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问题上,有多少国家支持阿根廷,哪些国家支持英国?

Admiral乘风破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次萨胖去阿根廷,听到本地人坚定地说马岛是阿根廷的。

其实就地理位置来说,马岛距离英国十万八千里,距离阿根廷则近在咫尺,确实更像是阿根廷的领土。

至于马岛领土纠纷,主要是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后遗症。

历史上,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最早殖民的应该是法国人。

但英国在最强大的1833年确定了对马岛的殖民统治。

当时阿根廷还没有独立。

独立以后,因为马岛的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阿根廷一直宣称拥有岛上主权。

马岛战争,主要是阿根廷独裁军人领袖加尔铁里的军事冒险,以转移国内民众对于经济迅速衰退的不满。当时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成长只达到19.2%。

经济的困境是加尔铁里解决不了的,只用打仗。

当时英国经济也继续衰退,放弃了大量的殖民地,军队实力减弱到以往的十分之一,只剩下1艘航母也准备退役。

而阿根廷具有一直强大的空军,具备和英国正面对抗的实力。

况且英国距离马岛十万八千里,而阿根廷距离马岛只有500公里,简直就是以逸待劳。

那么,当时国际形式如何?

首先,美国和当时大部分欧洲国家自然是支持英国的。

英国是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盟友,阿根廷和这些国家关系则很一般。

当然,这些国家表面上宣布保持中立。

其中法国的地位最独特。

从战略考虑,英国被阿根廷恶整一下,对法国未必没有好处。但是,由于都是北约盟国,加上美国的压力,法国也不能支持阿根廷。当时法国出售给阿根廷包括飞鱼导弹、超级军旗战机在内的大量武器装备,还有一些订单还没有交付完毕。

在英美压力下,法国只得借口中立,中止交付武器。如果法国将更多的飞鱼导弹交给阿根廷,英国海军有可能被击败。

其次,南美国家则几乎都支持阿根廷。

除了刚刚和阿根廷爆发过边界冲突的智利,几乎所有南美国家都支持阿根廷。

这也不复杂,他们虽独立,但仍然受到强国的左右,经济和军事受到很大的牵制。

阿根廷如果能够将英国打败,退出马岛,对于南美国家彻底摆脱强国的影响是有很大好处的。

最后,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

其实阿根廷是南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高,经济上联络也不多。

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保持中立态度,不在乎谁获胜。

另外,加尔铁里政府是反共的,曾经和美国保持密切关系,苏联和中国当然不会支持他。


至于中国,当时正好在改革开放初期,大裁军发展经济,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管阿根廷和英国的军事冲突。


萨沙


1982年在马岛海战中,我们坚定的站在了阿根廷人民一边!从道义上、舆论上、外交上、政治上,给予阿根廷兄弟般的支持和帮助!在联合国内外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痛斥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盗行为!


2016年南海仲裁案时,国际社会东西方势力分庭对抗,在我们最需要朋友的时候,阿根廷却站队了美欧,向西方看齐,选择了菲律宾,并再三警告和督促中国服从裁决!
我强烈建议阿根廷举全国之力向大不列颠发难,光复马岛!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彻底把这个没落的日不落帝国拉下马……

然而,我更支持大英帝国再次痛扁阿根廷这个除了足球,连做人都拿不出手的下三滥国家!最好让它从地球消失……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一个把一个勒死,一个临死又利用体重塌死另一个!都见鬼去吧……请原谅我的无知无畏!但我知道在朋友身处困境的时候,我即使帮不上什么,宁愿选择沉默,也绝不出卖良心……

The end !


此间春来早


英阿马岛战争是一个不平等战争,在战争开始的时候,阿根廷使用法制飞鱼空对舰导弹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但随后在欧美世界的“拉偏架”中在这场战争失利!以英国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控制权结束。

马岛战争是冷战时期爆发的战争,美苏当时作为敌对方,是英国与阿根廷两国最大的支持者,英国是北约国家,苏联就自然支持阿根廷,但因为距离遥远,又是在欧美后花园,于是苏联向阿根廷提供了情报支持。

苏联的侦察卫星发现英国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远离航母,为航母编队提供预警,然后苏联将这个情况及时通知了阿根廷,阿根廷出动两架超级军旗攻击机,用法制飞鱼空对舰导弹击沉了谢菲尔德号!

相对于苏联对于阿根廷的软支持,欧美国家对于英国的支持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在阿根廷与英国宣战之后,美国立即提议对阿根廷武器禁运,对阿根廷执行制裁。

而美国对于英国的支持不仅仅是武器禁运以及制裁,并且还直接的给英国战争支持,英国本土距离马岛13000公里,远征舰队如果没有中途补给,到马岛就没有多少油料参加战斗了。

于是美国就为英国提供了大西洋中部的阿松森岛基地,提供了6.3万磅航空燃油,后来转运了100万加仑航空燃油,240万加仑油料。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通信,情报,气象,海底声呐系统给予英国大力支持,甚至出动了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飞抵马岛,将马岛的阿根廷兵力,舰艇部署等情报给了英国;

美国对于英国的支持力度除了没有派出军队直接参加之外,阿根廷就相当于是一个国家在对抗欧美阵营,并且最拉偏架的法国出现了。

阿根廷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是法国的飞鱼导弹,是当时突防能力比较强的反舰导弹,而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得知消息后,就通过密使将飞鱼导弹的雷达频率告诉了英国。

在英国得到了飞鱼导弹的频率之后,实施了有效的干扰,阿根廷的导弹再也碰不到英国的军舰了,失去了阿根廷本土的支持之后,阿根廷守卫马岛的国家很快就成为了瓮中捉鳖,最后以英国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控制权结束。


三书青史


马岛战争作为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空战,其过程其实蛮搞笑的。

马岛战争能打起来,其实主要责任在阿根廷,主要原因是阿根廷人的判断失误。

怎么个判断失误呢?

阿根廷人坚定的认为,占领马岛,英国人基本是会吃个哑巴亏的。

阿根廷为什么要发动马岛战争?


1982年,阿根廷国内的局势非常糟糕。

由于军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失误,阿根廷国内经济形势已经濒临崩溃。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每年600%,制造业产量下降了四分之一,GDP一年下降了12%。任何一个政府,在这么难堪的经济指数下都是很难维持的。

阿根廷也不例外,当时的整个南美洲都处于军人统治的风潮之下,阿根廷当时掌权的是加尔铁里将军。加尔铁里眼看着搞经济是没啥希望了,所以干脆剑走偏锋——决定搞一搞政治和军事,发动一场战争,来刺激国内的民族情绪,提高自己的威望。

简单的说,就是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让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在外战上,忘了国内这档子事儿。

所以阿根廷把目标瞄准了自己的眼皮下——马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阿根廷五百公里,距离英国一万公里,属于英国。


关于马岛的归属比较复杂,反正就是英国和阿根廷都认为马岛属于自己,但事实上是被英国控制着。不过阿根廷这么多年也默认了事实,因为马岛实在没啥价值。

马岛面积不小,各个岛屿面积加在一起超过了一万两千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可是面积虽然不小,土地却极为贫瘠,不适于人居。这么大的面积上,只有三千多英国人住在上面。不仅人口少,而且也没什么资源,属于一个鸟不拉屎的荒岛。

用当时英国人自己调侃的话说:英超比赛上的一枚足球,都比马岛重要。


就这么一个贫瘠的小岛,阿根廷觉得,就算自己占领了马岛,英国人也没必要隔着半个地球过来跟自己拼命。顶多抗议两句就罢了。

毕竟二战后英国丢失殖民地也不是一块两块了,英国人连印度都能拱手让出去,让一块小岛给阿根廷,绝对没什么问题。


但英国毕竟是联合国五常之一,阿根廷认为自己也不能太过冒失。所以,他们通过外交手段,用自己的方法,委婉的,暗示了一下英国——大哥,我打算把马岛拿回来。

阿根廷人认为自己暗示的比较明白了(但事实上英国人完全没明白),等待着英国的反应。

英国没有任何反应,或者说,至少英国人没有主动对于阿根廷有什么反应。当时的英国在搞裁军计划,在阿根廷暗示以后,英国人撤走了英国海军在马岛的唯一一艘军舰。

本来这只是英国人裁军计划的一部分,但是在阿根廷眼里完全变了一个味道:诶呦?你主动撤军是不是想让我去占领?(你穿这么少是不是想勾引我?)

于是,阿根廷觉得——人家都这么明显的暗示了,再不夺回马岛,还叫个男人吗?!

登上马岛

1982年4月2号,加尔铁里总统命令,阿根廷军队登上马岛!

按照计划,登陆马岛的阿根廷军队有三千多,是精挑细选的陆战队员。

英国人在岛上的居民一共三千多人,唯一的武装力量是岛上的皇家警察。

好汉不吃眼前亏,英国警察们很知趣的投降了阿根廷军队。这并不丢人,三千多人也就是中国一个大村庄,你让一个派出所打一个陆战旅,太高估我大英的战斗力了。

事实证明,加尔铁里的决定是正确的。占领了马岛之后,阿根廷举国欢腾,似乎都忘了国内穷的叮当响的事实。


同样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上下举国震惊。大家都对战争毫无心理准备。如果不是阿根廷,绝大多数的英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大西洋的那边还有一个小岛。

阿根廷运气不好,他们碰见了铁娘子撒切尔执政。

在马岛沦陷的当天,撒切尔就召集了国会的头头脑脑,表示绝不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英国外交部门当天就像阿根廷施加了外交压力。

但是阿根廷并不怕,这里就要说说,阿根廷为啥觉得英国要吃哑巴亏了。

阿根廷的底牌

阿根廷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自信来源于外交。

阿根廷外交比较特殊,他是少数的几个跟冷战两边处的都很好的国家。

加尔铁里是美国人扶持的,在拉美,任何一个军政府没有美国的扶持都无法建立。当时的阿根廷军队装备由美国提供,飞行员由美国训练,活脱脱就是一个拉美皇协军。

阿根廷跟美国关系到什么程度呢?加尔铁里自己曾经在公开场合说:“我是美国人的儿子!”。



但是阿根廷跟哥伦比亚这种反共国家不一样——他跟苏联关系也很好!

众所周知,苏联从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粮食就比较缺了。虽然苏联人均粮产量高的吓人(几乎是今天中国人均粮产量的两倍),但苏联还是缺粮食(因为老毛子好喝酒)。而阿根廷是世界上著名的粮食出口大户,苏联的粮食进口,有多一半要仰仗阿根廷。所以苏联也比较支持阿根廷。

1982年,地球村里一共俩村霸,都是阿根廷的哥们,谅你一个过气网红英国,能掀起什么波澜?!

所以,当英国外交抗议以后,阿根廷根本没在怕的。

变故的开始

从阿根廷占领马岛,但英阿正式交战,中间其实有小一个月时间。

中间英国对阿根廷宣战,阿根廷也做好了备战准备。而北约各国也果然如阿根廷所料,虽然由于北约义务支持英国,但也没有多么支持。比如美国,事实上是想要中立的。

但是问题还是发生了。

不知道是因为吃人家嘴短,还是因为单纯的想反对英国。总之,苏联公开表示支持阿根廷,紧接着华约也表示支持阿根廷。


这就不好玩了,因为苏联在西方国家体系里是干啥啥反对的。苏联宣布支持阿根廷,就像蔡徐坤跟NBA某个球星说我的篮球是你教的一样。

在苏联支持阿根廷后,美国立刻表示支持英国,用行动支持那种。

但是,直接出兵攻打阿根廷,美国还是干不出来的,毕竟加尔铁里是美国的精神儿子。不过美国人当时联合欧洲(主要是法国)搞了一个很缺德的东西——武器禁运。

美国宣布:既不卖给英国武器,也不卖给阿根廷武器,你们俩自己打,老子看着。

这对于英国来说没有问题,对于阿根廷来说。可要了亲命了。

为什么?因为英国的军火用的全是自己的,只要打开生产线,要多少有多少。而阿根廷的武器是买的美国和欧洲的。宣布武器禁运,意味着阿根廷在战斗中,飞机摔一架少一架,导弹用一枚少一枚。

事实上,由美国调教出来的阿根廷空军,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优秀的战斗素质。一架阿根廷式的军旗式攻击机曾经发射了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而阿根廷有限的反舰导弹也就此消耗殆尽。如果这种飞机继续攻击英国航母的话,英国的军事行动将会毁于一旦。但阿根廷人的导弹储备并不多,导致失去了战争翻盘的机会。

最终,在英国的坚定决心下,阿根廷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驻扎在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向英国军队投降。

马岛战争与中国

在马岛战争中,中国是支持阿根廷的。

英国之所以要对阿根廷采取坚决措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跟中国正在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如果英国向阿根廷示弱,面对着比阿根廷强大百倍的中国,英国又将如何面对呢?

但是,事实证明,打赢了马岛战争,对英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邓公明确表示——中国不是阿根廷,只要我们想收回香港,用不了24小时英国人就得被赶下海。

所以,瘦死的骆驼也许比马大,可是跟龙比起来,英国还是差了点意思啊。


小约翰




二战后到现在,英国对外遇到的两次最大事件是:马岛问题和香港归还问题。

马岛问题在前,是1982年年初,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主动挑衅,强势占了马尔维斯群岛。在加尔铁里看来,马岛离英国太远,本应属于阿根廷,但,实际上,英国人占领马岛早已经一百多年了,英国人早已经认为那是英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面对加尔铁里侵占马岛的举动,撒切尔并没有后退,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夺回马岛。两方准备开战了,国际社会也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些国家支持英国,还有一些支持阿根廷。

支持英国夺回马岛的国家



英国作为欧洲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可谓“党羽众多”,“树大根深”,特别是西欧国家,大多支持英国,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西班牙都是英国支持者,当然,这些国家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对于组织内成员的“统一大业”,其它成员发出言语上的支持,完全在情理之中。除了欧洲国家外,北约组织的美国、加拿大当时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的支持,痛斥阿根廷的“无耻行径”。

北约的组织很给力,同时英联邦成员国也表达了支持,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纷纷发电支持。

兄弟哥们国家支持,绝对应该,至于谁更正义,则不是考虑的问题了。

支持阿根廷的国家



阿根廷在南美曾经也是很牛逼的存在,是南美地区绝对的数一数二的国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还是支持阿根廷的,不过,智利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的支持,以及对阿根廷的反对。

除了拉丁美洲,有另外一个组织在支持阿根廷,在声援阿根廷,这个组织叫“华约组织”,这个组织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牵制和抗衡北约的。

华约组织的国家,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都是阿根廷的支持者。




有人问了,中国占哪边?阿根廷,站队原因只有一个,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支持阿根廷,中国多少也得表示表示,况且中国的香港此时并未达成“归还意向”。除了中国外,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响应老大哥苏联倡议,声援阿根廷。

无论双方支持者有多少,大多只是表达了言语上的支持,只有美国、法国、智利对英国有实际的帮助,这边苏联确实有帮助阿根廷。

战争经过了两个月左右,英国轻松获胜,阿根廷签订了投降书,至此战争结束,马岛重回英国人的怀抱。




有意思的是,当年9月,撒切尔夫人仗着马岛胜利的余威来中国谈判“香港事宜”,结果碰到了“钢板”,最后无奈同意97年归还香港。正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此人更比那人强!


蓝风破晓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分成三大板块:被迫站队的(欧美国家)、幸灾乐祸的(美洲国家)、通常看客的(亚洲非洲及社会主义国家)。

当1982年马岛战争正式爆发,英国对阿根廷宣战,美国随即表态支持英国并得到了欧洲北约集团以进行军事武器禁运来声援英国的举动时,阿根廷的元首加尔铁里恐怕要哭晕在厕所里,话说老子抱大腿抱了这么多年,咋还在最后时刻一脚给我踹了?



管美国叫干爹叫了这么多年,结果关键时刻为了自己的亲儿子英国把我卖了。这些年没少从欧洲购买商品和武器,让整个阿根廷三军体系呈现欧洲化水准,结果关键时刻竟然来了一个武器禁运,一夜之间让阿根廷多少兵种丧失了战斗力?尽管自己的背后还有着美洲邻国的支持者,可架不住这些国家给不了实际支援,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最后才发现自己不仅仅是挑战英国,甚至再向整个北约体系发起挑战,最后仅仅一个半月的交手就被英国杀得人仰马翻,这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马岛战争是二战以后战场最偏远的一场现代化战争,由于发生在南美洲的最南端,一开始就脱离了绝大部分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大部分国家在整个战争中一直都保持着观众的态度,对于整个欧洲北约集团来说,这场南美洲的领土纠纷根本不涉及到欧洲的领土利益,北约集团的大部分国家根本无意干涉,可怎奈参与国之一恰恰是自己的老战友英国,在北约这种体系利益之下其他参与国只能选择被动投票,即支持英国,原本跟欧洲保持着亲密关系的阿根廷瞬间就遭遇到了被翻脸的现状,政治外交往往就是这么冷酷无情!



而在北美南美国家,由于诸多国家都牵涉到这种早期的殖民领土纠纷,因此从感情角度,除了智利等少数国家与阿根廷有边境利益纠纷之外,绝大部分美洲国家都与阿根廷站到了一起,当然他们选择支持阿根廷不仅仅是从感情和历史的角度,作为长期被美国和欧洲势力渗透的区域,他们也希望阿根廷能够击败英国,趁机打压国内的亲欧美势力。

对于亚洲非洲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场战争对于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一场热闹,反正都是美国的亲儿子和干儿子,两个儿子互掐完全是一场狗咬狗的对决,大家冷静的看热闹就罢了,当然往往跟街边的打架一样,咱不上手帮忙,喊几句起哄的口号以后再怂恿一下总还可以吧?所以像我们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外交场面选择支持阿根廷争取主权要求,甚至苏联被爆曾向阿根廷提供过卫星侦察照片(未经确认),直接出手咱不参与,暗地里放几个冷箭咱还是能干出来的!


辽宁资深球迷


其实,这个问题挺简单的,阿根廷肯定是会被华约国以及与他有盟友关系的部分南美洲国家支持,英国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北约国家支持他。

其实,早在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就马岛进行了长达74天的战争,最终战争的结果是以阿根廷失败告终,英国的海陆两栖立体攻击让阿根廷实在吃不消,失去了对马岛的控制。



其实,这场战争的初衷并不是阿根廷想要拿回马岛的控制权,让马导真正属于阿根廷,主要还是因为当时阿根廷的经济处在一个非常崩溃的边缘,物价高涨,通货膨胀严重,而且当时南美洲的政权都控制在军人手里,阿根廷也不例外,当时阿根廷的领导人,加尔铁里将军任务为搞经济,短时间内是无法获得阿根廷人的支持的,所以不如通过打一场,夺回领土主权的战争,来提高民众对自己的支持力,于是就想到了马岛。

马岛全称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之前曾被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进行过殖民,他们之间互相驱逐和轻易,后来英国重申了对马岛的控制权,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的国家都开始纷纷独立,一些国家也开始和殖民者们谈判,要求他们归还自己的土地,阿根廷也想加入其中。



阿根廷曾经暗示过,英国要求他们归还马岛,但是英国好像没有听懂阿根廷的意思,只是在英国撤回了在马岛的一艘军舰,阿根廷认为,这就是英国要把马岛让出来的信号,英国那个时候正好在裁军,所以而且这里距离阿根廷仅有500公里,但是距离英国有万里之遥,所以怎么看阿根廷都会赢,确实一开始,马岛上的英国驻军寡不敌众投了降,但很快英国就派了重兵前来,一开始英国也不占优势,但很快就利用自己海空方面的打击打败了阿根廷。


其实,阿根廷的空军,还是美国提供的训练,军事素养不低,只不过因为苏联要进口阿根廷的粮食,所以苏联支持阿根廷,最后,美国只得,对英国和阿根廷进行武器进医院,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英国拥有完备的国防体系,可以自己生产武器,但阿根廷只能依赖进口,这样一来,阿根廷根本和英国耗不起,这也是最终阿根廷失败的重要原因。


琅琊利剑


这个问题其实又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马岛之争的争议点,其实就是主权归属的依据来源。英国的理由是马岛的第一批居民是1765年英国移民,虽然在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但是英国移民是第一批马岛的居民是毫无争议的,所以英国的理由可以说是有史以来。



阿根廷对于马岛主权的诉求,主要理由是西班牙在驱逐英国移民后,在马岛的西班牙定居点一直存在到1811年。在1816年,从西班牙殖民帝国独立的阿根廷,以马岛作为殖民地遗产而提出主权诉求,所以阿根廷的理由可以说是殖民地独立问题。



在二战后,在国际大环境总体上默认现实,反对武力解决领土问题的大趋势下,英阿双方的理由出现一定的反转。由于阿根廷未直接管辖马岛,所以拿出了1493的教皇敕令,根据当时的条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殖民地,阿根廷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故马岛自然也是西班牙殖民帝国的领土。阿根廷作为从西班牙独立的现代主权国家,对马岛自然有天然的领土诉求。



英国则利用国际氛围,提出自1833年以来,英国始终对马岛进行有效管辖,其主权归属是公开、持续的,在此基础上,马岛的归属问题应该采用的联合国倡议的公民自决原则,以公投的方式决定马岛主权的归属问题。

所以在二战后,英阿双方对于马岛主权的争议,成为了历史理由和现实理由之争,双方的论据都可以说比较充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于采纳历史原因还是现实原因。以历史原因为准,按照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国时期的依据,阿根廷对于马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按照现实理由,马岛的公投结果显示英国将拥有马岛的主权。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对于马岛之争多是一个围观态度。现在的阿根廷和英国,都没有逼迫其他国家在马岛问题上二选一的实力,实际上阿根廷目前也没有决心拿回马岛,所以其他国家对于马岛之争的态度,主要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殃及自身。

同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由于和阿根廷有大量的合作和共同的地缘关系,所以在马岛问题上支持阿根廷。这一态度在2012年美洲国家峰会等会议中多次印证。同时存在主权问题,比如我们,需要以历史理由来面对领土纷争的国家也会支持阿根廷,这种态度实际上是争夺领土纷争的解释权。



不过所谓表态支持,多是口头上支持,英国虽然在二战后从日不落帝国衰落成一个区域强国,只能依靠抱美国大腿才保持了全球影响力,加上目前脱欧问题,使得英国进一步呈衰落趋势,但是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并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阿根廷直接得罪英国。

而阿根廷作为少有的可以算从发达国家堕落成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长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加上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其国力和英国的差距越来越大。82年还有一战之力,现在阿根廷已经无力在马岛上与英国进行直接对抗了。



其实在马岛之争上,就可以看出国际关系赤裸裸的利益之争。支持阿根廷的国家多是和阿根廷有更多利益往来,或者需要以马岛之争的解决思路来为自身的领土之争谋利,都不是为了什么大义问题。


L夕惕若看世界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该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上,主要由东西两个大岛组成,群岛总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岛面积的1/3,距离阿根廷沿岸大约500公里。(马岛地理位置)

马岛最早是由荷兰人在1600年左右发现的,但由于该岛面积不大,并且岛上土地非常贫瘠,所以这里一直无人问津,直到1764年法国人才首先在东岛建立居民点。

在法国人登陆马岛之后,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相继登陆该岛。次年,西班牙人出资购买了法国人的定居点,并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紧接着西班牙就将岛上所有的英国人全部驱逐。

1771年,英国人重新登陆马岛的西岛,但几年之后就因经济原因撤出该岛,不过英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声索。

西班牙在马岛的统治维持到了1811年,在阿根廷独立之后,该岛又被转移到阿根廷政府手中。

1833年时隔半个世纪后,英国人再度卷土重来,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全部赶走,重新控制了马岛。随后英国人开始向马岛移民,到至1885年,岛上已经有约1800名居民了。1892年,马岛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对于英国人强占马岛,阿根廷政府是非常不满。但限于两国海军实力的差距,阿根廷一直没有武力夺岛。

二战之后,马岛问题被阿根廷提交到联合国。阿根廷政府认为,根据1494年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马岛主权应该归属于西班牙帝国,而阿根廷从西班牙独立之后,马岛主权自然应该归属阿根廷。

对于马岛属于曾属于西班牙事实,英国人是无力反驳的。但是英国政府却坚持认为自己从1833年开始就对马岛进行了实际占有,到二战结束时已经上百年了,因此按照国际法马岛应该属于英国。并且,英国政府又借口维护马岛居民选择权,表示马岛人民不愿意加入阿根廷,所以坚决反对将马岛交给阿根廷。

因为在马岛问题上互不想让,马岛的归属也一直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心结。

到上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已经持续了多年的倒退,当时执政阿根廷的加尔铁里为挽回跌跌不休的民意支持率,决定武力夺取马岛,从而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加尔铁里)

1982年4月2日拂晓,阿根廷军队5000余人登陆马岛并迅速控制全岛。而英国政府闻讯也立即对阿根廷宣战,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派出了一支海军特混编队,远赴南大西洋与阿根廷作战。

在战争打响之后,国际社会立即分成了两大阵营,多国纷纷选边站队。其中除了智利以外,其他全部的拉美国家都一致明确支持阿根廷。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都曾经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除了巴西以外,大家基本上都将西班牙语,因此在马岛问题上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支持阿根廷,但由于智利与阿根廷有领土争端,所以智利是暗中支持英国的)

除了拉美国家外,作为阿根廷曾经的宗主国,欧洲的西班牙也公开支持阿根廷,而与西班牙关系密切的葡萄牙也选择支持阿根廷。

但除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外,其他的西欧国家都在明里暗里支持英国,而在英国的施压之下,法国政府更是突然停止了向阿根廷供应飞鱼反舰导弹,大大削弱了阿根廷空军的实力。

总体来看,在英阿开战之后,拉美国家基本上都是支持阿根廷的,而绝大多说欧洲国家则是支持英国的。

除此以外,美国和苏联也在暗中分别支持英国和阿根廷,但是这两国都没有公开的选边战队。

美国和英国的关系不必多说,但美国也一直视自己为美洲老大,所以在英阿冲突中美国的身份非常地尴尬。为此,美国也是积极参与调停英阿冲突。不过在战争打响之后,美国还是选择支持英国,毕竟有许多美国人的祖坟都在英国呢。

苏联作为与美国针锋相对的世界两极之一,在马到问题上自然是要力挺阿根廷,但由于地理位置相聚太过遥远,苏联没能帮上太多的忙,不过莫斯科还是对阿根廷进行了声援。

马岛战争前后共打了两个多月,虽然阿根廷空军在海战中曾一举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但碍于两国整体军力的巨大差距,阿根廷最后还是输掉了战争,而本想成为民族英雄的加尔铁里将军也因此下台,这位铁血将军用一场失败的战争成就了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一世英名。


千佛山车神


马岛战争中,支持英国的大都是美国及其小弟,支持阿根廷的大都是苏联及其小弟,这是美苏争霸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

马岛,全称叫做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包含700多个小岛,总面积达到1220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3000多人。马岛距离阿根廷本土仅有500公里,距离英国本土则超过10000公里。

马岛到底属于哪个国家,这件事一直有争议。历史上,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阿根廷独立于1816年,随后派出官员管理马岛。不久后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于1833年入侵马岛,未开一枪驱逐了阿根廷官员,而阿根廷则是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

这种主权和治权的脱节,一直持续了100多年,期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美国也曾多次介入。终于在1982年这场战争打响了。

当时阿根廷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为了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当局认为打一场收复失地的马岛战争,可以挽回民意。而当时英国海外裁军正在进行,阿根廷误以为英国会顺天应人离开马岛,于是出兵登上马岛,他们没想到的是,英国当政的是以强硬著称的铁娘子撒切尔。

撒切尔当时正在和我国进行香港谈判,相对于香港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港口,马岛虽然面积广阔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撒切尔为了向全世界秀肌肉,毅然出兵马岛,与阿根廷开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个星期,255名英军、649名阿军在战争中丧生,当然还有3名马岛居民。

这场战争中,英阿双方谁受到的支持更多呢?

英国的支持者是北约29个成员国,包含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在拉美,只有阿根廷的死对头支持英国。

阿根廷的支持者是华约苏连、东德、波兰、阿尔巴尼亚、捷课、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八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

这时,与苏联处在敌对状态,和美国处在蜜月期的中国态度,很值得玩味。

我国当时和英国正在进行香港问题谈判,我国的钢铁公司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大智慧,又在这场战争中宣称支持阿根廷。但这种支持,仅仅是口头上的,实际上和中立差不多。

英阿马岛战争后,阿根廷军政府倒台,撒切尔在第二年获得连任,英国貌似恢复了昔日殖民大国的地位。连任的铁娘子撒切尔,最后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向钢铁公司屈服,归还了香港。

钢铁公司专治铁娘子,不服不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