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

sghefbjg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

揹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這首本來是袁崇煥寫給熊廷弼的詩,想不到最後自己卻比他還悲慘。袁崇煥的生平寫的人很多了,從他第一句大話“給予我錢糧兵馬,我一人可以平遼”,還是最有爭議的一句大話“計五年,全遼可復”,以及最後一句大話“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讚揚者有之,貶低者亦有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從與他直接相關的人開始寫,看看袁崇煥在這些人眼中究竟是怎麼樣的。

一、他的宿敵:皇太極,不可否認袁崇煥在與皇太極的對決中,戰術上雖有小勝,而在戰略層面上則是被皇太極碾壓。

首先皇太極在袁崇煥賦閒的時間完成了對女真內部的制度改革,本來動不動就抄傢伙內訌的女真各部再次團結了起來,而對漢人的安撫也使滿清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范文程、洪承疇這些漢人在皇太極的手上都是一等一的謀士,皇太極的確是少有的人中龍鳳。

其次皇太極搞戰略的確很厲害,東亞同時代最優秀的戰略家基本都和他交過手,結果是孫承宗下野、盧象升戰死、洪承疇投降,唯一沒打過的楊嗣昌天天跟他談愛與和平的事。皇太極在位期間突破了大明針對後金的軍事包圍網,先後擊敗了蒙古和朝鮮,一舉改變戰略劣勢,之後成功拉攏蒙古使之成為滿洲的大後方,更是借道蒙古直插大明腹地,五入中原把明朝攪得天翻地覆又無可奈何,松錦之戰又一舉殲滅的明軍主力,使大明十數年之功化為烏有,這一切為滿清入住中原奠定了基礎。

最後當時的滿洲人的軍事能力很強,自薩爾滸之戰以來,一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八旗兵除了在寧遠、寧錦、廣渠門外再無失利,而這三場戰鬥明軍的主帥都是袁崇煥。

寧遠大捷時袁崇煥籍籍無名,皇太極還是努爾哈赤的乖兒子,這場戰鬥對滿洲人來說有些意外,本來皇太極想跟著大軍打打秋風,沒想到還真碰上場硬仗,高第那孫子不是應該把大軍全都撤回關內了麼,怎麼寧遠還有人,這袁崇煥是什麼來頭?後金軍隊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導致了一場意外的失利。這是公認的明朝對後金的第一場勝利,傳言努爾哈赤亦在此戰受傷。

寧錦大捷則是皇太極一場實打實的失敗,當時皇太極初登汗位,哥哥弟弟都各自為政,皇太極心裡很清楚,大家不是多喜歡你才選你,大家只是不希望更討厭的人當選。於是皇太極是想通過此戰立威,藉以鞏固自己在部落內部的領導地位,不想卻再次失利,被袁崇煥狠狠地調戲了一番,還被趙率教追出來打,這一戰的確是皇太極最大的敗筆。

廣渠門一戰應該劃到北京保衛戰,此時皇太極事業已經很有起色,而袁崇煥的事業才剛剛起步(剛上任一年),皇太極不在死腦筋的去強攻寧錦防線,而是繞道蒙古釜底抽薪,這招很是高明,不但幹掉了悍將趙率教、滿桂,還在大明內地狠狠的撈了一把,整場操作行雲流水,大明各部只能疲於應付,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廣渠門的失利,袁崇煥的死戰給皇太極的功勳簿上填了一筆汙點,如果能像之後四次那樣保持全勝戰績滿載而歸那就是完美了。

顯然,袁崇煥是當時少有能給他製造麻煩的人,後來包括重新上任的孫承宗、降而復叛的祖大壽、忠孝節義的盧象升、文武雙全的洪承疇、困守孤城的吳三桂都沒能給滿清帶來這麼多的困擾,在大明朝的敵人眼裡,袁崇煥是個大麻煩,不過清朝這個麻煩讓大明朝自己給處理掉了,處理的人就是大明朝的CEO,袁崇煥的領導,崇禎皇帝。

二、他的領導:朱由檢,朱由檢同學本來是個三好王爺出身,三觀極正,熱愛學習、而且十分願意為大明朝的偉大復興奮鬥終身,可惜他晚生了幾年,所以只能讓他哥哥朱由校來為這個事業奮鬥了。

但是朱由校顯然沒有這個覺悟,他更熱愛他的木匠事業,於是他組織了個班子幫他處理政務,可朝中的大小官員都是靠吟詩作對考上來的,半輩子不食人間煙火,治國安邦都是外行,朱由檢索性就從身邊的太監挑了一個看起來靠得住的人,這個人就是魏忠賢,事實證明,他選的不咋地。

這一切朱由檢都看在眼裡,但他看到了哥哥的問題,卻沒看到哥哥的無奈,他看到了魏忠賢的做事的荒唐無腦,卻沒看到那些指責魏忠賢的文官只會空談,連事都不做。他哥哥離奇暴斃的那天,他突然被推上了皇位,他開始以他的理念來打造他理想中的大明朝。

袁崇煥就是在此時進入朱由檢的視野,這可是寧遠、寧錦的大英雄!朱由檢不由分說就把他從老家拉出來做官,一路上不停地給他加官進爵,直到升為薊遼督師,負責全遼局勢,看著小皇帝崇拜的眼神,酒過三巡的袁崇煥說了一句至今被人詬病的話“計五年,全遼可復”,袁崇煥似乎沒當真,這不過是他這輩子吹了無數牛的其中一個,朱由檢卻當真了,這個沒出過北京城的皇帝對北京城外一切的東西都是通過文官們拗口的奏章中知道的,他對北京城以外的東西都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他只是單純的認為:袁崇煥既然是大英雄,那他肯定是對的。

然而袁崇煥上任後,他卻討厭起這個英雄了,因為他老要錢,前線不過欠了四年的兵餉,就鬧起兵變了?這是人乾的事麼?這幫當兵的就沒點覺悟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國家都這麼窮了,就不能為國家多餓幾年麼?然而袁崇煥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你討厭的時候還在後頭呢!

接下來袁崇煥寫了一份讓小皇帝和今天的吃瓜群眾都錯愕不已的報告,主要內容是想賣糧給蒙古幾個部落,那幾個部落是滿洲的同盟,為了一些戰馬和工資就變相資助滿洲這樣好麼?而且不是給你們補發了一年的工資了麼,怎麼好像還是缺錢?

朱由檢還沒想明白這些,一條爆炸性的消息就傳過來了,袁崇煥把毛文龍給砍了!這哪跟哪啊,毛文龍不是自己人麼?而且毛文龍鎮守的那個皮島看起來很重要啊,怎麼自己人把自己人給砍了?關鍵的是,這麼大事你竟然辦完了才告訴我!你眼裡還有沒有這個皇帝!

直到有一天,皇太極突然從蒙古打了過來,一路過關斬將如入無人之境,好在大英雄也來了,大英雄終於要與大反派進行對決了!唉?大英雄怎麼走了?大英雄?這廝到底想幹什麼?

轉眼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而此時大英雄才姍姍來遲,朱由檢強壓著怒火為袁崇煥安撫情緒,袁崇煥似乎深受感動,親率三軍,經過廣渠門激戰後清軍開始撤退,一切都結束了。

的確,終於到了皇帝跟你清算總賬的時候了!

一開始,看得出來皇帝還是不想殺袁崇煥的,畢竟人才難得,然而,之後發生的事終於讓皇帝動了殺心,先是抓了袁崇煥後,袁崇煥的親信祖大壽直接帶兵開溜,誰勸都勸不住,後金一看關寧軍撤了,又殺了個回馬槍,京師再度告急,什麼聖旨口諭的在祖大壽這裡都不好使,結果最後靠袁崇煥一紙書信就召回了祖大壽,這還是我大明皇帝的軍隊麼?

雖然皇帝恨得牙癢癢,但是不過想好好殺殺他的銳氣,讓他看清楚誰是老闆就好,於是皇帝便在朝堂委婉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然而東林黨人紛紛慷慨陳詞為袁崇煥辯解,正當崇禎感到掛不住時,溫體仁勇敢的站了出來,解了皇帝的圍,直接指出了東林黨捎帶袁崇煥的死穴,袁崇煥結交東林黨!

外臣結交內侍,就是死罪。這是皇帝的底線,也是無數皇帝用腦袋換來的血的教訓,至此,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心中再無慈悲,袁崇煥只有一死。

三,他的親信:祖大壽,祖大壽跟當年李成梁手下的祖家是不是同宗不好說,但也都是遼東出來的老兵,最初努爾哈赤橫掃遼東的時候,祖大壽一路小跑撤到了山海關,這期間從經歷敗戰無數,總兵戰死無數,祖大壽歷經風雨自巋然不動,依然活的好好的,不得不說也是種能耐,本想在山海關好好過日子,誰想到突然有一天被髮配到寧遠修城,也不知道是哪個沒腦子的書生出的餿主意,這次怕是回不來了,抱著得過且過的決心,祖大壽極不情願的來到了寧遠。

偶然的一天,上級派了書生來視察工作,一般來說這些書生滿嘴的仁義道德實際就是來找油水的,給點好處就打發了,結果今天來這個祖大壽沒能打發走,這個書生就是袁崇煥。寧遠修城就是這個孫子的建議。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袁崇煥嫌祖大壽城池修的不好,祖大壽覺得袁崇煥是外行干預內行,針尖對麥芒,兩人進行了一場沒有任何記錄的對罵,結果是祖大壽輸了,從此對袁崇煥心服口服。

在很長時間裡,寧遠的主要工作就是枯燥修城,祖大壽原本對戰事的發展很不樂觀,但是在這個熱血書生的領導下,這場戰爭似乎還不至於絕望,於是,寧遠城終於修好了,可惜,上級卻突然下命令要放棄這座堅固的要塞,眼看多年的心血即將付諸東流,祖大壽欲哭無淚。

“我是寧前道,我誓與寧遠共存亡”,袁崇煥一席話,是原本已經丟失了的勇氣重新回到這些遼東漢子的身上,寧遠眾志成城誓要帶著尊嚴死去!望著黑壓壓的大軍,寧遠沒有畏懼,面對血淋淋的屠刀,寧遠沒有畏懼,面對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寧遠沒有畏懼,寧遠決不投降!

當然這場戰鬥兩三天就結束,至於為啥結束眾說紛紜,根據袁崇煥的奏章他們的大炮殺傷力很大,貌似擊中了某個重要人物,朝鮮使者則堅持認為袁崇煥打中的那個人是努爾哈赤,毛文龍的探子也確認戰後努爾哈赤受傷很重一直在溫泉療養,但是可惜都沒什麼關鍵證據,而努爾哈赤在此之後又親征了林丹汗才徹底死掉,很難說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總之寧遠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勝利。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一時間民心振奮,關寧軍成了大明朝的明星,當然明星歸明星,功勞歸功勞,明星咱們就當當好了,功勞主要是要給朝中的太監們的,至於關外這些地方就都歸袁崇煥關好了,管不好要負責哦。

後來皇太極又來了,在寧錦大捷中,關寧軍終於在野戰戰勝了八旗軍,一時風頭無兩,當然功勞依老規矩,也是朝中太監們領導有方,至於袁崇煥麼,暮氣太重,至於具體什麼意思你們自己想去吧。於是袁崇煥被迫下野。皇太極此時有很多事要忙,關外贏得了暫時的安寧。

天啟七年八月,崇禎繼位,同年閹黨倒臺,袁崇煥起復。

隨著袁崇煥起復,趙率教、祖大壽這些老班底得到重用,滿桂則因為不服袁崇煥被排擠出遼東。軍餉也暫時得到解決,但此時關寧軍已經基本喪失戰鬥力,完全沒有了當年的氣勢,於是袁崇煥開始了一系列充滿爭議的神操作,但是這些操作在祖大壽眼裡可能是這樣的:

四年欠餉導致士兵把能賣的東西都賣了,雖然此時皇太極的重心在朝鮮,但打完朝鮮難保不會再打寧錦防線,所以關寧軍的首要任務是回覆戰鬥力,有一支能打仗的隊伍才是一切的基礎 ,而且時間越快越好。

這些崇禎眼裡看似不合理的情況確實關寧軍尷尬的現實,賣糧給蒙古換去馬匹是為了提升戰鬥力,皮島斬毛文龍也是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畢竟在關寧軍眼裡毛文龍此時已成為不穩定因素,還燒錢。

然而關寧軍修好城牆,排好了大炮,練好了騎兵,就等著皇太極在一頭撞過來,可是皇太極就是不來,皇太極呢?

崇禎二年,皇太極突入喜峰口,直搗大明腹地,天下震動,趙率教率兵營救遵化,被清軍伏擊,力戰而死,形勢急轉直下,袁崇煥本意救援遵化,可惜遵化失守 ,未免重蹈覆轍,袁崇煥與清軍不敢輕率出擊,便在清軍的前方佈陣,結果皇太極虛晃一槍,繞過了袁崇煥直奔京師,袁崇煥不得已,一路追趕直到北京城下。

在廣渠門外,一群遼東人為了保護北京人在城外奮勇殺敵,而北京人卻坐在城裡痛罵遼東人裡通外敵,霎時間流言蜚語四起,縱然袁崇煥捨命退敵,仍被打入了大牢,世上竟有如此荒唐之事,不打了,回家!

一時間關寧軍群情激奮,掉頭破了山海關直奔關外,皇帝老兒下詔讓我們回去?肯定是假的,一定又是陰謀!什麼?袁督師讓我們回去?唉!祖大壽仰天長嘯,回京退敵,然而他卻再也沒聽到袁崇煥的消息,值到幾個月後,袁崇煥被凌遲棄市,此後祖大壽終生未進入關內。

後來,祖大壽數敗於皇太極,被迫投降,被列入貳臣傳中。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風林火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黑袁崇煥大約是從2005年以後突然出現的,是有系統有組織,隨後才引起一些人的跟風。

其實,任何網上的這種覆蓋全網又能夠持續多年的事件,背後沒有金主和推手是絕對不可能的。

然而,滿遺團體對袁崇煥倒是沒必要太黑。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殺掉的,而袁崇煥又是當時明朝遼東的大將。殺袁崇煥可以體現崇禎的無能,所以滿遺或者為滿清歌功頌德的人比如金庸、閻崇年等人多讚揚袁崇煥,藉此諷刺崇禎和大明無能。


對於大漢民族主義者,也沒有必要可以去黑袁崇煥。因為袁崇煥雖然有些問題,畢竟駐守遼東多年,獲得兩次戰役大捷,對國家是有貢獻的。

就像秦檜後人不惜代價在網上黑岳飛一樣。真正想方設法黑袁崇煥的人,恰恰是那群毛文龍麾下投靠滿清的叛徒後代。

這些人在2000年以後,試圖為他們祖先平反,還搞了一些祭祖運動。

結果,被中國民間老百姓罵的狗血噴頭,政府也不支持。

鑑於公開平反似乎不行,這票人就花了不少錢,找來一群無良文人和網絡水軍,不惜代價的黑袁崇煥。

原因不復雜,想要為他們祖先所謂平反,弘揚他們祖先是所謂維護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英雄,就必須黑袁崇煥。

因為這些民族叛徒的所作所為,同袁崇煥是恰好相反的,如果不能推翻袁崇煥,他們祖先也就無法平反。

這種事情其實不罕見,比如秦檜後人、方伯謙後人之流,只要有錢有身份,找無良文人寫一寫胡說八道的歷史解密文章,再讓水軍常年發出就是了。

反正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歷史,很容易被他們迷惑。

但這些人的文章,在對於清史略懂一些的愛好者和專業歷史研究者眼中,是不值得一駁。

他們諸如袁崇煥勾結滿清殺死毛文龍,勾結滿清放清軍進入館內,試圖自立為王叛亂等等謬論,毫無任何歷史根據,完全是造謠而已。

其實大家有興趣去明清歷史論壇看一看,這些人的文章早已經被駁斥的體無完膚。

但因為是水軍發帖,水軍本身不懂歷史不可能去駁斥,只能單純的複製粘貼而已。


中國網絡的亂象,就在於這些牛鬼神蛇亂竄。不是說你不能討論歷史,但如果只是為了宣揚某種觀念編造歷史,就是下三濫的做法。


薩沙


說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其實是不恰當的,相反袁崇煥的功勞又有多大呢?其實袁崇煥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1603年,袁崇煥因為擅自斬殺毛文龍,與後金勾結,被凌遲處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

袁崇煥與後金勾結,其實是無稽之談,只是當時朝廷之中一些人陷害他的說辭。不過袁崇煥確實擅自殺了東江主將毛文龍,而且是因為私人恩怨,所以按照這個罪名,袁崇煥被處死也算是合理,畢竟法不容情。


如果沒有袁崇煥,滿人的軍隊,早就打進了關內,袁崇煥為了救京城,離開邊關,卻成了放滿人進關的千古罪人。

萬曆年間,袁崇煥通過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在遼東軍中任職。袁崇煥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遼東地區,與滿人對峙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受到軍中主帥的器重步步高昇,開始在軍中有了自己的勢力。

袁崇煥在遼東地區立下戰功,不過朝中掌權的魏忠賢卻不開心了,因為袁崇煥並不是魏忠賢一黨的,袁崇煥既然不能為魏忠賢所用,魏忠賢也就不想留著他。後來袁崇煥被迫離開官場,賦閒在家。


明思宗朱由檢繼位後,滿人在遼東地區的勢力一天天坐大,在於滿人的鬥爭中,明朝軍隊節節敗退,朱由檢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一個熟悉遼東軍務的人去前方指揮戰事。

就在此時朝廷之中有人提起了袁崇煥,朱由檢也知道袁崇煥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煥也確實有才,所以朱由檢再次啟用袁崇煥。這次袁崇煥到了遼東後,成為了遼東的主將,開始與滿人對抗,努爾哈赤與袁崇煥的戰爭中,並沒有佔到上風。

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所把守的關口,直奔京城而來,袁崇煥在沒有皇帝聖旨的情況下,私自帶兵,增援京城解了京城之危。不過這也讓滿人大軍有機可乘,滿人趁袁崇煥增援京城,大舉進攻,拿下了邊關。

後來魏忠賢的餘黨誣陷袁崇煥與滿人勾結,企圖篡奪大明江山,而且拿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的事,朱由檢最終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沒有袁崇煥大明很難與滿人對抗,但是袁崇煥擅自殺害大臣,不守法度,這樣的臣子有哪個君主又能不忌憚呢?


斯幽說歷史


而網上對於袁崇煥的評價處於兩極分化。有人稱他為民族英雄,國之棟樑。有人則稱之為漢奸,國賊。

袁崇煥這個人很複雜,說他是民族英雄,絕對是子虛烏有。要說他是奸臣,絕對可以上榜,但說是漢奸則未必。無論如何,他至少也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庸碌之輩。

袁崇煥35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就跟人家討論邊塞的事,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瞭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在天啟朝代,袁崇煥就已經表現出了好吹牛皮這性格。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

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他招兵買馬。

天啟六年,袁崇煥曾經上奏疏吹牛,依靠在關外修城屯田,就能夠讓後金投降。還對魏忠賢大拍馬屁:

“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況廠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天啟皇帝對袁崇煥的大話以及給魏忠賢拍馬言辭沒有絲毫反應,相反針對他的大話吹牛,接連提了六個問題,把袁崇煥的牛皮戳的體無完膚。

而且最後更是明確告誡袁說:“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要他還是老老實實做好實事再說,少來這些大言不慚的把戲。

在崇禎上任以後,袁繼續吹牛“五年平遼”。很多人替崇禎洗白,說是未必相信袁吹吹。

其實以崇禎一慣的政治智商來看,崇禎還真的相信袁崇煥。事實上崇禎為何在把政之後立馬推翻天啟布的政局。他是相要證明自己能力不比天啟差。

袁崇煥就任沒多久,就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卻不知道紅衣大炮正是秘密裝配在毛文龍的部下!結果導致掌握紅衣大炮的部隊投降了後金!

而且袁崇煥為了抹殺毛文龍,禁止給東江鎮補給,餓死東江鎮10萬餘人,同時賣糧食給投降後金的蒙古一部。

明末將領徐石麒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袁崇煥雖然在與後金的戰鬥中取得過幾次勝利,但基本都是以被動防守為主,而且當時明軍的整體實力要高於後金,因此並不能證明他的軍事才能。

再說說袁崇煥該不該殺?絕對該殺。袁的十宗罪,每一條都是死罪。只是崇禎殺的不是時機。

當時袁崇煥矯殺毛文龍時,其實崇禎就可以殺袁崇煥。這是第一個時機。因為不經過審判直接矯殺一個朝廷二品官員,這是嚴重越職,已經無視大明法律。袁的狂妄,目無君主這裡表現非常露骨。

已巳之變時,袁崇煥回師勒王,他的做法再怎麼令人不滿。至少表面上袁沒有叛變大明,而且還處於戰時狀態。而崇禎此時殺袁,導致了關寧軍心不穩。

崇禎在朝堂上對內閣,動則革職,對於武將動則下獄。只要稍有不順意崇禎是開始猜忌,甚至暴怒。對軍事戰爭,崇禎每次都要干預,每次干預的結果都是導致明軍全軍覆沒。孫傳庭,盧像升,被坑死。洪被逼得叛變。

因此,葬送大明的不是別人,是崇禎自己。


小武痴史


這幾年網上關於袁崇煥的是非流言一直都沒斷過,作為明朝末年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袁崇煥為大明守衛遼東抵禦後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結果卻遭到崇禎帝猜忌被凌遲處死,儘管關於袁崇煥始終存在爭議,但是他作為明末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功大於過,對當時的中國更談不上有什麼破壞。


袁崇煥之死,皇太極施反間計是誘因,閹黨餘孽羅織罪名是重點

明朝守禦一方的大將,命運最慘的就屬藍玉和袁崇煥了。藍玉以謀反罪被殺後,遭剝皮實草,傳示各地。袁崇煥則是被凌遲處死,而且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竟爭相“食其肉”,如此悲慘結局,袁崇煥到底犯了什麼罪?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千里奔襲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此時,閹黨餘孽再復興風作浪,對袁崇煥羅織罪名,以“擅殺皮帥”(皮島總兵毛文龍)、“與清廷議和”、“米市資敵”等罪名對袁崇煥進行彈劾,關鍵時候,皇太極又名人在京師散步謠言,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崇禎三年(1630年),在閹黨殘餘的煽風點火下,崇禎帝以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及暗通後金罪名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資)。袁崇煥之死,被後世普遍認為是一起冤案,梁啟超就表示:“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梁啟超著有《袁崇煥傳》一書。



袁崇煥以擅殺毛文龍和暗通後金遭凌遲處死,兩條大罪都存在關聯。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屬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僚,前任薊遼督師王在晉就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應該被磨滅,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是自取滅亡。毛文龍鎮守皮島多年,與後金軍多有交集,皮島這一戰略要衝非毛文龍守不可。袁崇煥有以擒殺毛文龍取信於清廷的嫌疑,袁崇煥名為主戰,實則內心主和。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崇禎帝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遼東非袁崇煥守不可



遼東自從在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十二副鎧甲起兵已來便長期成為明朝與後金的戰略前線。督師如走馬觀花般一任接一任,但遼東的形勢一直不見好轉,特別是萬曆後期,後金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後,明朝在遼東已經由攻勢轉為守勢,直到袁崇煥的到來,這一情況才得到改變。

袁崇煥經營遼東期間,明朝先後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大敗後金軍,兩次大捷都沉重的打擊了後金軍的士氣,遏制了後金欲全侵遼東兵進山海關的狼子野心。寧遠大捷,袁崇煥是頂住壓力,孤軍鎮守,為此還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孤城寧遠,袁崇煥早已嚴陣以待,利用西洋紅衣大炮猛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狂轟下潰不成軍,死傷慘遭,努爾哈赤自己也為巨炮所擊傷,不得已退兵,這是明朝自與後金膠著在遼東前線所取得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崇禎帝即位之後,遭到閹黨打擊而被罷職的袁崇煥被再復起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並親賜尚方寶劍,教他便宜行事。也就是袁崇煥督師薊遼期間,袁崇煥列數皮島總兵毛文龍十二條大罪將其誅殺,關於這段歷史,爭議還是很大的,一方面,毛文龍鎮守皮島多年,對後金作戰很有經驗,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另一方面,毛文龍在皮島耗費錢糧多大,但這還不足以成為袁崇煥枉殺毛文龍的理由,袁崇煥是以公報私仇,兩人實際上存在著不小的矛盾,這也成為袁崇煥本人抹不掉的汙點。



己巳之變,袁崇煥率5000將士千里奔襲,比皇太極的後金軍提前三天到達京師,敵眾我寡下依然奮力拼殺擊退後金軍,解了京師之威。如此大功,卻依然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猜忌,懷疑是袁崇煥放後金軍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暗通後金,加上皇太極設反間計在京師散佈流言,讓本來就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遭凌遲處死,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不明爭相的京城百姓竟爭相啖食袁崇煥的肉,據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載:“是時百姓怨恨,爭噉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所謂活剮者也……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明朝歷史上死的最冤,最悲慘的大將非袁崇煥莫屬,崇禎帝此舉無異於是自毀長城。

蓋棺論定,袁崇煥功大於過,是民族英雄


後世對袁崇煥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清太祖努爾哈赤評價他:“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末維新領袖康有為高度評價他:“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稜,古今寡比。”辛亥元老李濟深評價他:“論明清間事者,愚以為袁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凡如此對袁崇煥的讚美之詞不勝枚舉,袁崇煥暗通後金之事也被認定為是無稽之談,是閹黨餘孽和部分袁崇煥政敵捏造的罪名,袁崇煥之死是一起徹頭徹尾的冤案。

袁崇煥35歲中進士,一生歷戰無數,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皇太極把他當做是自己最值得敬重的敵人。袁崇煥在薊遼督師任上,修邊防,繕城牆,整兵事,幾年時間,遼東防務固若雞湯,一掃萬曆年間的被動挨打局面。如此忠臣良將,卻結局悽慘,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袁崇煥經略遼東,是防禦後金不可多得的良將,他有性格上的弱點,但瑕不掩瑜,對於明朝來說,袁崇煥是抵禦後金的不二人選,對於後金來說,只有拔掉袁崇煥這顆釘子,後金才有可能大舉入侵,崇禎帝枉殺袁崇煥,無異於是在自毀長城。


大國布衣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這個題目似乎有些問題吧。

(袁崇煥像)

袁崇煥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他曾經領導明軍鎮守孤城寧遠,擊敗了兵強馬壯、風頭正盛的努爾哈赤;
他曾經向崇禎皇帝承諾“五年平遼”,結果證明這其實是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式的幻想;
他不經請示,殺死了駐守皮島的毛文龍,同樣也是皇帝器重的人;
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因為他擔任前線最高指揮的第二年(1629年),後金軍隊就殺到了北京城下,皇帝、文武百官和底層百姓,直接面對後金鐵騎的侵擾······

(明末遼東局勢,後金如同惡性腫瘤不斷壯大)


袁崇煥有一腔熱血,想挽救大明帝國遼東的糜爛戰局。他也犯過許多的失誤,如殺毛文龍,毛文龍也是抗擊後金的鐵桿將領之一;和蒙古人做貿易,結果貿易的糧食被運到了後金;他和後金偷偷議和,結果被朝廷發現······


縱觀歷史記載,似乎袁崇煥本身沒有想過自身會對自己的國家產生破壞啊。既然袁崇煥沒想過破壞自己的國家,那隻能談談他的死對他的國家有什麼破壞了。


皇帝和一班文武大臣覺得袁崇煥是“漢奸”“罪魁禍首”,袁崇煥昔日的功勞此刻一文不值。袁崇煥在後金軍隊退兵後,被明朝廷處死,還是最殘忍的刑罰——凌遲。袁崇煥被千刀萬剮!

(崇禎皇帝像,他的駕馭大臣的能力一直飽受詬病)


袁崇煥死了,他曾經的部下們憤憤不平。袁崇煥似乎罪不至死吧?即便要處死,也不該如此殘忍吧?前線將士們聽了這消息,心裡會咋想?請問還有誰願意給大明皇帝賣命?


《明史》上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袁崇煥死了,明朝廷再也沒人可以用,大明王朝的滅亡註定了!


有人說,這是大清編的史書,有失公允,故意拔高袁崇煥。袁崇煥死了以後,明王朝還撐了10幾年呢!

(八旗兵步步緊逼山海關,大明帝國最後時刻缺乏良將,熊廷弼、袁崇煥這樣的將領都是死於自己人之手)


筆者覺得,袁崇煥死後,接替他的將領其實都沒有什麼進取心了,前線將領的士氣重重受挫。袁崇煥慘死的畫面,已經深深地動搖了前線將士的軍心。將士們難道不會覺得,為大明王朝效力,下場會好嗎?稍不如意,皇帝就會弄死自己。袁崇煥死後,遼東局勢真的是一天天潰爛下去,沒人可以解救了!崇禎皇帝殺袁崇煥,哪怕不是自毀長城,也是讓前線的將士寒心。不可取啊!


《明史》


(我是小林,寫作不易,希望我的作品您能喜歡。你能關注我,那更是我的幸事了)


小林品歷史


明朝末年,局勢紛雜,身處漩渦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飽受爭議,袁崇煥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說他是擎天一柱,崇禎處死他就是自取滅亡。也有人說他通敵賣國,欺君誤主,加速了大明的滅亡。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袁崇煥赴遼作戰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35歲時中進士,被任命為了福建的邵武知縣。在任內,袁崇煥因為喜歡軍事,所以經常向一些老兵打聽邊塞地區的戰事。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提拔進入了兵部。不久,後金攻破廣寧,朝廷商議派人鎮守山海關。此時,袁崇煥在查看了關外地形之後,在朝堂上誇下海口,只要有足夠的兵馬錢糧,自己一人便可以鎮守山海關。

(袁崇煥)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顯然,袁崇煥這句話吹牛皮了。一個從未參加過實戰的文官,又怎麼可能以一人之力捍衛整個帝國的安全。從這裡,袁崇煥不切實際的性格已經顯露無疑。



幸好,當時薊遼督師為孫承宗。孫承宗是一個著眼於全局的人,他認為如果想要穩定遼東局勢必資於海。為此,孫承宗上書天啟帝,請求將後勤補給分配給登萊巡撫袁可立一定數額,好讓袁可立經營海上對抗後金的防線。


袁可立能力出眾,迅速在沿海地區構建了上千裡的防線,並且輕而易舉的節制了毛文龍。

再說袁崇煥,來到遼東之後,在孫承宗的指揮下駐守寧遠城。一時間,明朝短暫形成了對後金的軍事包圍。如下圖;



袁崇煥督師薊遼

實際上,袁崇煥的崛起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魏忠賢。

雖然歷史上魏忠賢是一個大奸臣,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雖然拼命斂財,但他並沒有向窮人收稅,而是向那些中高層的富有階級抽重稅。因為他明白,向窮人徵稅,窮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造反,而向富人徵稅,他們雖然失去一些財富,但依然可以過得非常滋潤,根本不可能考慮謀反叛亂。

收上稅來之後,魏忠賢把大部分稅收供給了前線。因此,遼東戰事的順利實際上有一半的功勞屬於魏忠賢的。

不過,魏忠賢和孫承宗關係不好,所以孫承宗被魏忠賢迫害,辭官回鄉。

孫承宗辭官後,高第成為了薊遼督師。



此時,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軍抵達寧遠。這一戰大家非常熟悉,袁崇煥大勝後金,並且一炮把努爾哈赤轟成了重傷,後來還一命嗚呼了。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被捧上了神壇,無數讚譽接踵而至。當然,這其中也有鼓舞明軍士氣的原因,讓大家感受一下,女真並不是戰無不勝的。

不過,袁崇煥似乎並不太清楚,他受到讚譽之後開始驕橫跋扈,與滿桂、王之臣等人鬧矛盾。在這期間,袁崇煥還極力的討好魏忠賢,甚至在遼東地區為魏忠賢建立了生祠。

接下來,魏忠賢設置了遼東巡撫,由袁崇煥擔任。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掌握了後金,袁崇煥寫信給皇太極想要議和。第二年,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求,於是傾巢而出攻打朝鮮。

此時,明廷得知皇太極的動向,將關內關外皆賦予袁崇煥,並且讓袁崇煥救援朝鮮和毛文龍。但袁崇煥坐失良機,根本沒有出兵,也沒有偷襲皇太極的老巢。以此可見,袁崇煥的軍事能力並不是太突出。

皇太極征服朝鮮之後,迅速回兵錦州,袁崇煥再次無動於衷。后皇太極攻打寧遠,袁崇煥才做出了反應,派兵繞到了皇太極後方,並且以水師牽制。

後金面對堅城利炮,損失慘重,最終選擇撤圍。於是,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

縱觀袁崇煥兩次大捷,評心而論,雖然有一些亮點。但是從戰略和戰術上來講,並沒有達到韓信、岳飛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謂的擎天一柱,抵抗滿清、捍衛明朝的棟樑言過其實了。



袁崇煥造成的損失

取得兩次大捷,袁崇煥確實被人們捧上了神壇,但他忘了,他取得的成績是建立在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戰略基礎之上,所以自己也有點飄了,尤其是崇禎繼位時。

崇禎上臺後,袁崇煥有開始了吹牛皮,對崇禎誇下海口,說五年內可以復遼。崇禎聽後非常高興,給予了很多賞賜,並且讓袁崇煥督師薊遼。由此,袁崇煥走到了孫承宗的位置。

後來,有人詢問袁崇煥復遼之策,袁崇煥卻說這些話是安慰皇上。別人好心提醒袁崇煥別犯了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




此時袁崇煥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以向崇禎說:“遼東地區局勢紛亂,況且朝廷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禎:“沒事,我親自下令,各個部門全都聽你調遣。”

“陛下,朝廷還有很多人對我不服氣,我怕有人對我抨擊,導致戰事不利。”

“沒事,這是尚方寶劍,給你。而且我把滿桂等人的尚方寶劍也收了,遼東局勢全都聽你的。”

於是,袁崇煥順利把自己陷入騎虎難下之地。

袁崇煥到達遼東後,為了將權力全部收入囊中,繞道海上,到達了毛文龍的領地,之後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擅自將大將毛文龍斬殺。




毛文龍死後,其部下離心離德,變得毫無戰鬥力,曾經袁可立耗費大量財力物力經營的海上防線徹底崩潰,後金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看到這兒簡直開心到了極限,於是發生了己巳之變,皇太極親自率軍借道蒙古,兵圍北京。

到這兒,袁崇煥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廣渠門與皇太極大戰。期間,袁崇煥曾經多次要求率軍進入北京城,但崇禎下旨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

皇太極撤兵之後,崇禎迅速收繳了袁崇煥的兵權,並且將其凌遲處死。其罪名有以下幾條;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幾條,除通敵叛國有爭議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實。尤其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的幾年中,空耗財力而無進展,擅殺毛文龍導致兵變,致使袁可立數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縱觀袁崇煥一生,在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中有功,不過只停留在戰術層面,只是某一場戰役。而從明朝對後金的整體戰略上來講,袁崇煥過大於功,甚至可以說袁崇煥在戰略層面都是過。尤其是袁崇煥對著崇禎隨意吹牛皮,導致明廷全力支持他,而他卻空費財力、物力,經營幾年之後還使的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而放心大膽的入長城劫掠。所以,袁崇煥死的並不冤。


我是越關


答?這位提問者的提問,對袁崇煥是非常不公平的。

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話說,古代某個地方出現了虎患——該地猛虎成群,到處傷害人畜。

這個時候,大家懸賞招募優秀獵手前來滅虎。

有一個獵手應募前來。

他想方設法誘捕老虎,可是,不但沒有成效,他還搭上了自己的一條命——在一次與虎搏鬥中被老虎吃掉了。

這位獵手一死,虎群更加肆無忌憚,瘋了似的追著人來咬,即使吃不了這麼多人,也要把人咬死、撕碎。

這時候,如果是真的是關心這場災難,就應該問:“虎群對該地區的破壞有多大?”而不應該問:“那個獵手對該地區的破壞有多大?”

明末亂世,天災人禍,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這其中有旱災、蝗災,還有鼠疫,當然,人為的因素更大,民眾起義,滿清入關……

當然,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滿清入關,改朝換代,剃頭易服。

如果是關心這段慘痛鉅變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傷害,您不如問:“明末的天災人禍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或者問:“明清易代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

您去問:“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這不是存心黑袁崇煥,刻意給袁崇煥拉仇恨嗎?

當然,我也不認為袁崇煥是個什麼救世主,他的才能有限,並無濟世大材——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早就給袁崇煥作過非常中肯的評價——不過一個誇誇其談之徒耳。

袁崇煥的確好誇誇其談,吹起牛皮不顧後果,甚至不講邏輯。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單騎出關,察看了關外地形,回到朝堂便大呼:“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這是記載在《明史》裡面他的有的原話。

其他人看到這句話的感覺如何,不得而知。

就我而言,看到這句話,我是覺得狗屁不通。

既然予你“軍馬錢穀”,你又怎麼是“一人足守此”呢?

這句毫無邏輯的話,相當於說:“你們給我百萬大軍,我一個人就可以打天下了!”

你都已有有百萬大軍了,怎麼還是一個人呢?

袁崇煥有什麼克敵制勝的良招沒有呢?

三招:修城池、守城池、用大炮。

這三招守住一兩個城池不失尚可,但沒有野戰能力,根本不可能收復失地。

但他吹牛已成習慣,剎不住車,在崇禎帝面前拍著胸脯說:“五年可平全遼!”

這是沒腦子呢,還是沒腦子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袁崇煥能力雖然有限,但他有力挺危局的膽氣和擔當精神,真也不失一勃勃不屈的奇男子、偉丈夫的氣概,絕對稱得上一個英雄,一個悲劇英雄。

英雄未能挽救時局,但絕不能把那個亂世所遭逢上的破壞記到他的頭上。



覃仕勇說史


明朝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而崇禎又是一個志向遠大、勤政節儉的皇帝。明朝被外族滅亡,是一個朝代的悲哀,一個民族的悲哀。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為抗擊滿清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袁崇煥是民族英雄,他的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有的人認為袁崇煥是個民族罪人,明朝滅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覺得要正確評判袁崇煥,需要放在整個朝局的大背景。下面就袁崇煥頗具爭議的幾點做個剖析。

五年平遼

崇禎元年,袁崇煥被重新啟用擔任兵部尚書,他向崇禎誇下海口:“五年全遼可平!”不過條件是朝廷要給他足夠的錢糧、足夠的信任、足夠的權力,崇禎都一一答應了。袁崇煥說“五年平遼”有一定的依據,不過他把事情想得太完美。首先,遼地的丟失完全是因為明朝廷內鬥所致。當時明熹宗口頭賦予遼東經略熊廷弼,主持遼地軍務的一切權力。但實際上朝廷大權都在魏忠賢和東林黨的手中。而熊廷弼兩派都不是,結果就是負責遼地防務的幾十萬大軍,都由魏忠賢派的王化貞統領,王化貞完全不懂軍事,最終遼地全部落到滿清的手裡,而蒙古也被滿清趁機吞併。在袁崇煥看來,崇禎和明熹宗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有志向的皇帝,並有意除掉魏忠賢,而自己是東林黨派,所以政治上不會像熊廷弼那麼孤立,這就是袁崇煥的自信所在。袁崇煥耗了巨資打造了寧錦防線,接著他要求防線的守將,全部換上自己的心腹祖大壽、何可剛、趙率教等,崇禎全部答應。按說條件都滿足了,該萬無一失了吧。但接著袁崇煥連發兩個剛愎自用的毛病,徹底讓他失去了崇禎的信任。


斬殺大將毛文龍

崇禎雖然大部分滿足了袁崇煥的錢糧要求,但由於崇禎元年開始,天災不斷。朝廷一方面需要銀子去賑災,另一方面百姓都沒飯吃了,哪還有錢交稅,所以造成國庫進一步空虛。國家沒錢,就拖欠了士兵的軍餉,進而導致軍心不穩。袁崇煥為解決這一問題,想了兩個辦法:斬殺毛文龍;賣軍糧。斬殺毛文龍並非完全沒道理,首先毛文龍孤守東江,袁崇煥完全管制不了他。其次毛文龍常常以“牽制後金”,勒索大量錢財,佔用了袁崇煥大量的軍費。另外,毛文龍是魏忠賢的黨羽,本來就為崇禎、東林黨所不容。如今主子都已倒臺,袁崇煥自認為殺了他,沒人會追究他的責任。理論上是沒毛病,他手持尚方寶劍,本來就有斬殺大將的權利。但最大的問題是他沒控制住毛文龍的軍隊,後果是東江丟失,後金還白白得了一精銳部隊。但不能因此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袁崇煥,毛文龍事件確實是個損失,而根本原因還是大明沒錢了,袁崇煥手下因軍餉問題,小譁變不斷。除掉了毛文龍,在一定程度解決了他自己的軍餉問題,而且魏忠賢倒臺,毛文龍最終何處何從本身也是個未知數。

私賣軍糧

為籌集軍餉,袁崇煥未經崇禎同意,私自販賣軍糧給已投降後金的蒙古人。崇禎得知後,曾提醒他,後金也極度缺糧,蒙古人有可能會轉手賣給後金。袁崇煥一方面是沒辦法,另一方面自認為和蒙古貴族私交不錯,也自以為很瞭解蒙古人,所以並沒有接受警告。但最終結果是吃了大虧。


擅自同後金議和

導致袁崇煥最終悲劇下場的主要原因,是和後金議和,但袁崇煥議和是符合當時現實的。戰爭是需要大量錢財的,而大明恰恰沒錢,袁崇煥想通過議和獲得喘息機會。而且由於天災,導致天下起義不斷,崇禎抽調了不少邊關兵力前去鎮壓起義。有這兩點,議和沒毛病。大明一直以來就存在主戰、主和兩派,東林黨是堅決主戰,但他們純粹是文人意氣用事的風格,不講任何策略,不管朝廷難處的。而當家深知柴米貴的崇禎也希望暫時議和,不過自魏忠賢被他急不可耐的除掉後,東林黨一家獨大,有些事情崇禎已做不了主。袁崇煥議和的想法和崇禎是不謀而合的,但崇禎不敢明面上去支持。而袁崇煥卻因此被東林黨拋棄,除掉他只需要一個機會。


己巳之變

本已無力攻明的後金,在獲得蒙古提供的軍糧後,繞道蒙古突然了大明防守最薄弱遵化、三屯營,一路西進,直逼京城。袁崇煥雖然帶兵解了圍,但卻失去了崇禎的信任。站在崇禎的角度懷疑也沒什麼問題,首先他已掌握軍糧流向後金的證據,其次後金又恰好從蒙古突防,而袁崇煥又自認和蒙古交好。失去了崇禎的庇護,東林黨對袁崇煥下手,就再容易不過了。後來東林黨、崇禎借皇太極的反間計,判處了袁崇煥凌遲處死。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聽信東林黨的謠言,爭相搶食袁崇煥的肉,一代名將落得個如此的悲慘下場。總得來說,袁崇煥是一心為國,但缺乏政治智謀,他沒弄清他自認為的堅強後盾崇禎,並不能完全掌握朝權。

另外,袁崇煥是犯了一些錯誤,但他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會犯錯誤,把加速明朝滅亡的帽子扣在他頭上,有點太大。最後說說崇禎,不可否認他是個好皇帝,勤政節儉、勵精圖治,一心想實現“大明中心”。但他自繼位到滅亡天災不斷,上天不給他時間。

他也命苦,沒有個好祖父、好父親。沒有乾隆那麼好命,崇禎繼位接手的是一個爛到骨子裡的政權。而且由於上幾輩不理朝政,造成朋黨坐大,他已無法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放在明末大時代背景下,袁崇煥、崇禎都沒有多大的錯,社會現實讓袁崇煥成了史上最悲催的將軍,而崇禎成了史上最慘的皇帝。


探秘故事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老實說,我沒看懂題幹所要表達的意思 。袁崇煥忠肝義膽,戰績彪炳,是彼時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悍將,卻被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禎帝所殺。根據史料記載,崇禎殺掉袁崇煥 ,等於幫了勁敵後金的一個大忙 ——袁冤死後,在隨後遼東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中,明軍再也沒有取勝過。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袁崇煥是明末時的國家棟梁,邊防柱石。崇禎擅殺忠良,如同自毀長城。袁被冤殺,預示著大明的國運也即將走到盡頭。這樣一位國之柱石,你卻問他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實在難以理解。

書生帶兵,後金剋星

史載,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 。1584年出生於廣西梧州藤縣(也有史料記載其祖籍是廣西藤縣,有爭議)。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任兵部主事、寧前兵備僉事等職。

1623年9月,謀勇兼具的袁崇煥被兵部尚書孫承宗賞識、器重,奉命出關構築寧遠城 ,後被攫升為右參政、按察使職,仍然駐守寧遠 。 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戰神” 努爾哈赤親率十餘萬滿漢精銳圍攻寧遠,袁崇煥臨危不懼,指揮若定,集眾堅守,在城頭架起西洋巨炮(採購自荷蘭的“紅夷大炮”),發炮轟擊,後金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努爾哈赤中炮負重傷,大敗而歸。袁崇煥文人掌軍,卻取得了寧遠大捷,積功晉升兵部左侍郎。

天啟六年(1626)八月,被袁崇煥擊傷的後金豪酋努爾哈赤傷重不治,含恨而亡。不久,袁崇煥再次擊退後金軍的兇猛進攻,取得了“丁卯之役”的大勝。

天啟七年(1627)四——六月,袁崇煥率趙率教、滿桂、祖大壽、毛文龍、劉應坤、畢自肅等將領,配合薊遼總督閻鳴泰挫敗了皇太極的大舉進攻,取得了著名的“寧錦大捷”。

千里救援,卻被猜忌

《明史》記載,“寧錦大捷”後,滿桂、趙率教等將領都得到朝廷厚賞,並加官進爵,但袁崇煥卻因為曾向皇太極議和以及被魏忠賢嫉恨,魏唆使其親信彈劾他拒救錦州而沒有論功行賞,只給他增加了一級官階 。

功高而不賞,袁崇煥憤懣不平,遂主動辭官歸裡。 天啟七年(1627),朱由檢即位,是為明思宗,亦稱崇禎皇帝。崇禎即位後召回袁崇煥,次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1629年10月 ,皇太極率八旗勁旅侵入明境,因數次敗於袁崇煥之手,對其畏懼異常,不敢直攻寧遠,而繞道喜峰口經內蒙兵分三路,連克龍井關、遵化,兵臨北京城下。

袁崇煥聞訊,未得詔命,立刻率軍千里回師救援。袁崇煥果然是滿清剋星,千里馳援的他不顧疲憊,一到京郊立刻進擊清軍,在廣渠門和廣安門外兩次擊敗皇太極。皇太極在軍事上不是袁督師對手,於是採納漢人謀士范文程之計,想方設法除掉袁崇煥。

皇太極用反間計挑撥崇禎與袁崇煥的矛盾。剛愎自用、猜疑忌刻的崇禎果然中計。崇禎疑心袁與皇太極有密約,雙方圖謀攻取北京,簽了城下之盟,於是決定召見並誘捕袁。

崇禎以“議軍餉” 為由召袁崇煥入城。原來,寧遠軍千里來援,在京郊奮戰了十幾天,軍無餘糧,馬無草料,數九寒天,悽風苦雨,露宿曠野,苦不堪言。袁崇煥聽說崇禎召他進城“議軍餉”,很高興,想也沒想就進城來到紫禁城。

忠良被磔,萬古奇冤

接下來發生的事也算婦孺皆知了。袁崇煥見到崇禎後,什麼都沒來得及說,就被武士剝掉官服,並當堂逮捕了,崇禎讓他下錦衣衛大獄,並嚴加審訊。

《明實錄》記載,崇禎三年(1630 )八月十六日,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袁崇煥,慘遭磔刑(凌遲,又稱“千刀萬剮”),含冤負屈而死。那麼,大明國防中堅、滿清勁敵袁崇煥究竟犯了什麼罪?且看看六部六卿(其實是崇禎)給他定的九大罪狀:

一、付託不效;二、專恃欺隱;三、市米資盜;四、謀款誘敵;五、擅殺島帥(毛文龍);六、縱敵長驅;七、頓兵不進;八、遣散援兵;九、攜僧入城。簡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崇煥何罪?莫須有也!

史載,崇禎以“通敵叛國”罪殘酷地處死薊遼總督袁崇煥,凌遲行刑前,觀者如堵,開膛破肚,骨肉俱盡,京師愚夫愚婦們爭啖其肉,最後只剩頭顱,還要傳視九邊;兄弟妻妾均遭流放,家產被抄沒入官,朝野山呼萬歲,自然無人替他鳴冤叫屈。直到七十年後的一七零二年,康熙帝授意清廷內務府公佈了皇太極的密謀,《清太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嘯亭雜錄》等文獻對這一冤案均有詳細記載—— 崇禎誤中皇太極反間計,輕信被建州女真人遣回被俘的楊春、王成德二太監,以為袁總督與後金訂有密約,故意勾引八旗軍入侵關內。康熙帝肚量還算寬宏,倘若他不洩露這一機密,後世一定會把袁崇煥當大漢奸看待 ,他也因此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康熙之所以敢於將此機密大白於天下,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大局已定,統治已經穩固,表彰忠臣義士(即便是敵對方的),更有利於凝聚民心、穩定政局。

袁崇煥之冤堪比岳飛,他死的比岳飛更慘。就連曾經的敵人都為他鳴不平,併為他平反昭雪,居然還有人說他對對中國造成了多大破壞,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