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

如是我聞釋迦牟尼


大家好,我是鹿鄉一姐,感謝誠邀,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一直都是被大家熱門討論和關注的問題,但是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留守兒童仍然是有增無減呢?

首先我個人認為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之所以外出務工多半是因為錢,因為掙錢生活是人之常情,為了給子女更好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原因之二就是離婚率的升高導致孩子不得不和爺爺奶奶留守在農村生活。

那麼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我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個人有以下幾點建議:

1.留守兒童留在農村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現在農村正在逐步的城鎮化,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了,而且鄉村的教學治療也是今非昔比,孩子少老師教的認真,可以與城裡的一對一家教相媲美。

2.孩子如果長期處於留守的狀態,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輔導,身在他鄉打工的父母也想和孩子們待在一起,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只能選擇離開,而此時孩子的心理會有一層小小的陰影,如何抹平就需要父母多做做努力了,畢竟奮鬥多半都是為了孩子,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3.留守兒童可能會對父母感到陌生,也是對父愛和母愛缺乏認知,會更多的依賴經常陪伴孩子們的爺爺奶奶,而此時爺爺奶奶就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時也要灌輸給孩子一些父母的消息。比如父母出門在外打工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富足,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等等,讓孩子有一種崇拜父母和敬愛父母的心。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如果你有他觀點和意見,可以寫在評論區的下方。


鹿鄉一姐


我小時候就是留守兒童,從上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是我外婆外公帶的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國家富強了,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當然也不排除會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家長,這個就關乎國民素質了,提高國民素質也是首要任務,這就要求中國教育要提升,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確是有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需要政府的幫助,還要國家政策上也可以有這方面的傾斜 ,比如實行十二年的義務教育等政策。還有就是政府的錢一定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啊,抵制貪汙腐敗啊。再說留守兒童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社會發展迅速,老一輩的思想已經不適用於在新一代的孩子身上,思想落後,社會能進步嗎?留守兒童很可憐的,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我小時候我媽我爸一年回來兩三次吧,有一次過年,我爸媽回家,我外婆對我說剛剛抱著你的是你爸爸,問我認不認識他,我說認識。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我心生怨恨,怨恨爸媽為什麼不帶我在身邊,為什麼農村要重男輕女,為什麼帶我弟弟在身邊,為什麼我接受農村落後的教育,為什麼弟弟可以接受城裡的教育,為什麼我成績這麼好還要留在農村,為什麼我弟弟受城裡的教育成績還那麼差,後來年齡大了,也就慢慢想開了,雖說怨恨現在還有,但是事實上,現在心中還要有一點怨恨他們,不怨恨是不可能的,從小到大我的家長會從來沒有家長出席,因為我成績好,特別希望我爸媽能夠來我的家長會,這是我舉的一個例子,但是我感覺到特別慶幸的是我有一個好外婆好外公,待我很好,青春期人是會變得叛逆,如果不好好教育,很多的留守兒童都會走上彎路的,這是擺在面前的事實,真的希望父母能夠在孩子最需要你們的時候出現。我當年的青春期是我自己一個人慢慢消化,慢慢熬過來的,就是在青春期我的成績有明顯的下滑,但是到後面,自己也慢慢堅持下來了。最後希望民族富強,國民素質提高,還要有廉政執法,政策幫扶,只有實現這些,留守兒童問題也就解決了。


創意美術小學堂


我不是留守兒童,但是我讓我的孩子過了幾年的留守兒童生活,孩子都是給他們爺爺奶奶帶。因為出生在山裡的農村,所以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都是揹著山上幹活的,導致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村裡人都說他傻傻的,眼神呆呆的,看著著實可憐。也導致了孩子的骨骼生長不好,經常喊腳痛。真的很心疼留守兒童,孩子小的時候缺少關愛,長大了也不需要父母的關愛了,更不會去關愛他人。


Lee陳瑜君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迫不得已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

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果帶著孩子進城務工,那生活開銷太大,一年下來攢不了幾個錢;如果陪著孩子留在農村,那收入更少,以後的日子可咋辦?

但是我覺得如果一個家庭裡面父母及老人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話,那肯定就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否則就難辦!


舞飛揚160841622


如何看待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這是農民生產生活中大事的大事。

孩子生來滿月,爸媽就返回800多里遠的公司上班,靠奶爺在家一面種地,一面養孩。開始,半個月回一次,一個月,二個月。每次離開時都是淚流滿面。

轉眼到了幼兒園,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良好教育,在孩子父母身邊就學,這樣以來,家中就忙的不可開腳,我和老伴〞兵〞分兩路:一個在家二兒子的孩兒,一個到異鄉看管大兒子的孩兒上學,家中的地既將荒棄。家庭收入減少了,人也忙的緊張了。你說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剛才在幼兒園門前,遇到一家長說和我們的家境非常相似,都感到嘆息。因為要養家,只好這樣。


家260487560


看見這個問題時,心情莫名的感到很揪心,讓我想起一件事情。

前兩天我店裡來了我一個朋友的小孩買東西,我就問她:孩子,你想不想你媽媽?她居然回答說不想。我說為什麼?她說:媽媽不愛她,不送她上學。聽到這裡,我的心裡突然想到了好多好多。上學期她媽媽也經常送她上學,每天放學了也按時會來接她們的。由於負擔太重,不得不出去打工。這才出去幾個月孩子就這樣了。

其實,誰都想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是每個家長的願望。在此希望每個背井離鄉的父母能夠在空隙的時候多給孩子打電話,經常視頻聊聊。讓孩子能夠感覺到爸爸媽媽依然還在身邊。能儘量留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我們賺錢再多不也是為了孩子嗎。



藝幪影視


我有個叫劉新宇的朋友,是我在央廣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的搭檔。認識他的這些年,他一直任勞任怨地在做一個關愛留守兒童,叫“上學路上”的公益活動,錄製故事,放在MP3裡發送給孩子們聽,還發布留守兒童狀況的白皮書。

對留守兒童怎麼關愛,我的觀點和新宇有點不一樣,不過好朋友,能允許我和而不同,我對“上學路上”也可支持了,我和我的朋友們總會在這個活動中盡己所能獻愛心。

我的觀點,和現在主流聲音不算一致,算是另外的聲音,姑且聽之,兼聽則明。

首先,留守兒童並不是中國特色的個性問題,沒必要過於自我反省。亞洲、東歐、中美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是一個必然的共性問題,因為勞動力會奔著收入更高的地區和國家定向流動,留守兒童因此而生。

再則,留守兒童是否出現心理問題,這不是“留守”一個單因子一錘定音的,留守不是導致“問題兒童”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問題兒童”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另外,現在的多數研究,還有新聞報道,都懷著悲憫心態,這些孩子身邊沒爹還沒媽,怎麼能沒問題?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去尋找問題,使得留守兒童群體逐漸被標籤化,成了必然的問題兒童。

事實上,不少留守兒童,在心理和行為表現上,表現得比留守之前還要棒,也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這些優點並沒得到廣泛宣傳。



總之,對留守兒童最大的傷害,不是窮困,甚至不是父母不在身邊,而是親密感的缺失。這種缺失,城市裡那些小小年紀,就出國留學的孩子,還有父母都在家,但一天沒說上兩句話的孩子,一樣存在。

所以,依我看來,應該關注留守兒童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於未然,但不必過度渲染,標籤化本身,會給留守兒童心理負擔和暗示。

不是所有的童年都芳草鮮美、桃紅柳綠,留守不留守的,城裡的農村的,都有成長的煩惱。父母不在,有問題,父母在,問題也不會少,這是客觀存在。

積極面對,樂觀成長,對於哪一種狀態都是有意義的。

當然,減少留守兒童絕對數量,加大城市容納能力,改變農村生存環境,都是應該的,但都需要時間。

目前狀況下,通過教育和處罰,來避免父母對孩子的遺棄心態是最重要的。一年都沒打一個電話,三年都沒見過一面,這樣心態的父母,就算沒出來打工,留在家裡就天然會愛孩子麼?有愛,遠在天邊一樣心有靈犀,沒愛,近在咫尺也話不投機半句多。

父母對孩子責無旁貸的責任心,父母對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和關注,這才是最值得強調的。

怨政府,怪學校,那是推卸自己的養育責任,輿論也不該用悲情主義來助長遺棄心態父母的不聞不問。

站在風口上的三大電訊巨頭,弄個外出務工聯絡平臺,讓父母和孩子視頻通話、語音通話常態化,也算積善成德。

旁觀者的愛心,莫過於尊重善待身邊農民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集中培訓農民工家長,讓他們的世界多一點溫暖和愛,讓他們生活得有尊嚴,鼓勵他們更多地利用通訊工具表達愛和關注,和遠方的孩子保持親密關係,親密交流足以消滅留守兒童的疏離感,很大程度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朱毅


留守兒童問題存在於廣大農村,山區分佈較為廣泛。爸爸媽媽迫於經濟壓力外出工作掙錢補貼家用,供孩子學習和生活。

留守兒童問題不可避免和不可忽視,隔代教育造成嚴重的後果應該是怎樣的?這點值得我們深思和思考。

記得我剛接觸留守兒童時候,一個叫大海的孩子,讀小學二年級,爸爸外出在北京工作,媽媽一人照顧他。平時總是開朗活潑的。當有一天我問到他,爸爸多久回來呢?你想不想爸爸回來??他這時候眼淚在眼中打轉兒,然後小心翼翼的說到我不想爸爸回來。我又接著問?為什麼不想爸爸回來?他卻說不出口?我不知道他家庭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但是我明白他眼淚都快就出來了。肯定是想爸爸回來但由於有什麼又偏要說不想讓才回來。這點我沒在過問。

這孩子學習成績還是比較好,喜歡跟著我在一起。留守兒童問題是當今教育界一大難題?除了父母的關懷還需要老師同學的幫助?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家庭的溫暖?我以前也是個留守兒童!


愛學生愛老師


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生計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不得已外出打工,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親生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部分青年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兒童常年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伴,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也有些山區甚至單獨留一個孩子在家,無人照料,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孩子心理健康 性格方面出現偏差,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讓留守兒童儘量住在學校。開通心理健康輔導,引導孩子積極向上的態度,讓他們陽光健康成長;學校或村裡有條件的可以開通網絡,讓他們可以和父母視頻聊天,說說心裡話,撒撒嬌;當地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特色景點或加大招商引資,減少勞動力外出





農村人家兒


文中提及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視頻,可搜索關注《歸德城事》進行觀看,謝謝。

由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轉向繁華富裕的大都市,因此,在中國的農村就產生了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孤獨的守候,少有依靠。對於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然質變成為一年兩年才露個臉、見個面的符號和概念。《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心理問題以及對於父母和未來的美好希冀。

這部作品所拍攝的地點是在我的家鄉——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毛固堆鄉後張樓劉莊村。之所以確定在自己的家鄉拍攝留守兒童題材,不僅僅是因為對地點的熟悉,更多的是因為我有過被留守的經歷,可以感同身受。從我八歲開始,那個時候剛上小學,父母就出去打工,這種被留守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15年6月,整整15年的時間,那種既想念父母又埋怨父母的錯綜複雜的心情簡直用語言無法表達,雖然內心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不易,但心中也不乏有些心酸,因為相對於別的孩子來說,我的童年是空白的。

相信這些孩子的童年也是毫無生機的。平日裡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他們內心倍感孤獨,加之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由於爺爺奶奶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夠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指導,就會促使他們出現厭學、叛逆的心理。

一個電視作品的主旨思想則傳達出整部電視作品的思想內涵,使主題得到昇華。《最熟悉的陌生人》主要是通過對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拍攝加之採訪,來展現作為留守兒童的主人公的生活狀態以及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傳達出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昇華主題。

貧困,與人類相伴而生。是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時代都無法逃脫的夢魘。它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名詞,而是被每一個國家賦予了社會學意義。它似乎是上天專門為我們設下的魔咒,召之即來卻揮之不去,始終瀰漫在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每一處空間、每一個角落。它有著無數的特徵:荒涼、貧瘠、疾病、災難......貧民窟、棚戶區、城鄉結合部、城中村,這些都是貧困的“子女”。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就業崗位的明顯增多,大量的用工需求,讓中國大地出現了一億多隻每年遷徙一次的“候鳥”。他們沒有翅膀,沒有羽毛,沒有自己城市的天空。他們從貧困溫暖的故土飛向富裕冷漠的都市,即便孩子把他們當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但他們依舊堅持飛翔,只因生活的窘境讓他們也別無選擇。

《最熟悉的陌生人》通過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兒童的視角,通過鏡頭語言,向觀眾描述了在中國大多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通過不同的拍攝手法,向觀眾呈現了“留守兒童的體貼懂事”、“留守兒童渴望關懷的聲音”以及“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的真實感想”三種不同的情感,傳達出廣大留守兒童對愛的渴望,同時呼籲廣大父母在給孩子豐厚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常回家看看,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別讓他哭泣,少分離,多陪伴,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留守兒童作為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我希望希望可以通過我拍攝的畢業作品讓更多人瞭解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與對父母日日夜夜的思念。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促使我創作一部有關留守兒童的畢業作品,不僅僅是經歷相同,而是我想為我的大學留下一份美好的紀念,同時也作為檢驗大學四年的學習成果,給自己一個交代,給父母一份滿意的答卷,為自己漫長而短暫的大學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希望可以通過我拍攝的畢業作品讓更多人瞭解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與對父母日日夜夜的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