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潰敗"?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在世界零售業歷史之上,梅西百貨堪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存在,尤其是與美國總統的"商業合作"更是為這一百年巨頭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2015年6月,當時還是美國地產大亨的特朗普宣佈參加總統競選;但兩週之後,就因為其拋出了有關墨西哥移民等言論,不少多年的商業合作伙伴也都退避三舍,這之中就包括梅西百貨。


梅西百貨在2015年7月1日宣佈,鑑於特朗普的言論,該公司將正式與其解除合作關係。據稱,梅西百貨與特朗普的合作開始於2004年,梅西百貨一直在銷售特朗普的男裝系列,包括70美元的襯衫和65美元的條紋領帶。但也正是因為此次聲明,梅西百貨也意外地增加了不少曝光度。


然而,現如今,梅西百貨卻似乎到了暮景殘光的階段。北京時間2月19日消息,梅西百貨週二(18日)盤中大跌逾4%;幾乎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標普還調降了梅西百貨的評級至"垃圾級",即"BB+",這反映出這一百年巨頭改善業務的軌跡已弱於標普預期,已不再符合投資級評級。


曾開創世界零售業歷史上多個第一的梅西百貨,如今卻在苦惱於業績的增長;這一表現滑坡的背後,究竟存在哪些制約因素?本文就將從梅西百貨的百年曆史入手,解讀這一巨頭由興轉衰的原因,並探究美國傳統零售業是否真的面臨著"大潰敗"的局面。


1.百年輝煌:梅西百貨變身巨頭的推動因素

1858年,時年36歲的羅蘭·哈賽·梅西(Rowland Hussey Macy)在紐約曼哈頓區的一個廉租區開辦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雜貨鋪;但開業第一天的銷售額僅為11.06美元,小店可謂經營慘淡。或許是深知"萬事開頭難",梅西並未選擇放棄,反而更加緊盯當地的市場需求,也因此,雜貨鋪的生意也很快逆轉——開店不到一年,毛利潤便達到了驚人的85000美元。自此之後,梅西不斷擴大經營範圍,商品種類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百貨商店"的初級模式。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1877年,梅西去世。1895年,斯特勞斯兄弟(Isidor and Nathan Straus)對梅西百貨發起併購,並對這一初具規模的百貨商店進行擴建;19世紀初期,梅西百貨的佔地面積最終"鯨吞蠶食"了整個街區,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全世界最大商店"的頭銜(該頭銜在2009年讓位於韓國釜山的"新世界購物中心")。


不僅如此,上世紀20年代起,梅西百貨還開啟了向外地擴張的模式——除了相繼併購俄亥俄州託來多市、亞特蘭大、舊金山等多地的百貨公司,還在1983年於邁阿密近郊的阿凡圖拉市開設了首家分店,之後梅西百貨又陸續在佛羅里達、休斯頓、新奧爾良、達拉斯等地開設新的分店。


然而,梅西百貨的擴張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86年,當時梅西百貨的管理層雄心勃勃地想吞併當時規模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聯合百貨商店(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不料想結果敗北,還因擴張太快而導致經營跟不上,最終在1992年申請破產,進行資產重組,將公司分為東部分公司和西部分公司。


1994年,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梅西百貨反倒被持續擴張的聯合百貨併購,成為聯合百貨旗下的企業。在併購了梅西百貨之後,聯合百貨也沒有停下向外擴張的腳步。1995年,梅西百貨購入中西部的百老匯百貨公司,壯大自己在加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地的實力。在此趨勢下,梅西百貨很快就成為美國舉足輕重的零售業巨頭。


一直到2005年,梅西百貨再度上了一個大臺階——聯合百貨宣佈,將以11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另一百貨零售業巨頭梅氏百貨公司(May Department Stores Company)。收購以後,聯合百貨控股的商店超過1000家,年銷售額超過3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西爾斯百貨的全美第二大連鎖百貨公司。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更為重要的是,聯合百貨還意識到統一品牌的重要性,並開始將麾下的部分分店改回梅西百貨的統一名稱,即所有收購的300多家梅氏百貨全部更名為梅西百貨。2007年2月底,聯合百貨公司全面更名為梅西集團公司,旗下掌管梅西百貨和布魯明代爾(Bloomingdale's)兩大品牌的百貨商場。至此,梅西百貨也算是走到了其百年曆史中的"巔峰期"。


回顧下來,梅西百貨在過去162年時間裡,由一個小小的雜貨鋪蛻變成為美國數一數二的零售業巨頭,整體來看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順應市場潮流

上文所述,梅西雜貨鋪自開創之初就緊盯當地市場需求,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鉅額盈利;而在這之後的擴張期,梅西百貨也在不斷順應市場發展潮流。比如,

梅西百貨的經營方向就從起初的大宗商品、日用商品逐漸轉向流行商品和特色商品,甚至衍生出了許多專用商店,如枕頭店、座椅靠墊店等,以適應消費者集中精力對大量同類產品進行比較的消費心理要求。


直到20世紀,美國工業化進程加速、美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形式也隨之呈現多樣化;在此情況下,梅西百貨依舊緊跟時代變化,廣泛開展了包括郵購、電話預約、上門銷售等服務形式,即不斷增加銷售渠道、擴大其銷售規模。也正是得益於這種瞄準市場需求的"敏銳度",梅西百貨才得以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當中"激流勇進"。


(2)敢於突破創新

與順應市場潮流相輔相成的,則是梅西百貨敢於突破創新的精神。一方面,梅西百貨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向外地擴張,但當時美國市場的主流業態仍是連鎖店的模式。換句話來說,梅西百貨的擴張意味著其要面對自身的拓展計劃與併購商業務發展計劃不一致的問題,

但最終梅西百貨的"發展擴展期"也證明了,其在這一階段仍然選擇不斷突破。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另一方面,在長達百年多的歷史中,梅西百貨也是榮耀披身:第一家擁有紐約市酒類銷售許可證的商店、在1862年率先在聖誕季推出聖誕老人、1864年開創了"櫥窗購物"概念的先河、1924年又在第7大道開了一家曾被宣傳為"世界最大商店"的實體店……

這些成就的背後,其實也歸功於這一百年巨頭敢於創新的精神。


(3)善於利用品牌

在梅西百貨於1992年面臨破產之後,聯合百貨對其進行了反收購,並最終統一了梅西百貨這一品牌。一方面,與"競爭者"合作,其實有利於開發自有品牌、提高毛利潤,同時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同一品牌的好處在於,梅西百貨可以較好地節省成本,具體來講則是能夠節省廣告、管理層費用、商品採購費用等支出,還對標識系統、調整店鋪組合、關閉虧損店鋪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2.輸在中國:百年梅西"敗退"背後的三大問題

梅西百貨在過去的百多年時間可謂是極其風光,而藉助這一股不斷擴張的風潮,這一美國傳統零售巨頭也於2015年聲勢浩大地進軍中國市場。當時,梅西百貨與香港馮氏集團合作成立梅西百貨中國公司——梅西百貨持股65%,馮氏集團佔35%。


而彼時,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已經經歷了18年發展,正處於如火如荼的階段;也正著眼於此,梅西百貨也將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一步棋,放在了電商平臺——2015年8月,梅西百貨與阿里巴巴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關係,並於同年"雙11"正式入駐天貓國際平臺。2017年,梅西百貨又在中國上線了獨立官網,由阿里巴巴提供技術支持,在中國市場實行"天貓+官網"雙渠道戰略。


然而,就在市場以為梅西百貨準備在華大展身手之際,2018年6月,梅西百貨在其官網發佈了即將停止運營的公告,主要原因是"因業務策略調整";不到半年之後,梅西百貨又關閉了其天貓官方旗艦店,這也意味著梅西百貨在中國市場的最後渠道終被掐斷,入華步伐也徹底宣告終止。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不僅是在中國市場,梅西百貨的"本土擴張之路"也面臨著不少阻礙。2016年8月,梅西百貨宣佈"百家門店關閉計劃",當年就關了66家門店;而在2017、2018年,梅西百貨則分別關店15家、12家;2019年梅西百貨關店的數量雖降至10家以下,但在去年初,梅西百貨就曾預告其將裁掉100名高管來"保本"。


可以見得,不管是在中國市場還是本土市場,梅西百貨的擴張之路已戛然而止;而其由鬥志昂揚地進入中國,到最後灰不溜秋地關閉"最後通道",梅西百貨在華的三年時間裡,究竟折射出了哪些問題,才導致這一百年巨頭最終"輸"在中國?


(1) 過度本土化

在梅西百貨進軍中國市場的2015年,中國國內零售市場已經形成了超市、百貨、購物中心、便利店、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尤其是在電商迅猛發展的階段,梅西百貨要想在中國市場有所發展,有聲音指出,管道的拓展並非首要,

而是應該在原來傳統百貨業的經營模式上尋求行之有效的變革。


然而,梅西百貨在進駐中國市場後,卻在經營策略、經營方式、內部設置以及品牌等方面一味地學習和複製國內本土百貨公司;業內人士指出,彼時的中國消費者對於外來品牌的認可度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上述的過度本土化不僅使梅西百貨這一海外大牌無法符合消費者所預期的形象,同時也導致其自身特點沒有發揮出來。


另一方面,由於對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產生了錯誤判斷,梅西百貨在中國與本土市場之間採用了一種非常明顯的差異化路線——即美國的梅西百貨官網是一個真正的百貨:基本上服裝、家居、鞋帽等等應有盡有;然而,中國的官網上基本上只有服裝,款式老舊且價格並不美麗。這種差異化在互聯網時代下,劣勢也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來,最終也導致中國消費者放棄梅西百貨。


(2)市場模式難複製

梅西百貨在美國市場已經開發出一個較為強大的互聯網購物業務體系:藉助大量的實體門店,實現了線上當日購買線下當天送達的用戶體驗,這在物流成本極為昂貴的美國市場可謂行業領先者;另外,梅西百貨還實現了線上購物線下取貨的模式,並推出了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智能試衣間、圖像搜索、智能桌面搭配等等。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意料之外的是,梅西百貨在美國市場頗為"強大"的服務,在物流產業與電子商務極為發達的中國市場卻是弱點所在。實際上,梅西百貨缺乏中國的實體網點,其快速送達的體驗根本無法完成,甚至還因為商品多是海購而讓中國消費者等待數天甚至十幾天;再加上,中國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單品牌旗艦店的直接購物,梅西百貨這種線上百貨商店的模式在中國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根本無法激發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3)缺乏電商基因

梅西百貨進入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時間是2015年,而中國已經形成了以阿里、京東、蘇寧為代表的一系列電子商務巨頭,這種錯誤的時間進入讓梅西一進入中國就是競爭極為激烈的紅海。從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來看,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包括開放平臺式與自營銷售式,不含品牌電商),天貓排名第一,佔57.4%份額;京東名列第二,佔據23.4%份額;唯品會位於第三,佔3.2%份額。


但彼時的梅西百貨抓住了與天貓合作的機會,也算是在競爭的浪潮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有一個極好的例子:梅西百貨在天貓上的國際電商旗艦店2016年開店,上線初期就曾收穫30萬粉絲之多。然而,直到2017年梅西百貨上線了獨立官網,我國B2C網絡零售市場的天貓依然穩居首位(市場份額佔比達52.73%),在這種情況下,加之上文所說的差異化等弊端,梅西百貨僅靠線上平臺留住消費者顯然十分艱難。


除此之外,梅西百貨的中國官網屬於第三方運作網站,與美國官網的運作方式不僅不同,還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進行運營,結果直接導致了梅西百貨在維護中國官網和旗艦店的時候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而更新價格數據、管理商品迭代、發送貨物都需要高昂的資金成本,這些都是梅西百貨這家傳統百貨企業並不擅長的事情,最終往往是事倍功半。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過度本土化、無法複製的市場模式,缺乏電商基因導致成本巨大,最終讓梅西百貨失去了在中國發展的機會;尤其是,中國零售市場的商超的併購整合已經進入了中後期,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這也意味著外資零售巨頭逐鹿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也步入尾聲。


但如果說,梅西百貨敗退中國市場是這一美國百年巨頭自身的問題,那其當前被評級機構降級至"垃圾級",則反映出美國傳統零售業或許已經進入"大潰敗"的狀態。


3.興衰見證:美國零售業已走向"大潰敗"?

金十數據此前提到過,近幾年關店潮正在席捲美國零售業。據統計,僅2017年全美就有超過7000家零售店關張,這一數字是2016年的三倍多,創下近年來的一個小高峰;進入2018年,美國零售業"寒冬"依舊——全年有5864家傳統零售門店倒閉;去年,全美零售商關店數達到9302家的歷史最高紀錄;而截至2020年的2月14日,全美也已經有1252家零售商關門。


至於美國零售業為何走向"大潰敗"?其中一種普遍的解釋是網購的衝擊,人們比過去更多地在線上購物,最簡單的例子是美國零售電商巨頭亞馬遜吞噬了傳統零售業。從數據的角度來看,2010年至2016年,亞馬遜在北美的銷售額從160億美元增至800億美元;2016年,美國最大零售商西爾斯百貨的收入僅220億美元。也就是說,亞馬遜在6年內的增長相當於3個西爾斯的營收。更明顯的變化是,美媒披露半數美國家庭都是亞馬遜的訂閱用戶。


亞馬遜對於美國零售業衝擊的威力之大,就連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都直言:儘管這家公司"有一定的好處,但他們摧毀了整個美國的零售業,毫無疑問限制了競爭"。


百年梅西敗走中國市場,折射出三大問題!美國零售業走向

美國電商對於傳統零售業的衝擊正在讓後者逐漸走向沒落,而由於零售銷售是美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因素,

零售行業的冷暖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國經濟。 實體店的不斷關門,可想而知帶來的就是失業潮。目前全美有1590萬人就職於零售業,據美國官方數據顯示,美國1月失業率為3.6%,高於前值及預期;而業內分析機構認為,基於開年失業率的上升,2020年下半年美國就業將再度出現疲軟情況,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更多的人對美國經濟持悲觀態度。


整體來說,零售業"冷暖"不僅對於判斷美國消費引擎的"快慢"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因素;"零售末日"的現象似乎正在步步逼近,梅西百貨"垃圾級"的消息正是這一百年巨頭已經遠離繁榮的證據,同時也是美國經濟或許將深陷困局的一個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