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道德经》告诉你一个秘密

为什么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道德经》告诉你一个秘密

在国产优秀电视剧《天道》里,韩楚风面临要与另外两名副总裁争夺总裁的位置,前总裁临终前推荐了他,他当时也不甘心,很想争一争,因为毕竟自己也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实至名归。但是好友丁元英却建议他先退一步,把总裁的空缺让出来,让其他两位候选人去争。

原因如下:首先,前总裁是韩的恩师,对他有知遇之恩,而老师走了,现在尸骨未寒,作为徒弟兼骨干,只有把老师留下的公司经营好,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守护好,才是当务之急,如果争竞心太重,容易让人觉得吃相难看。

其次,企业核心层发生变化,这时候会内忧外患一起来,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三个人加入一场混战,势必会加重这种危险。这是公司里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为什么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道德经》告诉你一个秘密

最后,韩楚风先退一步,既显得很有风度很懂事,也是以退为进。因为这时候股东最愿意看见的就是稳住公司大局,为了股东切实利益考虑的人选,而人在争名夺利的时候,往往会忘了初心,有时候甚至会无心企业的发展,为了争而争。

结果果然如丁元英所料,这一年,就在其他两个副总裁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是韩挺身而出,兢兢业业,成为公司真正意义上的顶梁柱,第二年当然是他顺理成章成为总裁接班人。

韩的不争,反而让自己站稳了脚跟,在公司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业绩保证,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总裁的不二人选。

这就是“不争”的智慧。

反过来,假设当初韩楚风选择了争夺总裁之位,因为自己最年轻,资历最浅,本来就处于劣势,加上本来开拓市场和经营公司才是自己的强项,以己之卵,击彼之石,不但不会在竞争中获胜,还会蚀了自己的老本,恐怕从此无法再翻身。

为什么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道德经》告诉你一个秘密

尧舜禹时代,王位都是禅让制,大家和和气气相互推荐,公平合理,所以那个年代被称为“圣王时代”,他们个个都是历史上贤明君主的典范,后来的帝王个个都以他们为榜样,把他们当作神一般的存在。

后代的皇帝,基本都延续了家族世袭制,所以历来众多的王子,个个为了那个高台上的宝座争得你死我活,不惜手足相残同根相煎,即使是封建时代最为人称颂的皇帝,手上都难免沾上亲兄弟的鲜血。

电视剧《琅琊榜》中,萧景宣、萧景桓、萧景琰三兄弟都有夺嫡之志,太子和誉王为了把持朝臣控制朝政你来我往,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捞到更多的钱财,不惜建造四炮房、将赈灾款装入自己的私囊。

为什么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道德经》告诉你一个秘密

而萧景琰在谋士梅长苏的辅佐下,处处低调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甘当小透明,表面上看起来简直都可以被忽略掉。但就是因为这种“不在浮华处争短长”的气势,让他从一个不受待见与皇位无望的王爷,一步步登上了太子的宝座,并最终成为皇帝。

再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的闹剧,蔡徐坤的粉丝为了给偶像争来第一的宝座,竟然在某平台刷分,重金回购大量唱片,从而让蔡的歌曲在海外的榜单中拿下了冠军的殊荣。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个中国歌手,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反而在英文歌的世界里拿下第一。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结果让这个小鲜肉的口碑就像是地震前已经散架的高楼,瞬间扑街。

但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并非什么都不争,什么时候都不争,而是要相机而动,走位精准,牢牢把握时机,自有成竹在胸的时候再动手。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仁理当不让。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毛遂,他本来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门客,但是在府中一住就是三年,自始至终却未建寸功。就连主子都把自己这个客卿给忘了,但是等到他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他却主动要求,自己推荐自己,自己给自己长脸。

为什么说“不争”才是争得最高境界?《道德经》告诉你一个秘密

这个人就是毛遂,战国时期有名的谋士。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联合各国合纵连横,一起对抗秦国。

所以,老子不是让我们逃避和后退,畏畏缩缩窝窝囊囊,而是看准了时机再下手,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一击而中,事半功倍。争与不争,本身没有什么对与错,是与非。就看你怎么去选择,怎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