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胡同记忆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极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古城老胡同浓厚的民俗风情,是这座城市几千年优秀文化的源泉。


我生长在这个城市的一个平常胡同中,对老胡同有着深厚的情感。自小认为,家就是胡同,胡同就是我的家。踏入部队后,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回去的时间是短暂的,没有更多机会细细品味小时候住过的胡同。退休后,闲暇的时间多了,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去老胡同,尽管那里的老门老户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的院落已被杂乱无章的房屋所掩盖,但我还是喜欢行走在已显狭窄的胡同,寻找早已斑驳破旧的墙壁,呼吸飘洒在胡同中的味道,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割舍不断的情怀。
据史记载,这个位于市中心的胡同,在明代时有一段叫“薰家圈”,到了明末清初有一惠氏人家在此重新修建,改称“惠胡同”,到了民国定名“惠家胡同”,至今一直沿用。
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胡同,其建筑布局极为神奇。胡同正中早年是一个较大的院落,以它为中心的四个方向,都建有通往外面的小巷。胡同北口与木厂街紧紧衔接,距繁华的马道街和著名的大相国寺不到三百米。向南经太山庙街就是大南门和古城墙。东南是现在的前新华街,经卧龙街通往小南门。西面和西北较早有两个出口,仅百余米就是中山路。《东京梦华录》记载,古时大相国寺紧邻汴河,寺前设有码头,《清明上河图》中汴水秋声穿古城的壮观景象,站在胡同口即可一目了然。这种巧妙设计,在城市胡同中是极为少见的。

惠家胡同虽位居古城中心,与繁华的商业区近在咫尺,但却没有附近市场的喧嚣,没有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一直都是那么宁静和干净整齐。清朝末年,在开封举办的两次全国科举考试,远道来应试的学子,有的就选择在此居住,图个静心复习。胡同中过去的四合院也很讲究,平时较为封闭,后来有的四合院改为几家合住。在我的记忆中,胡同生活一直是闲适的。老人们上午多聚在宅院门口,闲聊一些旧事,开封故事多,他们每天都有新段子。一大清早,商贩都会陆续来到胡同,多是卖主食,如蒸馍、熟芋头、高炉烧饼和胡辣汤等。开封人实诚、讲信用,有人一时缺钱,可以先拿走。晚饭后孩子们是最轻松快乐的。每当夜幕降临,在昏黄的路灯下,孩子们尽情奔跑嬉闹。最为壮观的是一些推车的、挑担的挂着油灯的小贩,扎堆儿叫卖,是胡同独有的“小夜市”。顺着他们悠扬的吆喝声,熏兔、烧鸡的香气,让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50年代,胡同正中的大杂院是组织居民开会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尤其是春节期间,来演出的队伍一拨接一拨。有街道组织的,有附近工厂的,也有群众自己组织的。表演人员才艺出众,有踩高跷、扭秧歌、舞旱船和戏曲演唱,极其热闹,晚来的人只好趴在墙头上观看。

开封的人性格淳朴、豪爽,待人亲切真挚。我每次回汴,都与胡同的老街坊一起闲谈,他们为生长在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宜居的城市感到满意和自豪。我虽然一直留恋自小长大的老胡同,但我喜爱开封现在这座处处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更喜爱今日西湖汴水菊满城、游人如织不夜城的新开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