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社會壓力的增大,使得隔代教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與此同時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由於新式教育的興起,祖輩與年輕父母這輩對幼兒的教育要求出現分歧,過於溺愛、過時的教育觀念和方式,都是讓年輕父母難以接受的。

當然,隔代教育是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調研數據顯示,由父母雙方或一方照顧孩子的家庭約佔50%左右,而由祖輩照顧孩子的家庭也高達47%,不在少數;另一方面,隔代教育中又有7成以上以祖父母為主體,外祖父母照顧孩子的家庭僅為20%左右,其餘10%則由其他祖輩代為照顧;而且這些照顧孩子的長輩年齡普遍偏大,60歲以上的人數約佔65%;文化水平的差異也較大,70%左右為小學水平,15%左右為初中水平,甚至還有部分從未接受過教育。

從這些數據中就會得知,隔輩教育會帶來矛盾和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01隔輩教育的那些苦與愁

下面這樣的場面,想必在大家的生活中都見過。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老人給孩子偷偷拆零食吃,年輕媽媽看見後就是一串“連珠炮”:

“媽,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這個時候不能給孩子吃零食,他最近都不好好吃飯,會影響發育的。而且你現在這樣做,將來他還會聽我說的話嗎?”

老人則說道:“哪個孩子小時候不吃零食啊,你們不都健健康康長大了嗎?現在管孩子管這麼嚴,有必要嗎?”

邊說邊抱著寶寶抱怨,嘴裡嘮叨著:“走,不理媽媽,媽媽不心疼寶寶奶奶心疼!”

涉及到的話題不僅僅是飲食,還有習慣養成和溺愛等種種問題。不論是在工作崗位上多麼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感受到深深的育兒無奈:

本來可以自己獨立生活的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頓頓飯都要喂,現在也不用小馬桶了,隨地尿尿,老人跟在屁股後面擦。

而老人幫忙帶孩子也是情分,拋下老家的事情來給兒女幫忙,還要被說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委屈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偷偷流眼淚。

是不是隔輩教育到最後都會變成三代人的戰爭?到最後不僅家人之間心生嫌隙,孩子的習慣也難以養成。

要說請保姆,一是沒經濟條件,二是不放心。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為了避開這類育兒大坑,都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寧願辭職在家,也不讓老人帶孩子!

但是,隔輩教育,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在具體展開這個話題之前,我希望大家都能拋下自己的偏見,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畢竟我國大部分家庭都存在隔輩育兒的情況,這是避不過的,而教育理念的衝突又是真實存在的,這種情況下去爭誰對誰錯顯然沒有意義,倒不如多想想如何用智慧解決這類問題。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02隔輩育兒也是存在優勢的

1)孩子能在多元化的環境中長大

家庭中有矛盾不可怕,讓孩子感受到也不可怕。

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積極穩定的環境是必須的,但家長也不能粉飾太平。

孩子從矛盾中可以理解,人與人對於同一事件的看法肯定都存在不同之處,我們也沒必要勉強或責備他人,要求他們和自己看法一樣,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多元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態更加平和也更加強大,他們會知道堅持自我。

蒙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既然我們不能駕馭外界,就要駕馭自己,外界不適應我,那我就要主動去適應它。

孩子未來遇到的世界,必定是存在矛盾的,家長讓孩子看到矛盾,也能幫孩子形成處理矛盾的能力。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2)孩子更有責任心和愛心

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通常責任心和愛心都更強,這是潛移默化形成的。

家中有老人,年輕父母的相處方式更能給孩子提供示範。我們常說家人之間要互相關心,晚輩對長輩要孝敬,最好的辦法就是年輕父母以身作則。

兒童的行為,儘管出於天性,但也會模仿外界環境。

當然,隔代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以及習慣養成,的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礙,對此我們要客觀和辯證看待。

而孩子前期的成長,也需要對家庭成員的穩定分工有所感受。

因此,我們對待隔輩教育應該做到基本的4個字——求同存異。既然兩代人在孩子的問題上不可能不存在任何矛盾與衝突,但為了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也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大家都必須擰成一股繩,朝同一個方向努力。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03解決隔輩教育的問題,需要遵守什麼原則?

1)避免情緒用事、少說多做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遇到問題,發洩情緒不僅不能解決,反而會使問題越擴越大。

無論年輕父母還是老人,看到對方的表現與自己的理念不合時,都會首先發脾氣。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其實想想我們也會發現,給孩子吃零食這件事情的傷害尚且還小一些,兩代人當著孩子的面大聲爭執,才會給他添上更大的傷口。

《家問》中畢淑敏曾說過,在紛亂和醜惡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

家庭氛圍好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個性形成,還會影響他未來的婚姻觀和家庭觀。

遇到問題比起發洩情緒,我們更應該著眼於行動,用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多做少說才能讓矛盾最大程度得減小。

2)看到雙方的付出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老人也同樣希望孩子的未來發展得好。

儘管發生了矛盾和摩擦,但我們都必須承認,雙方在帶孩子這件事上都有自己的付出。

老人背井離鄉幫忙帶孩子,是需要感激的,有時他們做錯事情的確是受到過往經驗和成就理念的影響。

常常說家庭是講情緒而不是講對錯的地方,雙方如果能多溝通,加深理解,互相讓步,對孩子來說才是件好事。

出於對子女的愛,好好說,只要不是那種胡攪蠻纏的老人,肯定會聽。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3)抓大放小,只建立原則性的帶娃秩序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沈奕斐,曾經在演講中談到過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

生大寶的時候,她謹遵醫囑,堅持不讓婆婆給孩子包“蠟燭包”,兩人為此矛盾不斷。

二寶是在美國生的,醫生卻建議她給孩子包“蠟燭包”創造安全環境。

而事實上,這兩個孩子一個包了,另一個沒包,但全都健康地長大了。

說到底,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育兒規則,其實在一些小問題上沒必要太過糾結。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時放鬆一下,老人的經驗沒準也不是不可行。

育兒新舊理念的衝突:隔輩教育,其實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

而那些涉及到原則的問題,在老人參與到帶娃之前,就要雙方展開商議,制定明確的規則。

原則底線制定好了,雙方有依據,並專注到重要的事情上,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問題了。

家長多跟老人說溺愛孩子的影響,並通過示範的方式向老人演示怎麼帶娃,多帶他看育兒科普類視頻,也是有用處的。

總而言之。父母有父母的原則,老人也有老人的經驗。雙方達成共識,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最大的助力。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