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樸素的“孝”與世俗的“孝”

“孝”是中華文明的根,伏羲時代規定“尊陰陽敬天地父母”,那時沒有出現“神”文化,非常質樸,把父母的地位比肩天地。上古文字都是形體畫字,規定“孝”是子從老出,老上子下、老前子後,老陽子陰,子揹負老。相對應,“不孝”就是子否定從老出(不學老叫不肖);子上老下(定位於比父母高),子前老後(無後為大不孝),子陽老陰(子遮老,老的都是錯),老揹負子(老永遠承讓子)。有些人恃才傲物,不敬父母。老子曾告誡孔子說:“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

世人的孝順,其實是對金錢地位的孝順,並非對情義的孝順。越是有金錢地位的父母,獲得孝順越多;越是貧賤窮困的父母,獲得孝順越少。金錢地位的父母,即使情義淺,也能受敬重;貧賤窮困的父母,情義越深,卻越遭嫌棄鄙視。兒女會輕視窮父母,父母也會小看窮兒女。人性就是嫌貧愛富,孝順也是重富輕貧。所以,心要放寬放平放下,其實就是那麼回事,別自己窩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