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乔治85744078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军队如果没有多尔衮清军帮忙是可能处于不利地步。但是,这不能说明关宁铁骑战斗力不强。只是双方人数实力相差太多,大顺军以众击寡。


吴三桂向李自成摊牌,李自成本计划让权将军刘宗敏带兵打吴三桂,刘宗敏不愿意担当,李自成亲自挂帅,带兵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可能十万多,精锐尽出。吴三桂这边五万,清军八万。吴三桂五万有关宁铁骑、乡勇、其他明军。

交战前期清军没有参予,大顺军依靠人多有对吴军包围,逐占上风的趋势。两方打的精疲力尽了,清军才参战,清吴联军把大顺军击败,损失惨重。

关宁铁骑是明末最精锐部队之一,是明军敢和清八旗军正面野战交锋的部队。在历史上关宁铁骑也是威名赫赫,和魏武卒、陷阵营、北府兵等等一样有名。八旗军是劲旅,关宁铁骑曾几次力挫八旗军,明军除关宁铁骑外,很少敢和八旗军面对面野战交锋的。

明末良将曹文诏曾带关宁军入关平叛,把农民军打得大败。

李自成农民起义部队人数众多,表面是乌合之众,但是其中也有精锐部队,打仗有一套办法。否则不会打败大量明军,攻入北京城,使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大白白野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这个说法,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没有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从1644年4月21日至1644年4月23日,吴三桂部与大顺军在一片石激战两天,给后者造成了重大杀伤,从而使得后续参战的清军能够以逸待劳,比较快速地冲垮了伤痕累累的大顺军防线。

另外,李自成率领抵达山海关的大顺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也有六七万人。吴三桂麾下部队勉强有四万人,但真正直属他的关宁铁骑只有不足万人,其它分别是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人以及临时募集的乡勇部队。若想以此绝对劣势兵力正面抵挡大顺军自然是困难重重。况且大顺军中也不全部是军事训练不足的农民军,有不少都是李自成进军北京途中在陕西、陕西等地归降的明朝官军。这些原官军部队都是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即使是农民军,也是随李自成多年的亲信百战之师,并不是临时招募的农民兵员。

关宁奇兵装束


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军途中


更重要的是,此刻的吴三桂部在京城被大顺军攻破以后已经是没有了任何后援的孤军。人员、军械、粮食、药品等拼掉一点就少一点,形势可以说是岌岌可危。若没有清廷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入关支援,吴三桂部会被一点点地消耗掉, 兵败只是时间问题。

满清八旗武士装束


子夜羌笛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首先,大顺军不是乌合之众。

如果说早期的农民军起义军是乌合之众,那么经过与明军长期的斗争,特别是大量明军军官加入了农民军之后,农民军已经不是乌合之众了。

以明军骁将曹文昭覆灭为例,《明史》称曹文诏为“明季良将第一”,又称“万人敌”。要知道,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张飞被称为万人敌,此人能与关羽、张飞等人相提并论,足见其骁勇威猛。曹文诏在山西、陕西等地,转战千里,经历了大小几十次战斗,斩首36600多人,先后击败了王嘉胤、点灯子、李老柴、独行狼、杜三、杨老柴等农民起义军,基本平定了关中,在参战的将领中排名第一,当地士绅赞叹:“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早期曹文诏率领5000名马,追的数万农民军追杀,无人可当。可到了1632年,农民军越打越有章法,而曹文诏依旧勇猛,追击敌人,却陷入了数万农民军的重重包围,左冲右突,无法突围,力尽自杀。

可见,后期的农民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组织,有战斗力的队伍了,早已不是当初的乌合之众。之后,李自成大顺军又击败了名将孙传庭,控制了陕西大片区域,又有宋献策等文人出谋划策,建立了大顺政权,逐渐完善军事政治机构,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地方割据政权。

其次,大顺军势头正盛,作战顽强。

大顺军在挺进北京的征途中,当地明军大都不战而降,攻陷北京后大顺军的实力达到了巅峰。在招降吴三桂无果的情况下,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进发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进行决战。


李自成带去山海关的大顺军应在10万人以上,拥有李亨、李过、刘宗敏等大将,以及唐通、白光恩等明军降将。李自成久经沙场,刚刚拿下北京,正趾高气扬,特别是新附部队急于表现,斗志旺盛,认为吴三桂军“可靴尖踢倒耳!

最后,吴三桂兵力有限,大多为新招募人员。

吴三桂为宁远总兵,所带关宁铁骑只有1万人左右,这也是大明关宁铁骑剩下的不多的兵马,吴三桂的兵马与其说勇敢不如说是作战经验丰富,都是靠战场上率先逃跑出卖队友才活下来的兵油子,打顺风仗可以,见风使舵的功力深厚。

吴三桂是从北京方向从关内出其不意的攻破山海关,降伏了守军,又临时招募了数万当地兵勇,加起来有5万人。与其说大顺军是乌合之众,不如说吴三桂是乌合之众!

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大战前,吴三桂自知不敌,一方面派当地乡绅游说李自成,称准备投降,一方面联系关外的多尔衮,要求借兵剿贼。多尔衮抓住了这个机会,亲率八旗主力8万人赶赴山海关外十里处安营扎寨。

在战斗过程中,李自成派遣唐通绕道关外进攻,大顺军则在一片石进攻关口,吴三桂列阵城下阻止大顺军进攻,第一天大顺军攻城失利,但顺利拿下外围的九门口,紧逼山海关关口。第二天李自成列成长蛇阵,形成决战之势要一举消灭吴三桂,吴三桂虽全力抵抗,仍显不支。而李自成则在一高岗处,坐镇指挥,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危机时分,吴三桂率少数亲兵突围,亲自到多尔衮营帐求救。多尔衮则趁机要挟,要求吴三桂剃发臣服,并杀马为誓,并为先锋,并与吴军合力夹击大顺军队尾,双方兵力上顷刻发生重大逆转。

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战到黄昏时分,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大顺军败局已定。

小结:

山海关大战初期,吴三桂不敌大顺军的原因主要如下:

1、吴三桂兵力少于大顺军,兵力对比5万:10万。

2、大顺军早已不是乌合之众,正处于巅峰状态,士气旺盛,新附降将急于表现。

3、大顺军自关内攻城,吴三桂难以发挥山海关地理优势,不得不在城外野战,而第二天大顺军全力与吴三桂城外之兵决战,而吴三桂野战之兵更少,大顺军兵力优势更明显。

4、在满清八旗参战之前,双方战术指挥等方面均无重大纰漏,主要靠双方兵力对比和战斗精神决定胜负的,不出意外,吴三桂将全军覆没。

5、满清八旗的参战改变了战局,成为最终获胜的关键。


郑说豫见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若是有战胜李自成的资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戏码了,吴三桂本就处于弱势,败退也就在所难免。

有两点需要注意,关宁铁骑并非全是骑兵,依托城防工事打造的关宁军,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远非野战。

关宁骑兵只有几千人而已,入关也都是以千为规格,否则以关宁铁骑昂贵的维护费用,明王朝根本难以负担。

李自成的军队规模浩大,裹挟了家眷和明朝降将,被称之为乌合之众并不过分。但李自成山海关决战,帅领的却是其麾下的精锐二十万。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职业军队,更是下血本提升军队装备,加上其长期在西北作战,麾下骑兵战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军队。

所以山海关决战,吴三桂与麾下将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顽强的抵挡李自成农民军的进攻,已经极其的不易。

多尔衮率军支援,也是在双方两败俱伤,并趁风势才取得胜利,李自成经此败精锐尽失,部众更加分裂,再也无法阻挡清朝的进攻!


多臻贵


子虚乌有胡言乱语岂可服人,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一支雄军威骑。平西伯吴三桂为山海关总兵官,这只铁骑初建于孙承宗时期,久经沙场血性十足,后辽锦,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中反奸计后,其部将调拨吴三桂帐下。追忆一下当初形势,崇祯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实亡。山海关乃北方通向关外的雄关漫道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当时内缺粮草,以三四个月未发饷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外又多尔衮领七万大军虎视眈眈,内有闯王祸国殃民扰乱京机。刘宗敏还纵兵烧杀淫劣无恶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连天。本吴三桂以答应唐通归属义军。但闻知家丁惨报,父亲被囚,美妾受辱,不仅龙呤虎跳,怒发冲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军将士也义愤填樱怒不可遏,它们的妻儿父母皆被祸害无余。真是哀兵必胜众志成城,无奈出于私愤为报仇吴三桂见多尔衮借兵报仇。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一口应下。1644年4月21日李闯贼和刘宗敏,唐通领八九万人马直逼关下,有了多尔衮助阵,关宁铁骑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只杀得血肉模糊,风声鹤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经三天大战,大顺兵亦惊恐万状,溃不成军。但同样关宁铁骑亦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多尔衮不愧为战场鬼才,座山观虎斗以久,但见以是两败俱伤,以答节点。乃一声令下,八万虎狼之师,养精蓄锐势呑山河,一击而败乌合之众的大顺流民烂军。关宁铁骑也以无回转之力,维心的投靠了多尔衮,成为一个身负国恨家仇的屠贼者。悲惨无奈天不佑也,,,,,,











94310417小云


这里面提问问题的人要理清一个事情:

关宁铁骑和大顺军交战过,并且双方呈现胶着态势。最终在战斗最激烈时刻,多尔衮带领的满旗精锐铁骑从后方突袭大顺军,大顺军败退,闯王开始走向灭亡。这就是双方在一片石之战的最终结果。那也是关宁铁骑最后的辉煌。那么一片石之战是怎么样的一场战斗呢?大顺军跟关宁铁骑又是什么样的部队呢?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提起关宁铁骑,就不能不说崇祯、魏忠贤、孙承宗、袁崇焕四人。如果说崇祯是"天子受国门",那吴三桂就是国门前的门神。关宁铁骑是明末最后一只可靠力量。关宁铁骑于明末组建,极其可能是孙承宗所定编制,由袁崇焕苦练成型,被部署在大明的关宁锦防线。实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使得关宁铁骑的人普遍有着极强的荣誉心和家园责任心。同时一批优秀将领如祖大寿、满桂、赵率教也系数涌出。

"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 祖大寿根据《明季北略》说出关宁铁骑的人员特点。

"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明季北略》中提到的关宁铁骑战斗力。

在明末魏忠贤掌权时期,在国家存亡、大是大非前,魏忠贤也让关宁锦防线得到非常充足的军备物资和军费补给,使得关宁锦防线虽然吃紧,却在对清作战中占据战略优势。可惜在东林党上台后,这个优势随着明朝国库的崩溃而变得岌岌可危。

而一支军队 人数是极为重要的,关系到全局可用之兵,可战之兵。结合北京保卫战和《明季北略》、《崇祯长篇》来看,关宁铁骑部队兵力在3000-9000以内, 在天启七年,整个关宁锦防线关内关外相加"一十万七千三员"(户部尚书郭允厚)。再者当时人员欠缺,加上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投降跟祖大寿清军,一部分留关宁锦防线跟随吴三桂,一部分入关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时,关宁锦防线实际留存的兵力恐怕不足十万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仅仅数千,是最后的硕果。

大顺军,闯王李自成的军队。在跟吴三桂交战前,李自成已经攻下北京。大顺军以农民兵为主,数量庞大,在当时能以人数优势取得战术优势进而获胜,但没有非常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能力实际无法比拟当时的关宁铁骑。且在关内以步兵作战为主,对骑兵没有过多交手,这是一个伏笔。李自成入京第二天,便派人招降吴三桂,当时大明仅仅剩下关宁锦防线还在做困兽之斗,吴三桂倾向于诏安,以留后路,也是对部下的交代。由此李自成认为"四海归一,天下大定",心里小农主义的贪婪、自私、享乐一面显露出来。其部下大将霸占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全家被抄。这个错误导致吴三桂直接站在了大顺军对立面。

一片石之战前,1644年4月18日,李自成率领率领三十万人马兵临山海关——关宁锦防线的核心要地之一。4月20日,爆发山海关战斗。吴三桂为了缓解山海关所受压力,被迫出城迎战,以劣势兵力交战。随后山海关外四座子城失守,吴三桂退守山海关。随后4月22日,又在九门口,吴三桂再次跟大顺军主将唐通激烈交战,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此时吴三桂的山海关陷入危机处境。兵力的绝对劣势,加上大顺军士气高昂,对关宁锦防线而言极为不利。此时,吴三桂的主力在石河西,但是山海关周围的北翼城、东罗城更加危险,大顺军用红衣大炮不断轰击吴三桂的城防,而吴三桂还要防止内奸。

最终吴三桂手下也建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自己最终也同意了该方案。随后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从未面对过精锐的清军,但是此时李自成并不惧怕,吴三桂跟李自成随后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交战,随后是多尔衮趁着大顺军已经跟吴三桂拼得精疲力尽,率领数万精锐突袭大顺军,自此闯王李自成的大顺主力损失惨重。此时是1644年5月30日。


静听竹林风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非乌合之众,这是个关键!

还有并不是吴三桂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他可并没有失败。

根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一书中的考证,山海关一片石之战的时候,李自成的兵马是将近十万名,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马合计约五万。

以人数上来说,李自成的兵马可是占有巨大优势。

而且宋安之参考其他资料,发现一个问题,李自成带领的兵马,应该是“老营”兵马,也就是说是精锐部队。虽然大顺政权因为扩张太快了,导致军队战斗力迅速下滑,但“老营”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吴三桂并没有败给李自成,因为两者激战了一昼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出现,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战到难分难解的分上,应该是吴三桂已经有不支的情况了,所以多尔衮看准时机出手的。

所以总结来说,李自成兵力上占据优势,以将近十万兵马对吴三桂将近五万兵马。战斗力上,大顺军队虽然不如吴三桂的军队,但他们的战斗力也不弱,并非乌合之众,所以战到后来,吴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况。


宋安之


说李自成的军队是乌合之众的,大概忽视了一个现实:李自成军是最早对清军作战的汉人队伍。

李自成军为什么要和清军作战?因为李自成很有远见,他知道清军要入主中原。

为什么吴三桂不与李自成军合作?因为吴三桂认为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吴三桂向清朝借兵,平定匪乱。

这两个观点可以说没有错误,只是时代选择不同。李自成抵抗清军,说明李自成有保护祖国的觉悟。这种觉悟已经比南明史可法之类人好多了。

这种觉悟下的军队,绝不是乌合之众。且不说李自成军打败过清军,就算李自成死后,李自成军依然反清,李自成军的李过高一攻部是抗清最坚决队伍,抗清十年,叫做夔东十三家。

这种觉悟的队伍,绝不是乌合之众。事实上李自成是明末农民的代表,他们虽然有落后的地方,但是也有抵抗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队伍不能污蔑。

怨就怨明朝太腐败。比如崇祯国丈周奎,用国家买军粮的钱买了烟草,前线无粮,导致宁锦之战失败。他不支持崇祯捐款倡议,反而给李自成捐款,被李自成手下打死,活该。就是这种败类太多,大明才会亡。

罪责不能怨农民,农民只是想要口吃的。


梦香寒冰


如果是按照《明朝那些事儿》的记述来看,确实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被夸大了。不过这支铁骑军确实明朝末年实力最强的队伍,虽然不像小说里那样可以压着清军打,但是和满清八旗的正白镶黄同等人数打个五五开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即关宁铁骑和关宁军还不是一回事。关宁军是孙承宗和袁崇焕花了两年的时间在大明辽西地区通过朝廷增兵和招募原辽东遗民而组建的朝廷募兵,里面分为车—骑—步三大块,在孙承宗时代,关宁军的步骑车比例大概在步:骑:车=3:1:3,而到了袁崇焕担任督师的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机动力,关宁军的组成中骑兵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致到了步:骑:车=3:5:3的比率。而所谓的关宁铁骑,只是关宁军骑兵中的家丁部队而已。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他为了能够和清军硬碰硬的野战,花了两年的时间训练出了一支五万人规模的重骑兵部队,这些人及其擅长野战,装备精良,有高质量40斤重的棉布铁甲,还有各种精致的马枪、可以当锤子使的三眼铳和眉间刀以及弓箭,其统兵将领为祖大寿。对于关宁铁骑之所以可以成军这么快,并且短短两年便可以如此善战,根源是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说这五万骑兵部队中最善战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鲜明的家丁特色。而明末最抗造的关宁铁骑,也就是这3000多人。

至于关宁军打的仗也是有的,八旗军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正面战争,跟农民军更是打了大大小小十数场。其中打农民军基本上是碾压式摩擦,这个没什么说头。就说一下和八旗军打的两场战役:广渠门之战和松锦大战。

根据广渠门作战的情况,祖大寿自带一军在城门南,那必然最精锐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据史料显示,莽古尔泰是率领左翼四旗并蒙古诸部,在到达广渠门之后率先和祖大寿交手,而激战之后,祖大寿力退敌军。四旗兵力理论上是3万人马,另外蒙古从军是2000,而祖大寿这边应该也是关宁军主力,人数上和清军相差不大,所以从这个战绩来看,关宁铁骑和清镶白旗以下的旗军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

在松锦大战中,关宁铁骑已经被吴襄和祖大寿交给了吴三桂。乳峰山会战,吴三桂以两万铁骑军反复冲入清军阵中,直接将两万清军伏兵打的七零八落。比较好笑的是,此役清军击退明军的进攻所用的战术,竟是明军曾经最擅长的火炮战术。

所以说虽然关宁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但也绝对是明军里实打实的中坚力量了。

而且,吴三桂只有四万人,大顺军号称80几万,实际上也有20多万,处于绝对性优势,而且还有十余万精锐骑兵,吴三桂单靠自己肯定无法抗衡。吴三桂在山海关被满清和李自成前后夹击,想要生存只能二选一:投李自成不可能,因为有杀父之仇,只好投满清。其实满清或者李自成单挑吴三桂都不会赢下来!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大顺军真正较量的战斗是“一片石之战”,参加此战的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不是当年和后金鏖战不休,正面硬钢后金骑兵的明朝铁军。大顺军也不是乌合之众,而是历经百战、铁血征伐的闯王“老三营”精锐。

退到山海关的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朝廷在辽东组建的骑兵部队,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主要是为了对抗后金的八旗军。明朝朝廷“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精选身体强壮的辽人组成,主要将领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它的名称是后人称谓的。

关宁铁骑的威名是在与后金的战斗中逐渐形成的。主要战绩是在宁远大战中一站成名,后来九千铁骑守北京而名震天下。

袁崇焕被冤杀后,关宁铁骑被分成三部分,大部分由祖大寿率领,一部分由吴三桂统领,一部分进关镇压农民起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祖大寿率麾下关宁铁骑降清。

山海关大战时,吴三桂的兵力约5万人马,其中关宁铁骑1万多人。

征讨吴三桂的大顺军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政权后,即出兵东征,攻向北京。一路血战,攻城拔寨,至攻破北京时,兵力超过十数万人,其中李自成嫡系“老三营”近半数,都是浴血奋战的精锐部队。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和吴氏家人被李自成部下掳去愤然作罢,转身与清兵取得联系。

李自成起兵讨伐吴三桂,出兵十万,和吴三桂在一片石大战,双方相持不下。

吴三桂早在李自成出兵前,已向清兵求援。清兵八万兵士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时杀出,李自成大败。

关宁铁骑是明朝为讨伐异族而建的,曾有辉煌的战绩,但部分跟随祖大寿投降后金,余部又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后降清。关宁铁骑成为历史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