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1643年八月九日亥時,清太宗皇太極“端坐而崩”。作為大清的有道明君,《清史稿》中評價他:

“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當時的大清,剛取得了對大明王朝的關鍵勝利——松錦之戰的勝利,大明山海關之外幾損失殆盡;大明王朝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此消彼長之下,顯然這是大清定鼎的絕佳機會,能否實現先祖之遺命,也是在此一舉。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但是,他的突然崩逝則為大清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更為棘手的是由於皇太極生前極其寵愛海蘭珠以及她所生之子,但海蘭珠所生幼子以及海蘭珠都先後離他而去,他也因此並未指定接班人,由是如此,一場關於大清皇位的交接問題頓時劍拔弩張。

大清的繼承原則

與傳統的中原王朝採用的嫡長子繼承製原則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不同,大清王朝在建國伊始,其太祖 皇帝努爾哈赤為了能夠確保子孫勠力同心,選拔賢能便“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清會典》開篇《宗人府》)。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同心謀國,庶幾無失”、“若八和碩貝勒中,或以他事出,告與眾,勿私往。若入而見君,勿一、二人見,其眾人畢集,同謀議以治國政”、“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8

這項制度的基本內容除卻了上面提及的同心謀國、眾人同心之外,還將汗位的繼承、罷免權賦予給了八和碩貝勒會議。而在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元為清之後,又將這項制度繼續完善,在將八旗旗主封王的同時,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由議政王大臣會議署理國事。這樣的制度,也意味著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八大旗主與皇太極的子嗣事實上也便都有了同等的繼承權。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此時睿親王多爾袞為正白旗旗主,其胞弟多鐸為鑲白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郎為鑲藍旗旗主;代善與其子嶽托領正紅旗、鑲紅旗;肅親王豪格領正藍旗,原本歸屬皇太極親統的兩黃旗則因為豪格皇太極長子身份選擇了擁立豪格。

在這場爭奪之中,代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輩分最高,但是由於年事已高,年屆六十,兼之與其子嶽託關係也並不緊密,因此他做出的選擇是明哲保身。至於鄭親王濟爾哈郎,他本身受制於實力所限,並無承位可能,但作為八旗旗主之一,他的決定無疑也是舉足輕重的。而在這場爭奪之中,真正有實力問鼎龍椅的也就剩下了多爾袞以及豪格。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多爾袞、豪格針鋒相對

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八王議政會議召開。在這場大會之中,令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兄弟沒有想到的是豪格,在入場前便已經在崇政殿密佈正黃旗、鑲黃旗兵士。

面對緊張的局面,眾生相顯現。久經沙場的多爾袞並未發言,而是選擇了沉默;反倒是多鐸不滿,大聲道:多爾袞你若不願意當皇帝,我來當!我的名字一樣在太祖遺詔裡。但是多爾袞面對弟弟的“不利之語”,則以“太祖遺詔裡同樣還有豪格”答覆,也就側面上否定了多鐸、豪格。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而多鐸則又提出年齡輩分最長的代善承位,作為老成持重的一方,面對矗立身旁的兩黃旗軍士,代善自然不會接招,一句:“睿親王當皇帝,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至於本人,老了,難當大任”便將球踢開,雙方都不得罪。

此時的鄭親王濟爾哈郎的態度便至關重要。只要選擇支持豪格,豪格便可以在八旗之中佔據四旗,勝券穩操;對此豪格也不敢怠慢,早已在本次議政王會議之前,找到了濟爾哈郎。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面對豪格的“請求”,濟爾哈郎事實上也彰顯了王朝上升期時少有的智者旗主的形象。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驍勇善戰,軍事才能卓著。在己巳之變時,曾與袁崇煥交手,還曾在皇太極統一蒙古之戰,攻打林丹汗時立下大功;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豪格甚至在1634年時便已經提出了聯合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朝內部起義軍攻打明朝的構想。這一切無疑都彰顯了豪格本人軍事上的才能,但與這些軍事上的天馬行空相比,豪格本人在政治上卻並不成熟尤其是與多爾袞相比。於是,濟爾哈郎面對豪格的“請求”給出的答覆是模稜兩可的“支持豪格繼承帝位,但且要與眾人商議”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而此時面對會議上的緊張局面,豪格顯然在等待濟爾哈郎的表態。但是在這場決定大清命運的會議上,濟爾哈郎卻顯示了沉著冷靜。久久不發言的局面,隨著豪格的率先離席被打破,而這樣一次離席也意味著豪格與皇位徹底無緣。

但即便是豪格離席,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將領顯然不會允許他人承位,皇太極子嗣承位也便成為了新君的必然條件。多爾袞兄弟想必此時定然是憤懣不已,倘若帶兵前來,定然不會有此窘境。但這樣的僵持局面顯然是不利於大清內部一致的夢想問鼎中原的。

於是在多爾袞的提議下(一說為鄭親王濟爾哈郎),皇太極的皇九子,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便成為了新君人選。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為什麼會是福臨?

之所以福臨成為新君人選,在野史中多有得益於多爾袞與孝莊太后(莊妃)的關係匪淺之論。但就當時皇太極留下的子嗣、政局考慮而言,顯然福臨也是最佳人選。

經過1628年第一次征討林丹汗、1633年第二次征討林丹汗、1635年皇太極第三次征討林丹汗,皇太極也得以實現了統一蒙古的目標。而深諳草原民族生存之道的他,在盟旗制度上劃定草場、稽查人口,並且為實現利益捆綁實行了滿蒙一家的策略,與蒙古部族上層和親,以此達到穩固統治的結果。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勁,為何卻是6歲的福臨承位


皇太極的五大福晉,即博爾濟吉特·哲哲、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孝莊太后)、哈日珠拉(海蘭珠)、娜木鐘、巴特瑪璪便是這種政治利益結合下的產物(所有博爾濟吉特氏都是蒙古科爾沁部人)。而要冊立的新君顯然也要考慮這一方面的因素。

皇太極一生共有11子,但此時活下來的只有8個子嗣,分別為長子豪格、五大福晉之一布木布泰所生皇九子福臨、娜木鐘所生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以及其他庶妃所生的四子葉布舒、五子碩塞、六子高塞、七子常舒、十子韜塞。

在豪格被淘汰之後,福臨、博穆博果爾也 便成為了最有可能的人選,但是與博穆博果爾之母親娜木鐘曾為林丹汗正室大福晉的身份相比,布木布泰正統的蒙古血脈、地位顯然更具有說服力,福臨也就成為了多爾袞、豪格鷸蚌相爭之下的“小漁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