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千古文人都有侠客梦呢?

羁文


世间的不平太多了,古今中外,哪一朝哪一代不都有凶狠邪恶的人欺负善良老实的人?尤其某个朝代到末期,当官的越加腐化堕落,民不聊生,这时多少普通百姓心里希望有武功高强、正义热血的大侠除暴安良,匡扶正义。

一个国家,内部混乱腐败无能,导致民不聊生,侠义梦就不会断绝。中国有包青天,外国有佐罗。

如果一个国家无能到外部势力可以任意欺凌的时候,比如宋朝,那么英雄好汉就特别多,北宋有杨家将,南宋有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南宋的抗金诗词读起来如此让人动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首比一首悲壮。就连后世的诗文描写这段读起来也让人心痛:南渡群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好在中国自建国以来逐渐发展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侠义梦逐渐消沉下来。


东北亚区域中心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虽说人生几十载,书生亦能斩胡人

先来一段定场诗[微笑]侠客这俩个字好像从古至今都是这么吸引人,究其原因我看就如“诗经”中写的,物极必反。文人:字面意思几乎和手无缚鸡之力,画等号,而现实中大部分的确如此,不能说手无缚鸡吧,在体能思想上,也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越是这样 文人心中那种,我即要文,也要武的逆反心理就促使文人向往仗剑天涯的侠客梦,

其实在古代练武是极其辛苦的,而那时一般人家肚子都吃不饱还练武!文人自身有地位优势,古代 士 农 工 商,文人学子属于第一阶级,他们能接触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所以他们可以从书中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老百姓只求温饱,只要税少点粮食打多点就很知足了。从古自今大侠没有一个文盲!反而都是很有文化的,比如李白,辛弃疾,这些人将武提升到德的水平,从此将武德成了习武之人的座右铭。我小时候我爷爷就让我打洪拳长拳,并无数次告诉我武德,不能以武欺人,以武自傲。后来上了大学我参加了学校的散打社团,从来都是点到为止。中华侠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密不可分,中心思想还是为了 强身健体,不受欺负。有了一定修为成为侠以后,就开始考虑发挥自身影响力,为国为民了。这和当今大企业老总是一样的,刚起步时为的是发展,成功后开始关注国家民族的长久发展。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体现出对受打压一方的支持,像郭靖一步步从别人眼中的傻子,到后来抗金保宋的大侠,这些都是为了体现由弱变强,以至名扬四海的侠客情怀。

我来讲一个李白的侠客逸事吧[微笑]

说起李白这个人说他是个大文豪人称诗仙,但是他又酷爱剑术,告别父母出门远游,背着一把剑!辞母仗剑走天涯,听起来何等潇洒!反正我是做不到[捂脸]李白的剑术还是很厉害的,16岁的李白三俩个混混近不了身,30多岁时还自创一套 青莲剑法,这个对今天日本的剑道影响不小,以至于现在日本大的剑宗流派还边吟李白的诗边练剑的传统。

李白年轻时认为自己是文武双全的天才,所以当听说唐明皇叫自己入宫面圣,瞬间自我膨胀,说出了那句名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自负不凡的诗仙[大笑],自古罕有!

归其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文化也是体现文人心中 爱好和平 不受侵略之苦 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







水神堂散人


这话也不能这么说,有些文人一样没有侠客梦,他们有的是缠绵和情种。不过大部分还是都有侠客梦。为什么这么说?那我就得跟大家分析分析。

侠客者,道义也!

一般有侠客梦的文人,其笔锋尖利,洒脱。反之则不然。

一般文人笔下都要勾画人物,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是正是反,是美是丑等等。既然要勾画人物,那么就得有侠客之梦,甚至是侠客之心。毕竟弘扬正能量才是文人喜欢的,也是受众人欢迎的。

比如诗仙李白,其豪爽和豪气,更能显现其诗中的韵味。

为什么杜甫只是诗圣,而不是诗仙?当然是缺乏豪爽了。

杜甫心中虽有侠客梦,但没有李白那么强烈,杜甫的诗,有些悲凉之意,换句话说就是有些缠绵的感觉。

我觉得,文人还是拥有侠客梦好,这样不仅你的剧情,人物,文中的意境,都会比较吸引人。


大人物701


千古文人都有侠客梦,源于内心渴望的抒发,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

首先,自古已有先例。前几天看到有人讨论诗仙李白,现在我又联想起来。李白不仅仅在诗词造诣上令人敬仰,洒脱无羁的性格也为人津津乐道,再加上善于用剑,好饮酒,想象力更是一骑绝尘,可以说在后人眼中,成为了有仙侠气的文人代表。

其次,历史上许多文人有满腔才华,但无处施展,情绪复杂,恰巧有一杆笔,作为自己可以掌握的世界入口,在方寸纸帛间任意挥洒,再多的心意都可化为心中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江湖侠客:仁义洒脱,匡世济人。在那个世界里,好不潇洒。

最后,在现在社会中所流行的玄幻小说或者仙侠小说,同样是另外一批在其他方面不得抒发的人,在信马由缰的想象世界里成就了自己。穿越的不可能带出一个个可能的世界,是别样的玄幻或仙侠江湖,从默默无闻到万人敬仰的梦,也是侠客梦的另一种呈现。

因此,千古文人都有侠客梦,是想在自己构建的江湖中成就另一个自己的人生梦。





秋阳lsl


为什么千古文人都有侠客梦呢?我认为那是源自于文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但又碍于手无缚鸡之力,只能用自己擅长的笔杆子来过过侠客瘾,做做侠客梦了。再往深了说,那就是通过做侠客梦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拯救、自由和嗜血三种精神诉求。

一、拯救。

对于文人,特别是武侠文化的创作者来说,则更多地体现为自我拯救,按照哲学的说法,就是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侠客的任侠使气,快意恩仇,不仅是解救他人,同时也是自我实现。

而这种豪爽生活,向来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渴望的理想境界,而自从唐代的边塞诗人以后,多数文人被孔孟之道束缚,躲在书斋里,只能悄悄地做侠客梦,向往这样的自我拯救。

比如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在谈到为什么写武侠小说时说,他的父辈生性豪侠,而他自己却既没有侠气,又没有力量,他是出于惭愧才写武侠小说的。

这种理想也有它的可贵之处,如果说一个人从没有体验过侠客的豪爽,也确实是种人生遗憾。也许就是因为,千年以来文人这个群体对于侠客梦的象征色彩感触最深,也最沉痛。

二、自由。

武侠小说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是构建了一个特殊的江湖世界。这个江湖,不是现实中江湖艺人们跑码头闯江湖的那个江湖,而是一个被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渲染过的、与现实生活隔绝的独立幻想世界。

比如说,在这个幻想世界里,正邪两派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官兵们却从来不介入,侠客们也不存在手头拮据和生计问题。正是因为侠客在王权专制下没有生存空间,小说家们才要描写一个虚拟的世界,满足于虚构一个不受王法束缚的法外世界、化外世界,这是中国人古老的“桃花源梦”。似乎,只有在这种架空的江湖世界里,人们才可能实现对自由的渴望。

三、嗜血。

中国人的侠客梦也有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一个是嗜血心理。

侠客们的处世法则,不仅是要报恩报仇,而且还要快意恩仇,也就是只有手刃仇敌才能获得复仇快感。他们行侠仗义也是如此,就是自己掌管正义,既当法官又当刽子手,完全无视法律。这种心理是从汉代的游侠精神传承下来的。而且,很多武侠小说里记载的复仇和惩罚手段都相当血腥残忍,而这种血腥,又是为了满足大众读者。

新派武侠小说出于文明社会的伦理压力,对侠客的杀人行为进行了道德化描述,比如洪七公自称“一生杀过231人,个个都是恶徒”。

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描写一直被读者广泛接受和欢迎,这一点其实并不美好,即使所杀的是恶人,但从对杀人的描述里获得乐趣,感到痛快,也仍然是嗜血欲望的表现,这也许是现代新武侠小说应该继续转变的一面。

我们不妨跟漫画里的蝙蝠侠做对比。漫画里有一个大反派,就是小丑。在漫画和电影情节里,蝙蝠侠一直在抑制想要杀死小丑的冲动。他知道不杀死小丑就等于放虎归山,但他又坚信任何人都没有随意杀人的权力,如果杀死一个恶人,本质上就背叛了文明和法律,和罪犯没有区别。

在很多武侠读者看来,蝙蝠侠的行为是迂腐甚至愚蠢的,在漫画里,这种信念也确实导致了悲惨的结果。这样的情节设计,在中国武侠小说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暗示了中西文化心理上的一个不同之处。

以上就是我对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一个分析,欢迎大家探讨。


老武小侃


用一句通俗的说法就是“缺啥补啥”。

问题的主要素:“文人”,“侠客”,“梦”。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其涉及的概念,文人是什么呢,特别是古代文人,古代文人给人的普遍印象都是“文弱”“单薄”“手无缚鸡之力”“温文尔雅”,也就是力量不足,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文人瘦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平衡”,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一个方面突出,那么往往在另一个方面就不足,毕竟人不是神,不是全能的。

当然不排除有更接近完美的人,文武双全的也有,像辛弃疾,但这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文人的最高理想也就是梦想是什么呢?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可惜这往往都是梦想,古代文人给社会的普遍印象就是文强而武弱,没办法,学习占用的时间多了,锻炼就不足,现在依然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特别强调锻炼身体的原因。

文人普遍瘦弱,但所有关于“武”的阐述和理论恰恰都是文人写出来的,文人力量上的不足是促使其用智慧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习又能更好锻炼的主要因素,于是“武功”诞生了。

其实中国功夫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文人智慧的结晶,因为文人太缺乏“锻炼了”,缺乏就会想尽办法补足短板,那只能是想出一种锻炼的捷径和套路,这就是“功夫”,当然“武功”的出现不仅仅是文人缺乏锻炼那么简单。

“武功”其实是人在战争,打斗和提高身体机能或者参考动物的某些行为出现的一种理解和经验,理解和经验长期积累就能形成固定的模式,而文人在其中起到了总结推动作用,毕竟文人对知识和经验的叙述概括相对更有优势。

再来说“侠”或者说“侠客”

“侠”最早见于篆文 。本义是指武艺高强,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品行。后引申为凭借武艺肯舍己助人的人。“侠客”一词指武艺高强、替天行道的人。多受道家影响忠义等思想为其精神原动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指有能力的人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客指外来者,在这里可认为指是四海为家的游历者。合起来也就是指乐于四处帮助他人的游历者。因为帮助他人多与仗义疏财,主持正义有关.侠字大多人会想到的是武侠【侠不仅只是武侠。仁侠.义侠...所有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人的人都可以称为侠者.。】。

你看“侠”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是褒义词,勇武,仗义,相助,洒脱,也就是说侠客是被文化所尊崇的一种人,“侠”是一种光明的概念,既然是一种正向的含义,人人向而往之就不难理解了,文人更是如此。

而还有一种更深的理解,“侠”往往与“江湖”是关联的,“江湖”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和现象。

江湖,古代春秋时期道家哲学发明用词,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义。江湖的本意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后衍生出“天下”的意思,与河流、湖泊就没有关系了,此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来也泛指古时不接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而适性所为的社会环境。因此,江湖一词逐渐演变成较为多面或特定的用语。

在古代一般我们所理解的“江湖”其应对的是“庙堂”。

而文人是什么人呢?文人就是读书人,文人秉承的道德宗旨就是“为国为民为天下策”,文人既想达到读书的抱负就要“入世”,入世为民,为天下出力,但文人一般都是洒脱的,感性的,不喜欢被约束,所以文人处庙堂而向往江湖就能理解了。

真正的文人秉承的理念往往是“天下治,事了拂衣去”,而大多数情景这只是文人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有人说这是文人“虚伪”的地方,其实这是对“文人”的误解,真正的文人,那种心底真正恪守道义的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对江湖的向往而无法“达”造成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文人基础心态。

这里就逐渐洞悉了文人对江湖的心理状态了,然后“侠客”呢,侠客游走于四海之间,行走江湖,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所谓行侠仗义,这是不是文人所向往的?终归还是为天下出力。

千古文人都有侠客梦其实折射了文人的无奈,治国安邦则身不由己,文人最缺乏的是自己为天下尽力却无法像侠客般的自在洒脱,所以只能心向往之,这就是“侠客梦”。


波澜碎风寒


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探讨,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文人多半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的十年寒窗,甚至是更长时间,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环境里成长,因此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就充满着期待和向往。而侠客多半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里摸爬滚打和主持正义,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的。所以这些正是文人们向往的那种诗和远方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2,文人多体弱,他们为了应付科考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健体强身这方面。因此他们很羡慕武侠的那种武艺高超,身强力壮。希望自己也能够像武侠那样,有一个好身体,有一身好武艺,俊洒漂逸行走四方。平时能够对付那些地痞流氓,关键的时刻能够行侠仗义。

3,在精神层面对侠客的行为价值有一种认同感。即使明知生活中真正的侠客是很少的,但毕竟还是对此有一种精神寄托。因而,希望社会生活中充满着正义,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靠官府和朝廷是解决不了的。所以,侠客精神就有了一定的存在价值。所有这些就构成了千古文人有侠客梦的基础,即使自己做不了侠客,但起码也是一种理想和寄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来讨论吧!


耕涛子


在有抱负的文人中,大部分会有一个共性的诉求,就是希望优秀的理想主张,能够对不良现象产生纠正或制约作用。但现实中很多因素往往又制约着这种诉求,比如法律。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中惩奸除恶、匡扶正义的力量和象征,往往摆脱世俗约束而直面是非 。在精神层面,侠文化一定程缓解了“为而不能”的压抑,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对优秀思想强烈的主张态度。


简学话题


《千古文人侠客梦》,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著,是一部研究我国武侠小说类型与其演变,即我国侠客思想发展的学术著作,于1990年写作,1991年出版,2002年再版这本《千古文人侠客梦》咋看是在梳理武侠小说历史流变的学术书,再深看进去,才体会到作者其实在表达一个文人所向往的侠客那种自由、无拘无束、豪爽、仗义等等的人生境界。陈平原对学术史的兴趣这本书里亦可见端倪。以小说类型学研究武侠,而不囿于一家田地,按后记里的说法,“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眼光”,最为可贵.久读文学之类,让人生放荡浪漫之心;文辞达到一定程度后,应该转向对于哲学和思想方面的研读,只有思想,才是让人感到真正快乐的东西,虽然拙普,却洗尽了浮华,如稻粟,粗粮却耐咀嚼,其味恒久。”而《千古文人侠客梦》正是此中极品。


CAESAR715


全都怪李白

李白游侠出身,仗剑攀援出川,游走天下,影响力太大。所以导致文人特别是后世文人,都有个游侠梦。

不锻炼,不蹲马步,于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有提剑之心,导致后代文人普遍的弱。

也不闻鸡起舞,也不仗义直言,

油滑,苦读,沉闷,发迹以后作妖成为后代文人的通病,直到今天。

文人之无骨,晚明以来尤其严重,清朝民国和今天,文人的风骨都不好文化又不高,还特别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