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执子情说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引言

明朝于谦的一首《石灰吟》托物言志,浩然正气,让人心生敬佩。除了流传千古的文学瑰宝,他对于明朝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力挽狂澜,称得上是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人物。然而于谦的死却让人痛感惋惜,叹老天不公。于谦的死是因为站错队了吗?

在我看来,有没有站错队或站哪边是主观意识,纵观于谦的整个人生轨迹,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以大局为重,没有考虑个人得失,更无刻意站队谋求政治前途。

01.清白正直,浩然正气永流传。

明英宗时,太监王振熬死了张太皇太后,“三杨”也死的死,老的老。王振抓住时机,独揽大权,一时朝中无人敢与他抗衡。于谦未向王振送礼被投入大牢,奇迹的是他竟然又被放了出来,性命无忧。只因为于谦清白正直,百姓念他的好,官员、藩王都替他说话。王振此时只手遮天,为于谦说话的朝臣、藩王岂能不知,恰恰说明于谦清白正直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非派系内同党拯救同僚。王振再三考量,于谦的名声太大,绝对不能让他死在监狱里,便释放了他。于谦后来被明英宗下令处决,官兵查抄了于谦的家,可谓家徒四壁。

02.力挽狂澜,站在国家高度。

土木堡之变,明朝二十万大军损失殆尽,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野震惊。朝中大臣慌不择路,纷纷要求南迁。于谦大声呵斥: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谦传》

并说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一时无人敢吱声。再后来得知明英宗还活着,也先会将明英宗作为筹码敲诈明朝,从此明廷便陷入被动。于谦等人果断推举朱祁钰为帝,而此时的朱祁钰早被群臣打死王振余党的架势吓怕了,于谦若真是朱祁钰一党,朱祁钰岂能不愿独揽大权?

也先乘胜追击准备围攻北京,京师无兵又无粮,败多胜少,没人愿意揽下这一烂摊子,于谦挺身而出,调兵遣将,精心布局,最后一解北京之围,彪炳史册。

03.英宗危难,未行落井下石之事。

北京解围以后,明代宗朱祁钰感受到了权利的至高无上,不愿接纳哥哥朱祁镇,将其软禁。朱祁镇此时已成了朱祁钰的眼中钉肉中刺,于谦身居要职,洞悉朝政,不可谓不明白其中深意。直到朱祁钰驾崩,于谦也未向朱祁钰献言杀掉朱祁镇和朱见深以绝后患,反而在朱祁钰驾崩之时于谦和胡濙、王直商议要立朱见深为皇帝。

04.听信谗言误杀于谦,君王悔恨。

明英宗“夺门之变”后重掌朝政,听信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谗言,将于谦斩于崇文门外。而后明英宗知道了于谦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水火,后悔错杀了他。于谦曾推举朱祁钰为帝,朱祁镇难道不知?说到这忽然想起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容妃道出孝庄遗旨,太子不能废,否则骨肉相残。康熙深知容妃好意并不敢捏造,却说容妃假传孝庄遗旨,贬为奴。君王即便有错也不会轻易承认,能让明英宗悔恨,恰能说明于谦为人正直,为国尽职尽责,并非攻诘异己之徒。

总结

于谦七岁时,有和尚见他之后说:“他日救时宰相也。作为后人来看,的确如此。

于谦胸怀坦荡,清白正直,整个一生也以此为信仰,他无不站在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要说于谦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绝是亵渎了他的信仰。


历史的发生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正统十四年,瓦剌骑兵大举南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冒然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随后瓦剌骑兵一路挺进至京城脚下,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定守卫京城的决心。

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全面负责京城防御,可以说当时的于谦权力极大,他就是明军的兵马大元帅。终在于谦的合理调配下,明军顽强作战,击败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应受到厚待,加官进爵应不在话下,而于谦得到报答是斩决,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处死。官场上站队问题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们都要押宝,有的归到太子队列,有的归到其他皇子队列,如果成功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但失败的后果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于谦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国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国家和百姓为前提。集正直、果敢、坚韧、才华于一身的于谦,为何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于谦主动放弃生的权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已经被俘一年,众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临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实情况朱祁钰是不想当皇帝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体会了权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于是在接回朱祁镇的问题上,朱祁钰屡次敷衍或拒绝。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种做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对,有哪个王朝会存在两个皇帝,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于谦是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谓景泰年间第一权臣,如果换做旁人,是不会希望朱祁镇回来的,这无疑给自己找麻烦。偏偏于谦建议朱祁钰: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为定局,不会有其他变化,我们应当尽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对方有诈,我们就有说辞了。正是于谦的话,促使朱祁钰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镇,作为皇帝,朱祁钰十分器重于谦,基本上对于谦的话言听计从。

精明老练的于谦必定清楚,朱祁镇回来之后,不仅是对朱祁钰的威胁,也是对他的威胁,当时的全国兵权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于战时的紧急情况,于谦可以直接调动部队,还设置了团营制度,保卫京师。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明白的,不论朱祁镇能不能复位,只要朱祁镇回来,对他于谦没有半点好处。但于谦还是建议朱祁钰接朱祁镇回来,为了国家利益,于谦甘愿做出牺牲。

在石亨、张辄、徐有贞的策划下,朱祁镇得以复位,而他们入城的兵力只有千余人,而北京城的部队应不低于二十万,且政令通畅,如果不是于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夺门之变必定失败。

碍于朱祁钰换太子的荒唐举动,于谦也在犹豫当中,毕竟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论是朱祁镇复位还是朱见深继位,在此时此刻都比朱祁钰要好,况且朱祁钰还身患重病。于是在于谦的“纵容”之下,朱祁镇成功复位,可以说于谦亲自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弃了生的权利。

功高盖主

自古权臣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除非叛变直接夺位,成为新的皇帝,于谦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于他手中的权力极大。

兵权是最敏感的权力,皇帝们对此十分谨慎,于谦掌控的就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权力,假如换个人,如果有异心,那么国家动乱势必不可挽回。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基本上当时部队的调动,全部由于谦独自控制,亲自下达命令,口述奏折内容,属下则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国运,同样让人佩服的是朱祁钰,朱祁钰在战后依旧重用于谦,放权给于谦,可见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

史料记载:

“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京城防卫被于谦调配得面面俱到,不论是国内叛乱还是边境敌扰,于谦都能妥善解决,这简直是上天派下来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勋,朱祁钰可以接纳,但不代表朱祁镇可以接受。

如果权臣的功劳太大,置皇帝于何地,况且朱祁镇刚刚复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谦的拥护者,这让朱祁镇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术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来,朱祁镇要杀于谦,也并非都是石亨、徐有贞的诬陷,朱祁镇本身也想杀于谦来立威信。

树敌太多

于谦有大批的拥护者,这毋庸置疑,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场之上,做得对不代表就好,如果权势太大,一方面树敌太多,另一方面也会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贞曾建议南迁,于谦果断否决,徐有贞这个梁子早就结下了,自不必多说。

史料记载:

“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于谦在政务处理上也比较执着,优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潜移默化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动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谦功勋卓著,也有人弹劾于他,说他功劳虚假,独断专行之类,好在朱祁钰力排众议,坚持重用于谦,这才让那些言官闭嘴。

石亨本是个优秀的武将,曾经犯过错误,却被于谦破格提拔,德胜门之捷立下大功,要对比功劳,于谦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这让石亨感觉惭愧。

理论上说,石亨是于谦亲自提拔,本应是很亲近的同事关系,而于谦并没有拉拢石亨,在石亨提议提拔于谦的儿子于冕之时,这本是好意,于谦则干脆得拒绝了,还说了石亨很多不是。这样的做法让于谦多了一个强敌,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夺门之变的导火索。

只不过于谦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国家利益之上,刚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无法改变,想来如果出现时间机器,可能于谦仍会如此去做。

生得伟大,死得冤屈,仿佛是那些英雄不变的宿命,但后世人不会忘记站在北京城头上,那个意气激昂的于谦。

杨角风发作


从于谦的一生来看,于谦确实是个不懂得怎么站队的英雄。

比如,当初他初到北京城,就有人提醒他说,当时王振是大明第一权臣,让于谦好好准备一些礼物,“孝敬孝敬”王振;可是于谦却亮起自己的袖子,跟那人说:“你看,我有的只是两袖的清风。”

所以后来,王振因为于谦没有孝敬,直接把他打入监狱大牢,差点就处死了他;

可是于谦出狱之后,不仅没有总结经验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刚烈正直。

比如,当初太上皇朱祁镇能够返回大明朝廷,于谦是有功劳的,可是他自己却不懂得居功,也不懂宣传自己的功德,更不懂得学狡兔三窟,为自己多找一些后路;最后搞得朱祁镇对他很不满意,也为日后“夺门之变”杀于谦留下伏笔;

于谦不仅自己不懂站队,而且别人要跟他站队,他也不懂得团结同志,拉山头,搞队伍。什么事情都要讲民族大义,讲社稷第一,把自己丢在最无关紧要的位置。

所以,平日在朝堂里,就经常有人上书弹劾于谦,说他这人所以什么事情都只讲原则不讲情面,不懂得灵活,与同僚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

比如当初徐有贞失势,于谦没能够一棒将他打死,不是说了,在政治舞台上,你对别人留情,就是对自己无情;

又比如像石亨,一开始是在于谦向皇帝请求下,才有机会带兵,和于谦一起参加北京保卫战,所以一开始石亨也是想要讨好于谦的,甚至还上书建议让皇帝给于谦的儿子于冕一个大官做,可是于谦居然无情地批评了他,让石亨又羞愧又愤恨,觉得自己的一腔明月之心,都照到了沟渠去了。

所以最后,于谦就因为这些人,含冤被杀。

可是,像于谦这样,能够力挽狂澜,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功盖日月,再造了社稷苍生的英雄人物,真的连站个队伍都不会吗?

历史上,有些人出现在官场之上,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是为了升官发财,逞一时的私欲。比如像吕布,到处认干爹,站队伍,最后干爹失势,他又掉过枪头坑干爹;又像杨国忠,明明没什么大的本事,却靠着四处走关系,托人情,拉亲戚关系,最后把自己拉上了大唐宰相的位置;

历史上,有些人在官场之上,四处吹捧,到处拜山头,是为了英雄有用武之地,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以有施展的机会。比如像李白,为了心中的治世梦想,写信奉承韩朝宗,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来又去投靠玉真公主;还有像戚继光,为了让自己在抗倭的战场上没有阻拦和挂碍,只好低下高昂的头颅,巴结权臣严嵩;

历史上,还有些人,他们心在社稷,志存宗社,忧国忘身,丹心义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只想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而忘了自己一人荣辱得失,甚至是生死存亡。

于谦,无疑是最后面的这种人。

当初,土木堡之变之后,朝廷一片慌乱,徐有贞以天象为由,说老天爷安排大明要迁都到南京。毕竟老天爷安排的,最大嘛!可是于谦居然敢站出来,说不能够南迁,大明王朝不能够做第二个南宋小朝廷。像这样的事情,难道就是于谦选择了站在了老天爷的对立面了吗?

于谦不过是站在了社稷荣辱,国家生死存亡的立场上罢了。

当初,北京保卫战,于谦组织大家一起抗击也先的蒙古铁骑,同时,还力谏孙太后改立朱祁钰为大明的新皇帝。像这样的事情,难道就是于谦选择了站在孙太后和朱祁镇的对立面,选择了朱祁钰的队伍吗?

不过是像于谦所说的:“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当初,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也先求和,朝廷都在商量着迎回太上皇,可是明代宗朱祁钰不愿意。于谦于是力谏,才说服了朱祁钰去做迎回太上皇朱祁镇的事情。像这样的事情,难道就是于谦选择了站在朱祁钰的对立面,选择了站朱祁镇的队伍吗?

于谦不过是选择了天下情势,选择了大国的尊严罢了。

当初,国家初逢劫难,百废待兴,明代宗对于谦推心置腹,甚至连人员选用都和他商量。于谦举贤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只推荐合适称职的人选,导致了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嫉妒他。难道这是于谦不懂得拉拢人心,团结朝臣吗?

不过是国家多难之际,于谦不敢心存侥幸,也不敢滥用职权罢了。

当初,于谦被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朝廷赏赐给他的蟒袍、剑器。像这样的情况,难道是于谦是个傻子,身居高位,不懂搞些职权特权,让自己和家人的日子好过一点吗?

不过是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罢了。

当初,于谦被问斩的时候,老天不阴云密布,天下人贤与不肖,都为他含冤,有人感于他的忠义,冒着风险为他收尸;有人激于他的忠烈,在他死的地方公开祭奠;有人叹息他的冤情,哀悼伤心。

和那些平日里四处钻营,一朝得势作威作福,死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的人来说,我们又怎么能够说,于谦站错了队伍呢?

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

如果非要说于谦站队,我想,他是站在了忠义这边了。


文士野


于谦是力挽狂澜,匡扶社稷既倒的英雄,如果不是他临危不惧、力排众议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也许明朝早就被异族改朝换代了。

于谦对大明有延续国祚和再造之功,本应得到明朝皇帝的感恩戴德和重用,然后事实却出人意料,当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于谦随即被处死,这让人十分惊异,于谦犯了什么罪?

原来于谦一心为大明社稷没有为自己留条退路所致。历史的经过是这样的:

于谦从小是个正直的人,23岁时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

就在于谦进入朝廷的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朱棣的嫡长子,当时46岁的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

朱高炽是仁慈之君,治理国家还算不错,然而天不假年,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这时他的长子,26岁的朱瞻基即位,朱瞻基就是历史上的明宣宗。

于谦此时在朝中官拜御史,职务并不高,经过跟随皇上平叛被朱瞻基赏识,于谦似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大明政坛。

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都是短命人,执政十年后,朱瞻基在36岁时突然去世。

朱瞻基去世后,由他的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明英宗。

当时9岁的朱祁镇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大权掌握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皇太后手中,朱祁镇只会吃喝玩乐,因此有“孩童皇帝”之称。

此时于谦因为两袖清风和不攀附权贵而被“三杨”和皇太后重用,官拜兵部右侍郎。

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三杨”先后去世,朱祁镇没有了约束越来越任性妄为,于是开始重用宦官王振。

(朱祁镇)

王振为了讨好朱祁镇的虚荣心,竟然不顾实际情况,怂恿22岁的皇上御驾亲征蒙古军。说实话王振和朱祁镇想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朱祁镇没捉到老鼠,反而被老鼠活捉了。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朱祁镇和他的二十万大军被也先打败,朱祁镇成了也先的俘虏。

也先押着朱祁镇兵临北京城,意思想把他当成要挟明朝的砝码。

当时朝中大哗,形成了两派意见,于谦主张誓死保卫北京城,另外一派以提督石亨、徐珵为首的主张南迁。

最后于谦在监国朱祁钰和一些主战臣子拥护下胜出,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于谦马上进行了调兵遣将,京城保卫战开始了。

(于谦)

于谦为了粉碎也先以明英宗为要挟的目的,果断拥立郕王,也就是当时的监国朱祁朱祁钰为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异母弟,历史上的明代宗或者景泰帝。

也先的进攻最终被于谦调动的人马击败,也先带着朱祁镇逃走了。

一年后,也先为了制造内讧,把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钰不想交出皇位,在于谦劝说下无奈接回了哥哥,随之把他软禁到了南宫。

朱祁镇被软禁七年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突然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

就在朱祁镇称帝没多久就杀了于谦,(问题来了)难道于谦站错队了?

其实于谦根本就没想到站队,他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从不结盟也从不站队,如果于谦懂站队的话他也不会被杀了。

我们分析一下,于谦拥立朱祁钰完全出于当时形势紧迫的考虑,并非出于拥有权力的私心。

在朱祁镇被俘后,也先兵临城下,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为了保卫京城势必要和郕王朱祁钰一起抵御强敌。于谦拥立朱祁钰为代皇帝的同时,没忘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这对朱祁镇有了个交代。

于谦这办法和宋初的“金匮之盟”有异曲同工之妙,朱祁钰就和当初的宋太宗一样,只是临时加个塞而已。讲真当初朱祁钰并不想当这个皇上,毕竟在当时情况这个职位是个烫手的山芋。

当击败也先京城保住后,朱祁钰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他不想再把皇位交出来了。

第一朱祁钰不想交还给一年后放回来哥哥手上,他把哥哥朱祁镇软禁了起来。

第二也不想把皇位传给侄子朱见深。当朱祁钰突然病倒后,他考虑到了将来,于是想法百计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了继承人,然而天不佑之,第二年朱见济因病去世。

假如于谦有政治手腕,他懂站队的话,在朱祁钰病重期间,应该发动政变拥立朱见深为皇帝,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以后被杀的结果。

但是朱祁钰确实和他一样在大明危急关头做出了贡献,朱祁钰还没有去世,再说朱祁钰是于谦拥立的,于公于私于谦都狠不下心发动政变。

这是于谦没有权谋的表现。说实话于谦拥立朱见深为帝符合皇位继承制,具有合法性,于谦手握兵权,有发动政变的先天条件,但考虑到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于谦没有考虑这些,也就是没有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假如于谦立朱见深为帝,他有从龙之功,成为皇帝的首辅没有任何问题吧?

于谦一心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着想,认为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国泰民安足矣。他错过了拥立朱见深为帝的最好时间,这就为以后埋下了杀身之祸。

于谦对明朝有功,朱祁镇称帝之初认为于谦有功,这毋庸置疑。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必置于谦于死地,这几个人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皇上你的皇位不具有合法性,否定于谦才能否定朱祁钰的‘临时政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这才违心冤杀了于谦。

徐有贞、曹吉祥、石亨按在于谦头上的罪名是:“欲拥立襄王之子为帝”,历史资料显示是这些人栽赃陷害于谦,如果于谦有站队意识的话,凭他手中的权力可以参与,但他不耻与这些政客为伍,不以国家权力为赌注换取荣华富贵,这让于谦输得很惨,最后以谋逆罪被杀,并祸及全家。


秉烛读春秋


在这段历史中,于谦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如果没有于谦,大明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南宋——“南明”。如果没有于谦的力挽狂澜,明朝的历史将大大缩短。

他的死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明英宗朱祁镇对他的迁怒

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进攻明朝,王振挑唆明英宗朱祁镇,带领约25万大军御驾亲征,京都留下郕王朱祁钰监国。

可朱祁镇从未上过战场,对军事一窍不通。王振为了满足一已私心,指挥出现各种错误,全军上下敢怒不敢言。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朱祁镇和他的二十万大军被也先打败,朱祁镇成了也先的俘虏。

于谦为了粉碎也先,用明英宗做人质要挟的目的,拥立郕王,也就是当时的监国朱祁钰为帝,就是后来历史上的明代宗或者景泰帝。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于谦为代表,放弃了明英宗。

二、同僚的记恨。

当也先押着朱祁镇兵临北京城,希望用明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的时候。

朝中立刻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于谦,他主张誓死保卫北京城,另外一派以提督石亨、徐珵为首,主张南迁。

最后于谦胜出,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并立马调兵遣将,开始了京城保卫战。

明朝又有了新皇帝,这时的朱祁镇在瓦剌手里如同烫手山芋。

一年后,也先讲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钰不想交出皇位,遂将他软禁在南宫。

被软件七年后,既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一病不起。

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决议豪赌一把,在得到孙太后的默许下,成功帮助朱祁镇完成了“宫廷政变”,再一次登上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和“南宫复辟”。

英宗复辟成功,在石亨等人的唆使下,英宗下令逮捕于谦入狱,并晓谕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三、也先的借刀杀人

景泰帝最怕的就是朱祁镇回来,因为一旦朱祁镇回来,朱祁钰会左右为难,皇位是让还是不让。

也先非常奸诈,一开始把朱祁镇当成人质不断讹诈明朝,后来又借着为朱祁镇报仇——夺回皇位,挟持朱祁镇攻打南京。

景泰帝不愿意让朱祁镇回来,但又无法拒绝,加上部分大臣要求接回朱祁镇。

于谦表示:不用担心你的皇位。

朱祁镇回来后,景泰帝就把他软禁到南宫。也先的毒招就这样暂时黄了,这兄弟俩没有如他所愿出现内讧,也先自己却死于内讧之中。

但最终,就是1457年,南宫内这个炸弹还是爆炸了,明英宗复辟成功,于谦成了也先阴谋的牺牲品。

于谦为人清正、光明磊落、一心为国,他没有站队一说,如果一定有,他是站在国家的立场,而不是某一个政党。


楼顶的猫


最近《大明风华》正在热播,里面的于谦颇有魏晋名士之风,放荡不羁,又嗜酒如命,整天烂醉如泥。

后来,于谦中了进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进士们一起觐见朱棣,朱棣瞧见了醉醺醺的于谦,讥讽道:“你是不是想当李白?”

于谦答道:“母亲去世了,思念母亲就多喝了两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随母亲而去了!”


朱棣无语了,哪来的狂小子,大手一挥,就让于谦随军出征了!

这是电视剧中的于谦,有点愣,有点狂,有点二。真实的于谦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他活不过五集。

于谦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没有他,明朝或许会步南宋朝的后尘;没有他,中原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却惨遭屠戮,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于谦到底有何过错,却遭惨死?

这要从头说起!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俘虏,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太子只有两岁,还是个小宝宝。这时候,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被逼着当了皇帝。

要在太平岁月,谁都想当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可现在,强敌压境,江山摇摇欲坠,这个皇帝谁都不愿当。

因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霉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许能活命,运气好的还能继续当官,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黄泉路。

所以,朱祁钰死活不愿意干。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臣们也站了出来,黑压压跪倒一大片,最后孙太后出来说话了:“我儿啊,你怎么这么怂包软蛋呢?丢祖宗的脸啊!”

朱祁钰脸红的像下蛋一样,叹了口气:“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机解除了,谁爱干谁干,反正我不干!”

后来,在于谦的运筹帷幄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剌撤军了,不用迁都了,天下太平了!

这时候,朱祁钰过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么就怎么,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权力的滋味那叫一个爽。

朱祁钰皇帝当上了瘾,早忘了当初的承诺,皇位坐的很舒服,让他挪一下屁股都不愿意!

然而,幸福总是很短暂。


一天,朱祁钰收到了瓦剌的来信,大意是:“朱祁镇我给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给我粮食,我保管以后不骚扰你了!”。

朱祁钰惊呆了,连夜写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别,人就留您那吧,我给你双倍的粮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钰的信还没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镇就回来了,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先皇回来了!

朱祁钰傻眼了,怎么办才好呢?后来,朱祁钰把朱祁镇监禁了起来,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许出来。

就这样,朱祁钰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后的一天,朱祁钰突然得了怪病,气若游丝,几天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带兵打开长安门,救出了朱祁镇。

太上皇成功复位了!

朱祁镇复位当天,下令逮捕了于谦,并废掉了朱祁钰,并将其软禁了起来,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

不久之后,于谦被处死。



朱祁镇为何处死于谦呢?是因为于谦站错队了吗?

其实,于谦没有站队,如果非要说他站了队,那么他站在了百姓这一队,他心怀天下,心向百姓,在于谦的心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天下社稷而想,当朱祁镇复位之时,于谦未有任何动作,同样是为了社稷。

其实,石亨、徐有贞谋划政变之时,于谦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动,假如他有所动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为了天下,于谦选择牺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据说,时年12岁的于谦,有一天,来到石灰窑之前,看见师傅们煅烧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石灰吟》,没想到这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等到夺门之变后,他却血染北京崇文门,令后世之人莫不为其扼腕叹息,恨不能将陷害他的徐有贞等人碎尸万段、挫骨扬灰,而点头应允此事的朱祁镇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恶名。

那么,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为何会落得此田地?

站队

有人说,于谦之死,就是因为他站队朱祁钰,因此,朱祁镇复辟之后,肯定要置他于死地。咋一听,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战后,于谦提议朱祁钰登基,以稳定军心。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对于谦是言听计从。瓦剌滚蛋之后,朱祁钰坐这江山也算是小有资格了。

年轻的朱祁钰心中感激于谦,将其视为股肱之臣。于谦呢,竭心尽力辅佐朱祁钰。外人看来,他们是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是说,于谦站队朱祁钰。

其实,无论是朱祁钰还是于谦,都没有这么想。

1)于谦心系天下黎民

自从永乐年间,于谦中举以来,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张太皇太后摄政之时,三杨对于谦的奏折从来都是当日批复。这5位都是大明朝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看中的是于谦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到了景泰年间,虽说于谦走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风华》中孙若薇评价的那样:于谦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朱祁镇,他都将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朱祁钰呢,虽然很看重于谦,然而内心深处却将其视为最大的对手。

当初朱祁钰看重于谦是因为感激他的举荐,当然也欣赏他的才干,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朱祁镇在位时,重用王振等阉党,很多朝臣包括于谦都吃过王振的苦头。土木堡之役后,朝臣当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钰吓得掉头欲走,是于谦一把抓住他,说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后来朝臣们多感激于谦的仗义执言。北京保卫战大捷后,于谦声望更高。此时,初登龙椅的朱祁钰重用于谦,不等于是收获了很多朝臣的心吗?如此,这皇位才能坐得稳。

《大明风华》中,于谦曾向孙若薇吐槽朱祁钰常搁置他的奏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钰会如此对待于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权在握后的朱祁钰还会是当初的想法吗?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世人皆以为景泰帝最信任于谦,当有人篡位之时,谁能想到,朱祁钰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说最防备的居然是于谦。看来这对君臣最终还是逃不出套路,于谦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钰年纪轻轻便患上重病,假以时日,谁敢保证于谦能善终呢?归根到底,朱祁钰心中清楚于谦并非是站在自己这边,于谦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钰做了错事,于谦照样不会买他的帐。

必死

朱祁钰心中提防着于谦,但是徐有贞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但是都没有成功。

自古以来,国难过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时,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或遭弹劾,或搁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构陷于谦。然而,朱祁钰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谦之言是用。

如果于谦此时功成身退,那么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事与愿违,于谦反而节节高升,再加上他刚正不阿的处事作风,挡住了很多人当官发财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无出头之日。


朱祁钰当时不过20多岁,也许再过几年,他会出手。然而,徐有贞等人等不及了,他们只知道朱祁钰是于谦的保护伞,只有朱祁镇复辟,才能除掉于谦。于是,他们趁着朱祁钰患病之时,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夺门之变。

尽管朱祁镇也认为于谦不该死,但是助他复辟的徐有贞们一定要除掉于谦。朱祁镇权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孙太后知道后,非常痛心。朱祁镇不久后便后悔了,在李贤的提醒下,识破了徐有贞们发动南宫之变的阴谋,助朱祁镇复辟是假,除于谦是真,这样他们才能挟持朱祁镇,为所欲为。

朱祁镇曾经想留下于谦,但没有能力。虽然当他再度坐稳皇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徐有贞们,然而于谦却不能重生。无论如何,朱祁镇永远无法洗掉错杀于谦的罪名。

结语:

在大明风雨飘渺之际,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何落得斩首示众的下场?

  • 于谦从未站队,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钰;

  • 无论是被于谦挡道的徐有贞们,还是将来羽翼丰满后的朱祁钰,于谦恐怕都难逃一死;

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因为不愿与权贵们同流合污而被驱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杨,以及年轻的明代宗朱祁钰,至少轰轰烈烈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但是,自古以来,像于谦这样两袖清风的大臣又有几个,随着他的职位越高不为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谦被处死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当世人为其扼腕叹息之时,我却认为,正是这最后一刀成就了他的身后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见,于谦是笑着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将不愿死于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场。


读春秋思无忌


先说我的答案:一代名臣于谦被处死,不仅是站错了队,更有其他官员落井下石以及于谦自己以死报国的原因。

这是于谦的悲剧,同样也是大明官场的悲哀。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简单的介绍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朝廷的主要变化以及夺门之变之后于谦的遭遇三个方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说清楚了,大家就会明白,于谦之死,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先简单的说一说土木堡之变。

这个历史事件说的太多,我这里不说详细过程,毕竟不是核心问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一场战争和变故。年轻的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之下,御驾亲征攻打蒙古军,最后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明英宗也被蒙古也先俘虏。

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梗概。

那么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朝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继续往下说。

也先擒获明朝皇帝,认为奇货可居,准备拿他当人质,狠狠的敲诈一笔。当时大明朝廷里也是乱做一团,徐有贞建议往南迁都,当时的监国是明英宗的异母兄弟朱祁钰。徐有贞提出迁都的馊主意,大殿之上居然还有大臣随声附和。

这个时候只有于谦挺身而出怒斥南迁的想法:

提议迁都的人应该斩头!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宋朝南迁的历史教训了么!

(“言南迁者 ,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势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随后于谦紧急调动各地可以使用的兵马汇集京城,在蒙古也先来犯的时候,打响了京城保卫战,战斗交织了五天五夜,最后蒙古人铩羽而归。

可是蒙古人也先手里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还可以要挟明朝政府要地要钱。大明这头投鼠忌器非常的尴尬。这时候于谦多次劝说监国朱祁钰登基。朱祁钰一开始还有点推三阻四,后来估计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扭扭捏捏的登基,改元景泰,遥尊落在蒙古人手里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下不但明英宗傻了眼,也先也慌了神。好不容易把皇帝给绑过来,怎么一转眼就变成退休老干部了呢?

这还有啥利用价值啊。

也先眼珠一转使出了损招:我把你们家皇帝给送回来!这下你们大明朝一下有俩皇帝,我看你们怎么办!

明代宗朱祁钰这时候是有点小情绪的:当初可是你们死乞白赖让我当的这个皇帝,现在我好不容易坐上龙椅了,现在俺哥哥要回来,这个龙椅要归谁啊?

最后是于谦一锤定音: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皇帝既然当上了,就没有谦让的道理。

这下明代宗心里一颗石头才算落了地,同意把太上皇接回京城。但是明英宗回来之后待遇可不一样了,毕竟已经是太上皇,不得参与政治,直接给软禁到南宫,不允许和大臣见面,据说食物都是从门洞里面递进去的。

这个滋味,和坐牢也差不多了。

这还不算完。现任皇帝还有一件事儿做得不地道。

要说你从监国变成皇帝,那是风云际会,形势所然。

大家也都认了。

可是等你退位时候,怎么着也应该把皇帝的位子,让给人家明英宗的儿子,当朝太子朱见深才合乎道理,对不对?

可是这个明代宗竟然要把太子朱见深废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个事虽然最后成了,但是有一批大臣已经心中不满。但是活该明代宗福气浅薄,注定儿子当不了皇帝,没几年,明代宗的儿子夭折了。明代宗自己有身患重病,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重新册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才符合伦常道理。

可是明代宗显示出了无赖的一面,死活不开口。

终于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一批文武大臣将被软禁的明英宗偷偷从南宫救出来,第二天明英宗重登金銮殿。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了!

第三部分,夺门之变之后于谦的遭遇。

凭心而论,早年明代宗登基,是形势所逼,但是夺门之变是属于政变。

但是皇帝不会管这些。

明英宗登上宝座,明代宗还躺在病床上哎呦呢。

这边明英宗已经开始升官的升官,杀头的杀头。

哪些人升官了?当然是政变的那波操盘手了,打头的就是徐有贞和石亨这一文一武二货。

哪些人杀头了呢?当然就是于谦,王文这些主张明代宗当皇帝的这批大臣。

好,回到题目本身,为什么于谦必须死?仅仅是站错队吗?铁锤文史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决定了于谦是必死之局。

第一就是所谓的站错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新王登基必定要清洗老臣,换上一批自己信得过的,或者想自己投诚的人。于谦是最早提出让明英宗“退休”成为太上皇的人,如今太上皇重新上岗,于谦的下场好不了。

第二,是和于谦有矛盾的大臣落进下石。

谁和于谦有矛盾呢?

第一个就是徐有贞,就是最早建议迁都的那位。徐有贞因为主张南迁逃跑,被于谦否决之后,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心中对于谦嫉恨不已。所以明英宗复辟之后,对于要不要杀于谦,是有过权衡的,最后是徐有贞落进下石说:如果不杀于谦,复辟就没有理由。这才让英宗下决心杀之。

第二个是石亨。石亨在早期对抗蒙古的战争中打了败仗,承蒙于谦保举重新得到重任。为了向于谦示好,石亨向皇帝请求分封于谦的儿子。没想到于谦不领这个人情,反而劈头盖脸训斥石亨:那么多战士英勇杀敌你不推荐,为什么独独推荐我于谦的儿子?

这下石亨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颜面无存,从此对于谦怀恨在心。后来石亨手握京城兵团军权,成为政变的关键人物之一。

第三个人是掌握宫廷监军的太监总管曹吉祥。

曹吉祥其实是明代宗最宠信的太监,按理说不应该叛变参与政变。主要原因是曹吉祥手握重权,手下太监有很多不法行为,被于谦修理过很多次,曹吉祥心中有恨。慢慢的就和石亨关系越来越密切。

正是因为有这两位手握京城和大内军权的重要人物参与,明英宗才会成功复辟。

第三个原因。明英宗复辟,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明代宗已经被废掉,那么惩罚扶持明代宗上位的于谦,才能够彰显自己重新登基的政治合法性。这也是最后明英宗下定决心杀掉于谦等一批明代宗身边重臣的原因。

总结一下:夺门之变之后,于谦就已经身陷必死之局,这是于谦的悲剧,也是宫廷政治的残酷。


铁锤文史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掳走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京师乱成一团,大臣们都六神无主。有些官员提议,不如南迁,即放弃北京迁回南京。尚书胡濙说,我只知道固守京师,不知道惧敌南迁的。于谦说:“哪个敢倡议迁都?哪个想南迁就该斩首。京师是大明的根本,一旦动了,大事就去了。北宋南渡就是一个反面例子。请太后速召勤王兵誓死守京都。”太后命朱祁钰统领百官,他封于谦为兵部尚书。

乜先带着朱祁镇来犯,于谦与石亨奋力杀敌,逼退乜先。后来,乜先派使者来京,说想送朱祁镇还朝。朝中的大臣开始主张议和,唯有于谦说:“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千万不要中了敌人的诡计。”于是拒绝了使者,传令守住各边关要塞。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于谦在公在私都是为了明朝江山为重,按理不应该杀他。因此于谦被杀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在朱祁镇看来,不欢迎他回朝的人都得清算。


朱祁镇在虽然身在胡虏不曾受到虐待,但是毕竟事事受制,因乜先想送他还朝这件事情,他必定是知道的,乜先同样也会将于谦拒绝让他还朝这件事情说给朱祁镇听,他的心里也会有个疙瘩在。因此在几年以后,朱祁镇复辟后,开始秋后算账也是必然的。

景帝即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封朱祁镇为太上皇。当上皇帝的朱祁钰享受了帝王的待遇,如果迎了朱祁镇回来,该如何处置呢?是让他做太上皇还是再次让位给他做皇帝?怎么想都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此,从内心上来讲,景帝是十分不愿意朱祁镇回来的。


因此,当太上皇朱祁镇回朝后,景帝便将他囚禁在南宫。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太上皇便是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景帝为了让自己的子孙继续得以传承皇位,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此时,朱祁镇的一些旧部如石亨、徐有贞开始密谋复辟,并很快取得成功。


当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马上传下圣旨,抓少保于谦、大学士王文、陈循、尚书俞士悦、太监王诚等下狱,将景帝囚禁。


二是于谦得罪了小人。


于谦是公认的对国家有功之人,于情于理不应该杀他,但因为于谦公正无私,得罪了石亨。因石亨的侄子石彪被于谦弹劾,戍守大同,石亨一直怀恨在心。因为于谦被下狱后,他立即落井下石,坚定了英宗(朱祁镇)杀他的决心。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于谦之死可以说是得罪小人的真实写照了。


里里杨


但是,民族英雄于谦,是历史给他的评价,具体到历史中的于谦,也处在利弊是非的漩涡中,让人不解,困惑。

于谦的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盖世功勋,最后成了刺向他的利剑,土木堡之变后的惊慌失措,趋向崩溃的明王朝,在于谦的坚持下,挺了过来,于谦却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1.英宗是皇帝,所以狭隘腐败。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听信奸佞的昏庸皇帝,比有仁宣之治中他爷爷他爸差的远。当时明王朝国库充盈,实力雄厚,正是三大营火器充足,初具规模,朝廷上著名的“三杨”辅佐朝政,根本不需要皇帝操心。但是朱祁镇,王振还是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大祸。后来朱祁镇被囚禁多年,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有人一挑唆,挥手杀了于谦。


2.朝臣是同僚,所以你死我活。于谦要守卫北京城,在朝廷上,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当时有大批的主张南逃的人,而后来的徐有贞就是如此,但是被于谦当场怒斥,特别是抵抗也先,保卫北京的决策定下之后,徐有贞更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后来的同伙石亨,曹吉祥都是唯利是图之人。后来,于谦击退也先攻击,挽救了明朝,但仍然是徐有贞,曹吉祥的敌人。

3.于谦是忠臣,所以难逃厄运。有个道理,其实很清楚,于谦于少保是个知识分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也就是他知识分子的风骨,害了他的性命。于谦为了大明朝的安危,在明英宗被俘以后,果断拥立代宗朱祁钰为帝。目的是聚拢人心,重振朝纲,全力抵抗外敌入侵。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新皇帝,而不是朱祁镇。


4.总之,于谦是个保卫国家的英雄,但不是一个愚忠于朱祁镇的名臣。而权力是自私的,皇帝更是自私的。朱祁镇不管大明朝有没有灭亡,只知道自己一日不在朝,于谦就“背叛”他,拥立他人为帝。他自然要杀掉于谦,不管于谦后面如何弥补,效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