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在19世紀末,有個小女孩,4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被母親帶到外婆家生活,外太婆是個頗具文化涵養的老人,經常給她講一些關於女性自由的故事,耳濡目染中,小女孩長大後成了一名關注女性思想解放的作家。

這個小女孩就是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是她最好的短篇小說,主題也是關於女性追求自由這個方向,內容主要講的是主人公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在鐵路事故中喪生後,先是因為失去親人而悲痛大哭,接著意識到丈夫的死意味著自己將獲得自由,心情變得愉悅,正當她憧憬自由生活時丈夫卻意外歸來,她“驚喜”過度,猝死。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一小時的故事》被選為《美國語文》做學生教材,這篇小說究竟高明在哪裡?

本文主要運用“三一律”原則解析這篇小說敘述結構的獨到之處,並指出“三一律”在寫作中的優勢和劣勢,方便寫作者借鑑使用。

一、什麼是“三一律”?

“三一律”,是西方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重要原則,要求戲劇創作的時間、地點、情節必須保持一致,也就是說,戲劇故事要發生在一天之內、以一個地點為場景、只圍繞一個故事情節講述。

時間整一性:

“三一律”限定時間,促使故事快速向前發展,矛盾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一環緊扣一環,更能凸顯人物個性,令讀者難以忘懷。

地點整一性:

“三一律” 將故事的發生地固定在某一處,場景集中化,使故事人物動作集中,沒有多餘枝幹分散,省去不必要的干擾。

故事主角在固定的場景中,依託故事主線延伸出人物關係變化,促使故事矛盾在固定時空爆發,簡潔明快,直指要害。

情節整一性:

圍繞一個情節講故事,從關鍵點說起,迅速展開情節,逐步推進到高潮,文章結構緊湊,層次分明,更有利於突出故事情節中的主要矛盾。

“三一律”創作原則,因為嚴格的限制,像是帶著鐐銬跳舞,有一種獨特的形式美,小說在嚴密的邏輯下更加精煉,深邃,讀者沉浸在連貫的故事中,很容易引發情感共鳴。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二、在小說《一小時的故事》中,作者如何用“三一律”原則謀篇佈局?

別林斯基說:“小說也有使人物更為鮮明而突出地表達自己的手段—戲劇因素。”

“三一律”法則,不僅存在於古典戲劇中,在近現代的電影和小說創作中,也經常被用到,比如電影《十二怒漢》就是因為“三一律”結構的使用,成為影史經典。

在小說《一小時的故事》中,作家凱特•肖邦也是運用“三一律”結構創作出她最好的短篇小說。

  • 確定時限,不經意間的懸念設置,營造出緊張氛圍

亞里士多德在戲劇創作時提到“悲劇力圖以太陽的一週為限” ,即一天24小時,凱特•肖邦在自己的小說中,將這個“時間整一”原則縮短到一小時,時間的壓迫感,讓緊湊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

標題裡就明確了“一小時”這個時限,是不著痕跡的懸念設置,也暗示作者在遵循“三一律”原則進行創作,在小說一開始就營造出一種緊張氛圍。

讀者很容易會猜想這一小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這一小時內,馬拉德先生先是遇難,接著平安歸來,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遇難後,先是難過大哭,接著想到自己可以擺脫丈夫束縛,擁有自由,結果看到丈夫意外現身,她受刺激而死。

短短一小時之內,馬拉德夫婦分別經歷“生”、“死”,而且兩個人物的“生”、“死”互為因果,交叉相連,情節上衝突迭起,內容上悲喜交加,這一個小時,是不平凡的一小時。

  • 固定場景,聚焦讀者視線,輕鬆將讀者代入逼真的故事情節

在《一小時的故事》裡,事件就發生在馬拉德夫人家裡。

這個固定地點的選擇,不是隨心而為,是特意選取,因為“家居”場景更能表現女性想要擺脫男權束縛這個題材。

在這個固定場景中,馬拉德夫人內心的矛盾是主線,她和丈夫的矛盾是副線,地點的一致化,讓主副線矛盾衝突高度集中,主人公馬拉德夫人的性格特徵也得以揭示。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同時,為了更好地表現主人公內心的複雜變化,作者化用了“三一律”中的“地點整一”原則,將“馬拉德夫人家裡”這個地點拆分為樓下客廳和樓上房間內兩個場景。

分別從客廳寫到樓上房間再寫到客廳,通過場景的變換來反應馬拉德夫人的內心變化。

在客廳,馬拉德夫人的心情因為得知丈夫的死訊,悲痛欲絕。

在樓上房間,馬拉德夫人的心情因為覺察到自己一直渴望的自由即將到來,從混亂、掙扎變為激動、愉快。

再次來到客廳,馬拉德夫人的心情因為丈夫歸來自己又要回到過去被束縛的生活,從充滿激情突變為驚愕、絕望。

地點的集中,進一步拉緊故事張力,將讀者的緊張情緒向更深層次推進。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 一條情節線,通過主要人物特寫和心理刻畫層層將故事推向高潮

依託“三一律”原則撰寫小說,因為沒有足夠的時空供作者發揮,在情節選擇上要求極高,凡是服務於情節敘事的都不惜筆墨,其他情節要麼省略要麼一筆帶過。

《一小時的故事》立足於一條情節線,即馬拉德先生的“死”和“生”,影響了馬拉德夫人的“生”和“死”。

作者沒有詳細敘述馬拉德先生遇難的細節,也沒有具體說明馬拉德夫人的婚姻狀況,這麼做會拖垮故事節奏,流於俗套。

凱特•肖邦從始至終都把筆墨用於馬拉德夫人身上。

小說的開端,是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罹難的消息,不是手足無措,而是放聲大哭,接著獨自一人去樓上的房間待著,用她異於常人的表現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馬拉德夫人的行為好奇怪啊,她為什麼這樣呢?

小說的中間,主要通過馬拉德夫人行為的變化和窗外景物的變化,烘托她內心的變化,並以此推動情節發展。

行為上,她“一屁股坐在舒適的安樂椅上”、“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麼問題”,她一遍又一遍地低聲悄語:“自由了!”

眼睛裡看到的是“洋溢著初春活力的樹梢”、鼻息裡嗅到的是“陣雨的芳香”,耳朵裡聽到的是“小販的吆喝”、“遠處的歌聲”、“麻雀嘁嘁喳喳的叫聲”。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這些“異常”行為是馬拉德夫人內心自由意識覺醒的外現,預示著她內心波濤洶湧,暗示讀者關照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她的婚姻情況也是通過內心獨白一帶而過:

在那即將到來的歲月裡,沒有人會替她做主;她將獨立生活。再不會有強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從了。


她是愛過他的——有時候是愛他的。但經常是不愛他的……有了獨立的意志……愛情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麼呢!

小說的高潮和結尾,發生在馬拉德夫人心情陰轉晴,感受到自由的氣息,像勝利女神一樣走下樓梯,結果卻看到“死去”的丈夫活著進門,瞬間昏死過去,被醫生診斷為:死於心臟病——極度高興致死。

這種用喜劇方式收尾的悲劇,是作者借反諷修辭揭示小說主題,暗示讀者馬拉德夫人的真正死因不是樂極生悲,而是因為她對自由的期待破滅了,是對男權專制社會的批判,是對女性以死換取自由的憐憫。

一條情節線,就圍繞馬拉德夫婦“死—生”、“生—死”展開,故事情節節奏分明,高潮迭起,最後急轉而下,以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收尾,帶給讀者強烈的衝擊力。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三、“三一律”原則在小說創作中的優勢和弊端

<strong>《一小時的故事》採用“三一律”創作原則,結構佈局嚴謹,敘事手法凝練,心理刻畫細膩,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單一事件反映男權制度下女性追求自由這個複雜宏大的題材。

如果採用“橫切面”寫法,只選取兩三個生活場景,很難表現出主人公馬拉德夫人內心的複雜變化,如果從頭到尾縱述人物生活和情感經歷,篇幅會變得冗長繁瑣,兩種寫法都不適宜表現這個題材。

凱特肖邦聰明地借鑑了“三一律”戲曲結構,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固定場景中(馬拉德夫人家),因為小說敘事較之於戲劇表演有更大的自由,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聚焦人物內心獨白和變化,在短短的一小時內著重展現主人公的內心衝突,使得作品渾然一體,有極強的感染力。

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例,看“三一律”原則在小說中如何謀篇佈局

<strong>“三一律”創作手法有其優勢沒錯,但也有不少被詬病的地方,比如它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上的限制就極大地影響了創作者的自由發揮,使得內容顯得呆板、拘束。

凱特肖邦聰明地地避開了“三一律”的缺陷,在地點整一上,她把固定地點切割成分散的小地點,地點不同,主人公的表現不同;在情節整一上,她通過內心獨白順勢交代婚姻,通過內心變化推進情節發展。

對“三一律”的巧妙化用,保證了小說結構的集中化,人物心理和事件發展交相輝映,使得小說全篇成為一個統一體,給讀者帶去沉浸式閱讀體驗。

結語:

劇作家艾略特說:“如若強加一個嚴格的框架,想象力便可被推向極致——併產生最豐富的思想。如若給予完全的自由,作品便可能蔓延無當。”

《一小時的故事》作為短篇小說中的精品,是作家凱特•肖邦高超寫作技巧的體現,其中,“三一律”結構的運用無異於錦上添花。

小說中情節的緊湊性 、地點的真實性 、時間的緊迫性營造出一種巨大的故事張力,吸引讀者從主人公的外部經歷一路探尋到她的內心世界,繼而反思作品背後的深刻意蘊。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以外,《一小時的故事》這篇小說在敘述視角、情感表達、行文風格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之處,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