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近日,歐洲導彈集團(MBDA)成功試射了其新一代通用反艦導彈MARTE-ER(馬特-ER),距離設計定型又近了一步。說是新一代,但其實MARTE-ER無論是數據還是氣動設計,都談不上有多出彩,時下流行的超音速,遠射程和隱身一個都不沾,價格還不便宜,只有通用性還算不錯。

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MARTE-ER其實也並非全新設計的導彈,是在MARTE-MK2/S反艦導彈基礎上發展的型號,不過光看兩者外形差異還是很大的,MARTE-ER一改MARTE-MK2/S的“收腰”設計,將彈體直徑增粗到316毫米(MARTE-MK2/S只有戰鬥部達到316毫米),增加了燃料的儲存空間,並且將原本的火箭發動機更換為小型渦扇發動機並增加了機腹進氣道。這兩項改進並未增重,卻將MARTE-MK2/S原本僅有30公里的寒酸射程一舉提升到100公里以上。

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MARTE-ER反艦導彈全重310公斤,彈長3.6米,制導方式延續了MARTE-MK2/S的慣性+GPS+主動雷達(末制導)模式,MARTE-ER在反艦導彈中算是小個子,規格幾乎適用於任何平臺,無論是戰鬥機,直升機還是導彈艇都可以輕鬆攜帶,路基平臺也只需要輕型卡車,高通用性也是MARTE-ER導彈追求的核心性能。正因為強調通用性和控制成本,所以MARTE-ER放棄了時下流行的三大要素:超音速,大航程和隱身,前兩者會大幅度增加導彈的體積和重量,而隱身則會成倍提高導彈的研製風險和成本。

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老版的MARTE-MK2/S

如果僅僅是縱向對比,MARTE-ER反艦導彈相比前作MARTE-MK2/S可以說有了質的提升,射程翻了三倍且很好的控制了重量。若是和世界範圍內同時期的反艦導彈進行橫向對比的話,MARTE-ER就不夠看了,甚至可以說是落後於主流水準,再加上價格昂貴,這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非常不利。要知道我國上一代的亞音速反艦導彈YJ-83系列,其最大射程也超過了150公里。新一代反艦導彈普遍強調突防能力,中國和俄羅斯注重超音速飛行性能,而美國重視大航程和隱身能力,YJ-12,縞瑪瑙,LRASM等都是其中翹楚。MARTE-ER的主要數據甚至不如反艦導彈領域籍籍無名的日本,日本最新的12式反艦導彈射程已經達到了200公里,還準備往400公里的新高峰攀登。

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MARTE-ER的平庸是其研製單位歐洲導彈集團的鍋嗎?顯然不是。歐洲導彈集團是歐洲唯一一家從事綜合性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研發和生產的企業,由歐洲三大航空和防務巨頭的合資控股:空客(37.5%)、BAE系統公司(37.5%)和萊昂納多(25%),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有11000多名員工,在美國也設立了辦事處。歐洲導彈集團實力雄厚,旗下有多種世界文明的導彈產品,例如 “金牛座”空射巡航導彈、“風暴陰影”巡航導彈、 “流星”超視距空空導彈等,幾乎囊括了歐洲海陸空所有導彈型號。歐洲導彈集團的實力不可謂不雄厚,超音速或者隱身等要素完全難不倒這家企業,那麼MARTE-ER為何還如此平庸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歐洲沒有強烈的反艦需求。

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歐洲的反艦作戰冷戰時期是從屬於美國封堵蘇聯海軍的需要,由於主要依賴航空母艦的航空反艦,因此反艦導彈發展一直都比較滯緩,而且非常重視空射型號,這也造成了歐洲的反艦導彈始終都以中小型為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國的“飛魚”系列。蘇聯解體後,歐洲海軍不再需要直面一線,俄羅斯海軍一蹶不振也使得歐洲人幾乎馬放南山,大量主力艦的建造數量被砍,甚至出現驅逐艦出門不帶反艦導彈的現象,所以出現MARTE-ER這種平庸的反艦導彈也就不奇怪了。

小小反艦導彈折射歐洲海軍格局:大敵已死,馬放南山

MARTE-ER反艦導彈只是應對一些三流國家海軍的解決方案,歐洲人根本不需要面對多強的海上艦隊,就算老天開眼讓俄羅斯海軍復甦,那頂在前面的自然還有美國海軍的第2和第5艦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