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崇煥會被有些人黑?

紅心335


評定一個人是民族英雄還是漢奸,並不是看他的出身、職業,而是看結果。

毛文龍確實是軍閥,不過李成梁也是軍閥,毛文龍確實走私,因為不走私就要散夥。

有人說到岳飛,其實岳飛也走私,岳家軍就是岳飛的私軍,不然為啥皇帝猜忌他?

袁崇煥殺毛文龍,而後金卻能容得下死敵,說明什麼?這還用選擇麼?為啥明末將領降清無壓力?就像國共決戰一樣?還不是袁崇煥打了這手臭牌,而崇禎沒有及時殺了他,結果就給後金一個千金買馬骨的機會。

恰恰後金做的非常好


如海497


我是無月,關注歷史與文化,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末清初,改朝換代,風雲變幻。這一段時期的歷史,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很多事,說不清,道不明。

袁崇煥,就是其中一個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人物。

是不是有人故意黑他,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煥這個人是有爭議的。

想要弄清楚袁崇煥這個人的功過是非,在我看來,主要是搞清三大問題。

袁崇煥本人

袁崇煥這個人性格如何,脾氣怎樣,能力又有多少?

歷史都由後人書寫,因此在寫作的時候總會帶上作者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大多數時候,這些看法都是正確的。但是歷史的真相又往往藏的很深,尤其是牽涉到政治和權力,其中真相更是難尋。

我看歷史有個習慣,當對一些人物和事件產生前後矛盾或者不解的時候,便會主動把那些主觀的評論和看法給過濾掉,只留下事件本身,比如某年某月某某某做了什麼事,把一系列這樣的事件串聯起來去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相對來說就會客觀些。

分析袁崇煥這個人,還要結合明末遼東的情況來看。

其實,遼東,從李成梁開始,就已經開始爛了。當時的李成梁,稱他為遼東之王都不為過。只是當時大明總體還處於穩定狀態,因此李成梁依然受朝廷節制。但可想而知,如果事態一直髮展下去,隨著關內動亂四起,遼東將是第一個出現割據勢力的地區。

但是努爾哈赤帶著滿洲八旗的迅速崛起,給遼東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也攪亂了遼東的局勢。明廷對遼東的管控力度日益減弱。明朝在遼東地區的軍事長官基本上都享有較大的權力,因為明廷實在無力管轄這一帶,只能賦予鎮守長官最大化的權力,來延續對此地區的統治權。

但滿洲八旗的戰鬥力太強,所以遼東的明軍長官雖然權力很大,但是實際控制區域卻很小。到最後,由於滿洲的軍事行動,明軍在遼東被分割成幾塊,雖然沒有挑明,但幾位鎮守長官都將手中的兵力和地盤視為自己的私人力量,畢竟這裡遠離中央王廷,門外又有強敵虎視眈眈,想要生存,誰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袁崇煥,薊遼督師,名義上是遼東的最大長官,整個遼東都歸他節制。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比如毛文龍,毛文龍孤懸海外,在不投降滿清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保存自己,東江讓他經營成了明朝在遼東的自貿區,這一切,都是他的苦心經營,與後來的袁崇煥無關,自然也不買袁崇煥的賬。但是袁崇煥忍不了,整個遼東都歸他管,因此不可以有人不把他當回事。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擅作主張把毛文龍殺了,並向朝廷請餉以安撫毛文龍部下。對此,崇禎頗為不悅,但並沒有追究,因為實在沒有能力管控遼東,只要袁崇煥不反,也只能由得他胡來。

可以看出,袁崇煥這個人還是比較在意權力掌控的,儘管遼東已經岌岌可危,但他仍拋不開個人的喜惡。因此,作為遼東的最高長官,袁崇煥卻不能得到其他將領的信任,比如滿桂。

在面對清軍的攻擊時,袁崇煥也會作個人的考慮。比如寧錦大捷,袁崇煥拒不發兵救援滿桂。

袁崇煥雖貴為元帥,卻遠沒有一個元帥該有的胸懷和氣量,這一點是非常可惜的。

與滿清關係

有人說袁崇煥和滿清私下聯通,為自己謀求後路。

對於這一說法,我是不認同的,這不可能。袁崇煥這個人很有當時的文人氣節,那就是名節比命還重要,所以讓他背主降清,是萬萬不可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對於滿清,袁崇煥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是什麼小心思呢?那就是袁崇煥其實並沒有信心擊敗滿清八旗。

說句實話,袁崇煥在遼東,針對滿清八旗的戰鬥,基本上就是防守,而且是據城防守。因此,史料上基本上也看不到關於袁崇煥和關寧鐵騎的資料,這一點比較特殊。關寧鐵騎作為明廷在關外的一支強力部隊,卻在袁崇煥的記錄裡幾無蹤跡。仔細一想,便能明白,因為袁督師用不到,更多的時候,袁崇煥都是用大炮去轟那些衝著城牆來的八旗兵。

袁崇煥守城確實有一套,他也很盡心盡力地維護明朝在遼東僅剩不多的領土,但僅此而已。讓袁崇煥去消滅滿清,光復遼東,說實話,他是沒有信心的。不是袁崇煥膽小,滿清八旗的戰鬥力確實強。

也正是因此,己巳之變,袁崇煥尾隨皇太極,一直就這麼跟到了北京城下。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向崇禎請求帶兵入城修整,這是袁崇煥無法明說的苦楚啊,相比在城下與後金軍直接交鋒,袁崇煥更擅長在北京城牆上防守後金的進攻,但是他不能明說。可是崇禎拒絕了,此時的袁崇煥,一系列的行動已被合理的懷疑為有二心了。

如果袁崇煥豁的出去,不顧輸贏生死,在到達北京城之前,與皇太極打上一仗,結果便會不同。可惜袁崇煥豁不出去,因為那時的他輸不起,他之前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已經食言,此時若再敗,不管結果如何,崇禎也一定會殺了他。

對於後金,袁崇煥的主張是議和,這是他基於自己的實力提出的建議,這樣至少能保全當時剩下的遼東幾城,他也不需要再硬著頭皮去完成消滅滿清八旗的任務,於公於私,這個建議都非常適合於他。但是不可能,明廷絕不可能答應這樣的建議,要知道,明朝是中國曆代足有氣節的朝代,只可玉碎,不可瓦全。

與朝廷的關係

袁崇煥不是反賊,也從無二心。

對於明廷,對於皇上,他是忠心的。

他只是想當一方大員,他不喜歡權力被他人分享。因此他擅殺毛文龍,他給滿桂穿小鞋,這一切都是在朝廷給他的權利範圍內所做的行動,只是袁崇煥的小心思。只是這些事情看上去,都構成了袁崇煥交橫跋扈,不服朝廷管制。

這怪不得朝廷,明末實在太亂了。尤其是遼東,那裡已成治外之地了,在那裡的部隊,不向朝廷上繳任何賦稅,朝廷每年反而還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在那上面,還時不時要擔心那裡會失守。

對於遼東,敏感的明廷始終繃著一根弦,一點點的乖張之舉都會被放大。

如果你能打,能替朝廷收回土地,把滿清八旗趕回深山老林去,那你橫點就橫點吧。但你要是事情辦不成,還給我擺架子,那不好意思,朝廷一點面子都不會給你,所有的鍋都請你背去。


嘮嘮叨叨說了很多,總體而言,袁崇煥在我看來,首先是個忠臣,也是個肯做事的人,不然也不會跑到遼東這爛地方去。但袁崇煥其人氣量有限,為人有心機,豪言壯語大過行動。有軍事能力但不傑出,鎮守一方尚可,開疆拓土就免了。

說的深一點,袁崇煥在後來被大肆推崇,與滿清入主中原後的暗中推動也大有關係,為什麼?因為袁崇煥是崇禎殺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說說我的觀點,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想通過展示自己民族的無能和窩囊來賺取別人一掬憐憫的淚水。

這個網絡上有兩個群體,明粉和滿遺。

我就是滿遺,這個帽子是別人奉送的,我也很高興戴上,頭銜不怕多,我這人比較好大喜功,給帽子就戴,樂不可支。

其實,和我一樣,絕大多數的所謂滿遺都是漢族,這也沒有可奇怪的,因為我們從來不認為,我們的立場是由龍椅上那張屁股的血統來決定的,我們也從來不認為,只有漢族人當皇帝的政權才是正統王朝。

在我的觀念裡,宋朝是趙家的王朝,元朝是孛爾只斤金的王朝,明朝是朱家的王朝,清朝是愛新覺羅的王朝,但天下是中國人的天下,龍椅上的那張血統是什麼民族毫不重要,關鍵是這個政權為天下老百姓做了什麼,有沒有讓國家發展壯大,有沒有讓老百姓生活質量提高、平安穩定,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孛爾只斤掌權的時候,國家的疆域達到最大,而愛新覺羅掌權的時候,連續六代君王開疆拓土,疆域僅次於孛爾只斤,而人口繁衍最快,達到四億,所以,對歷史的巨大貢獻,我是認可的。

在我的概念裡,明朝和宋朝差不多,都屬於比較廢材,全靠退縮來防止捱揍的王朝。

但宋朝是曾經打贏過的,它周圍的對手都很強大,有遼、有夏、有金、有蒙元。

但宋朝與這些對手最強大的時候打仗,都曾經贏過的,這很了不起。湧現出很多英雄,楊業、岳飛、韓世忠、孟拱、文天祥。

即然贏過,說明這個時候的漢民族還是有出息的,這個民族並不是窩囊廢和懦夫,到後來失敗了,那是怪統治階層趙家無能和自私,沒把大家領導好。


到了明朝時候,就墮落了。居然被殘破的蒙古人把皇帝抓到草原上去放羊,這就難以理解了。

到了晚期,更是不堪一擊。那時候的對手――後金,其實人口也不多,可控制的疆域也並不大,真正的八旗戰士估計也就兩萬多人。而明朝疆域遠大於對方,人口數量是人家數十倍,軍隊數量更是差距懸殊。

就是在這種實力對比下,自從雙方翻臉開打以來,明朝是一把都沒有贏過,完全被橫掃了。

這就不能不提一下袁崇煥了。因為在史書的記載中,寧遠、寧錦、京城廣渠門三戰三勝,打敗了努爾哈赤,還打敗了皇太極,這小子對後金的戰績居然是不敗的。

這就很矛盾了。

對於我這個滿遺來說,我其實寧願歷史上並沒有袁崇煥這個人,我就能把明朝歸類為舉國孬種,比宋朝都不如。理所當然地要求論戰的對手閉嘴,接受改朝換代的現實,因為一個百戰百敗的廢物族群沒有任何權力再引領國家的前進。

對於明粉們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因為如果有了勝績,大家就會像宋朝一樣,把失敗歸罪於統治者的無能和自私而導致的。就是說,到底是整個漢民族不求行,還是朱家皇帝不求行。

如果否定了袁崇煥,對立著的雙方就達成了統一意見――整個民族都不求行,舉國孬種。我這個滿遺因八旗鐵騎百戰百勝的戰績而繼續推崇強者,而明粉們則繼續以百戰百敗的形象獲取觀眾們憐憫的淚水。

所以,袁崇煥被否定,是我們對立著的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總的來說,明朝的戰鬥力確實是不求行,這一點沒有什麼問題,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


饞嘴肥貓鏟史官


閻崇年當代第一漢奸,被他推崇的人,該殺!別的不說,毛文龍該不該死,誰來處死,是你袁崇煥能決定的嗎?且先斬後奏。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一事,在當時造成了一個相當惡劣的局面,而崇禎沒有及時殺袁崇煥,使得前方將士人人自危,形成了大面積判逃後金的情況。要知道以三順王為代表的那批人可是和後金有血海深仇的!毛文龍的死,對後金的戰略圍困被打破,皇太極應該給袁崇煥塑像!至於平臺論五年平遼,結果後金都打到京城了,後金從哪進來的?喀喇沁部,正是袁崇煥市米資敵的部落。再來看看被閻奸吹噓的寧錦大捷:後金圍攻錦州,袁崇煥龜縮寧遠不敢發兵救援,手下滿桂血戰解錦州之困,回過頭袁崇煥就把滿桂開了。寧遠城炮轟奴爾哈次不假,後金轉頭進攻覺華島,島上七千軍民及大批糧草稚重一點沒剩,袁崇煥在幹啥?被他吹上天的大捷,也才殺了後金二百多人。這種人用得著黑嗎?崇禎在袁崇煥的事情上最大的錯誤就是殺他殺晚了。


朱丹文297


袁崇煥的黑白,本來是有史料可以借鑑的。

但是,現在卻用毫無邏輯依據的假設,並根據各自的主觀意願加以取捨和編輯,活生生的把水攪渾了,一切都以“崇禎非亡國之君,明臣皆賣國之臣”,這個既有觀點為中心。

更有甚者,居然將魏閹捧成國家棟梁,政權的定海神針,民族的脊樑。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當一個社會將歷史胡亂篡改之時,國禍將至。

現根據史料小釋幾點關鍵。

一是關於袁崇煥五年收遼東之事。

當時崇禎左右搖擺、情緒起伏,要麼盲目樂觀、要麼灰心喪氣,袁崇煥隨安慰崇禎,並非什麼吹破牛皮。

二是以尚方寶劍處死毛文龍之事。

毛文龍是一個有奶就是孃的海匪,是一顆後方的定時炸彈,從戰略上說,是必須剷除的後患。

三是袁崇煥之死,最大的罪名是通敵,這明顯是比莫須有還荒唐悲慘的事,歷史早有定論,只是為崇禎的失誤和麵子,成了替罪羊和犧牲品。


周千文12345


事情實在很簡單,是人為地複雜化了。要證明一樣東西是否有毒,要是條件有限,設備、技術不足,不必送去化驗,否則其結果也會有爭議,最有效的辦法是找幾隻老鼠或野狗來試吃,吃了沒反應就說明無毒!有人說元朝有"四等人制度",還有"初夜權",只許漢人四五戶合用一把菜刀,到底有沒有?也不必引經據典去考證,那太麻煩!只要查一查元末起義軍的文告就行了,要是漢民族真的蒙受這樣奇恥大辱,起義軍文告肯定會斥責,朱元璋也會說,要是沒有斥責,那就是胡編亂造,根本不存在!

現在要論證袁崇煥是否被黑即被冤枉,看看三法司對他的判詞就一目瞭然!

三法司給他定了八大罪,最大的一條當然排在笫一位,叫"付託不效“。可是,到底是哪些付託不效呢?具體是什麼呢?卻沒有說!

請問:古今中外有這樣判案的麼?

說某人犯殺人罪,該處死;卻不說他殺了誰,怎麼殺的,也不出示證據,就這樣定案了;

說某人犯盜竊罪,判十年;卻不說他偷了多少財物,怎麼偷的,就抓人去坐牢了,可以嗎?

有人會說:這還用問?當然指“五年平遼"沒辦到呀!那,要不要在判詞裡寫明?難道法官會說:"你犯了罪,我判你刑;什麼罪?你自己想!"這可以嗎?

就是岳飛以"莫須有"罪處死,也只是秦檜口頭說說而已,刑部大理寺的判詞裡決無"莫須有"三字!于謙被控迎立外藩而處死,至少也說明是想迎立襄王!只有袁崇煥的笫一條大罪"付託不效",空空洞洞,一點沒有內容!這樣的事,古今中外沒有笫二例,也只有崇禎做得出來!

這說明什麼?說明底氣不足!說不出確實證據來!崇禎中了反間計,嘴上又不好說,只得胡亂結案!他殺陳新甲也這樣,明明自己授意議和,事後卻不認賬,把責任全推給陳!

殺袁八大罪,其實很可笑,如攜帶喇嘛,堅請入城也成了死罪,但至少還寫明瞭,還可爭論,偏偏最重要的第一條空空洞洞,這不是冤枉又是什麼?崇禎如此胡鬧,難怪會亡國了!


阿斌270202161


主要袁崇煥的性格很多人不喜歡。首先袁崇煥為彰顯自己的能力,常常一激動就吹牛,不止一次誇大其詞。在視察遼東防線時當著在場上級官員的面竟說出給予我足夠的兵馬糧餉,我一人守此足矣。當時在場人聽了大驚失色,為何呢?因為當時他只是個陪同視察一天沒打過仗的文官,還好後來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這下袁崇煥又開始膨脹了,見到崇禎後就說給我五年時間我定能收復遼東,雖然當時哄的崇禎皇帝十分歡喜,但是這貨時候經人提醒開始後悔了,沒辦法吹出去了就上把。下面第二個性格暴露了毫無政治頭腦,衝動用事。還沒開戰就把吃空餉的毛文龍給殺了,在當時毛文龍的作用是很大的,一定程度能有效的牽制清軍,袁崇煥倒好直接幫清軍一個大忙,失去了毛文龍的牽制,清軍便可以毫無顧忌的進軍內地,這把崇禎氣的牙癢癢,後來擅自賣軍用糧草給蒙古人、為打探清軍虛實擅自和滿清議和,這些都是容易讓歷代皇帝懷疑的事,袁崇煥全做了,結果答應的五年時間三年過去了毫無戰績,最後被彈劾入獄,落得個人人分食的下場。


晴空喜歡笑呵呵


袁崇煥的地位從民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史有公論,就是民族英雄。從民國時期著名史學家孟森、粱啟超到當代史學家閻崇年等人無不高度肯定袁崇煥的地位作用。

但是,到了網絡時代,噴子很多,他們對明末清初這段歷史略微瞭解一些,就各種不服專家,顯示自己的存在以吸引眼球,甚至藉以謀利。其實這些噴子的觀點經不起推敲辯駁,但因為立場堅定,經常噴,不停噴,片面解讀歷史甚至偽造歷史,也能造成一定影響,影響一些不瞭解明末清初這段歷史的人群。所以奉勸對於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不必急於站隊,多看看歷史資料或多瞭解各家觀點再說。


古海遊


袁一生拿的出手的戰績就只有寧遠之戰,錦州之戰,然而寧遠本來就是清朝不要丟棄的,而且是違抗命令下為關寧軍閥取得即得利益之戰。就是這一戰績,也只僅僅斬首六十級,可是卻丟了圓覺島上數萬軍民及物資,還有那六十萬擔軍糧!而如果沒有毛文龍在後方牽制,寧遠是否能守住還是很大問題。之於錦州之戰,完全是滿桂違抗命令主動出擊所得。可是後來救錦州默許吳襄帶頭逃跑,坐觀朝鮮滅亡,把糧食賣給蒙古使之轉賣後金,資敵於後金,殺毛文龍,請問哪條不是坐實?


煙雨濛濛霧濛濛1


如今,大家普遍心態急躁,很多人都想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以反常規的觀點吸引眼球,尋找存在感。當然,對於某些歷史事件,進行一些討論也無可厚非,以史書記載做論據,一切都可以商量,比如岳飛和秦檜,對此二人進行一些更細緻的人性討論是可以的,只要不偏離道德標準即可;但對袁崇煥的討論並非如此,我發現那些質疑袁崇煥的人都以憑空猜測居多,關於袁崇煥"堅城利炮"戰術的質疑,關於袁崇煥故意放皇太極入關的質疑,都過於主觀甚至過於鑽牛角尖了。


袁崇煥並不是完人,雖然毛文龍有罪,且對清屢戰屢敗,但先斬後奏確實過於草率,畢竟毛文龍還是有牽制作用的,這是他的第一個過失;但說實話袁崇煥當時身為薊遼總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殺一個觸犯軍法的下屬也不算是太出格的事,想想岳飛,他的親舅舅犯了軍法都被他毫不猶豫的殺掉,對於他們這種一心為國為民的人來說,想讓他們法外施恩確實很難。

此外,崇禎繼位之初對於袁崇煥是非常信任的,對他委以重任,袁崇煥也說自己有信心"五年平遼",向崇禎提了一堆要求,戶部應該怎樣配合、吏部應該怎樣配合等等,崇禎都無條件照做。但崇禎沒想到的是,袁崇煥對他誇下海口後僅僅兩年,皇太極就帶兵攻到了北京城下,可以想見崇禎對袁崇煥的失望之情。袁崇煥對崇禎的許諾過於自信了,這是他的第二個過失。



但客觀來說,即便袁崇煥有不少毛病,他仍舊是明末不可或缺的頂樑柱,明末在遼東戰場,對清軍打過勝仗的將領如果我沒記錯就只有袁崇煥,很多人所迷信的毛文龍對清軍一輩子沒打過勝仗,而且打的都是清邊防軍,皇太極都不屑用主力去討伐他,主力一直在正面對付袁崇煥,而袁崇煥在正面戰場取得了寧遠大捷和錦州大捷,令皇太極無計可施,只能繞道蒙古、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優勢突襲北京城,利用崇禎對袁崇煥的不滿巧施離間計,大肆散播袁崇煥故意放皇太極入關的謠言,使民怨鼎沸,百官彈劾,最後成功除掉袁崇煥。

袁崇煥也不是神仙,長城防線那麼長,皇太極從哪出隘口突破進來,誰都無法預料,當時明軍雖然有數萬關寧鐵騎,但極度缺少戰馬,根本無法跟上清軍的節奏。後來袁崇煥只帶領五千關寧鐵騎趕到北京城下,可見他的無奈,晝夜行軍需要一人多馬交換騎乘,而關寧鐵騎的戰馬數量是非常有限的。

《明史》是清朝人寫的,裡邊在描述清與明在遼東的戰役時,經常使用"大清"的字眼,在袁崇煥的傳記裡,清朝人明明白白的承認,是皇太極用計除掉的袁崇煥,而且承認袁崇煥是"大清"最頭疼的敵人,是讓"大清"考慮改變攻守戰略的人。我想清朝人應該沒有理由故意去吹捧袁崇煥而貶低自己。

崇禎這個人,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缺少明君的魄力,很難做到"知人善用",雖然勤政,但也只能說是個"中主之才",守成可以,力挽狂瀾?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