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生命相托我必盡心竭力——邯鄲市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群像


你以生命相托我必盡心竭力——邯鄲市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群像

圖為奮戰在戰疫一線的市傳染病醫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隊第一梯隊部分人員。

2020年初,一場疫情悄然來襲,打亂了無數人的生活節奏。人們談“冠”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責任立身,使命同行。我市醫務工作者迎難逆行,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在一場雖無硝煙、卻系生死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兌現著守護百姓健康的諾言。

請戰!請戰!請戰!

若有戰,召必至。

疫情就是命令。一封封請戰書、請願書似雪片飛來。白衣天使牢記使命擔當,無畏前行。

市第一醫院退休的84歲老專家梁鳳池打來電話,“我請戰,非典時我是專家組組長,現在我身體健康,還可以繼續參戰。”

接到馳援湖北的通知,邯鄲市各醫院一線醫務人員紛紛主動報名,主動請纓。“讓我去!算我一個!”“我是黨員,要衝在最前。”市中心醫院、華北醫療集團峰峰總醫院

16名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內集合完畢,加入首批150人省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

“疫情就是衝鋒號,發熱門診就是主戰場,我不上誰上!”市傳染病醫院急診內科、感染科主任韓海英主動請纓,與10餘名醫生護士一起交上按著紅手印的請戰書,要求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

“未著白衣時,我們是家中的支柱,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換上白衣後,我們就是隨時聽從國家召喚,使命必達的先鋒戰士……”華北醫療集團峰峰總醫院外科醫護人員,在請戰書上鄭重簽名。

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關鍵時刻勇於擔當。血紅的手印按下的是使命、是責任、是擔當。

據統計,全市衛健系統1652名共產黨員寫下請戰書,20個前線臨時黨支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101名醫護人員在火線提出入黨申請,67名醫務工作者到支援湖北前線。他們以“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決心,讓黨旗在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武漢,我們一起打贏這一仗!”

“武漢,我們來了!”

1月底,市中心醫院、華北醫療集團峰峰總醫院16名醫護人員,加入首批150人省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奔赴一線參與防疫鬥爭。

2月4日,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永年區第一醫院2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2月15日,魏縣人民醫院、磁縣人民醫院、涉縣醫院、大名縣人民醫院3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2月17日,市疾控中心流調專家郭娜娜出征湖北……

邯鄲市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初到武漢,華北醫療集團峰峰總醫院宋亞嵐等幾名女醫務隊員,就毅然剪掉了美麗的長髮。

宋亞嵐說,來到武漢市第七醫院,在經過對隔離病房的瞭解及穿脫防護服的培訓後,一個實際問題擺在面前:長髮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延長穿脫防護服的時間,不利於高效開展工作。

“女人愛美。但面對疫情,我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決定剪去長髮。”宋亞嵐說,空空的武漢城,找不到一家營業的理髮店。她們就從超市買來剪刀,互相幫忙,剪去了長髮。

宋亞嵐說,“當長髮掉落的那一刻,我們的內心更加堅定了。我們和武漢市民、全國人民一起戰鬥,齊心協力,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一個班下來,需要穿防護服8個多小時。摘下護目鏡後,面部皮膚磨紅,並有深深的壓痕……我們累並堅持著,無論誰出發前,大家都會為他加油鼓勁兒!”市中心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王蕾說。

“這是我的女兒,2003年,她撇下2歲的兒子,在醫院抗擊非典發熱門診奮戰。幾天前,大年初二,她又加入河北省醫療隊馳援武漢……”在武漢看到媽媽發的朋友圈,王蕾才知道,出發時媽媽強忍著難過,沒讓她看出來,怕她惦記。

“或許我們愧對家人,但我們對自己肩負的責任使命於心無愧!我想對媽媽和家人說,我愛你們,謝謝你們的理解和支持。我是黨員,是幹部,黨需要我在這裡,我義無反顧。”王蕾堅定地說。

“我們的工作地點是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這裡和醫院的環境不同,防護措施不同。來到這裡,就必須打起一百倍的精神投入工作。”永年區第一醫院骨科護士長霍偉豔說,在方艙醫院裡,患者對他們的護理給予了充分肯定。一位患者是邯鄲大名人,看見霍偉豔防護服上的地區和姓名,含著熱淚激動地喊住她:“你們來到這裡支援武漢,照顧我們這些病人,真替咱們邯鄲感到光榮!”患者執意要給霍偉豔拍照留念,他說,“雖然看不清你的臉,但能看到你一顆火熱的心!”

霍偉豔在當天的日誌裡寫下,“我在武漢,我的家人在永年,我很好,希望你們大家都好,盼著早日戰勝疫情,我們一起相擁在櫻花樹下。武漢加油,我們加油!”

進駐隔離區,與死神較量

市傳染病醫院的救治隔離病區,收治的是確診患者。這裡,被外界認為是最危險的地方;這裡,也是為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和信心的地方;這裡,是一個被隔離的世界,與患者一起被隔離的,是醫務人員。

1月24日除夕,市傳染病醫院肺一科團隊作為醫院患者救治隊第一梯隊正式進駐隔離病區,成為全市第一批進入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

“肺一科團隊曾經戰勝過‘非典’和‘甲流’疫情,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我們首當其衝,走上戰場,我們就是白衣戰士。”肺一科主任劉斌遠患有冠心病,心臟放有4個支架,需每天服藥,而年邁的老母親也剛做完膝關節手術。可當一線需要他時,劉斌遠二話沒說立刻投入戰鬥。

“疫情來襲之初,我一直關注著武漢疫情的新聞報道,並蒐集一些相關資料,處於職業的敏感,我想盡快認識這一疾病,想去摸一摸這隻未曾謀面的老虎屁股。”劉斌遠說。

除夕晚上,戰鬥命令下達。劉斌遠來不及吃飯,也顧不上與家人解釋,急忙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行囊,迅速來到病區,與護士長一起帶領科室人員投入一線戰場。

當晚,他們便接診邯鄲市首例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緊接著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患者越來越多,戰“疫”越來越難。

“剛開始,因為沒有成熟的治病經驗,按傳統的治療方法,患者的病情一點點在加重,每拍一次CT,看到患者肺內炎症在進展,我們的心就沉重一次。”劉斌遠說,這個時候,黨和政府給他們派來了援兵。在衛健委的組織協調下,省級專家來了,市級專家來了,中醫專家來了。

專家們共同會診,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最終通過“一人一方”“一人一團隊”和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患者的病情終於有了轉機。發熱退了,咳嗽輕了,噁心、腹瀉好轉了,CT顯示肺內的炎症開始消退了,咽拭子檢測病毒轉陰了。

“新冠肺炎這隻老虎不過如此。在英勇的白衣戰士面前,它退縮了,這也給我們打贏這場阻擊戰帶來了十足的信心。”劉斌遠說。

“除了面對疫情,還要克服許多生活上的困難。”護士長徐瑞香告訴記者,醫院領導多次要求給他們團隊配備保潔人員,但她都婉言拒絕了。她說:“保潔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淡薄,不具備專業知識,病區內的所有事情我們做,我們不僅是醫生護士,也是保潔工!”

沒有保潔工,就自己搞病區的衛生;病房的門鎖壞了,兩名醫生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自己修;病房裡消毒的紫外線燈管壞了,醫生劉永超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爬上2米多高的梯子換燈管;休息的地方不夠,醫護人員就臨時打地鋪。

病區的護士最辛苦,除了做好自己的護理工作,還要為患者打水、送飯,收集患者的糞便,進行消毒。每日清掃、收集的垃圾達到68公斤。

2月6日,邯鄲市首批2例確診患者治癒出院!2月10日,第3例確診患者治癒出院!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確診患者治癒出院……到2月19日,我市已有8批、13名患者治癒出院。

目前,第二梯隊正式進駐隔離病區,接替在前沿陣地鏖戰了21個日夜的醫務人員,接力開展患者救治工作。

與病毒競速,為生命賽跑

17年前,李國翔擔任邯鄲市抗擊“非典”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與“非典”面對面交鋒;17年後,他再披戰袍,為抗擊新冠肺炎奔赴一線。

李國翔是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一病區主任,擔任我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還負責全市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排查指導工作。他帶領專家組成員奔波在市裡及各區、縣醫院,做全面會診和排查疫情工作,經常是從早到晚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甚至20個小時,一直戰鬥在抗疫第一線。

“快些,再快些,患者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這是市第一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崔鶴仙帶領的重症患者救治團隊共同的吶喊。連續奮戰在抗疫火線上的她說:“我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得過時間;我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患者。”

市第一醫院是邯鄲市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感染性疾病科首當其衝。臨危受命的崔鶴仙帶領本科室成員緊急組建發熱門診,成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第一批戰士。感染性疾病科承擔了繁重的人員排查、發熱患者收治、屬地管理等工作。崔鶴仙一再強調科室所有醫生接診患者時,問診一定要仔細、仔細、再仔細。“發燒咳嗽,渾身無力嗎?”“有沒有流行病學史?”“多長時間了?”望、聞、問、切,一定要全面做到,像偵探一樣,窺探其破綻,避免發熱患者隱瞞情況。

搶救患者,崔鶴仙總是衝鋒在前,時間以秒來計算。穿上防護服,接診8個多小時,幾乎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防護服裡面的醫護服裝被汗水浸溼。隔離病房裡的患者非常脆弱,崔鶴仙對病情做出準確判斷,針對性治療,並對患者耐心進行心理疏導……

“防護服透氣性不好,每天穿幾個小時汗流浹背,汗水把雙手浸漬成白色;護目鏡上滿是霧氣,近距離看電腦屏幕都費勁;為了節約醫護用品,連續四五個小時不喝水、不上廁所是家常便飯。”40歲的修坤峰是市第四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該院是峰峰礦區唯一新冠肺炎疫情定點救治醫院。

“有時會感到身心俱疲的累,但看到患者病情轉輕,聽到他們笑著和家人通電話,瞬間就鼓足了幹勁。”修坤峰說,“誰不害怕病疫?但我是一名醫生,更是共產黨員,我只能儘快地調整好狀態,首當其衝衝上去!”

“疫情就是衝鋒號,發熱門診就是主戰場,作為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我不上誰上!”連日來,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馬景紅總是帶頭在前。每天睡眠不足4個小時,嗓子啞了,眼圈黑了。為了節省一套寶貴的防護服,連續工作數小時不喝水、不上廁所,不知疲倦地護理患者,與病毒賽跑著。

馬景紅說:“數小時下來,最難受的不是飢渴難耐,而是口罩戴得時間長了憋悶得厲害;防護服穿得久了,渾身是汗,癢,但只能咬牙堅持。”

每天夜裡從病房出來,累得要虛脫的她,只想找個地方隨便躺一下。“累,還能忍受,就是挺想女兒的,已經13天沒有見過她了,15歲的女兒獨自在家,不知可好?”

時刻與病毒“親密接觸”

疫情發生以來,邯鄲市大部分病毒核酸檢測在市疾控中心10樓的分子生物實驗室裡完成,諸多疑似病例在這裡確認。

“每天接收樣本,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樣本需要三四個小時。普通群眾可能不理解,為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因為每個病毒樣本箱子不允許提前打開,只能在實驗室內才能開啟。到達實驗室後,必須非常仔細地核對樣本的信息、編號,不能有一點差錯,否則會影響患者救治及防疫工作的後續開展。”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檢驗組組長李偉昊說,為了節省時間,接送樣本由原來的三次改為現在的兩次,但工作量並沒有減少,只是效率更高了。

李偉昊介紹,一個病毒樣本確定是否為陽性,從樣本接收到出具報告,大約需要6到8小時。根據統計,這裡的實驗室每天檢測約400個病毒樣本,9名實驗室檢測人員分為三組,24小時三班倒,檢測工作日夜不停。“必須與病毒爭速度。”李偉昊說,“目前,實驗室檢測的準確率是百分之百。”

“每次進實驗室,都是對自己的巨大挑戰。”正在休息的檢測人員閆永飛說,在近30度的密閉實驗室中,一工作起來就是四五個小時,不能休息不能喝水進食。當脫下十幾斤重的防護用品走出實驗室時,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從實驗室出來後,雖然渴得要命,也顧不上喝水,而是要先坐椅子上歇十分鐘。“那時,我只想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

為分擔市疾控中心檢測壓力,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2月8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中心,抽調包括4名博士在內的8名專業人員,開展咽拭子核酸檢測。2月12日,又正式開展肛拭子核酸檢測,填補了我市三甲醫院開展肛拭子核酸檢測的空白。

“每個步驟都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保證操作萬無一失。由於病毒的核酸需要擴增至少45個循環,或者說需要呈幾何倍數的增長,才能達到被儀器檢測的基線,大家時時刻刻都在和病毒做著‘親密接觸’。”該院檢測中心付澤嫻博士如是說。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200多個標本。由於每批次實驗週期在6個小時左右,標本擴增時間是固定的兩個小時。當完成所有標本檢測時,常常到了第二天凌晨。”雙眸佈滿血絲的檀夢天博士說。最多時,一天接收的標本將近350個,面對如此繁重的核酸檢測任務,附屬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中心“火力全開”,24小時晝夜無間斷。

“忘記了5個多小時穿著防護服的不舒適,忘記了長時間戴著N95口罩的呼吸困難與壓痕皸裂,忘記了已經幾個小時沒有上廁所、沒有喝水。因為穿上這防護服,我就變成了‘超人’,守護群眾生命安全的‘超人’。”李沙博士說道。

做好“鄉村健康守門人”

“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是我們份內職責!”翟大龍、王翠紅夫妻這樣回答。翟大龍、王翠紅是大名縣西未莊鄉雙未城村村醫,也是村民交口稱讚的“鄉村健康守門人”。

在這次抗疫過程中,翟大龍、王翠紅夫妻自覺擔起周邊三個村莊的日常診療工作,堅守奮戰在防疫一線。從大年三十至今,每日堅持走村入戶,排查發熱人員,做好湖北返鄉、途經湖北等相關人員的追蹤隨訪,挑起鄉村防控疫情的重擔。翟大龍說,經常和湖北返鄉、疫區返鄉人員近距離跟蹤監測管理,多少會有些緊張,但不能因為緊張和害怕而把防控疫情的工作丟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擔當。面對疫情,肥鄉區肥鄉鎮趙寨村衛生室所長王延偉第一時間投身到該村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主動把家人送到親戚家,自己在村衛生室24小時堅守陣地。他一邊為群眾解決病痛,一邊參與村裡防控工作,忙到夜裡3點多是經常有的事,餓了就隨便吃一點麵包,堅持守護著趙寨村民健康。面對村民對社會上謠言產生心理恐慌,他通過大喇叭廣播和微信群、朋友圈,讓鄉親們學會了如何消毒、居家隔離、正確就醫等科普知識……得知村裡有一名從武漢返鄉人員時,他第一時間到該戶家中瞭解登記,送去體溫計,講解居家隔離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其間,他定期到該戶家中進行環境衛生消毒。經過14天的居家隔離檢測後,這位返鄉人員身體正常,順利解除隔離。

翟大龍、王翠紅、王延偉……他們是無數普通鄉村醫生中的一員,他們不僅對村民的健康履行著診療和宣傳引導責任,還與村幹部一起摸底、排查、守路口,用一個基層醫務者的擔當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你以生命相托,我必盡心竭力。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邯鄲市醫務工作者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科學規範實施救治,主動當好抗疫“急先鋒”,與全市人民一道,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付出。


邯報融媒體記者 張君 武福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