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發生腸息肉的十大相關因素,你瞭解多少?

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阻止大腸息肉就可以阻斷大腸癌發生。要預防大腸息肉,首先要了解其發生原因,今天就與大家聊聊大腸息肉發生的十大相關因素。

發生腸息肉的十大相關因素,你瞭解多少?

國內大腸息肉發病率比較高,在人群中總髮病率達到1.6%~12.0%,尤其到了中年後發病率更高,達10~30%,而95%以上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因此預防和及時治療大腸息肉很重要。

要想預防大腸息肉,首先要了解其發生原因,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干預。今天就與大家聊聊大腸息肉發生的那些相關因素。

為什麼會長大腸息肉?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01

年齡

年齡是大腸息肉發病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增高,到了中年大腸息肉的發病率高達10~30%。

大腸是食物殘渣滯留、吸收水分形成大便的地方,大腸粘膜長期受食物殘渣的刺激就容易增生引發息肉。

到了中年,尤其50歲以後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也有必要做一次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息肉、甚至大腸癌,以便能及時治療。

02

慢性炎症刺激

腸粘膜長期受炎症刺激,使腸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潰瘍,可能因炎症刺激引起粘膜增生而發生息肉;糜爛潰瘍癒合導致疤痕收縮,形成息肉狀;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也可能因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細胞突變而發生腺瘤。

腸道慢性炎症,可能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也可能與腸道自身免疫性炎症損傷有關。據研究,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腸道慢性炎症,往往表現慢性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有這些症狀者應及時腸鏡檢查,積極治療腸道慢性炎症以預防大腸息肉的發生。

03

代謝相關的各項因素

包括:超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謝綜合徵是大腸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

這些代謝相關因素可引起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生長因子-1水平的升高等等,進而會通過增加細胞增生和減少細胞凋亡而影響大腸息肉的產生。

有研究證實,大腸息肉患者中血脂當中任意一項異常者高達57.75%,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與大腸腺瘤關係更為密切。

積極鍛鍊,控制飲食,減輕體重,治療和預防“三高”,就可以預防、減少大腸息肉的發生。

04

膽系(膽囊、膽道)疾病

大腸息肉患者同時伴有膽系疾病的較對照組明顯增高,提示膽系疾病是大腸息肉患病的危險因素。

國外曾有學者對膽系疾病與大腸息肉進行薈萃分析,42543例結腸腺瘤患者中,有28281名患者中有膽系疾病或曾行膽囊切除術。膽系疾病可能是內臟自主神經病變的一個標誌,內臟自主神經病變會導致膽囊排空功能障礙和腸道傳輸時間延長,使大腸內毒性物質滯留時間延長而刺激腸粘膜發生腺瘤。

05

腸道菌群失調

目前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是導致結腸息肉發生的原因之一。

正常情況下,腸道微生態保持平衡狀態。如果益生菌減少、致病菌增加,則可能導致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症,繼而發生結腸息肉。

多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多食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可預防大腸息肉。

低聚糖是可溶性膳食纖維,有益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故稱益生元,進入腸道後有助於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長,製造醋酸和乳酸,酸化腸道,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併為腸道細胞生長提供健康的環境,可預防大腸息肉和大腸癌的發生。

小麥、洋蔥、大蒜等食物中富有可溶性纖維低聚糖,香蕉被認為是最方便的富含低聚糖來源的食品之一。

06

吸菸、飲酒

吸菸與腺瘤性息肉密切相關。吸菸史在20年以內者大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菸史在20年以上者大多伴發大的腺瘤。

研究認為菸草中的尼古丁會通過甲基化CPG島來影響抑癌基因,最終影響大腸息肉及腫瘤的發生。

經常飲酒是大腸息肉患病的另一個危險因素。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可誘導DNA甲基化,干擾葉酸、鈣等潛在抗癌營養物質的吸收,並可使腸道粘膜增生,這些會增加大腸息肉及腫瘤發生的風險。

07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

飲食因素與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不當飲食會增加大腸息肉發病風險;恰當食物又能預防大腸息肉發生、阻止其發展、降低其復發和癌變的機會。

西式飲食,高脂肪、高蛋白(尤其紅肉)、低纖維飲食容易發生結腸息肉。國內飲食西化也是結腸癌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而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西蘭花、捲心菜、蘆筍、胡蘿蔔、蘿蔔、洋蔥、大蒜、豆類、大麥、玉米、香蕉、萍果等等,有利於腸道蠕動,增加腸道益生菌,增加葉酸攝入等多種機制來減少腸息肉的發生。

飲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會改變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長期堅持才會有效。

08

鈣、維生素D缺乏

鈣的強骨作用人人皆知,鈣還能調節人體細胞的生長。動物研究發現鈣缺乏會導致結腸細胞過度生長;而維生素D能控制腸息肉細胞的增殖速度,還能促進鈣的吸收。

臨床研究發現每天補鈣1200mg可降低14~35%的腸道息肉發生風險;每天攝入645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危險結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普遍認為從飲食中攝取鈣對預防腸息肉的發生是有益和安全的。

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入1000mg鈣,

而每天的飯菜只能提供不到400毫克的鈣質。牛奶是補鈣高手,一杯200ml鮮牛奶大約可以攝入208mg的鈣,因此,平時要多喝牛奶。不喝或不能喝牛奶或酸奶的人可以通過貝類、海鮮和綠葉蔬菜來補鈣,尤其芝麻菜含有大量的鈣而草酸少,鈣的吸收較好。

富含鈣的食物須與富含維生素D和鎂的食物結合起來,才能確保鈣的吸收發揮作用。

維生素D的最佳來源包括動物的肝臟、魚類和維生素D強化乳製品,多曬陽光也能產生維生素D。

鈣的吸收需要鎂的參與,研究發現保持這兩種礦物質的完美比例是2:1,才能更好地防止息肉的生長。人群中鎂的輕度缺乏是相當普遍,綠葉蔬菜是鎂的天然來源,但大棚內生長的蔬菜和食品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鎂。

菠菜含有豐富的鈣、鎂、膳食纖維,對結腸息肉病人來說是保健價值最好的蔬菜之一。

09

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腸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尤其,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更是與遺傳有關。

因此,家屬中有結腸癌和多發性大腸息肉的患者,你更要提早做腸鏡檢查。

10

其它因素

慢性便秘,糞便粗渣長期刺激大腸粘膜,以及其它原因造成腸粘膜損傷,可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錯構瘤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