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札记766汉宣帝父子王霸相杂之术的对话


读资治通鉴札记766汉宣帝父子王霸相杂之术的对话

③皇太子柔仁好儒【案:好儒。这句话等于解释了此后汉代的意识形态的方向、阶级结构的变化,是后半部汉纪的提纲挈领的字眼。虽然我们在后面会看到西汉诸帝对儒臣的杀戮,但是基本历史底色已经是儒家天下了。儒家终于真正开始走到历史舞台上来了。元帝不过是这种历史趋势的总代表。】,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案:法,刑二字点明宣帝的政治取向。】,常【章:甲十五行本"常"作"尝";乙十一行本同。】侍燕从容:"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案:宣帝的政治取向,价值取向,阶级价值代表。】。"〔好,呼到翻;下同。从,千容翻。〕帝作色曰:〔师古曰:作,动也。意怒故动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师古曰:姬周之政。〕【案:对汉家政治思想的总结】且俗儒不达时宜,〔风俗通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翫圣哲之辞,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案:宣帝洞若观火。深知周边都是些俗儒。可见他对那些所谓的儒家派的大臣是心里如何想的。这当然也可也看作是对魏相这个丞相的看法,对萧望之的看法——不过是俗儒而已,其实是看不起的。但是却不能不用,就是力量对比的结果。

】好是古非今【案:价值取向。儒家的价值趋向。是古非今也可也换成是外非今,重点在于非今,至于是什么,不过是手段而已,并非是真的信那些。】,使人眩于名实,〔师古曰:眩,乱视也,音胡眄翻。〕【案:在理论上胡说八道。名和实不能吻合。宣帝这三点批判在当今也非常有价值。】不知所守【案;影响很坏。】,何足委任【案:给顶了回去。太子的话当然不是太子一个人的意思,或者说是后面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太子太傅萧望之的意思。所以这次父子对话,其实也是宣帝和儒家集团的对话。而当时在朝中地位最高的其实就是萧望之了。】!"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案:得出了长远不利的结论。宣帝这个结论是不是下的比较草率了?通过这反对话就能看到汉王朝要大乱?当然不是,我们只能说是背后的阶级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有利于儒家代表的大地主、大富豪集团了。宣帝已经无力回天了。这是对汉帝国的未来的绝望。是对自己一系列斗争最终失败的感叹。一个乱字也概括了后半部分汉纪的基本特点:越来越乱,直到死亡。
】!"

读资治通鉴札记766汉宣帝父子王霸相杂之术的对话


臣光曰:王霸无异道【案:司马光和稀泥了。之前的王霸可是两条路线。在商鞅那里就明确了。】。昔三代之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谓之王。天子微弱不能治诸侯,诸侯有能率其与同讨不庭以尊王室者,则谓之霸。〔庭,直也。不庭,不直也。一说以诸侯不朝为不庭。治,直之翻。〕【案,王霸二者的区别。王道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然是天子自尊,而霸道则是天子被尊。由诸侯领导而已。】其所以行之也,皆本仁祖义,任贤使能,赏善罚恶,禁暴诛乱【案:二者相似的地方。根本性是一致的。】;顾名位有尊卑,德泽有深浅,功业有巨细,政令有广狭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也【案,区别是第二位的。司马光这类分析的倒是很清晰。】。汉之所以不能复三代之治者,由人主之不为,非先王之道不可复行于后世也【案,武断地,没有道理地将屎盆子扣在了皇帝身上。而不是他儒家思想不行。】。〔复,扶又翻。〕夫儒有君子,有小人。〔论语:孔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谢显道为之说曰:志于义则大,是以谓之君子;忘于利则小,是以谓之小人。〕【

案:通鉴汉纪读完,你肯定找不到一个君子儒,全都是小人儒。面对一大堆这样的先辈,我不知道司马光是怎么想的。】彼俗儒者,诚不足与为治也,〔治,直吏翻;下同。〕独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皆大儒也,〔契,息列翻。陶,音遥。〕使汉得而用之,功烈岂若是而止邪!【案:可惜这些人都是汉朝人。汉名儒,不过董仲舒,萧望之和匡衡而已。】孝宣谓太子懦而不立,暗于治体,必乱我家,则可矣;乃曰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岂不过哉!【案:这是典型的立场问题了,跟是非对错我关了。】非【章:甲十五行本"过"下有"甚矣"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甲十五行本"非"上有"殆"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所以训示子孙,垂法将来者也【案司马光当然还是希望儒家思想能够垂法将来。这是明显的立场的问题。】。


读资治通鉴札记766汉宣帝父子王霸相杂之术的对话

注:王霸相杂 的父子对话我是怀疑其真实性的,可以去专栏《大汉衰亡史昭宣中兴》中去参考更细致的考证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