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鲁迅肯定算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大佬之一了,他的文章有许多都选进了中小学生课本,其中就有一篇《藤野先生》,讲到鲁迅对于在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期间的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深厚怀念: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一生当中记忆深切的老师一共三位:年少时私塾的启蒙老师寿镜吾,留日时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还有为他传授《说文》的章太炎。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这位藤野先生究竟给过他怎样的帮助呢?其实我们今日看来,也不过是老师关心学生的那些日常行动。藤野先生在课下细细查改了鲁迅的讲义,讲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堂笔记;为鲁迅纠正解剖图的细节错误;有时向鲁迅问起中国的一些情况。

然而,我们都知道鲁迅最后是弃医从文了,转折点便是在仙台。当时鲁迅和众同学看日俄战争的影片,被影片和麻木的观众深深刺激,自此决定要走强国民之精神的道路。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不过鲁迅离开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临走时藤野先生嘱咐鲁迅回国后寄张照片去,然而他们却自此再也没有联系。我们只知道,鲁迅把藤野先生的照片、藤野先生修订的三大本厚厚的讲义视作"永久的纪念"。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其实鲁迅去世后,有人又找到藤野先生。

比起鲁迅,藤野先生却并不知道之后的种种,乃至别人多年以后才告知他曾有一个姓周的中国学生回到中国去,成为了一名“精神巨匠”。藤野先生回忆鲁迅的文章,甚至作于鲁迅去世之年,但其情诚恳真切,却是有目共睹的。

据说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他很坦然地追忆起过去的事,并未因为鲁迅后来的成就而蓄意夸大美化:周君(鲁迅)当年并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大概也就是中等生;周君是一人来仙台,没有同伴,想必很寂寞,但周君的认真和努力却让人看不出他寂寞;周君上课很认真地记笔记,但因为语言不通有些吃力,自己便帮他改正过来。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虽然对于周君成为文学家自己感到有些惊讶,但在开始便确实感觉到,学医似乎并非周君真正的志向。

对于师生间的感情,藤野先生自言: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而当时鲁迅已经去世,他在读过那篇鲁迅追忆他的文章后,忍不住想:

"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同时他关心鲁迅的身后事,关心周君家人如何,有没有孩子,一个人如果在知晓你去世第一时间还惦念你的家人亲眷是否安好,那么无疑,这个人确实是关心你的人。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鲁迅在自述: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而藤野先生追忆时,也提及自己早年学习汉文,很尊敬中国的先贤,乃至希望好好爱惜这个国家的人们。

在他写作这篇文章时,是上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的早期,中国尚且积弱贫穷,国人于日人的心目中,在内宣的影响下,多半狡黠且无信;乃至他去世的1945年,中日战争仍未正式结束。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日本民众,退休以后甚至住在偏僻的村落里,在当时这些所思所言,必然仅仅是自己的肺腑之言。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但他却在并不知道自己的中国学生未来如何之时,毫不歧视,耐心善良地尽到了为人师表的责任,无论怎么评价,都值得称之为一位好老师,特别是在那样的时代。

藤野先生和鲁迅,往小了说只是一对师生,往大说可算是跨民族和国家的互敬。

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是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回忆至深,老师却可能忘怀学生。这并不怪老师,因为他教育了许多代人,所以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值得在民族的灵魂工程上居功。正如藤野先生回忆鲁迅的内容并不是瞎铺排,他给鲁迅打的标签也不是单纯的"中等生",如果我们的环境不至于如此快而且功利,是否也能在善意的无心插柳之间,少一些逼迫和量化,容纳更多不同种类的优秀人物,建造创造更宽容的空间?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而另一方面,藤野先生对于中国朴素而真挚的好感可见于自述中:他早年就学习汉文。

为什么说中国和日本始终有着联系?

从唐朝开始,汉学和中华文化就是日本人所尊崇的学问,这是日本文化中早就无法除去的。前些日子日本援助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也正是来自民众的善意的写照。

鲁迅:藤野先生,永难忘怀!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呀

即便鲁迅留学时在班级里平平无奇,即使藤野先生只是个毫无建树的老师,但"不以善小而不为",建立在真挚上的善意是美丽的。

藤野先生其实只是一个偶然被照亮到的善良的小人物。而我们都是小人物,世界也是被小人物构成的。不论现世安稳还是多事之秋,我们习惯于心存善意,"一切会好起来,而且还会更好",就不是虚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