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多措並舉織密立體防護網

<table> 多措並舉織密立體防護網

東區志願者參與社區健康監測點疫情防控工作。 鄭建邦 攝

/<table>

“今天測量的體溫是多少?是否有咳嗽、流鼻涕、發熱等症狀?”從疫情發生之初,中山市東區長江三溪社區、花苑社區等多個社區防疫工作者每天不間斷地給登記在冊的數百位疫情監測對象撥打視頻電話,詢問這些人員的身體狀況以及生活需求。一場無聲的抗擊疫情的戰役已悄然在東區的多個社區打響了。

自1月24日,中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開始,中山市東區率先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全面統籌防疫工作。其中,開設指揮部工作專班,下設7個組,設立企業復工專班,下設5個組,共同制定出臺《東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確保防疫指令清晰,落實有力。

春節期間,中山市東區的專班工作人員、公安人員、衛計人員、社區幹部全部取消休假,下沉到社區、經聯社、企業、商圈、市場、車站等,累計出動人員4000多人次。制定實施東區疫情防控分片包乾制度,東區疫情防控總指揮、黨工委書記周俊峰和東區疫情防控常務副總指揮、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郭衛華等黨政領導班子以上率下,帶領全區332名區機關黨員幹部下沉到社區326個網格開展防控工作。他們通過全面走訪入戶、“紅黃綠”三級分類監測、發動樓幢志願者……用溫情與智慧織起了一張基層疫情防控的大網,正與這座城市共進退,共打一場“疫情之戰”。

撰文:曾豔春 通訊員 東宣

網格化入戶摸查 黨員先鋒推動群防群治

東區基層社區在落實疫情防控的網格化管理方面,早已形成以黨員當先鋒代表,群防群治謀合力的局面,以14個基層黨委、280個黨支部為戰鬥堡壘,發動1500多名黨員、民兵、治安員、志願者群體等到社區一線開展防疫工作,每個健康監測點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崗,指定一名黨員負責人作為班長起帶領作用,形成疫情防控強大合力。

“一戶一檔,以戶為單位,全面排查,看是否有疫情發生地相關接觸史。”中山市東區花苑社區黨委委員顏鵬介紹,中山啟動一級響應後,花苑社區馬上發動轄區內的黨員和社區幹部,分成小組進行網格化摸查,每一個小組敲門入戶,詢問是否有疫情發生地接觸史。

花苑社區是城中心老社區,都是開放式小區,沒有物業管理,所有的入戶走訪都要靠社區工作人員的雙腿,但是基層社區人手有限,這個時候,黨員的力量發揮出重要作用。

“花苑社區發動社區黨員,連同東區黨工委機關黨員、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安派出所共同參與。最高峰分了20個小組,每個小組平均一個下午能走5條樓梯。按照一條樓梯7層,一層兩至三戶算,一個下午能走近100戶。”中山市東區花苑社區黨委書記黃敏銳說。

走訪入戶的壓力來源於疫情發生之初,此時的基層幹部對於社區疫情情況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從1月25日大年初一開始,轄區內的黨組織黨員幹部、東區機關第一支部黨員、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公安人員及志願管家黨員等組成多個3人小分隊開展網格化入戶走訪,連續入戶走訪了5天,終於完成了430條梯,4000餘戶居民家中走訪和宣傳。

通過走訪篩查,社區對有疫情發生地接觸史的居民,進行一人一檔登記,點對點跟進,督促進行居家隔離。然而居家隔離僅僅是入戶走訪的第一步,藉助龐大黨員群體的力量,社區得以實現對居家隔離家庭後續隨訪。

三級分類登記 基層措施助力工作落實落細

在中山市東區,本地住戶及外來租戶眾多,如何快速摸清底數、排查情況成為疫情防控的關鍵。僅僅依靠入戶排查難以實現持久有序的動態管理。為把防疫工作落實落細,不少社區探索出靈活化的管理模式,如“紅黃綠”三級分類登記。

以東區的另一社區——長江三溪社區為例,戶籍人口近17000人,流動人口5000到6000人。“這麼大的體量,光靠20個社區工作人員和8個醫務人員是難以開展疫情防控的,必須聯動織一張大網。”長江三溪社區黨委書記邱芭琳說。

因此,自1月25日(即年初一)下午起,長江三溪社區的一批基礎防疫工作者,當即成立了防疫工作中心小組。由社區黨委牽頭,社區、公安、衛生服務中心組成3人小組,開展健康服務入戶走訪工作,責任到人、聯繫到戶,發動棟長、小區物業配合做好信息收集登記,實現地毯式排查。當日傍晚,該小組針對轄區內居民,發出一萬餘條疫情防控短信,社區宣傳覆蓋9000餘人。

通過入戶排查、核實,長江三溪社區對最早的一批監測對象進行登記,實現“一人一檔案”。然而,疫情發生以來,隨著市民對疫情防控的意識增強,舉報案例激增。在日增的海量爆料中,存在著不少重複爆料或虛假消息,為了更高效監測疫情,邱芭琳與多位基層防疫工作者想到了一個妙招。

根據醫務人員的指引,該社區在中山市率先提出“紅黃綠”三級分類監測方法,即把百餘位疫情監測對象分為“紅黃綠”三類登記。“紅”列為一級監測對象,主要包括曾長時間待在疫情發生地、曾接觸確診病例及疑似病例、曾接觸到疫情發生地人員的居民。“黃”列為二級監測對象,主要包括因乘坐交通工具,曾途經疫情發生地,但時間不長的居民。“綠”列為三級監測對象,主要包括14天監測期即將結束、間接接觸疑似病例的居民。一級監測對象重點由長江三溪社區組建防疫小組的社區黨委書記進行跟進。

事實上,長江三溪社區的“紅黃綠”三級分類登記僅是整個東區防控的縮影、各類基層措施之一。針對不同社區,基層幹部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推動社區防疫工作落實落細已成為東區的一大關鍵“防疫法寶”。

點面整治兩手抓 居民變“樓主”共擔防疫重擔

在中山市落實“十嚴”措施期間,為外防輸入,東區總體統籌,一手抓面上的嚴控,一手抓重點地區整治。對於轄內小區及出租屋集中的重點地區採取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與措施。

針對轄區100個物業小區和49個無物管開放式小區,東區設卡防控力度全面升級,實行封閉式管理,全部落實“一戶一證”出入管理,全區共設56個健康監測點,全部開放式小區、經聯社只保留1至2個出入口,全部監測點實行24小時輪崗值守,做到“逢人必檢、逢車必查”,發現重點人員出入立即登記、立即上報、立即處理。指揮部設立24小時疫情反饋熱線,加強線索收集,接受群眾舉報監督。

針對出租屋重點地區,通過網格化方式走訪排查全區8000多戶納入管理的出租屋,與出租屋屋主和租客簽訂“雙承諾書”,以責任到人,加強防護。

部分開放式小區、出租屋樓房,還設立樓幢觀察員,推動居民成為“樓主”,共擔防疫重擔。“柏苑新村牡丹閣第三幢一切正常。”“柏苑新村玉蘭閣一切正常。”在花苑社區志願管家微信群,每天熱心的“樓幢觀察員”不時通過微信群彙報樓幢的情況。

由於人力有限,社區工作人員難以對社區內情況實現24小時監測。因此,不少社區如花苑社區則發動社區志願管家、居民區黨支部成員築牢群防群治的防線。以微信群和電話的形式,每天跟社區報情況報平安,檢測社區樓幢內有沒有外來流動人口、實時提供人員流入流出情況。

今年65歲的藍周瑜是花苑社區的志願管家之一,他也是擁有44年黨齡的老黨員。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他主動充當“樓幢觀察員”。“我在微信群、樓幢群裡,幫忙宣傳防控防疫知識,告訴大家如何做好防護。同時,我們也會留意社區裡的陌生人以及外來走訪的親戚朋友,會通過微信、電話向社區彙報。”藍周瑜說。

通過這些“疫情防控樓幢觀察員”,社區實現“一人一樓幢”,實時監測小區狀況,真正做到“管好自家樓,看好樓幢人”,築牢群防群治防線。

從安全隔離到安心隔離

基層工作者買菜購米送貨上門

入戶排查、分類登記、點對點監測……這些都是中山市東區基層幹部發揮自身智慧,總結出的“基層妙計”,是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管理手段。但隨著疫情防控步入持久戰,居家隔離對監測對象帶來的諸多生活不便也成為社區管理的一大阻力與難題。因此,不少社區為讓隔離對象安心隔離,逐步從模式化的管理深入到細緻化的個體關懷。

對排查出來的重點人員,東區全部按照“一人一檔”進行動態追蹤管理,按照指引分類落實隔離措施,安排疫情發生地人員或密切接觸者到指定酒店進行隔離醫學觀察14天,其他重點人員由社區落實居家隔離。

與此同時,為居家隔離人員提供貼心服務,由社區黨員、志願者為居家隔離人員代購生活用品,提供送菜上門服務,並增設暖心電話服務熱線,為社區群眾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做到防疫工作從“心”開始。

“有獨居的監測對象今早說,自己因居家隔離沒辦法買菜做飯了。為了消解他們的疑慮,我們現在甚至還買菜送貨上門,希望他們安全度過監測期。”長江三溪社區的邱芭琳帶著醫務人員、公安幹部,一邊提著口罩、油米等物資趕往監測對象家中,一邊對記者說。

記者跟隨工作小組來到中山29個封閉管理小區之一的“遠洋城天曜”一戶隔離對象的家中,社區工作人員為一家人遞上了一罐油、一袋米以及提前買好的幾斤菜和肉,隨後戴上手套的醫務人員開始測體溫、口頭叮囑:“監測期內切記別外出,如果身體有任何不適或需要任務物資都可以通過微信聯繫我們,我們給你上門檢查和送物資。”

臨走前,疫情監測對象嘮叨道,家中缺少口罩。此時工作人員從兜裡掏出一包口罩塞到他手裡。如此流程,長江三溪社區工作人員一個下午,走訪了二十餘戶人家。買菜、送米、測體溫……急人之所急,他們在疫情防控的路上讓“人情”走在第一位。

訪談

東區黨工委書記周俊峰:

分類指導十項措施

解決“復工難”

2月17日起,中山市東區全面取消企業復工備案制度,並派駐一對一的駐企指導員到區內的11幢億元樓宇、四大商圈、龍頭企業,分類指導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東區疫情防控總指揮、黨工委書記周俊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2月25日,已實現復工復產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達到143家,復工率91.7%。5家總部企業(含三家A股上市企業)復工率達到100%。

周俊峰表示,考慮到東區第三產業佔比較大,商圈、億元樓宇較多,2月20日,東區制定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十條措施,從租金減免、重點服務業扶持、援企穩崗、疫後促消費、金融扶持等十大方面對企業進行分類指導,補助減免合計超過2000萬元。

規上企業力爭月底應復盡復

南方日報:目前東區的企業復工情況如何?下一步,企業復工將實現怎麼樣的目標?

周俊峰:一直以來,東區的服務業增加值居全市第一,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近九成,如何引導規上限上企業復工復產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東區規上限上企業共有470家,截至2月27日,全區470家規上限上企業中,剔除受政策性影響不能復工企業後,復工率達到97.1%。其中:總部企業、規上工業企業、限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復工率達100%;高新技術企業復工率95.4%;外貿企業復工率93.3%;規上服務業企業復工率93.6%;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93.9%。

目標上,本月底按照市要求,爭取實現規上限上企業應復盡復。

十項措施應對“復工難”

南方日報:企業復工目前存在怎樣的難點?如何幫助它們解決困難?

周俊峰:為了加大對企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在市委、市政府層面推出的20條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東區堅定地與企業站在一起,制定《關於東區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十條措施》,投入財政資金超過2000萬元,為企業紓難解困,賦能企業共克時艱。我們主要考慮的是企業復工的幾個“難”,如開工難、招工難、產業鏈聯動難、物資運輸難、資金週轉難、保訂單難等十項問題。

為了給企業紓解困難,我們出臺的措施覆蓋面廣,如減低企業租金負擔,入駐區屬物業服務業企業免除2月、3月租金。以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或所經營管理樓宇面積為依據,區投入500萬元對規上限上、億元樓宇等企業給予1萬到3萬元的補助等。結合整個企業復工復產的鏈條,我們考慮得更長遠些。疫情後,我們還將投入300萬元舉辦疫後促銷活動拉動消費需求。

針對企業資金緊缺、融資難融資貴、還款續貸困難等問題,東區充分利用東區金融服務中心以及廣東省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中山分中心優勢,搭建東區政企銀企互動平臺。鼓勵金融機構降低企業綜合融資負擔並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同時,協調解決轄內企業融資、還款、續貸、擔保等問題。

針對企業對復工指引不清晰、不明瞭的問題,東區設立企業復工復產服務熱線,“一對一”進行解釋解答,對企業如何做到“四個到位”進行了具體的詳細指引。同時,針對商務樓宇、商業經營場所、廠區、園區、建築工地、商鋪、門店復工也進行了疫情防控分類指引。

重點解決“用工難”“管理難”

南方日報:在全面復工復產的同時,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東區會抓哪些重點工作?

周俊峰:第一是解決“用工難”,這也是各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東區的主要產業是第三產業而非製造業,我們勞動力的缺口不算大,主要是動員這些務工人員迴流,這些方面我們有信心去解決。

此外,針對企業招工難的問題,東區主動聯繫企業進行一對一服務,明確各重點企業用工需求,聯繫扶貧單位優先將雲南省昭通市勞動力轉移至東區,全力支持東區企業用工需求。根據我們制定的措施,東區將向東西部扶貧地區招聘300名務工人員,每人補助交通費500元,為企業提供勞務保障。同時,東區人社分局主動配合企業進行了網上招聘,疫情結束後,根據不同行業舉辦5場以上省內外用工招聘會。持續做好跟蹤服務、協助企業解決用工問題。

第二個是解決“管理難”,因部分企業實現復工復產後,沒有設置員工集中居住的宿舍。員工下班後需回到出租屋、小區等,這就給各社區的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這些管理的“難”及壓力都將下沉至社區,那麼怎麼管好怎麼管活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需要嚴控疫情,另一方面需要方便企業復工復產。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所以我們分兩類,針對復工人員出入小區的管理問題,東區全面使用“東區採集易”系統,通過微信小程序精準識別“1+1”重點地區新返回的人員信息並進行管理,提高人員識別率。結合復工安排,立即調整優化各物業小區、村居出入口管理安排,在上下班高峰期增設出入口,分流疏導車輛。明確由復工員工所在單位開具的《健康管理及復工證明》,可作為出入各社區、小區、村口之用,不得額外設限。

針對出租屋管控難的問題,我們也有管理方案。以白沙灣片區出租屋為例,社區有近600棟整棟出租屋,流動人員密集。針對這種情況,東區出臺了白沙灣經聯社疫情防控整治工作方案,形成了一個網格化管理機制、兩個信息系統支撐、三道防線的“1+2+3”工作格局,嚴格落實“兩查一測”和“六必查”,制定檢疫流程圖,織牢織密管控網,並將此經驗推廣運用到各社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