導彈化上, 昂貴而“次要”的航母則被打入冷宮……

“載機巡洋艦”

俄國革命勝利之後, 蘇聯海軍曾長期遭遇主流強國的技術封鎖, 在艦載機開發和航母設計方面都缺少可借釜的經驗。但隨著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提出建設“大海軍”的目標, 蘇聯開始嘗試從德、意、美等國獲取與航母有關的資料, 也不可避免地為形形色色的雜交艦構想所吸引。

1936年, 以擅長設計客輪著稱的美國造船業鬼才威廉·吉布斯(William Francis Gibbs)受命為蘇聯海軍提供一種3.5萬噸級航空戰列艦設計方案, 他企圖將4座16或18英寸主炮塔、可容納40架艦載機的機庫以及30萬馬力的蒸汽輪機一股腦地塞人艦體, 完全超出了蘇聯造船工業當時的水平, 自是不了了之。不過這遠未驅散蘇聯海軍對航母的興趣: 1945年, 他們獲得了被德軍鑿沉於斯德丁港的“齊柏林伯爵”號的艦, 對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和測繪, 並且頗為受用。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

與英美兩國明確地將航母定義為攻勢制海工具的思維不同, 蘇聯海權思想家雖然也承認航母的價值, 但認為它們需要服務於戰略防禦的總體格局。在鄰接本土的近海和中遠海地區, 莫斯科自信僅憑岸基航空兵、潛艇以及魚雷/導彈驅逐艦就足以擊退“北約”的入侵; 只有當水面艦隊需要突破若干地理“遏制點”、進入開闊大洋時, 才需要航母艦載機提供支援。因此, 即使是航母的積極倡導者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 也僅僅視其為一種輔助功能艦。而在斯大林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執政期間, 蘇聯海軍將大部分資源用在了裁撤過時的大型艦艇、建造具有戰略意義的遠洋潛艇以及實現中型水面艦的導彈化上, 昂貴而“次要”的航母則被打入冷宮。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 蘇聯潛艇部隊面對美國航母“隔離帶”時的無所適從, 迫使莫斯科第一次對其忽視航母的思維做出了反思。更嚴重的威脅則來自美國海基核力量的蓬勃發展: 從1958年到1965年, 美國海軍陸續建成了41艘可攜帶“北極星”型潛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 足以在挪威海邊緣對蘇聯本土實施核打擊, 而部署在摩爾曼斯克等地的蘇聯岸基巡邏機卻對此鞭長莫及。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技術條件下, 最有效的反潛工具是可攜帶聲吶浮標和輕型魚雷的直升機; 但為了保證滯空時間, 它們需要以兩架編為一組的方式行動, 並預備至少4組以供輪換。這便是蘇聯海軍在1962年底動工興建2艘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的初衷——獲得一種至少可搭載8架直升機, 足以在整個挪威海鎖定並攻擊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防禦平臺。

不過, 負責該型艦設計工作的第17中央設計局(TsKB-17)有著更加蓬勃的雄心。他們不僅提出要把直升機的數量由8架增加到14架, 而且計劃將剛剛研製成功的“旋風”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可攜帶核彈頭)、“風暴”近程艦空導彈以及“牝馬尾”變深聲吶統統安裝上艦。但為了降低工程難度, 海軍高層卻要求選用與58型導彈巡洋艦(5000噸級)相同的動力裝置以及狹長艦型。

為了平衡種種互相沖突的指標, TsKB-17不得不做出“混搭”: 新艦的確採用了長寬比高達7.78的狹窄線型以及類似巡洋艦的金字塔形上層建築, 1座“旋風”發射架、2座“風暴”發射架、2座雙聯裝57毫米炮塔以及疊床架屋的雷達系統悉數佈置在艦體前半截。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而在採用外飄結構的艦體後半截, 則設置了一塊81x31米的飛行甲板, 擁有5個直升機起降點。飛行甲板下方是可容納14架卡-25型反潛直升機的機庫, 通過兩部小型升降機與甲板相連, 在上層建築末端另有一個可容納2架直升機的輔助機庫。

如此操作之後, “莫斯科”級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將近1.5萬噸, 編制850人。作為第一種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建造的大型艦艇, 兩艘“莫斯科”級給蘇聯海軍留下的是兩極分化的記憶。

過窄的船型和龐大的上層建築使得軍艦重心過高、適航性惡劣, 加上動力系統不堪重負, 實際航速相較設計指標要低4.5節, 在高海況下屢次出現飛機無法起飛和輪機故障的情況。

但在遠海反潛方面, 兩艦的表現相當出色, 曾多次執行超過2個月的戰鬥巡航任務, 對美國核潛艇群形成了有效威懾。在“莫斯科”級工程中積累的經驗, 也成為蘇聯在1970至1978年繼續開工4艘1123型(“基輔”級)重型載機巡洋艦的底氣。

“武裝到牙齒”的“基輔”級

如果說“莫斯科”級主要還是一種防禦平臺, 那麼"基輔”級無疑具備了更強的攻勢特徵。1970年, 蘇聯開始建造搭載R-29系列洲際彈道導彈的667B型核潛艇, 它們可以從7800公里外對美國本土實施核打擊, 相較“北極星”具有顯著優勢。但若想完全覆蓋北美大陸的主要目標, 667B型潛艇必須前出至格陵蘭—冰島—英國(GIUK)一線, 從而勢必遭遇“北約”部署在該航線附近的岸基反潛機, 中型水面艦和攻擊型核潛艇, 這就要求“基輔”級具備比“莫斯科”級更強的防空和反艦能力, 以為核潛艇提供保護。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蘇聯“基輔"級航空母艦二號艦“明斯克”號上正在進行軍事演練, 1982年攝。“基輔”級具備比“莫斯科"級更強的防空和反艦能力, 滿載排水量達到4.2萬噸, 載機量也超過30架, 通常會搭載16架雅克-38, 另外還能攜帶16至18架卡-27型直升機

最終, “基輔”級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4.2萬噸, 相當於美國最後一型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的一半, 載機量也超過了30架。

儘管並未安裝弾射器或攔阻索“基輔”級擁有的右舷島式上層建築和斜角甲板在外觀上已經和美式航母相當類似, 不過兩者的其他佈局以及用兵思路差異依然明顯。為了打擊“北約”中型水面艦, “基輔”級的整個前甲板被4座雙聯裝(“巴庫”號為6座雙聯裝)“玄武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及其裝填系統所佔據, 2座“風暴”艦空導彈發射架、1座“旋風”反潛導彈發射架、點防禦艦空導彈垂髮系統以及2座主炮塔, 則像“莫斯科”級一樣堆砌在上層建築周邊。

為了擴大飛行甲板的使用面積(最終達到5600平方米), 艦體左側伸出了ー道4.5度斜角甲板, 其上設有7個直升機起降點。它的另一項功能是起降蘇聯第一種固定翼艦載戰鬥機——雅克-38。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明斯克”號航母上的4架雅克-38艦載機, 1982年攝。雅克-38是蘇聯第一種固定翼艦載戰鬥機, 1971年首飛, 最大時速約為1280公里, 有效滯空時間不過1小時左右, 故障率奇高, 不過在面對“北約”的螺旋槳反潛機和中小型水面艦艇時, 雅克-38已經足夠為核潛艇提供最基本的火力掩護

作為蘇聯第一型實用的垂直起降(VTOL)戰鬥機, 1971年首飛的雅克-38其貌不揚。它的最大時速約為1280公里, 有效滯空時間不過1小時左右, 故障率奇高, 與美國航母搭載的大型戰鬥機性能相差甚遠。不過在面對“北約”的螺旋槳反潛機和中小型水面艦艇時, 雅克-38已經足夠為核潛艇提供最基本的火力掩護。

“基輔”級通常會搭載16架雅克-38, 另外還能攜帶16至18架卡-27型直升機, 這一載機量僅僅略微超過英國的“無敵”級輕型航母。但“無敵”級的噸位不過相當於“基輔”級的一半, 兩者設計思路之迥異可見一斑。

在20世紀80年代流傳一時的《“明斯克”號出擊》《追擊“紅十月”號》等西方軍事小說中, “基輔”級“武裝到牙齒”的形象曾經給讀者留下過深刻印象。但對蘇聯海軍來說, 這還遠遠不夠。由於航母建造高度依賴以黑海為中心的烏克蘭工業基地, 尤其是設施最完善的0號船臺, 平均工期超過3年(不含舾裝)的“基輔”級只能一艘接一艘地開工, 最終僅建成4艘, 遠不足以形成規模優勢。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蘇聯“基輔”級航空母艦四號艦“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原名“巴庫”號)上的6對12具SS-N-12“玄武岩”反艦導彈和100毫米兩用炮, 1988年攝。2004年該艦被印度收購, 更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

而在70年代初, TsKB-17提交的兩種與美國超級航母類似的CATOBAR(彈射助飛/攔阻著艦)設計方案均被最高當局所否決, 保留下來的則是相對保守的1143.5型, 依然稱為“重型載機巡洋艦”(TAVKR)。它的排水量和主尺度已經達到美國“小鷹”級的八成左右, 艦艏設置有一道上翹12度的滑躍起飛甲板, 斜角甲板末端佈置了4組攔阻索, 在蘇聯航母中第一次具備了使用固定翼重型戰鬥機的能力。

但佈置在滑躍甲板末端下方垂直髮射井內的12具“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筒依然暴露了它的血統: 一種試圖在無法獲得制空權的情況下向“北約”艦隊實施“飽和導彈攻擊”的非典型航母。

由於導彈發射裝置擠佔了大量內部空間, 1143.5型的機庫全長僅相當於軍艦水線長的56.7%, 密集狀態下可以停放22架蘇-33戰鬥機以及7架直升機, 但飛機起降與導彈發射作業無法同時進行。

1985年12月6日, 1143.5型首艦“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號終於宣告下水。這艘5.5萬噸級航母在主尺度達到“小鷹”級八成的情況下, 有效載機量僅為後者的一半, 最大航速及續航力亦處於下風。

百年航母發展史(四)——“非典”蘇聯

2002年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該艦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級首艦, 於1983年開工建造, 1991華11月匆匆穿過地中海, 抵達摩爾曼斯克加入新成立的俄羅斯海軍, 是俄羅斯現役最新型的航空母艦

根據蘇聯海軍20世紀80年代初進行的圖上推演, 當一個1143.5型航母戰鬥群在大洋上與一個美軍“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遭遇時, 即使用盡渾身解數, 最終仍將被至少11枚反艦導彈命中, 卻無法擊沉美艦。

蘇聯解體前夕的1991年11月, 這艘已經改名為“庫茲涅佐夫”號的鉅艦匆匆穿過地中海, 抵達摩爾曼斯克加入新成立的俄羅斯海軍。同一個月, 蘇聯第一艘安裝有蒸汽彈射器的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完工僅20%的情況下停止了施工, 隨後就地拆毀。

在徘徊半個多世紀之後, 蘇聯海軍最終也回到了主流航母之路, 只是這一天來得太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