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醫院“大後方”

構築醫院“大後方”

本報記者 殷 勇

“一附院的事就是我們的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打響後,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其住宅區所處的董家窯街道杏苑社區,社區黨支部書記周莉芳常常這樣講。

為了這句話,他們整天奔走忙碌,和醫院工作人員等多方人士一起,不但創造良好工作環境,還為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解除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作為老城區的東湖區,轄區內擁有省市三甲醫院11家,是全省醫療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也是全市疫情防控的重要戰場。近日,記者走進東湖區採訪時發現,通過街道、社區和派出所工作人員的齊心協力,不少醫院都像南大一附院這樣,有了自己的“大後方”。

“外來車輛多、流動人員多、醫護人員多、就診患者多。”杏苑社區因為南大一附院的存在而面臨著比其他社區更大的社區防控壓力,周莉芳就用“四個多”來概括他們的困難。這種情況下,既要控制好人員流動,防止疫情滲入周邊社區;又要為醫院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便於患者就診和醫護人員工作生活。

“你好!車輛請即停即走,儘快沿永外正街駛出。”在南大一附院門診部所在的南京西路與永外正街交匯處的一處卡口,東湖交警一中隊中隊長何俊正引導車輛分流。他告訴記者,為暢通醫院周邊道路,在特殊時期創造更好的就醫環境,交警對載有發熱病人的車輛,會直接引導其駛入醫院專用通道,如果是一般門診則勸導在下客後迅速駛離。

在東湖區,醫院周邊大多是開放式的老舊社區,道路狹窄、車輛擁堵、人員混雜。為此,全區相關街道和社區整合警方、醫院保衛處和群眾多方力量,建立起聯防聯控機制,形成了“社區、小區、樓棟”三道防線,並在11家醫院周邊共設立通宵24小時值守卡點26個,在嚴密的社區防控中,打開一條暢通的就醫通道。

既防疫情外散,又護就診秩序

2月11日,對東湖公安分局公園派出所副所長魏南新來說,是記憶猶新的一天。

當日15時30分,正在值班的魏南新接到轄區南大二附院保衛處電話,稱發熱門診有一對1月底從武漢返昌的夫妻疑似患新冠肺炎,但出現情緒波動,不聽從指揮。魏南新立即與街道和社區幹部一起趕往現場,通過耐心細緻的勸說,最終使患者的情緒穩定下來。這邊剛有好轉,16時30分,魏南新又接到了省婦幼保健院的求援,說是有一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就醫。他又馬不停蹄地趕了過去。因整個樓層就醫人員多、感染風險大,街道和派出所會同醫院迅速組織人員疏散,並於17時30分將患者送去隔離治療。

公園派出所周天福所長告訴記者,疫情發生以來,全所民警24小時駐守在轄區醫院和社區裡,處理涉疫情方面的警情、勸散聚集聊天的群眾、安撫外來人員的情緒……

正是有了派出所民警與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的防控,不僅使醫院的就診秩序得到了有效維護,而且防止了疑似患者在醫院周邊的活動造成疫情擴散。由此,在東湖區各醫院周邊的社區裡,群眾感受到了一道堅固的安全屏障。

既優工作條件,又管家屬生活

“陳媽媽就是我媽媽!”面對陳媽媽鄰居的疑問,杏苑社區副主任蔣雪紅說了一句“真實的謊言”。原來,家住永外正街158號院的南大一附院主治醫師陳大夫的母親年近八十,行動不便,而其兒子又因疫情忙於救治工作,不能照顧母親。獲悉情況後,蔣雪紅主動請纓,經常上門噓寒問暖,幫助她採購生活物品。陳媽媽的鄰居遇到蔣雪紅的次數多了,誤以為蔣雪紅是其女兒。而蔣雪紅也“將錯就錯”,將陳媽媽稱作自己的媽媽。

疫情出現後,隨著醫院的許多醫護人員日夜奮戰在一線,他們後方家屬的照顧,就成了其所在社區的牽掛。

2月13日,南大一附院手術室護士長張庚華參加醫療隊急赴武漢支援後,其妻子李三雲作為該院消毒供應中心的主管護士,也因戰鬥在一線無法回家。為把他們兩個年幼的孩子送到外婆家,杏苑社區專門派出人員全程護送。而在南大二附院所在的公園街道戴家巷社區,當了解到醫院有30多名醫護人員無法回家居住,街道和社區主動聯繫臨近的賓館免費提供客房,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休息條件。

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社區成為一線醫護人員可以信賴的大後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