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引言:<strong>南宋末年崖山之变,陆秀夫背少帝投海,十万军民一起随之殉国。明末甲申之变,崇祯上吊,这个号称中国最有骨气的王朝,殉国的臣子只有十数人。

<strong>宋朝,士绅阶层的文天祥舍身赴国难;清朝,尚有湘军团练对战太平军;再看明末,为何不见成气候的地主武装拱卫家国?

<strong>礼部尚书钱谦益叛国、大军阀吴三桂卖国,大参将耿精忠投降。偏偏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初时反明,临终却要“扶明反清”。


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strong>这一切,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因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吗?

<strong>事情的真相其实是——明季商品经济的超前发展,造成士绅阶层与农民阶层的思想分化。商人逐利的性质,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以及“有钱就好办事”的思想,让明末士绅阶层对局势产生了误判,最终和普通农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 一、“思想保守”的张献忠

张献忠原本是陕西省的一个农民。祖祖辈辈都只会扛锄头,不会经商,土地是他唯一谋生的资本。天启末年,张献忠的家乡发生了蝗灾。遮天闭日的蝗虫来袭,把老乡们辛苦一整年种下的庄稼全啃光了。然而名目繁多的各种赋税,并不能被免除。

面对生活的重压,张献忠唯一的出路就是与另外七个弟兄扯竿子造反。于是他自号“八大王”,挺而走险。

张的思想是传统的,“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老子让我们活不下去了,我们就把他拉下来,自已当皇帝。

他身上土匪气颇重,带兵到处劫掠,杀了不少人。正史、野史,提起他都没什么好话。直到1644年甲申之变过后,他才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然后才发现——皇帝原来不好当。


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原来他小的时候读过一些书,就用《三国演义》里学来的方法统治他的大西(清《滟滪囊》),按古人的思想来实现自已的“正义”。据说,最早在官府公文中推行“白话文”的也是他。

<strong>张献忠也许文化程度并不太高 ,思想境界还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却也正因如此,他从未像明末的士绅层级一样,抱着亡国不亡家的自私目的,对清廷报有幻想。故而当他困守成都时,清廷以高官厚禄招降他,被他拒绝了。

<strong>在张献忠看来,明朝不能亡于蛮夷。大明要是亡于异族的手上,包括自已在内的老百姓,必定活着不如猪狗。这是比蝗灾还要严重一千百倍的狱。

因此,尽管他的军队多次与明军血战,死伤惨重,临终之际,仍然扯着义子孙可望的手说:

“……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死前也效仿崇祯帝一样,杀死自己的妻儿,不让他们受辱。

他的两位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带领着他的余部,坚持抗清,最后与南明政权汇合。孙可望最后降清,李定国则成为南明最后一位良将忠臣。

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 二、覆亡前夜的官僚们
  • 崇祯帝上台之前,他哥哥朱由校临终写信告诉他:魏忠贤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希望弟弟善待他与乳母客氏。

    那时候朱由俭才只有一十六岁,在外听到魏忠贤的骂名,不曾多想,一上台就将他杀了,结果顿时打破了朝堂上的政局平衡。

    直到后人研究明史的时候,才提出疑问:魏忠贤是否被错杀?

    许多学者指出:在那个朝代,由于文官集体代表的新兴资产阶层,与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大地主阶层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互相掣肘,导致国家机构运转不灵,财税不足;再加上连年的蝗灾、瘟疫,北方边患,百姓们生活不下去,最终王朝覆灭。

    那个时候的大明,国家表面上看来是统一的,实则内部四分五裂。财税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为明亡伏下祸根。

    等到十六岁的小皇帝杀掉了魏忠贤,再让“东林党”上台时,朝令夕改,十几年间换了几十个将(首辅)。国家政治、经济一团糟。


    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strong>官僚们为了保全自已的利益,总结过往国家稳定时期经商得到的经验教训,竞然联合底层士绅,撇开朝廷,在民间弄出一个,只属于自已本阶层的“白银流通渠道”。

    因此“天变”之时,小官僚与乡绅也能凭着自已的生意头脑,当个小商小贩,卖地置产,好好地过度了朝代的更迭期。

    <strong>商业资本的萌牙,彻底改造了士绅们的思想。天下间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因此他们觉得不必去殉国(一开始他们都没反应过来,大明亡了),十几万人一起跳海什么的,太愚蠢了!

    <strong>满人来了又怎么样呢,他们在辽东,不一样和汉人做生意吗?可见他们也只是图财。只要愿意,大家还是可以做做生意的嘛。而身在四川的张献忠囿于“农民意识”,从来没这么想过。

    • 三、亡国不亡家的士绅们

    甲申之前的两年,山东诸城的丁耀亢,本是一名贡生,呆在京中有做大官的机会。但是当年秋天,他看到清兵烧杀抢掠的光景,就知道大事不妙了!于是他赶紧回到山东老家,劝说亲戚们逃到南方。

    中途,他的家丁在田间遇到两个清军探子。家丁想要动手,还被他阻止。

    当时的他,可能和大部分的士绅阶层一样。即使战火都烧到了眉睫,还以为清兵只是吴三桂借来赶走李自成的。

    李自成来了,李自成又去,跟潮涨潮退一样迅速。瞬间大明的半壁江山变了颜色,除了丁耀亢之外,大部分的士绅们根本没有察觉到。他们或者还以为,吴三桂借清兵,就和李渊借回纥兵一样,只要赶走了李闯,天下始终还是汉人的。


    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丁耀亢的亲戚们故土难离,舍不得地产。他们组织了团练武装,防备的是可能抢占财产的流民,非而关外来的清兵。

    丁耀亢劝不了他们,于是把自已家的财宝找了一个小岛埋上,再找了一条船,带着妻子出外避祸。等隔年回到家,地也没有了,银子也被挖光了,但是他却通过旧有的关系网,在清朝重新找回了贡生的资格,并且当了个小官。不久,他又辞官归故里,闭门著书。

    <strong>顶层的官僚们当了汉奸和二臣,底层的士坤们最后也平稳地“过度”,成了新朝的子民。他们中,有的暗地凭吊逝去的大明朝,有的却觉得现在也不错。

    <strong>家国意识,在明末士绅阶级脑子里并非不存在,只是比较淡薄。他们的表现,都印证数百年后,电视剧《潜伏》中的一句台词——“哪有什么主意,一切都是生意”。

    <strong>只因为那会儿还没出”剃发令”,他们也无法预知,在往后的几百年里,再也不能乱骂皇帝了;便觉得——谁当皇帝不是一样呢。


    从张献忠“扶明反清”说起,看明亡前夕农民、官僚与士绅的表现

    结语:

    张献忠这样的底层农民,因为读过一点书,受到儒家思想导引,从来没想过把大明断送到“外夷”手上,因此他临终之时深明大义,劝义子“扶明反清”。而明末的官僚、士绅们,则因为明代经济的超前发生 ,产生了一些“新的”,“唯物质”主义的思想。

    他们以为谁当大明的皇帝都一样。可惜在他们投降之后才发现,那还真是有点不一样的。于是部分人又暗搓搓地“反清复明”了。

    《明史》张廷玉

    《中国通史》傅乐成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小腆纪叙》

    《滟滪囊·卷三》

    《南明史》

    《出劫纪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