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在墙上题词都是用什么写?当时都是什么情况?

流萤明灭0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是用毛笔蘸墨写的。

出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再写了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在后面写了五个大字:郓城宋江作。

当时宋江正在发配沧州中,是一名囚犯,由于有了戴宗的照应,才会行动自由,他本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想学黄巢造反,乘着酒兴,是想向梁山好汉表明心迹,好让晁盖来救他,果不其然,他被众好汉迎上了梁山,从此奠定了他在梁山的稳固地位。


陌上花开Lavender


不是刀刻,没那么吓人,肯定是毛笔。

古时酒楼等公共建筑都有题诗专用墙,以便过往官员、文人题诗,实际起广告作用,提高当地知名度。

你不觉得墙是一个绝好的载体么?不用镇纸压,人不用弯腰,写错了不浪费纸,光滑不差纸,保存时间会比纸长,过往的人都能看到会很有成就感,纪念意义更好。。。优点太多了,所以现代人喜欢在墙上涂鸦嘛。

话说中国人无论到哪里去旅游,都喜欢在墙壁上写写画画。有人因此得出中国人素质低的结论。事实上中国人历来都喜欢在墙壁上写字或者画画。中国人有在墙壁上写写画画的传统,这是一种厅壁文化。如果古代不允许人们在墙壁上写字作画,那么很多好作品很有可能我们今天就欣赏不到了。很多作品最初都是文人们题写在墙壁上的。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再比如陆游的《钗头凤》,都是诗词中的经典。

墙壁上的诗文,有些是主人请有名望的人写的,有些则是文人们趁性而为。不过,那些请人题写的大多被岁月湮灭了,留下来的很少。而被历史记住的,很多都是趁性而为之。

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要数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了。该诗入选小学教材,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诗的题目就可以得知这是一首题写在墙壁上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在赴汝州任职的途中经过九江,便与朋友一同游庐山。游完后就即兴在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同时借景说理,反映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想。是题诗中的佳作。


沒有文化


古人在墙上题词专用“题壁”一词,“题”字作为动词,专指书写,而书写的工具则是毛笔。如果用刀刻的方式就不能叫做“题”了。

古人题诗,往往是兴至而发,题壁和在纸上书写不同,往往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风景名胜之地,可以扩大传诵的范围。有些则更倾向于情绪的抒发,在此地有此感,不待誊录于纸上,即兴挥毫于墙壁,彰显了诗人不拘一格的气度。

陆游作《钗头凤》之地在沈园,今天的绍兴市还保存着沈园这一景点。对于陆游来说,和唐婉的不期而遇是出乎意料的,遇人而感事,心中有强烈的感触,故此即兴将这首词题在沈园的壁上,从此传为佳话。其实陆游直到老去也一直不能释怀这段感情,在他八十一岁时仍然写下《十二月十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说明他心中始终惦念着沈园,牵挂着沈园里的那次相遇。

历史上同样著名的题壁之作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临走时游玩庐山所作。根据《东坡先生年谱》,苏轼曾作《记游庐山说》,里面就提到“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见,应接不暇...有《赠总老》及《题西林壁》,皆绝句也。”苏轼游山玩水亦不改其仙风道骨,因此《题西林壁》一诗也成为了他人生观的一种表达。

“诗仙”李白曾与题壁之作失之交臂。李白在游玩黄鹤楼时,因感叹黄鹤楼的风光壮丽,正欲提笔作诗,却忽然看到墙壁上已经有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李白马上搁笔作罢,感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郎题诗在上头。”

虽然李白作诗不成,却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

根据《六祖坛经》的记载,题壁还关乎到一场“斗法”。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将传衣钵于弟子,要求各弟子可作一偈呈上,选拔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继承。当时一位名叫神秀的僧人偷偷在夜间于走廊边的墙壁上题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第二天五祖看了,大加赞赏,让他再改进改进。后来另一名叫慧能的僧人听了这一偈,感觉还没有说透,因为他自己不识字,就请人在旁边又题了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

后来五祖看过后,就将衣钵传与慧能,也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大师。

题壁的情况,就像我们今天发微博、朋友圈的性质差不多,可以晒一晒自己的感想,顺便彰显一下学问,只不过古人的方式要更文雅而已。


闲饮东窗


古代在墙上题词是用毛笔书写的,从《古代人物白描图谱》中可以看出。(见下图。)

中国古代文人题壁诗起源于两汉时期,盛行于唐宋。当时印刷术没普及,在墙上题诗文,便于抄写流传。

在苏州有名的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的题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寒山寺声名远扬,成为名胜。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碑。)

到了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喜欢在寺庙墙壁上题诗,在洛阳两百多寺院均有他的壁书,如果没有杨凝式墨迹的寺院,会先粉刷墙面,请杨凝式来题诗。黄庭坚到洛阳遍观僧院壁的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

(杨凝式书法作品。)

(杨凝式书法作品。)

北宋时的宋江,喝醉酒后,在浔阳楼的粉壁上题了一首诗,被官府认定是反诗,反动人物。定了个死罪,后被梁山好汉救出。

(宋江题诗图)


神韵轩书法


问题:古代在墙上题词都是用什么写?当时都是什么情况?

古人会在墙壁上题词[详见陆游钗头凤]是用刀刻还是什么?

前言

古人题诗,应该是用毛笔写。今天已经很少见到文人在墙上题诗了,一般都是画工、油漆工、美工在墙上画画、写标语等。

不过我很幸运地见到过一位在墙上写唐诗地朋友


一、我见过的题壁诗

老街以前有个朋友两口子是开烧烤店的,成天见到这个五大三粗糙爷们,光着膀子在店门口烤肉,动不动就和城管吵架。

店里的白墙上写着几首唐诗,我还以为是装修时油漆工刷上去的。

后来熟了,我才惊讶地知道是他自己用毛笔写的。他告诉我,他自小学习书法, 但是不能靠这个养家糊口。不过几十年来也没有放下。

后来这一片店拆迁了,干了二十多年烧烤店他有点厌倦, 回到原来单位去看仓库了。有一次电话聊天时,他说书法有不少提高。在这里白天休息,晚上上班,啥事也没有,天天练字。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打电话找他,是老板娘接的。说老柳去美国开店了,等孩子初中毕业后,他们娘俩也去。

后来就没有联系了。

老柳曾经告诉我,在墙上写字和在案子上写字完全不一样。墨的干枯多少不太容易掌握,墨太少容易干,太多容易流下来。嘿嘿,练了好久才把店里墙上那两首唐诗写好。

二、如今始得碧纱笼 唐朝人的题壁故事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 》中,记载了一个题壁的故事: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播穷困的时候,住在寺庙里,和尚们非常厌恶这个吃白食的家伙。常常食完饭再大钟,搞得闻声而来的王播饿肚子。

等王播富贵以后,又一次回答了这个庙里,和尚们把他的题壁诗用“碧纱幕其上“,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由此也可以看出,题壁的诗随着时间的久远,也会慢慢的损坏消失,因此得到了“碧纱笼”保护的待遇。

三、宋朝诗人的题壁诗 被人涂掉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用了《复斋漫录》中的一个故事:

谢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一词云:“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词名《江城子》。其后,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录去,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

谢逸字无逸,是宋朝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据说他路过杏花村,题了一首《江城子》在驿馆的墙壁上。

没想到这首词太受欢迎,但凡见到的人都要找驿卒要笔抄写。 搞得馆卒烦不胜烦,一生气找来泥巴将这首词给涂掉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虽然是毛笔字,但是墨迹浸入墙壁后,是擦不掉的。所以用泥巴给糊住了。

四、题壁诗反应世态炎凉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也有题壁诗的故事: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魏野一生清贫, 却有个贵人朋友:宰相寇准。

二人一起游览寺庙时各有题诗,等过了几年以后,两个人故地重游, 发现寇准的题壁诗” 碧纱笼护“, 魏野的题壁诗 ”尘昏满壁”。,

两个人因为地位名声高低不同,其题壁诗受到的待遇也不同。

旁边一个官妓为避免尴尬,连忙用衣袖挡住。魏野却没有放在心上,作诗自嘲: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

结束语

古人没有网络,没有报纸,题壁有点像发帖或者发表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记载:

“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题壁,未必一定写在墙壁上,传说唐朝诗僧寒山子到处题诗,据《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就这个问题我来谈一点我的见解。

古代在墙上题诗写词,这种形式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题壁“,这些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词叫作“题壁诗”。

题壁时用什么来书写?当然是毛笔和墨汁了。

一、题壁时用的材料。

笔墨是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书写方式,在现代人看来,这种书写方式很不便捷,但对古人来说却不是难事。

很多文人出行时所带的书箱中必有笔墨,有点身份的人随行的书僮会随时笔墨伺候,更不用说很多酒楼、寺院、旅店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顾客或游客,也会预备笔墨,等待文人题咏。

二、“题壁”盛行的原因。

在古代信息流通不便捷,诗文的刊印和传播十分不易。为了宣传自己的作品,提高个人的知名度,也为了便于即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也是想了很多办法的,其是之一就是”题壁“。

比较著名的题壁诗有选入语文教材的《题临安邸》和《题西林壁》。我们来欣赏一下苏轼的题壁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据历史记载,题壁诗最早发端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唐闲时期到达鼎盛期。

为了迎合文人题壁的需要,当时各种公众聚集的场所都会预备白粉墙,叫作“诗墙”,并备好笔墨,供人题咏,过一段时间,待题咏满墙后,会重新粉刷。

后来,又出现了诗板,也叫作“诗牌”,就是供题诗的木板,可以悬挂在墙壁上。诗人把自己的作品题写到一块木板上,然后悬挂到闹市、酒楼,供人赏鉴和传诵。

这些古代题写于墙壁上的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

三、“题壁”时所用的“壁”的种类。

题壁诗所题的“壁”多种多样:

有题于寺庙墙壁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题写于西林寺的墙壁上;

有题于旅店墙壁的,如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

有题于宅院墙壁的,如王安石的《题湖阴先生壁》;

有题于亭台建筑的,如崔颢的《黄鹤楼》;

有题于酒楼墙壁的,如《水浒传》中宋江于浔阳楼题写的反诗;

甚至有题于监狱墙壁的,如近代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当然肯定也有很多文人会把自己得意的诗作题写于自己书房的墙壁上。

可见“题壁”在唐宋时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四、题壁诗的内容。

题壁诗的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言志。像《水浒传》中宋江题写的“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2.讽喻。比如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题壁诗中的一首讽喻佳作。

3.抒情。如辛弃疾的题壁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就表达了作者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而陆游的名作《钗头凤》表达的就是诗人自身的情感纠葛。

4.写景。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安石写的《书湖阴先生壁》。

5.综合。题壁诗的内容有时也不是那么单纯,可能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崔颢的题壁诗《黄鹤楼》,既是写景,也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五、题壁诗的作用。

在作品传播不便捷的古代,题壁诗就像信息时代的微博、贴吧、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向大众展示了诗人的所见所思、志向情感和喜怒哀乐。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阵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和自我推销、自我宣传的平台。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眉画张敞


紫毫粉壁题君名

杜工部有诗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在古代,文人诗酒风流,兴之所至,往往就提起毛笔,或在酒店墙壁上,或在古庙野塔旁,或山水形胜地,无不留下诗句,以抒胸怀。在唐代,最有名的“墙上题词”莫过于“雁塔题名”了。

据说,在唐中宗神龙年间,有一位叫张莒的进士游玩长安大慈恩寺,一时兴起,就将自己的名字题写在寺内大雁塔的墙壁上。此举竟引得后来的文人纷纷效仿,慢慢地“雁塔题名”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认为能够“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是把“雁塔题名”看做莫大荣耀。他们往往先在长安曲江宴饮,然后组团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德高望重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题在塔壁之上。这些人中,如果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重写。当年,在雁塔题名的进士当中,最有名的要数大诗人白居易了。他于27岁科举登第,在大雁塔下,春风得意的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新科进士在大雁塔上“紫毫粉壁题仙籍”,当然是无上荣光,但毕竟能够在雁塔留下美名的只是极少数精英,对于那些落地秀才或寒酸文人,他们在墙壁上所写的只能是种种的怀才不遇和满腹辛酸牢骚。比如,唐代就有一个非常励志的有关“饭后钟”题壁诗的故事。

据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说唐朝有一个书生叫王播,自幼家贫,后来就借居扬州木兰寺苦读,每天斋堂钟一响,就跟着和尚蹭免费的斋饭吃。时间久了,这些和尚开始十分讨厌王播,他们故意先吃完饭,然后再敲钟。一次,王播听到钟响后来到斋堂,没想到僧人们早已吃完饭了。王播被和尚戏弄,又羞又愧,他更加发愤读书。后来他中了进士,做了淮南节度使,故地重游,和尚还是从前的和尚,可他们对待王播的态度大变。再看当年自己随便在墙上题写的题诗,已被寺里用上好的碧纱笼罩保护起来了。王播感慨万端,就又提笔写下两首诗抒怀: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上堂已了各西东”,是说僧人们已经在斋堂吃完饭各奔东西;“阇黎”是佛家用语,印度梵语的音译,是阿阇梨的略称,泛指僧人。这句诗就是说僧人敲响饭后钟羞辱捉弄王搏。王搏发愤图强,当了大官,这些当年侮辱他的僧人,态度大变,把王播当年随便题写在墙壁上的牢骚诗句,竟然用碧纱给笼罩保护起来了。这个题壁诗,辛辣的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小人行为。

墙壁题诗,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有的酒馆甚至还专门粉刷一面雪白的墙壁,让诗酒风流的客人任意挥写,什么豪言壮志、风花雪月,只要不伤大雅,但写无妨。但是如果酒后嘴不把门,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部写出来,可能就会遭殃了。比如,一千年前,一个壮志未酬的低层公务员,在一家酒楼喝多了,提起笔来,就在雪白的墙壁上写下豪言壮语,诗曰: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落款是“郓城宋江作”。

接下来的故事众所周知,就不用多说了。


荣宏君


用墨写的!

现存最早的墨一件是1954年发掘长沙杨家湾 战国墓时,在一竹筐内装有黑色墨块。据研究,这些泥一样的黑色块状物,就是当时用于书舍的墨。另一件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中,出土有土墨块及研墨工具。这两处发现的均为战国时期的烟墨。

中国文人的题壁诗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唐宋。究其原因,应该是唐时印刷术不普遍,宋代书文刊印成册,但所费不赀,非一般文人负担得起。由于公共场所墙壁上的诗文,许多好事者会将之传抄流传,因此题壁成了文人雅士发表新作的媒介平台,并且乐此不疲,于是许多诗文杰作,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

汉代书法家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记载: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讨钱足而灭之。用书法题壁来向观赏者讨钱喝酒,酒钱够了便将题壁拭去,如此看来,这师宜官也是最早的街头艺人了。



六易国学讲堂


古代的才子走到那都有书童担担,箱子里面装文访四宝,所以走到那有名胜古迹都提诗一首很方便。治于佳人吗一般都不往墙上写只有在闺楼写在纸上,如果和才子相爱有丫还传诗。


秋阁一凭栏


悬纸立书,当然是毛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