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報復性消費”=自嗨?


疫後“報復性消費”=自嗨?

報復性消費,是指在消費壓抑後產生的消費反彈。

始料未及的新冠病毒疫情讓本該是“剁手”旺季的春節市場變得暗淡,“隔離”的生活狀態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同時,國內市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階段性的蕭條。各行各業哀嚎一片,現狀基本是:大企業依靠根基能夠勉強度日,而中小微企業,活下去就是勝利。

在前途晦暗不明的這段時間,不少媒體提出了“疫後報復性消費”的觀點,撩動著企業主們的心——他們期待消費者能在疫情過去之後,把壓抑已久的消費熱情爆發式的釋放出來。如果企業能在這個時機順風而上,就能補足疫情期間的虧損,恢復正常健康的窗臺

然而這一論斷是否具有足夠的科學性?

當災難結束後真的會爆發報復性消費嗎?

企業真的只要熬過疫情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嗎?

先說結論:大概率不會。

首先,我們可以參考相似境遇的2003年的國內市場:非典結束之後,市場只是發生了反彈,並沒有報復性爆發。


疫後“報復性消費”=自嗨?

並且,與2003年非典時期不同的是,當年的線上平臺並不發達,消費更加依賴線下。而現在,消費者即使不能出門,也可以輕鬆利用線上平臺完成消費,因此,此刻的消費壓抑情況也不比2003年。總之,參考2003年的情況,我們可以預測今年即使疫後爆發報復性消費現象,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反彈,並不會如媒體吹噓那般玄乎。

其次,從消費者能力以及消費心理的角度出發,企業依靠疫後爆發性消費來回血的想法也很難尋找支撐點。

其一,消費能力,

災難發生,導致國內經濟整體處在陰雲之下,各行各業都遭遇到了危機,消費者整體消費能力也必然會受到影響,且在短期內難以復甦消費信心,也會影響到消費預算。近些年來盛行的“消費主義觀念”,在消費主力軍的年輕人群中,“信用卡奴”、“月光族”的現象尤為突出,具體到個人,在疫情期間的財務鏈條尤為脆弱。

其二,消費心理

雖然消費者都在哀嚎“疫情之後我一定要去吃火鍋”、“一定要去拉著姐妹購物”,但這種消費衝動只能是有限的,比較保守的。在全國性的災難籠罩之下,大家往往還需要一定時間來進行平復,與其報復性消費釋放壓力,消費者更傾向於回覆日常的消費狀態以及一定程度的解壓式消費。

最後,從消費分層的角度出發,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個人需求可分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實現五個維度。疫情期間,消費者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生理和安全層面,社交及自我尊重的需求遭到抑制。而當疫情結束後,被壓抑的社交體驗類需求急需釋放,更容易。即一旦發生消費反彈,消費者也是有選擇進行消費的,並不會一鍋端的全行業通吃。

綜上所述,一些媒體叫囂的所謂“疫後報復性消費”有其存在的道理,疫情結束之後,市場大概率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反彈,但是並不會給市場帶來完全樂觀的局面,企業主若是僅僅想依靠 “疫後報復性消費”來支撐企業轉危為安,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這次疫情給我們的全國企業來了場“洗牌”,如果企業固守老局,不能及時審時度勢,那企業只會被市場出局。反之,如果企業能夠在此刻摸索出新的通路,也一定可以在同行唱衰時,率先市場上搶得先機。

當下,我們的企業主如果能夠在同行都埋沒在數字中時率先醒悟過來,透過大環境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新環境下的經營思路,優化高效率的產業佈局、如何充分利用此時線上動銷的優勢,完成資金回籠的目標,幫助企業轉危為安。

作為企業的摯友,我們深知此是中小微企業的重要拐點。在企業生死攸關之際,我們始終與企業並肩同行,啟動【抗疫專項企劃】:關懷中小微企業,與品牌“0成本”合作——前期免費提供產品策劃方案,與企業攜手走出疫情低谷,充分利用新媒體市場,與企業共擔產品動銷責任,分享動銷成果。共同迤邐前行,達成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