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练意拳的几点感想


浅谈学练意拳的几点感想

恩师姚承光先生指导笔者意拳站桩功

浅谈学练意拳的几点感想

谢永广/文

意拳曾名大成拳,由王芗斋先生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后经姚宗勋先生融中外武技之精华,使意拳在理论与技术体系上逐步完善,如今在当代著名拳学家,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姚承光先生的努力之下,使意拳体系更加的科学与系统,形成了一种集养生与实战为一体的中国现代实战拳学。

笔者毕业于河北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后于北京体育大学进修获得硕士学位。近年来长期致力于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在1999时拜在姚承光先生门下学习意拳至今,在姚先生拳学思想的指导下,磨练技艺,深究拳理,朝夕揣摩,从未懈怠。经过20年的研习,受益之深,非笔墨能详!今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练好意拳问题与广大意拳爱好者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敬请诸位朋友多加指正!


浅谈学练意拳的几点感想

2019年12月作者在马来西亚国际武术名师交流大会上展示意拳功夫


练好意拳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想学好意拳,除了个人的天赋以外,选择明师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明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所谓的“明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辨证的法则及精湛深厚的功底,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能将科学系统的方法教授于学生,所谓科学系统的方法必须是紧紧地把握拳学的原则原理,符合人体运动力学规律,循序渐进,并结合实际相应而变。同时来讲,明师也要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学生以点拨,在原来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使学者能不走弯路,日益精近。

笔者在学习意拳时,姚承光先生就经常讲:意拳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意念是拳术的灵魂。因为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故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认为“意”是精神假借支配,“拳”是运动的外部表现形式,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体则是盲目的运动,所以意念和姿势间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意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所谓姿势间架的合理是指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间架结构形式,这种合理的间架有利于力量的培养与运用及种攻防动作直接有效地实施。而在意念诱导与合理的姿势间架结合之下,就要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的摸劲来培养周身的争力即浑圆力,就是动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争中达到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是意拳训练体系的核心。

纵观意拳的训练程序,站桩是身体在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试力是在身体于位移的缓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而发力则是在身体处于疾速运动的状态下求取浑圆力。即意拳基本功都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求取圆力的训练,所以我们可在站桩有了感觉之后,就要练习试力,进而过渡到发力。等基本有了基础后则要将实作训练推上日程,与基本功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在实战中巩固基本功,从基本功中提高战水平,使它们相互检验,相辅相成,这有利于练习者总体水平的提高。当年姚宗勋先生习意拳仅三年就代师比武授艺,其进步神速奥秘尽在于此。而现在一些意拳练习者每日只练七、八个小时站桩,而试力、发力从来不练,至于推手、散手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理由是要把“基础”打好,这种认识未免失于偏颇、片面,没有从整体上认识意拳的本质,所以几年下来只是站了个死桩,一旦动起手来则什么也没有。

同时有很多学员都很关心老师在教学时是否有保守现象,其实,保守的老师没有真功夫,他的东西不多,不深、不细,生怕教完后没有东西说了,所以故弄玄虚,吊学生的胃口,意拳前辈姚宗勋先生曾讲:“我的东西都有是宝贝。有能力的你尽管拿”。姚承光先生也讲:“意拳并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了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于个人悟性、品性,尚难以保证其能完全掌握,若再保守,那么武术好何传承发展?”


浅谈学练意拳的几点感想

2019年作者在马来西亚国际武术名师交流大会上展示意拳功夫


第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学习意拳的重要条件

意拳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确能出现超乎常人的能力,如放人于丈外,打出无坚不摧的穿透力,很强的抗击打能力,以及在实战时硬打硬要无遮拦和清逸大勇的精神气概等等,但这些体现都超不出人体生理本能所能达到的境界。而现代一些意拳练习者过分夸大桩功的功效,提 出“特异功能”,“发放外气”,追求“长生不老之大道”,更有甚者将小说家所言之“剑仙”、“飞侠”之类立为“风里来雨里去”,武功造诣最高之典范。

王芗斋和姚宗勋二位先生早就将这种迷信荒唐之说教嗤为无稽之谈。芗老曾曰:“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也,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姚宗勋先生也曾谈起:“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入,隔墙打人等反科学的宣传,这是一股歪风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寿终正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拳术的发展”。所以学习一门技艺‘不要浮聪明,切莫笨用功’,一定要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掌握科学系统的方法,切不可一味追求违反科学和人的生理本能根本达不到的东西,否则只能误入歧途。此外,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练功只能达到适当的延缓自然衰老的作用,所谓“长生不老修大道”是一种违反科学的幻想,这是学习任何功法都不可能实现的,学者应明慎之。

意拳训练之所以见效快,一是其训练理论的科学性,二是其训练方法的系统性。在科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的指导下才能立竿见影,事半功倍。所谓科学性是指其内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实战的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所提炼的精华;所谓系统是指其训练程序上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同样是循序渐进来实施的,从初始的基本功到最后各种技术的灵活运用,一步步逐层阶进,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训练过程。整体性是系统论中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系统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整体的相互关联与制约,所以意拳不是站桩,不是试力、发力,而是七个训练步骤的综合体现,偏重于七步程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练好意拳,注重意拳训程序的整体性是练好意拳的唯一标准。

所以说科学和系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原则,脱离了这两个原则,你就是再好的悟性,下再大的功夫,也只能是“盲人骑瞎马”。

浅谈学练意拳的几点感想

2019年12月作者在马来西亚国际武术名师交流大会上展示意拳功夫


 第三, 要有能吃苦的精神,但重要的是不仅要苦练,更要巧练,要动脑筋琢磨着去练。不仅求数量更要求质量。

  意拳没有绝招,当初王芗斋先生早上站桩时,郭老首先要检查他脚印的温度如何,温度不够要接着站;姚宗勋先生当年练功,脚上的棉鞋都温透了,晚上还要放在火炉上烤干;笔者恩师姚承光先生自幼8岁时随父亲姚宗勋先生练习意拳, 15岁时己经很努力了,1979~~1989年10年之间姚先生练功非常刻苦,夏天在树底下站桩身上的汗能将地上滴温一大片,假如说姚宗勋先生有什么绝招的话,那么姚承光先生就不用这么刻苦了,他学父亲的绝招不就得了吗?所以说意拳没有绝招,即使有,那不妨就将这种绝招归纳为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自己的悟性及刻苦的程度,否则一切所谓的“绝招”都是歪理邪说。

  在苦练的同时,还要巧练。当年芗老教授技击桩,一上来就让学生体会摸索“整体浑圆力”,这是非常困难的。姚宗勋先生认为自己很“笨”,这样做根本体会不到,于是就偷偷的将整体浑圆力拆开来一个劲一个劲去找,先前后,再上下,再开合(左右)单劲找齐了。再将前后、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乱,最后达到六面力同时摸劲儿,即芗老所要求的整体浑圆力。这种分对组合的摸劲方法使姚先生的拳劲儿找的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桩摸劲的质量,也充分体现了姚先生“师古而不泥古”之开拓创新的精神,可以说这是意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所以说练习意拳要有一定的悟性,在学习意拳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多的人不一定比花费时间少的人学的好,因为学意拳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更是智慧的较量,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和总结的经验,所以学习意拳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明察秋毫,把握实质,才能尽悟拳学要义。要想产生质的飞跃,必须有量的积累,这就要多思考,如果不去思悟,只是一味的苦练蛮练,就如旗竿一样,再高也高不了哪去。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意拳一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意拳不仅是一门拳术的技巧,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意拳在其不断的演变中,始终以博大而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将技巧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所以说要想在意拳研究上有所成就,要将传统文化的研究放在首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来丰富意拳的内涵。

  总之,学好意拳要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意拳爱好者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要搞什么盲目崇拜,随波逐流,要始终将唯物辨证、科学系统的方法放在首位,在明师的指导下,巧练而不要取巧,苦练而不要傻练,要下大功夫开动脑筋,琢磨着去练,掌握科学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细心体会,并随时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升堂渐入室,所学与日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