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遠程醫療新探索:5G遠程CT助力會診

2月27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進行了一場非同尋常的診療:來自北上廣3個城市的醫生通過“5G遠程CT協作平臺”,共同參與武漢雷神山醫院的一場診療。

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及醫療專家組成員,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與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謝燦茂院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陳旭巖書記共同研究CT影像並探討病情。這也是5G技術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又一次探索。

由華為、中國聯通、縉鋮醫療提供的解決方案,能夠支持醫療專家遠程讀取CT原始影像,並可進行標記研討病情。看上去,5G遠程CT協作平臺和普通的遠程診療有幾分相像,但背後卻有獨到的技術。

不止是遠程會診

远程医疗新探索:5G远程CT助力会诊

與普通的遠程會診相比,“5G遠程CT”可以接入醫院的PACS系統,把CT、核磁、超聲、各種X光機等醫學影像設備產生的原始數據,通過5G網絡傳輸出去,讓遠程在線的醫生能“真正”看清病人的CT影像。

記者瞭解到,此前醫生們普遍的做法就是對著顯示器,用手機拍下CT影像再發給其他人。但拍照的角度,現場的光線,甚至拍照設備造成的色差等因素,會在照片的清晰度、顏色等方面造成“失真”。醫學診斷更加嚴謹,看不到“原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遠程診療的發展。

一份完整的CT影像不止一張照片那樣簡單。根據國際通用的DICOM協議和日常臨床實踐:一份標準的CT影像會包含5000到6000張連續圖片,此外還儲存著諸多掃描參數,對醫生判斷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一份CT影像文件少則幾十兆,多則幾百兆,以往的技術很難大規模傳輸。

在遠程CT協作系統的幫助下,“CT原圖”實現共享,還支持遠程標註等功能。相隔1200公里的京漢兩地醫生,可以通過5G網絡實時在CT影像上對病灶進行判斷和標記。這也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當中,5G技術結合醫療遠程診療需求完成的最新應用。

華為湖北運營商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曹亞東對媒體表示,醫學CT影像遠程協作對網絡的傳輸速率和時延要求都非常高,上下行速率要求30Mbps~50Mbps,時延要求50ms左右,而5G高速率、低時延的技術特性能很好地滿足要求。此外5G部署速度比固網更快,在疫情爆發的特殊時期,可以滿足遠程CT協助的需求。

5G“後排助攻”

远程医疗新探索:5G远程CT助力会诊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堅時期,5G等新技術對醫療領域帶來的影像,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創新。在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中,CT診療就好比戰役的“偵察兵”。

國家衛健委在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五版中也明確:疑似病例只要CT影像有肺部病變的特徵,就算沒有核酸檢測也可確定為臨床診斷病例,可參照確診病例治療。“

偵察兵”任務艱鉅,卻面臨著高風險、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如何把全國的資源拉近隊伍做為“後排助攻”,對患者的醫學CT影像進行判讀,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遠程診療並非新興事物,最早可追溯到幾十年前。如今,醫學影像的作用越來越重要,5G在傳輸速度和低時延等方面的優勢,將逐漸從量變開始引發質變:比如遠程手術這種“高難度、高精度”的操作,醫生大都需要8K清晰度的直播視頻才能對看清進程;而低至幾毫秒的時延則更重要:醫生下刀的位置、角度、輕重、分寸等體現醫術的關鍵點,也都要靠低時延的及時響應才能實現。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