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後面的大市場潛在機會

閱讀之前請各位大佬高抬貴手點一個關注哦!!!!!!!!

每逢災難或者戰爭以後必定隱藏巨大商機,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梳理一下疫情以後的商機。

第一當數大健康產業,大健康是根據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與疾病譜的改變,提出的一種全局的理念。它圍繞著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關注各類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和誤區,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對生命全過程全面呵護的理念指導下提出來的。它追求的不僅是個體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僅有科學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確的健康消費等。它的範疇涉及各類與健康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也涉及到各類組織為了滿足社會的健康需求所採取的行動。21世紀是人類追求健康的世紀;21世紀是人人享有保健的新時代;21世紀,由發展經濟到關心自己的健康;21世紀人們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無從談起。

然而,當前我國居民亞健康狀況急需改正,其保健意識、保健行為有待加強,需要進一步宣傳科學的健身知識,反對邪教,崇尚文明,保健食品企業主體行為需進一步規範,鑑於醫藥保健品行業市場現狀,消費者急需科學的理論知識作正確的消費引導,同時我國社會保健服務機構與人才極其缺乏,面對“入世”競爭,民族保健行業、民族養生文化需要扶持與弘揚。可見,我國的健康事業狀況難以讓人樂觀,建構“大健康工程”乃勢所必然:

新醫改提倡預防為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提出“治未病”的醫療指導原則。進而促生了我國大健康產業的快速成熟。生命健康是個全程呵護的過程,面對現代病,事後對抗性治療往往為時已晚。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在盡情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越來越多。生活條件提高了,可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問題卻層出不窮,生活質量反而不斷下降了。如今人們一些慢性病問題突出,不重視亞健康狀況,這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耗費大量的社會醫療資源和醫療費用,不少人也因病致貧。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巴封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認為,哺乳動物的壽命一般為生長期的5~7倍,如,牛生長期約6年,壽命約為30~42年。人類的生長期約20~25年,自然壽命應為100~175歲。但這樣的壽命人類並沒有實現。其原因是人類自身造成的,諸如不注意科學保健,科學飲食,優化環境等。樹立大健康觀念,主動從多方面注意人生,是保證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之必需。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從過去不到50歲至今已達到73歲,但是很多人都處在帶病臥床或者是半臥床狀態,雖然生存但是生活質量低。

在不同歷史階段, 人們對健康認知、疾病預防重點也有所不同,健康內容不斷更新。比如美國,1875年~1925年是環境時代,特徵是天花免疫接種、外科消毒、公共衛生服務;1925年~1950年是醫藥時代,特徵是磺胺藥、青黴素、抗結核藥物的廣泛使用;1950年~1980年是生活方式時代,特徵是心臟外科手術、心臟移植、冠狀動脈搭橋;30年後,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這樣闡述和呼籲改革美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正是醫療領域過高的成本,構成了對我們經濟巨大的威脅。這是擺在我們家庭和企業面前的越來越高的障礙,是擺在聯邦政府面前的一顆棘手的定時炸彈,更是美國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美國二戰後經濟高速發展,孰料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貴病也隨之而來,這種困擾至今仍在。發達國家將重點轉移到預防領域,就是為應對生活方式變化帶來的挑戰。脫離溫飽,全面向小康社會過渡的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健康挑戰,亞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發病率上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頻敲警鐘,促使政府提出“預防前移戰略”。

"世界大團結,人類大和諧。大健康事業是全人類一項共同責任,涉及到公平獲得基本權益和身心健康,及集體防範跨越國界的威脅,更關係到人類和平共處與協作共進。建設“世界健康組織聯盟”,創造文明文化的力量,她必將在區域性和全球性大健康事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與友好協作中起到風向標的重要作用。"

第二是文化直播創業,互聯創業一直是80、90、95後所鍾愛的產業,現在傳統產業和傳統電商的痛點就是流量制約發展,在流量越來越貴的今天,沒有文化支撐難以得到持久發展,文化內容直播恐怕是內容創業的最後一個出路。內容生產我們講兩個詞,一個詞叫PGC,一個詞叫UGC。PGC可以理解成專業生產內容,或者職業生產內容,或者機構生產內容。UGC就是草根、個體戶,不是團隊作戰。之前UGC的量是很大的,但走到這兩年以後,我們看到很多號拿到了投資,他們的內容已經是團隊化、機構化在生產的。雖然有很多人還把這些公眾號稱之為自媒體,但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我對這樣的稱呼是不以為然的。

原來我們是講長尾理論的,我們也聽過凱文·凱利的“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但現實好象並不是這樣。我最近在看《爆款》,裡面提到了內容市場當中,其實是頭部佔決定優勢。比如他研究了iTunes 中2007、2009、2011年,連續三個時間段的音樂下載情況,他發現有相當多的音樂連100次下載量都不到,而一個頭部爆款帶來的下載量就比得上所有的長尾內容。

新榜近期發的《中國微信500強月報》中提到,在微信公眾號500強的閱讀統計中,19%的10萬+貢獻了超過70%的閱讀數。這說明,在整個內容產業當中,頭部內容正在凸顯出來。所以我認為,內容創業已經進入深水區了,已經到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階段。現在的內容創業,應該叫“炙夏”比較合適。

觀眾想要看有腔調的視頻

內容創業,我們從視頻開始講。大家都知道papi醬,她是草根用戶嗎?不是,她受過專業訓練,她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papi醬自己說,她每天要花大量時間拍視頻,其實她的內容生產門檻並不低。

上次在杭州參加一個大會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子說我也想做papi醬,我說你有沒有受過拍片子或者演戲這種訓練呢?她說沒有,她就用手機拍些視頻,拍完之後就上傳,沒有後期,連字幕都沒有。這樣的視頻作品在未來很難火,有可能你會火,但只是某一個視頻偶然火了,但我講的是你持續的生產能力。papi醬從去年10月份開始,到現在拍了幾十條視頻才能這麼火。

我們再來看幾個電視劇,《琅琊榜》《甄嬛傳》《歡樂頌》,這三個電視劇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顏值都非常高,這個顏值我指的不是演員,而是他們視頻製作的精緻。可能大家也看到過這樣的文章,講《琅琊榜》的道具、服裝多麼多麼精緻,最近又有文章在考據《歡樂頌》,它裡面每一個吃飯的餐廳在上海的哪個地方。


疫情後面的大市場潛在機會

這三個電視劇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顏值都非常高

今天受眾的口味已經被大幅抬高了,大家都希望你做的有逼格、有腔調,而不是粗製濫造。

機構媒體的入場抬高了內容生產的門檻

這兩天澎湃新聞傳出來消息,說邱兵要離職了,離職去幹什麼呢?他要做短視頻,誰在支持他做呢?黎瑞剛,中國傳媒界的大佬,黎瑞剛怎麼支持他呢?我聽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說投他3個億,還有一個版本說投他5個億,反正就是3-5個億,

之前,我們知道黎瑞剛還投資了“一條”,他的視頻做得很精緻,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黎瑞剛投資邱兵這個視頻項目幹嘛呢?他要做短視頻新聞,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呢?因為他要以澎湃的方式做短視頻金融,就是一天生產一百多條短視頻,這是團隊化的生產機構。前一段時間澎湃的總編輯已經出去了,這次邱兵帶著大團隊跟進,號稱是50、60個人,每天生產100條短視頻內容。

可能大家覺得他生產他的,我做我的,有什麼衝突呢?有,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增長已經到頭了,換句話說他搶到一個粉絲,就意味著你會少一個粉絲。

越來越多的機構媒體,精緻地、持續地生產。可能大家已經發現了,微信的打開率、活躍度已經下降了。如果你講內容創業的話就必須注意這個事情。當然像我這樣的自媒體仍然會存在下去,我沒有營收的壓力,也不靠自媒體賺錢,但這不叫內容創業。

當時羅振宇在新榜的內容創業大會上講,自媒體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融資。這句話我當時就不同意,後來他自己也不同意自己了,因為他投了papi醬。所以,如果你還想做內容創業,如果你的粉絲增速還不錯,如果你有一定的客戶群和現金收入,我建議你趕快找投資,切入到門檻更高的內容生產方面。

內容生產的門檻在發生變化

我們以前的內容生產門檻是靜態信息圖、動態信息圖和數字專題。我也見過有個人自媒體做這個事情,但都比較少。尤其是動態信息圖,它是交互式的,對生產者要求很高,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寫程序的能力,還有設計能力。這恐怕不是一個人可以乾的。

這兩年,有一些新的門檻已經出現了。所謂的虛擬現實,無人機,還有機器人新聞。我們會看到在2016年,一些有實力的機構媒體會生產這些東西。從用戶角度出發想想,有一個360度全景內容給我看,我是不是會在裡面花很多時間?如果我花半個小時時間看這個東西,就意味這我少花半個小時看其它內容,包括公眾號、朋友圈。

這裡CR已經被淘汰了,現在更多講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央視網的兩會報道,也是用360度全景拍攝的。這都意味著你得有一定的團隊和資金,我可以這麼講,在2016年,我們會看到大量的類似內容出現。


現在更多講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

如果你在2017年沒有團隊,沒有機構化,沒有資金,你的內容生產依然靠一篇文章,一張圖片。但是你會發現,你要想持續的生產10萬+會碰到很嚴重的問題。這就是我所講的2016年、2017年的可能。

直播或將成為內容創業的最後一個出路

如果你沒有機構化,或者暫時沒有專業的可能,直播恐怕是你最後一個出路了。我認為直播是最後一塊草根之地,現在還是,明年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

我們以前講做網紅做什麼東西呢?就是七個字,“盤靚條順會來事”。現在盤靚條順能不能給自己帶來收入呢?現在還可以。但是我們會看到有一些不是盤靚條順的人也來做直播了,比如羅振宇,他盤靚嗎?條順嗎?並沒有,但他會來事,一樣會有人打賞。

關於培養網紅,第一財經曾經幹過這個事,他們打造了一個女孩子做網紅,流量也很大,後來又覺得不太好,直接把女記者推到臺前做網紅,也會引起各種各樣的說法,所以後來沒有接著做了。但是從這個例子我們要看到,機構媒體如果要進入直播,培養所謂機構的網紅,也是分分鐘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