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既然是漢奸,爲什麼不直接打開山海關放滿清進來?

一德格天1


中國歷史幾千年,爭議性的人物很多,但是像袁崇煥這樣時而被拔高成民族英雄,時而被貶斥為漢奸賣國賊的確實不多,數百年來關於袁崇煥的功過是非始終沒有定論。

題主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假設袁崇煥是漢奸,那麼直接開關投敵作用大?還是長期臥底暗中通敵的作用更大?

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便是開關放清軍入關,滿清也未必有實力定鼎中原。

為什麼說袁崇煥是漢奸

斬殺毛文龍,暗中資敵,是袁崇煥被殺的主要原因,“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

皮島總兵毛文龍確實該殺,毛文龍的作用本是牽制滿清,可是做大之後卻徒享富貴,無意進取,《李朝實錄》》也說毛文龍“蟄居孤島,徒事張皇。”

問題是殺毛文龍的人不應該是袁崇煥,更不應該先斬後奏。

袁崇煥“資敵”的罪名似乎已經做實,各種史料中都有相關記載。

數百年來關於袁崇煥為人,辯來辯去也沒有最終結果,正反兩方都有大把的證據。

袁崇煥平反

在清朝官修的《明史》中,對於袁崇煥之死有如下記載“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明史》給袁崇煥一案定下了基調,而此後乾隆更是為袁崇煥翻案,“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在錢海嶽所著的《南明史》中,確實有弘光政權祭奠袁崇煥,並且官復原職的記錄。

自乾隆以後,袁崇煥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影視劇以及文學作品的渲染,所以在很多人心中袁崇煥民族英雄的形象愈發高大。

關於袁崇煥,世人爭論了幾百年,正反兩方都有很多證據,也都沒有絕對的實力能夠辯倒一方,這場爭論還將延續下去,直至出現決定性的物證。


一點點歷史


袁蠻子這個人的死法,就是聰明過頭了。

袁崇煥他在遼東,表面上是與清軍作戰,實際上是代表崇禎和皇太極議和,而且這對君臣之前是商量好的——議和成功,功勞是你袁崇煥的;議和失敗,罪過全是你的,和我崇禎沒有任何關係。

袁崇煥罪名——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後面幾條可以看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崇禎殺袁崇煥,主要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這幾條。所以從這也可以看出來,崇禎主導的議和徹底破裂,而崇禎是不會有任何錯誤的,有錯的只能是代表崇禎去議和的袁崇煥。而且議和是這兩個寶貝瞞著大家乾的,屬於髒活,怎麼可能和崇禎發生關係。所以,議和破裂,崇禎只能宰了袁崇煥當替罪羊,而且為了徹底撇清關係,所以必須要把袁崇煥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王八蛋。所以,崇禎給袁崇煥按的這些罪名就可以理解了。

結合之前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的文件往來,再加上袁崇煥和皇太極互相釋放的誠意,這個議和可謂是非常成功,袁崇煥都馬上要向崇禎報喜了,但是為什麼會議和破裂。

實際上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皇太極方面,一個是袁崇煥方面。對於袁崇煥來說,想要議和成功,就必須要表達足夠的誠意,雙方的國書來往格式,明朝每年上貢的歲幣,已經皇太極每年回贈的物品都商量好了。而對於皇太極來說,如果明朝想保持誠意,就應該整個遼東歸他,並把毛文龍這個游擊隊隊長給撤走,當然袁崇煥不傻,他不會放棄給皇太極埋的釘子,但是毛文龍孤懸海外已經儼然如獨立王國,也可藉著議和除掉毛文龍,維持軍令政令能夠貫徹執行。

但是毛文龍一死,皇太極後方威脅雖說沒有完全消除,但也是大大降低,對於皇太極來說,他要的不是明朝的歲幣,而是要把明朝變成自己的疆土,達到他君臨天下的目的。所以,議和自然破裂。崇禎為了撇清關係,自然要卸磨殺驢,所以,袁崇煥的死法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換句話說就是自找的。

也算是他倒黴,攤上了崇禎這種沒有擔當的主子,也是無可奈何。


北洋海軍陸戰隊


袁崇煥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但是說其是漢奸,就太過了。“津城沐雨”認為,袁崇煥是個忠臣,只是很多事太自作主張,超越了自己的權力範圍,雖然目的也是為國家好,但是這種行為實則是對國家利益的另一種損害。



其一,袁崇煥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在退守皮島後,對滿清有牽制作用,後來勢力得到恢復後雖然對滿清作戰不太積極,但是這也是朝廷管理範圍內的事,毛文龍就是該殺,也得得到皇帝的批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逾越職權,對朝廷的統治和威信是一種削弱,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不動於衷的。



其二,擅自與滿清達成和議,擅自決定戰略決策,失去戰略良機,嚴重越權。

袁崇煥在滿清攻打朝鮮之際,沒有趁機進攻滿清收復失地,而是擅自與滿清達成戰略默契,使滿清輕易收復本來依附明朝的朝鮮,眼看滿清進一步做大。與滿清是議和還是交戰,這是朝廷和皇帝的決策範圍,而不是一個邊關大將的職責,袁崇煥擅自決定和議,嚴重犯了忌諱。



其三,袁崇煥錯失良機,致使繞道攻擊京城的滿清八旗兵全身而退。

滿清繞道蒙古,從北部攻到北京城下,各路勤王軍隊不斷到達,可以趁此機會大規模殺傷滿清兵力,但是袁崇煥卻把援軍遣散回去,致使滿清沒有受到多大損失成功撤退,喪失了大敗清軍的良機。



可以說,袁崇煥作為一個邊防大將,只有戰役決策權而沒有戰略決定權,袁崇煥不經過朝廷的自作主張,嚴重的影響了朝廷的決策,多次犯“皇家”大忌,不被嚴懲也難以服眾。儘管如此,袁崇煥自然是忠臣,而不是漢奸。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歡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津城沐雨”哦。


津城沐雨


袁崇煥是廣東省東莞市人。明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抗清名將。他於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期間,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等勝利。並構建了清軍難以逾越的關寧錦防線。後來在己巳之變中,皇太極實施反間計,明崇禎帝中計,袁崇煥以通敵謀反的罪名被凌遲處死。天下共曉其冤。所以崇禎死後不久,南明永樂皇帝即為其平反正名,至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又再次為其平反正名。

在明朝末期抗擊後金(滿清)的整個歷史中,無數將士獻出了生命,其中,袁崇煥最堅決,功績最大,也最悲壯。

一,他是自己請纓去抗清前線的。在他之前,抗清屢敗,山海關外重鎮盡失,已有十四位總兵官戰死。他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請纓赴敵的。

二,寧遠大捷。天啟六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三十萬大軍(號稱),攻打寧遠城,結果大敗而歸。努爾哈赤本人也負重傷,於當年九月死去。他說,"我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無不捷,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未下袁崇煥。"

三,寧錦大捷。天啟七年(1627),皇太極率數萬軍隊,進攻寧遠,錦州,激戰一月,終未攻克,也鎩羽而歸。從此,袁崇煥之名,威震遼東,令敵膽寒。而山海關一線,已成清軍不可逾越的鋼鐵長城。

四,京城保衛戰。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隆化,直撲京城。在此之前,袁崇煥曾二次上疏,要崇禎帝警惕薊州方面的防務,增加兵力防守,沒有引起崇禎帝的重視,致有此變。袁崇煥得知此`訊後,立即做了全面防守安排,並親自率領九千關錦鐵騎,和最得力的三員戰將,馳赴京城。他本打算在薊州或至少在通州阻擊清軍,但皇太極知道袁崇煥厲害,不肯與之決戰,而是一再繞開,直撲北京。最終在德勝門和廣渠門外展開了決戰。袁崇煥身先士卒,拼死力戰,身中數箭,因甲厚而未透。關寧鐵騎,奮勇拼殺。清軍終被擊敗。

由以上三次大戰,足以證明,袁崇煥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而根本與“漢奷"無緣。

當然,袁崇煥也犯有一些錯誤,但總的來說,他是一心為國家民族幹事的,他的錯誤只是白玉之微瑕。

歡迎點評。


WM曉奇


因為袁崇煥還沒有來得及打開山海關,就被英明睿智的崇禎皇帝及時看出了苗頭,進而果斷採取措施,解除了袁崇煥的兵權,並將袁崇煥打入大牢,避免了一場明朝的亡國悲劇!

而為了起到震懾一部分不法分子的效果,崇禎皇帝特批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以儆效尤!

在這場鬥爭中,充分體現了崇禎皇帝的英明神武和袁崇煥“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卑劣行徑,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好了,編不下去了。

題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其不辨是非的粗淺認知!袁崇煥如果真的是漢奸,那麼明朝不會撐到1644年!

接下來我們看為什麼袁崇煥不是漢奸,“靜夜史”的觀點是:

1、袁崇煥沒有當漢奸的理由

袁崇煥雖然科舉考試成績不佳,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他深受儒家孝悌之義的感染。

在袁崇煥心中,忠君報國始終是他的奮鬥目標,這和范文程這樣只能考個舉人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說,高等教育還是很有好處的!

我們看一下袁崇煥的時代,明朝和後金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明朝這邊,崇禎上臺,面對日益糜爛的遼東形勢,想到了之前取得寧遠大捷的袁崇煥,所以在家賦閒的袁崇煥即刻被起用。

在遼東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崇禎沒有時間慢慢考察袁崇煥,所以袁崇煥一路飆升,幾個月時間就成了遼東軍區總司令,成為遼東地區的一把手。

因為遼東地區的後勤供應,需要山東登萊地區負責,因此在袁崇煥的要求下,崇禎撤掉了好幾個地方巡撫,權力全部集中在袁崇煥的手中。

此時的袁崇煥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上有皇帝支持,下有軍隊擁護,成為明朝地方最有實力的人。

然而這樣的一個封疆大吏,不想著利用手中的資源建功立業,卻想著低三下四向敵人求和當漢奸!

他腦子進水了嗎?

雖然此時的皇太極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後金,但是後金無論在人口還是面積上都和明朝差了好幾個朝鮮,他們提高生產力的方式,就是不斷從明朝手中奪取資源。

這樣一個還未開化的遊牧民族,真的值得袁崇煥去投靠?皇太極是讓你去當老大還是咋的?

所以,袁崇煥絕對沒有造反的理由!在忠君思想的影響下,加上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他想消滅皇太極要甚於投靠皇太極。

2、為什麼袁崇煥的爭議如此地多?

是啊,既然他不是漢奸,為什麼歷史上對於袁崇煥的爭議這麼多呢?

在“靜夜史”看來,這純粹就是清朝的統治者在搞鬼。

1630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百姓爭相食其肉。僅僅過了14年,大明王朝覆滅,袁崇煥沒有等到自己被平反的那一天!

可能,袁崇煥註定要被遺忘!

但是,清朝主動扛起了這杆道德的大旗,在清朝取得全國的統治後,乾隆皇帝開始了轟轟烈烈地人物評價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洪承疇等並定為貳臣,享受世代唾罵,而袁崇煥作為明朝的忠臣,則終於被洗清了冤屈!

泉下有知的袁崇煥,看到敵人為自己平反,是該高興還是悲傷?

正因為是平反者的身份,才讓本來沒有爭議的袁崇煥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就像你的仇人突然對你大肆吹捧一樣,裡面多半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清朝時期的人們,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本來就被打入反面人物的袁崇煥,再次被拿出來評頭論足一番,特別是袁崇煥殺掉毛文龍,被很多人認為是自毀長城。不同的觀點相互交織,讓袁崇煥的真實面目越來越模糊,最後的結果就是,袁崇煥的爭議越來越大!

不過“靜夜史”還是堅信袁崇煥不是漢奸,因為當漢奸很容易,當英雄很難!人就是再無恥,也不想遺臭萬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皇帝)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當然有才,是文人轉職當武將的典範。其中天啟六年(1626年)的寧遠大捷,以一萬多守軍憑藉西洋利炮擊退後金的六七萬精兵,並導致努爾哈赤在此役中受傷,後鬱鬱而終;天啟七年後金軍進攻寧遠、錦州未果,六月撤兵,史稱“寧錦大捷”。這兩戰說明袁崇煥在守城戰上有突出的才能。

然而他又畢竟是一個文人,文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恃才傲物,所以他給崇禎帝誇下了“五年平遼”的海口。後來三法司給袁崇煥定下十一條罪狀中,第一條就是“付託不效”,指的是崇禎皇帝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指望他五年復遼;而他辜負了皇帝的囑託,致使後金軍隊長驅直入,攻打京師(這個後面會說到)。


另外,袁崇煥也並不是完人,其在督遼過程中也犯過一些錯誤,從而給了三法司定他其他罪名的理由——專恃欺隱。這是指責袁崇煥依恃崇禎帝的信任而行欺騙和隱瞞。但這一條如果也扯到“五年平遼”目標沒有實現上,似乎有點牽強附會(而且當時袁崇煥督遼才一年多)。更重要的原因在於:

一、首先對於蒙古喀喇沁部三十六家背叛明朝而投靠後金的事實,袁崇煥有意輕描淡寫。從而給人留下其“謊報瞞報"的口實;

二、瞞著崇禎,斬殺在丁卯之役中發揮出色的將領毛文龍。袁崇煥殺毛文龍,和後來崇禎帝殺袁崇煥類似,更多是出於政治鬥爭的原因——因為袁是文人,與毛文龍產生矛盾之後,毛不喜歡有文官監製自己,上書爭辯,於是加深了矛盾,袁下決心斬殺毛文龍。這還給了三法司另一條定袁崇煥的罪名——“

斬帥踐約”,意思是指責袁崇煥與後金約定而殺毛文龍。同學們,如果你是袁崇煥,這時候也是百口莫辯的——誰讓自己貿貿然就因為個人矛盾就殺了得力將領呢?


而導致袁崇煥最終倒下的,就是後金攻打京師這件事,史稱“己巳之變”。

  •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所經過的薊州等各城,都分兵留守。崇禎帝得知後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
  • 但不久後,明軍在遵化戰役中失利,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駐軍廣渠門外。
  • 袁軍與後金軍鏖戰,袁軍在彼此都付出較大死傷代價情況下擊退後金軍,並在之後炮轟其軍營,後金軍撤退。京師之圍遂解。在奮勇作戰中,袁崇煥被後金軍的箭矢射的兩肋如蝟,但因身穿重甲沒被射穿。
  •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可不是守城戰,而是野外白刃戰。袁崇煥並非據城固守,而是面對面的單挑,在軍事形勢上並無優勢可言,但卻以一萬人不到的兵力擊退了十萬敵軍。從客觀角度來看,更多是靠著明軍誓死守衛京師的高昂士氣,嚇退了深入明朝腹地的後金軍,其實存在著一定的僥倖;但袁崇煥的指揮才能、冷靜判斷力也是毋庸置疑。
但在這一戰中立下大功的袁崇煥,卻在此後風評急劇下降,為啥呢?
  • 袁崇煥的原本計劃便是截斷後金軍退路,把其圍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抵達,再四面合圍,進行決戰。即使不能在此役全殲後金軍,也當能給以重創。
  • 這時有兩路勤王兵趕到,袁崇煥並未把他們留下守衛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衛皇陵,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斷滿兵後路。他自己的主力預計很快即可趕到,可以開始實施合圍計劃了。
  • 不料,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清軍有勾結,崇禎帝也起了疑心。此時清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清軍有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將袁崇煥下獄。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前朝皇帝時候,袁崇煥和魏忠賢也不對付,得罪了太多人),於是就在三法司活動了一下,給袁崇煥定下了十一條罪名。除了前面說的三條,另外還有四條與己巳之變有關:


  • 謀款誘敵:指責袁崇煥以議和來引誘後金攻打北京。

評價: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袁崇煥百口莫辯。

  • 縱敵長驅:指責袁崇煥縱容後金鐵騎長驅直薄京師,而不加阻攔。

評價:敵人嚇到了皇帝,袁崇煥當了背鍋俠。

  • 頓兵不戰:指責袁崇煥雖然率領遼軍入援京師,但是保留實力,而不與後金軍作戰。

評價:計謀太深遠,有時候反而會起反作用。尤其是同僚能力明顯比你弱,關係又不融洽的情況下。

  • 遣散援兵:指責袁崇煥遣散前來增援京師的明軍。

評價:同上。


注意了:上面每一條罪名,都是死罪。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本有資格進行凱旋式的名將卻成了當時眾人唾棄的罪人。

當時及後來的一些評論,褒貶不一:
餘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門滅,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孫珂,能白其冤。而督師竟允絕,聖世誰復為《金陀粹編》者?可嘆也!”
王在晉:“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耳!”
唐甄:“當是之時,非無賢才也,袁崇煥以間誅,孫傳庭以迫敗,盧象升以嫉喪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使當日者有一張居正為之相,則間必不行,師出有時,嫉無所施,各盡其才,而明之天下猶可不至於亡。”
計六奇:“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
乾隆帝(最有名的評論):“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金庸:“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沖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遲浩田:“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雄,我們岳飛、袁崇煥都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褒有貶,經歷坎坷,但是最終一條,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是公正的。”


我認為:

1)首先這個問題本身當然是無厘頭。袁崇煥是漢奸的可能性極低。 說他是漢奸,與當時愚昧的老百姓(袁崇煥被凌遲時不少老百姓起鬨較好)又有何異?


2)袁崇煥這個人物,讓我想起古羅馬共和國末期名將盧庫魯斯。兩者都是軍事指揮才能卓著(盧庫魯斯可能還略勝於袁,在米特拉達梯戰爭中大發神威),但卻因為性格有所缺陷的原因,下場都不太好。盧庫魯斯儘管在東方連戰連捷,但由於他平時對部隊的管理非常嚴厲,部隊經常譁變。公元前66年,其政治對手用其陰謀手段解除了他的軍事指揮權,而由龐培替代。而袁崇煥大家都看到了,是更悲劇的人物。所以,歷史上的那些名人名將,你以為他們只會打仗?他們更會做人。


3)在明末那個時點,袁崇煥一個人無法扭轉大局。明末的問題出在國家財政上。國庫極其虧空,鉅額財富被豪族貪官巨紳佔為己有,且不肯貢獻一個子兒給國家。明政府又不具備金融意識,沒有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發行國債,或是以借債方式從鉅貪們手裡摳一點出來。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就指出,良好的政府信用和金融手段是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國家沒錢,就無法保持有戰鬥力的常備軍,那麼在變亂時期自然也就無法維持統治。


這是任何英雄人物都無法改變的客觀現狀。


思想喵智庫


袁崇煥(1584—1630年)不是漢奸,他是明末的愛國將領,擁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熾烈的愛國熱忱,同國家和民族安危與共。他在崇禎後期與東林黨人連結在一起,殺了閹黨勢力的毛文龍,最後深陷囫圇,剛愎多疑的崇禎以通敵叛國罪處死了袁崇煥。

圖為龍井關長城遺址,當年皇太極率軍越過此地直逼京師。

袁崇煥是個傑出的事軍指揮員,卻不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活動家,在政治上很短視,看不到誅毛文龍將帶來的嚴重後果。事實上袁崇煥與毛文龍並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係,藏掩在背後的是明末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毛文龍是魏忠賢的義子,更是閹黨可以依仗的軍中將領;而袁崇煥自監軍寧遠以來,日益傾向東林集團,當年魏忠賢屠殺東林黨人時,袁崇煥義憤填膺,曾以未入東林榜中而引為憾事。

袁崇煥畫像。

1627年袁崇煥被辭職,實際上就是閹黨對他的一次嚴重警告,如今他為了黨派鬥爭殺了毛文龍,已經確定把自己和東林集團結在一起,結果當崇禎翻雨覆雨時,閹黨餘孽伺機再起,袁崇煥就成了他們迎合專制帝王獨裁慾望的犧牲品。

1629年袁崇煥假傳皇帝詔書,宣判毛文龍十二大罪狀後斬首。

正當袁崇煥為處理誅殺毛文龍善後事宜而絞盡腦汁時,皇太極已經繞過了寧錦防線,合師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煥聞迅,火速統軍勤王。雖然在北京城南廣渠門外重創敵軍,但前有欲置之死地的皇太極,後有視他不共戴天之敵的閹黨餘孽。

位於北京的袁崇煥墓,內葬有其頭顱。

皇太極率兵威逼京師,袁崇煥血戰解圍,本是兩個不同的結局。但閹黨把“求和通敵”的罪名無中生有的強加於袁崇煥身上,並散步謠言袁崇煥是後金入寇禍首。皇太極也抓住機會,上演了三國時蔣幹盜書的伎倆,以反間計縱回在押明朝太監,剛愎多疑的崇禎落入圈套,閹黨趁機落井下石,袁崇煥一腔熱血就此付諸東流。


圖文繪歷史


袁崇煥的政治素養,個人能力,性格等等方面確實都存在些問題,但卻還不至於歸類為漢奸,事實上從袁崇煥受剮刑而死到如今,都沒有發現切實證據,雖然我的問答中對袁崇煥這個人也頗有微詞,但是人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沒有邊際或說沒有證據的事兒不能亂扣帽子。

要說袁崇煥一無是處,那就太冤枉他了,實事求是的說,他是個有能力的人,只不過能力一般,但再一般也算是有。論“綜合能力”,是沒法與李成梁、孫承宗比的,這是包括那些編纂明史的大清公務員們,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最終也要承認的。

袁崇煥由一介書生華麗轉型為武將,至少從身份上來說,也算是成功了,不知道這算不算難為他。一萬多守軍,硬抗6-7萬精兵,雖然城堅炮厲基礎條件好,但在當時別人早退回山海關,只剩他孤軍奮戰的情況下,能有勇氣打,並且守住了,這就是優點,不能因為他的缺點就把優點也一筆抹殺。

而袁崇煥的缺點也很大,並最終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就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恃才傲物。

三法司給袁崇煥定下十一條罪狀中,第一條就是“付託不效”。

靠譜的人,斷不會滿嘴跑火車,嘴上沒把門的。經人提醒自己才知道可能要為自己的大嘴巴付出代價,所以呢,又提了一堆的條件,崇禎也都答應了,不管為何,總之後金部隊是打到北京城下了,你吹的再狠,這事忽悠的過去麼,你不把毛文龍殺了,皇太極敢甩開蹄子跑到北京城下麼。

其實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都明白,袁崇煥50年也收復不了“全遼”。崇禎已經看透了,心涼了,所以也沒有必要再給袁崇煥3年時間再讓他實現其“理想”,因為這個“理想”太過理想化了。

還有很多,都是崇禎在單方面的隱忍,比如蒙古喀喇沁部的背叛,袁崇煥有嚴重欺瞞的傾向,他在奏章中卻說喀喇沁三十六家“未與奴通”,只是“依奴而自固”,這種說辭顯然隱瞞了喀喇沁部落已經投靠後金的事實。

還有就是令很多答友咬牙切齒的行為——擅殺毛文龍。無非就是毛、袁這對貓狗冤家相互看著不順眼,誰也不服誰。三法司定“斬帥踐約”,意思是指責袁崇煥與後金約定而殺毛文龍。

最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粗大的稻草就是——“己巳之變”。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古今通史


誰說袁崇煥是漢奸?!!!其心可誅!

關於袁崇煥,我在寫過兩篇有關毛文龍文章的時候,都寫過袁崇煥。本不想再寫,但看到這樣的說法,還是忍不住單獨開一篇袁崇煥。

袁崇煥是萬曆年間的進士,自薦去遼東邊關任職。鎮守寧遠時,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辭官回家。復出時,已是崇禎主政,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本以“五年復遼”安慰崇禎,卻被“對君無戲言”逼的不斷加快腳步,並且深知,邊疆大吏在外,軍中可驚可疑事甚多,請皇帝要用人不疑。崇禎不僅調整人事,而且賜予尚方寶劍,發優詔答覆。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平定鎮守寧遠的士兵譁變,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祖大壽鎮守錦州,何可剛替代朱梅駐寧遠,趙率教守關門,袁崇煥自駐寧遠。同年,因不喜皮島毛文龍“痞氣”做派,殺了毛文龍。

皮島是後金的後院,毛文龍在,後金顧忌後院起火,不敢全力施為。毛文龍一死,他的部隊袁崇煥根本節制不了,所以只能用重餉。導致皮島軍士減少,軍費日多。尤其是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這些毛文龍原來的部下,帶著造大炮的技術投靠後金,被封王,調過來來對付大明。

立刻,後金沒了後顧之憂,皇太極遠征林丹汗,並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在這過程裡,袁崇煥迅速派兵前去遵化,但是他派去的兵馬全部都在路上就被滅了。他又親自帶兵去到薊州,但晚了一步沒截住皇太極,皇太極直奔京城而去了。慶幸的是,在皇太極發動進攻的時候,袁崇煥到了。

明軍與後金軍鏖戰,互有勝負。後金又力戰祖大壽不下而撤退。袁崇煥有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人用火炮轟打金營,後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交戰期間,崇禎雖一再酒肉犒賞,但幾次都不許袁崇煥入城休整。這個事件,史稱“己巳之變”。


袁崇煥認為自己為京師解圍,有功無過。朝中很多大臣認為袁崇煥放後金入關,因為後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歸袁崇煥管轄。而皇太極用離間計,告訴大明袁崇煥和後金有秘密約定。幾番推導下來,崇禎把袁崇煥下了獄。魏忠賢遺黨報復給他定罪。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以九條罪名,分別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袁崇煥有沒有與後金議和呢?有。但資料顯示,議和內容是後金對大明稱臣,以附屬國身份存在,而非賣國。他最大的戰略錯誤是殺了毛文龍,袁崇煥是文人出身,文人身上的“迂腐”一點都不少,看不慣毛文龍不受管轄的兵痞作風,矯詔殺之。這是來自袁崇煥的性格缺陷,有些剛愎自用。殊不知他的寧遠大捷,要不是毛文龍在後金後院放火,皇太極未必五天就急急撤軍。但他抗擊後金,實實在在的守住國門,抵抗外敵,是不可否認的。袁崇煥一死,大明自毀長城。



  • 梁啟超:“使督師以前而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將不能越遼河一步,使督師以後而能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後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而獨怪乎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一、袁崇煥若是漢奸,就沒有廣渠門之戰了,和皇太極聯合攻城,或者早棄寧錦山海關,崇禎早就上吊了,袁崇煥用不著安享三千刀!說袁崇煥是漢奸,要麼弱智,要麼是蓄意抹黑。二、崇禎肯定不是漢奸,但乾的事,是漢奸想做,也做不到的!三、崇禎殺袁崇煥殺得好!殺一大批能臣良將殺得好。雖然這些人死得甚冤,但他們的死,能加速邪惡的朱明朝滅亡,崇禎幹得好!漂亮!也可以說,是上天派崇禎下來,救將被朱明朝虐亡的大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