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秦始皇是智者嗎?

魚那麼愛水水卻要煮魚78289538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自然是一位智者。

首先,秦始皇繼位後,廣納天下人才,尤其是山東六國的才俊,給秦一掃六國奠定了強大的人才儲備。

其次,在秦之前,一直都是鬆散的諸侯聯盟體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郡縣制,首創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直接改變了國家的政治體制。使得接下來的兩千年,一直延續下來。

再次,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大大擴展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也將先進的技術和文明帶到這些地方。

最後,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衡量,這是中國能一直保持統一的深層原因。而且在境內大修秦馳道,方便四方與帝都咸陽的往來,也方便了帝國內部的交流。

雖然晚年的秦始皇沉迷尋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甚至未提前立好儲君,導致他死後帝國快速崩塌。但是瑕不掩瑜,整體上秦始皇對華夏文明的影響是顛覆式的,他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中國大多數時間以統一的局面存在,而非歐洲的城邦分裂狀態。


小何讀歷史


秦始皇是智者。第一眾所周知,許多開國皇帝都有殺害驢子和大臣的特殊習慣,這些大臣在江山平定後為自己做出了巨大貢獻。最著名的兩位皇帝是劉邦和朱元璋。兩個皇帝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後,他們開始反對和拒絕英雄。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皇帝用一些委婉的說法讓這些英雄離開。代表是趙匡胤和李世民。這些人都害怕官員的反叛,但是歷史上總有一個皇帝不怕反叛。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大多數被皇帝殺死的英雄都是將軍,因為他們手中握有軍事權力,他們一天不死,皇帝就一天不得心安,所以他們會被殺死。然而,秦始皇不是這樣的人。秦始皇摧毀六國後,對他威脅最大的人是王將軍,但是他能夠死得很好,他的後代也沒有受到影響,他是戰國時期四大將軍之一。秦消滅六國期間,他的貢獻最大。老實說,秦始皇擊落了大半個世界,但所有的軍事力量都掌握在他手中。然而,在秦始皇統一後,他脫下盔甲回家了,但是他心愛的兒子王賁仍然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秦始皇一點也不害怕秦簡的叛亂,他也從來沒有打算殺秦。秦始皇的祖先都是智者,他的骨頭裡充滿了霸道的血液。他手下的將軍只是他自己的臣下。我能害怕什麼?為什麼劉邦要殺了這些英雄,因為他是一個農民,他生來沒有國王的精神。正是因為這種國王精神,秦始皇才能夠凌駕於世界之上,讓每個人都屈服於自己,這是來自自信。



第二點是秦始皇的策略非常強大。眾所周知,在秦始皇沒有宣佈自己為皇帝之前,他的母親和嫪毐得到了一塊,他們也和呂不韋有著難以形容的關係。結果如何?兩人都死在秦始皇手中,呂不韋這個詭計多端的人物都拜與秦始皇手下,可見起才智。


第三,秦始皇非常珍惜人才。由於秦始皇正準備統一六國,他知道人才是六國的首都,沒有人才什麼也做不了。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麼對待人才的,你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不凡。魏國人才最多,因為他們的領導識不得,絕大部分流到了外面,商鞅、吳起、孫臏,留下一個信陵君,還不能用,最後信陵君憋屈終老;韓國出了一個韓非子,韓國也不會用,就給韓非子安排一個使臣的職位;燕國和齊國到了末期,都沒聽說過有什麼傑出人才,看看燕國、齊國國君的表現基本就能找到原因;楚國剩下一個項燕,比起秦國的王翦還不算最頂尖的人才;趙國剩一個頂尖人才李牧,趙國還要幫著秦國一起把李牧給收拾了,把支撐廟堂的最後一根大梁給摧垮了;舉個例子,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國的將領,在秦王嬴政手下乾的時候還是個年輕人,帶領幾千兵馬一直追燕王,燕王被迫的把自己的親兒子都給殺了,最終還是把燕王給抓獲了。秦王嬴政非常高興,感覺李信是一個人才,還讓他去滅楚。李信認為自己用二十萬人就可以滅得了楚,結果被楚將項燕打敗,敗得很慘,兩座兵營被攻下,七個都尉被殺。李信狼狽逃回秦國。這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以來唯一的一次敗仗。史書只記載了秦王嬴政大怒,但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殺李信,因為在最後滅齊的戰爭中,秦國仍然派李信去參加。這一點對於古代的帝王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種情況下秦能統一六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木偶戲8956


許多皇帝出現在這個國家的封建歷史上。與那些已經建立起來的皇帝相比,那些已經開放了邊境並擴大了領土的國王會被更多的人記住。眾所周知,許多開國皇帝都有殺害驢子和大臣的特殊習慣,這些大臣在江山平定後為自己做出了巨大貢獻。最著名的兩位皇帝是劉邦和朱元璋。兩個皇帝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後,他們開始反對和拒絕人們。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皇帝用一些委婉的說法讓這些英雄離開。代表是趙匡胤和李世民。這些人都害怕官員的反叛,但是歷史上總有一個皇帝不怕反叛。這個人就是秦始皇。

為什麼皇帝殺了那些英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大多數被皇帝殺死的英雄都是將軍,因為他們手中握有軍事權力,他們不會死一天,這會讓皇帝的心不安,所以他們會被殺死。然而,秦始皇不是這樣的人。秦始皇摧毀六國後,對他威脅最大的人是秦將軍,但是他能夠死得很好,他的後代也沒有受到影響。說到秦,每個人都不應該不熟悉他。他是戰國時期四大將軍之一。秦消滅六國期間,他的貢獻最大。老實說,秦始皇擊落了大半個世界,但所有的軍事力量都掌握在他手中。然而,在秦始皇統一後,他脫下盔甲回家了,但是他心愛的兒子王賁仍然是秦始皇。

秦簡回家養老後,王賁再次受到秦始皇的重視。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秦始皇一點也不害怕秦簡的叛亂,他也從來沒有打算殺秦。不得不說,秦始皇確實有一種霸道的態度,那麼他的霸道從何而來?

首先,秦始皇的祖先都是智者,他的骨頭裡充滿了霸道的血液。他手下的將軍只是他自己的臣下。我能害怕什麼?為什麼劉邦殺了這位英雄,因為他是一個農民,他生來沒有國王的精神。正是因為這種國王精神,秦始皇才能夠凌駕於世界之上,讓每個人都屈服於自己,這是來自自信。

第二點是秦始皇的策略非常強大。眾所周知,在秦始皇沒有宣佈自己為皇帝之前,他的母親和嫪毐得到了一塊,他們也和呂不韋有著難以形容的關係。結果如何?兩人都死在秦始皇手中,所以秦始皇這個詭計多端的人物不怕,他還會害怕像秦簡這樣的武將嗎?

第三,秦始皇非常珍惜人才。由於秦始皇正準備統一六國,他知道人才是六國的首都,沒有人才什麼也做不了。此外,兩位將軍,秦簡和蒙恬,已經為自己打下了如此多的土地,如果他們真的想戰鬥,他們可能早就這樣做了。他的規則是用人。


古往今來幾多愁


作為中國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秦始皇的,秦始皇不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創立者,甚至也是整個漫長的封建時代的奠基人。縱觀秦始皇的一生,有兩件事是最為後人熟知的,那就是吞滅六國和修建萬里長城。當然,這兩件事的確是秦始皇蓋世武功的最集中體現,一方面是內部統一,另一方面是外部御辱,兩者結合,成就了他的千古帝業,也從客觀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進步。

不過,今天在這裡談到的卻既不是“滅六國”,也不是修長城,而是秦始皇的另外一件事,也是他頒佈的一項法令,這件事雖不比前兩件那麼璀璨耀眼,這件事對當時尤其是對後世的影響卻更大、更深刻。

在秦始皇所頒佈的諸多法令中,其中有一項法令叫做“書同文”,也就是統一全國的文字,這件事對泱泱中華的影響絕對是不可低估的,這也正是秦始皇的聰明之處!

第一,統一文字,這對當時以秦始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來說,非常有利於中央各項政令的有效推行,說白了就是,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現實了“我能夠讓你知道我想讓你知道的”,很顯然,如果文字不統一,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就很難得到有效的溝通,甚至根本無法交流,從而導致政令在推行上不是掛一漏萬就是南轅北轍;而文字一旦得到統一,則自然就不至於出現這樣的困境。秦始皇的聰明可見一斑。

第二,既然能夠現實“我能夠讓你知道我想讓你知道的”,那麼反過來,也同樣能夠實現“我能夠讓你不知道我不想讓你知道的”。全國文字統一,曾經各諸侯國之間的形形色色的文字一律廢除,這樣一來,不利於秦始皇中央集權統治的各種言論就很難有藏身之地了。

第三,這也正是秦始皇最聰明之處,他作為以武力最終統一全國的最高統治者,秦始皇不可能想不到以武力得來的天下並不能長久穩固,要想實現“傳二世乃至萬世”,則不光需要統治全國的地域,更必須要統治天下臣民的思想,而要統治全天下人的思想就必然會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文字統一。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沒有統一的文字就沒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在秦始皇之前的漫長歲月裡,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因為在秦始皇之前中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文字體系。


歷史冷知識鉤沉


智者,應該嚴謹的說,不算智者,智者在我個人理解,知識文采過人,但是歷史沒有留下他太多文詩古籍,雖然他開創了很多先例,但是管理一個國家所以的事情不一個人能解決的,只能說他會用才,用現代話說,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集與一身的偉人


你小時候的家


我認為秦始皇是智者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以虎視龍捲之威勢,掃蕩、統一了戰亂的中原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嬴政一生功級頗多,最值得稱頌的我認為有三個。

1.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這是秦朝的一大創舉。秦之前,周朝實行分封制,就是把天下分成若干部分,分封給諸侯治理,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就是將地方治理權給了諸侯,這樣做有很大弊端,一旦諸侯做大,便會直接威脅周天子統治。周朝建國800年,天子實際統治不過200多年,後600年,則是諸侯紛爭。始皇帝認識到分封制弊端後,實現大一統之後,推行行郡縣,由皇帝認命官員治理地方,郡縣長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職,定期進行升遷調動,這樣一來,對全國的治理權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除實行郡縣制外,秦始皇還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作為中央集權的象徵延續了兩千多年。秦以後的中國,若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必定要走上稱帝之路,這無疑是秦始皇的貢獻。秦末大亂,劉邦建漢,任然推行郡縣制,確立了大漢400年江山。郡縣制和皇帝制造就了中央集權的政府,為我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這是秦始皇一大功績。

2.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國家的統一必須有文化和制度的統一做保障,從這一點而言,秦始皇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件。秦之前六國文字,貨幣都是各自獨立,商人行商,會遇到很多麻煩,國家之間的交流文書,還得需要專人翻譯,戰國時,各個國家紛爭不斷,車轅長短不同,道路寬窄也不同,為的是防止國家戰爭時,帝國車架長驅直入。秦統一後,便著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一個國家只有有了統一的文化和制度才會有共同的價值觀、認同感。從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和制度的統一也做出了貢獻。

3.修築萬里長城,北擊匈奴。

秦始皇不是第一個修長城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修長城,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也非秦長城,而是明長城,但秦始皇卻是第一個在我國北疆修築延綿萬里城牆的人,這道城牆從那時起,屹立了數千年,至今不倒。中國北方屢屢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萬里長城則起到了保衛國土的作用。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始皇雖有功級,但秦朝的暴政也引起了階級矛盾與社會的動盪不安,導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僅15年,秦朝便走向滅亡。秦之暴政不可勝數,僅舉幾例。

1.大興土木,勞民傷材。

始皇帝在位最大的工程就是修建了阿房宮,秦始皇認為先王所留下的宮殿太小,同統一後的大帝國相比很不相稱,因此決定在渭南上林苑中營建“朝宮”。由於規模宏大,需要分期修建,首先建築前殿,即阿房宮。其規模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容萬人,殿前廣闊,排列十二銅人,並可樹五丈之旗。周圍設閣道,由殿前可直達南山(終南山),山上建有宮闕;殿後有複道過渭水到咸陽宮。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用以象徵“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即秦始皇由咸陽宮過渭水達阿房,如同天帝由所居之“天極”(北極星座)過漢(銀河),到達“營室”(星座名)一樣。秦始皇以此把自己比作人間的天帝。如此奢侈靡費的豪華,反映了秦始皇的窮奢極欲。

2.嚴刑苛法,重賦役。

徵調大量民夫,修阿房宮,長城,驪山墓,勞民傷財。在兵役方面,綜合徭役和兵役的人數多至三百餘萬,這個數字佔當時人口的近百分之二十,而且都是丁壯勞動力。因此雖然經濟政策是“上農”,但農業經濟的發展卻因繁重的徭役、兵役而遭到破壞。人民在承擔不了繁重徭役的情況下,還直接咒罵秦始皇:“阿房阿房,亡始皇。”

3.焚書坑儒

始皇帝嬴政滅六國之後,即刻採取雷霆手段加強中央集權。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于都城咸陽與眾文武大臣及儒生大擺盛宴。不想於宴會之上發生爭執,起因是以博土生淳于越為首儒生們主張恢復商周之時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等朝中大臣則表示反對,他們贊同都縣制,李斯當眾指責淳于越等人“道古以害今”,淳于越等人不以為然,並予以口舌還擊。李斯怒不可遏聯絡一眾朝中大臣向始皇帝進獻《諫逐客書》,大力批判儒生之不識時務,並建議給予儒生懲處以及焚燬書籍。控制了思想,禁錮了文化,使中華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

智者,非仁者。

古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始皇帝創立的中央集權制、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和郡縣制在中國的封建王朝延續了下來,這是他的創舉,至於他的暴政也是為人詬病,譭譽參半。

餘認為,始皇帝是智者,但非仁者,古人說仁義得天下,可以看出只有仁義慈善的君王才會受到愛戴,嬴政不仁,所以不能得民心,進而導致秦國滅亡。


一蓑煙雨任平生jkl


秦始皇年紀輕輕就除掉醪兒的造反,一個十幾歲的年青人就如此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加之,滅六國時的虛懷若谷都體現他是一個智者。

如果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又豈能成為秦始皇,成為後來二千多年皇帝的皇帝之祖。


喬加貝


嬴政是對中國影響最深的皇帝之一,開創帝制,建立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實行郡縣制。讓中國更加趨於統一,讓一統觀深入人心。

築長城,修靈渠,北擊匈奴,這都是他的豐功偉績,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刑峻法;賦稅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也是他的汙點。要看到他的兩面性,所以他既偉大又殘暴,既有頭腦但又缺少智慧。他的罪在當下,利在千秋啊。可以說他是智者中的愚人。


歷史研究課


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沒有始皇帝的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統一,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大一統和文化認同感;中國高度集中統一源自於秦朝。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就如同今天的歐洲,估計在中國土地上要大大小小存在幾十個國家。就秦始皇的歷史貢獻來講,我個人認為他是位智者,功大於過。


威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秦始皇是智者嗎?


要評價秦始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崇拜他的人,認為他功勳卓著,千古一帝。厭惡他的人,認為他殘暴,無情,如魔頭一般。這些都是帶著主觀的看法,要想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入手,看他在什麼環境之下,做了什麼事情。


頂著巨大的壓力上臺


嬴政即位的時候,才13歲。試想一下,一個孩子,此時能夠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嗎?不可能。所以,此時的嬴政,權力應該是控制在呂不韋的手上。呂不韋功勞很大,相當於是秦始皇父親的投資人與伯樂,後來又將他們從趙國救回。但是,呂不韋畢竟是個商人,而且也好色。所以,呂不韋跟太后趙姬便有些不清不楚的關係。不僅如此,趙太后還跟一個假太監嫪毐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七年後,21歲的嬴政逐漸控制住權力,可這時候,趙太后已經有了兩個私生子,也就是說,嬴政無緣無故多了兩個弟弟。


不僅如此,嫪毐還自稱為是嬴政的爸爸,也就是“假父”,還想著要謀反。不過,嬴政看得很清楚,一下子就把這場陰謀給平定了。這些亂七八糟的關係,形成了說不清的輿論壓力,積壓在嬴政的身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鬥爭,呂不韋的離開,嫪毐的死,這才掃清了壓力。從此之後,秦始皇真正才算是真正的把持國家。因為,要想施展他心中的宏圖大業,沒有一個穩定的官僚集團支撐,是不可能的。


統一天下


國內的基礎解決完成之後,秦始皇便把目光放在了國外。我們總是認為,統一天下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其實不是,這是秦國經過700多年的奮鬥積累,最終在嬴政的澆灌下,從附庸國到一統天下,終於長出了結果。可以說,秦國的土地,都是秦人用血與淚換來的。商鞅的變法,相當於是加速器,給秦國安裝上了火箭一樣的發動器,直接把其餘六國遠遠甩在了後頭。


秦人的祖先,也是華夏人。六國人不把秦國人當成是華夏人,實際上是想從輿論上進行打壓。如果沒有秦人,周朝可能就滅亡了,也不會有西周東周之分。


此時的統一天下的整體策略,都是拉一個打一個,並從內部分裂六國的關係,避免六國聯合起來壓制秦國。上黨之戰,相當於是定基之戰,使得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不再有誰能夠阻擋。至此,統一隻是時間的問題,而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


治理天下


要明白,打天下,跟治天下,完全是兩門不同的學問。能夠打天下的人,不一定就能夠把天下治理好,就像項羽一樣,剛剛打完天下,轉眼間就把天下送走了。秦始皇所面臨的問題,也非常嚴重。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亂七八糟的中國。這就好比,你管理了六個團隊,每一個團隊都來自不同的公司,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技術,非常麻煩。況且,每一支團隊都代表著不同的公司利益,這才是最要命的。


秦始皇首先做的,就是直接把封建制度給廢除掉,設置郡縣制。秦始皇知道,天下大亂的原因,正是由於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就是分封自建,給你一塊封地,你擁有這塊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甚至還有軍權,每年只需要給天子交點錢就行了。周天子強大的時候,可以控制住這些諸侯國。可一旦周天子衰落了,那麼控制不住,勢必就會造成兼併。每一個人都把周圍弱小的諸侯國給吞併,來壯大自己的國土。土地面積大了,就意味著可以種更多的田。田多了,就意味著可以養育更多的人。有了人,也就有了力量。春秋後期,晉國一家已經發展到能夠和周天子比肩實力的大國了。後來,三家分晉,晉國內部衰落,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時期。


而郡縣制,相當於是由天子派出一個職業經理人去了相應的土地上管理。管理好了有獎,管理得不好了,要罰,還要換人。也就是說,派出去的官員,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況且,你還不能夠自建軍隊,不能夠設置私稅,大大減弱了六國復辟的可能性。


從這裡看,好像還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但仔細一想,這些六國的後代,他們同意嗎?你無緣無故把人家的土地給奪走了,把他們後代所擁有的利益給拿走了,他們願意嗎?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秦始皇直接就站在了六國的對立面。還好,此時的秦朝,兵強馬壯,法律嚴苛,他們倒也不敢亂來。只不過,暗中的小動作,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


可以說,郡縣制是中國穩定富強的根本。雖然後來還是復辟了幾次,但整個中華的大規律,終究還是走向了郡縣制式的統一。為什麼要統一?試想一下,如果你現在從廣東去湖南,中間需要簽證,需要“綠卡”一樣的東西,那是多麻煩的事情。而且,統一之後的政治格局,變成了中央->郡->縣,沒有了貴族在中間賺差價,國家的法令可以更好地執行下去。


更別說後來的統一度量,統一文字,遷移中原人到南方,都是非常偉大的創舉。


長城,軍事上的蠻夷之辯


秦始皇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長城。很多人喜歡拿長城來攻擊秦始皇,認為他修建長城,是一種消耗國家實力的行為,要嚴重批評,這是一種非常短淺的看法。長城最重要的目的,是增加蠻夷入侵的難度,同時以居高臨下以及信息的傳遞,密切監視蠻夷的行動,防止蠻夷入侵,可以參照美國為什麼要在韓國部署薩德,以及為什麼要在西伯利亞部署反導武器。


春秋戰國打得昏天黑地,但是自始至終,都極少有國家與蠻夷進行勾結,以此來入侵中國。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內部再怎麼打,都是中國人,大不了就亡國。除了西周的廢太子,引入了犬戎,後果就是京城都被人家給燒了,不得已只能夠遷都。可一旦引入了蠻夷,那後果就不是亡國這麼簡單,而是亡種了。所以,長城要修建,蒙恬要去鎮守北方,就是這個原因。況且,秦始皇也只是在以前的基礎上,對長城進行修繕與完善,並不是從頭開始建的。由於畏懼秦朝的強大,蠻夷不再有膽量虎視眈眈地看著中原,直到秦末亂世,中原再次大亂,他們才趁機進入。

單憑郡縣制與長城,秦始皇就可以稱之為千古一帝了。


積勞成疾


秦始皇不僅是一個明君,更是一個勤君。按照史書上的記載,秦始皇每天要批閱的竹簡,大約有120多斤,大約在3-5萬字左右。現在很多人,一天看幾千字的書都覺得要了命一樣。況且,批閱不是簡單地看,還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批示。從這點上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前期秦國所遺留的法律,已經無法支撐起天下統一之後的形勢了。因為很多事情無法根據法律做出相應的判斷,這才需要國君親自批閱。


況且,為了更好地查看各地的治理情況,秦始皇還不斷地出巡。國君的出行,並不是去玩的,而是要實地考察,獲取第一手情報。上面說過了,秦始皇的郡縣制,是打壓了六國貴族,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心心念念想要復辟封建制度。而作為郡縣制的代言人,自然也成為他們的目標。所以,韓國貴族張良,才會去刺殺秦始皇,不過沒有成功。


工作上的高強度,以及出巡所帶來的辛勞,使得秦始皇患病,甚至還死在了半路上。


上文說過了,此時的秦法並不是非常完善,很多事情都需要秦始皇親自過目。而秦始皇的死,相當於國家的支柱倒塌了,如果沒有人來支撐,那麼後果非常危險。而秦始皇的錯誤,就在於沒有早點確立太子之位。支柱倒下,再加上儲君之爭,是壓死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秦始皇能夠早點確立扶蘇為太子,及時向天下公告,那麼趙高、李斯以及胡亥,就沒有了可乘之機。扶蘇加上蒙恬,兩人的結合,應該是能夠延續秦朝的輝煌。可惜,造化弄人。扶蘇被逼自殺,蒙恬被殺。


秦始皇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留下了趙高這個BUG。趙高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拍馬屁能力極強,而且拍的恰到好處。秦始皇一世英名,居然也被趙高的馬屁功力給蠱惑了。


而像趙高這樣的人,他所看重的,永遠都不是秦朝,不是天下,而是自己。胡亥對他來說沒有用了,直接就殺掉,換成子嬰,毫不手軟。趙高之所以要立胡亥,還要找上李斯一起篡改遺囑,就是為了將他們綁在一條船上,成為命運共同體。把李斯弄死之後,趙高繼續矇蔽胡亥雙眼,讓他整天沉醉在聲色當中。趙高想得很清楚,如果劉項大軍一到,他就綁架國君,馬上投降,一定可以換個大官做做。可讓趙高沒想到的是,子嬰沒有那麼笨,他一上臺之後,馬上就設計殺死趙高。


總結


秦始皇是不是智者,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從上面所說的功績來說,秦始皇不僅僅是智者,更是千古一帝。可我們也知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秦始皇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太辛勞,死得太早了。這一點,與秦孝公一樣,都是因為太過勞累,很早就去世了。同時,還留下了沒有明確太子之位,以及趙高這兩個大問題。


假如秦朝的根據穩定一些,這些問題或許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可是,此時的秦朝,正處在統一的前期,非常不穩定。特別是六國貴族,一直在找機會叛變起義。沒有秦始皇這樣的智者把持著,終究還是陷入了危機。而胡亥,僅僅用了三年,就把秦國曆代祖宗所創下的基業,完完全全給敗光了。


不得不說,胡亥,牛!



<strong>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