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必勝#+#宅在家裡看歷史#“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三臺

三臺縣現在坐落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位於“中國科技城”綿陽境內,涪江河畔。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為置縣之始,名為郪縣。已有2200多年曆史。這個在唐朝時期稱為梓州是劍南道的首府與成都齊名的蜀中第二大城市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自古就是蜀中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四大漢崖墓群之一藏郪江古鎮。郪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現存有帝主宮、王爺廟、千佛寺摩崖造像、郪王城、天台書院等珍貴文物遺存,還有惹人駐足的眾多明清古街、古戲樓與古驛道,其中橫跨郪江的古石九龍橋,逆水而臥的九龍形態各異,造型生動。在郪江兩岸的河灣山巒間,分佈著數以萬計的崖墓,郪江漢崖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崖墓群之一,部分地方崖墓鱗次櫛比,密如蜂房。這些漢墓中,獨特的藻井、天花、斗拱、窗欞、欄干等造形在全國獨樹一幟,大量的灶臺、水井、壁龕、灶案、壁櫃、床臺、臺階、水溝等石雕則生動地再現了2000多年前漢人日常起居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習慣,被認為是活生生的“漢人生活和文化長卷”。

#戰疫必勝#+#宅在家裡看歷史#“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三臺

郪江廟會


杜甫流寓三臺“蜀中第二草堂”的杜甫草堂便在這裡。“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杜甫膾炙人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誕生在三臺縣的草堂。公元764年,恰逢“安史之亂”的杜甫辭官西行入蜀,“避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亂”而流寓梓州。梓州杜甫草堂景區位於今天三臺城西牛頭山,裡面陳列了銅質杜甫坐像、各期詠歎詩聖的書畫名作,還有宋、元以來歷代多種版本的杜甫詩集、杜甫研究專刊以及有關杜甫遊蹤的珍貴圖片資料。俯身於陳列的有關杜甫的書籍和著作研究,詩聖在梓州的流寓生活歷歷在目,而“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梓州杜甫草堂和知名的成都草堂頗為相似,被譽為“蜀中第二草堂”。

#戰疫必勝#+#宅在家裡看歷史#“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三臺

國家3A級景區杜甫草堂詩聖廣場

仙境雲臺觀奉皇帝詔書。雲臺觀又名“佑聖觀”,位於三臺縣安居鎮雲臺山。寺廟始建於南宋時期,明成祖永樂年間奉皇帝詔令重修,並被列為皇家道觀和皇家園林。萬曆三十二年,寺廟失火,大部分建築被燒燬,神宗皇帝令太監親臨監修和擴建,建成後又兩次令太監前來頒詔書、賜牙笏和《道藏》,“敕諭四川成都府玄天佑聖觀主持及道眾人等”的明皇帝聖旨,至今保留在道觀中。雲臺觀留有三大千古懸念。

其一,玄天宮大門音鳴之奇。雲臺觀正殿玄天宮建築恢宏華麗,殿門前滾龍纏柱,金童系紅綾騎於其上,這裡自古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左手開門金雞叫,右手關門鳳凰鳴。”據殿內道長講,此門過去聲傳數里,音若洪鐘,在“文革”年間大門曾遭拆除,重新安裝後聲音減少,音律受損且音韻欠佳,大門從此“失聲”。

其二,百年來大殿纖塵不染。在聖母殿,可以發現殿內極為潔淨,事實上,此殿長期以來甚少打掃,簷下多年來沒有一絲蛛網,傳說這是道觀內“避塵珠”所致,即使後來被盜,效力卻仍顯於世。

其三,神秘菱形圖形放豪光。在玄天宮殿頂中央有三顆神秘的菱形圖印,陽光照耀下,會反射到空中三丈之高,令人讚歎不已。

#戰疫必勝#+#宅在家裡看歷史#“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三臺

雲臺觀——玄天宮

梓州“孟母”育狀元釀佳話。據說,宋代的三臺舉子蘇易簡中狀元后衣錦還鄉,“流觴曲水”大會父老子弟,最後盡歡而散,鄉人名泉水為“蘇公泉”,迄今相沿無改。蘇易簡在歷史上與其孫舜欽、舜元併為“潼川三蘇”,飲譽中外。史料記載,易簡母薛氏對蘇易簡“幼則束以禮讓,長則教以詩書”,後易簡高中狀元,蘇母被宋太宗譽為“孟母”。千百年來,“蘇母教子”的情景被三臺人雕成塑像銘記,鼓舞了眾多蜀人。

#戰疫必勝#+#宅在家裡看歷史#“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三臺

東山公園——蘇母教子

��古往今來,三臺時時刻刻都在展現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