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如果說李叔同這個名字很多人不熟悉,那"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婉轉流長,寄予離別愁思的《送別》,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吧。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這首歌的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後人敬仰的弘一大師。要說李叔同,那就不得不分為兩個部分來講,因其前半生及後半生有著不同的身份且差別極大。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出生於富貴家庭,豪門世家的是他;幾歲時開始讀文識字,說學作文,且在文化學習上表現出極大天賦的也是他;在音樂,美術,戲劇,書法,話劇,教育等多個方面做出超凡成績,且曾出國留學,回國擔任大學老師的還是他,不過這些只是他的前半生罷了,他人生的高潮遠不止於此。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38歲那年,他剃髮為僧,遁入空門,吃齋唸佛,普度眾生,他人生下半場的身份不再是那個多才多藝,風流倜儻的才子李叔同,而是一心向佛,苦心修練的高僧――晚晴老人。

縱覽李叔同的一生,可是說是跌宕起伏又充滿戲劇性的,不論是他的出身,他的情感經歷,他的藝術創作,甚至是他中年入佛的選擇,在我國文人雅士中也是不流俗的存在。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有人說他前半生紙醉金迷,聲色犬馬,舞文弄墨後,便拋妻棄子,只為追尋自己的靈魂境界,連至親之人都可以拋棄,漠然置之,何以兼愛世人,普度眾生?

有人又評,得大道,必須舍小義,聖人之所以為聖,就是敢於斬斷常人所不能割捨的凡塵俗事。

一褒一抑,一抬一貶,從古至今,也似乎是在對妻兒的狠心訣別一點,讓弘一大師在很多人心中到底留有一絲瑕疵。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林語堂在他身上從不吝嗇讚詞,連張愛玲都曾說自己在弘一大師面前是虔誠又謙卑的,而他最得意的徒弟之一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對其恩師,一向敬愛仰慕。

這位被眾多文人墨客尊稱為大師的高僧,被無數信眾尊敬為高人的隱士,終其一生真的找到了他人生的真諦,達到了我們普通人無法達到的靈魂境界嗎?

不知其圓寂前留下的四個大字"悲欣交集",是否是他為這段不長不短卻風雨飄零的人生交出的最後答卷。

張愛玲敬他,林語堂贊他,究竟是一代大師還是風流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