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最注重禮儀教養。這種情況在我國古代尤其受到重視,就像一些懂得禮教的小孩子,到現在都被我們稱讚,就像我們熟知的孔融,這個孩子讓梨的故事可是我們從小都比較熟悉的,但是,後來的孔融卻因為自己不守"禮教"而被殺害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以後給我們的孩子講述孔融的故事的時候,應該怎麼講述呢?

孔融少時鋒芒乍現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在家境上也可以說是出身名門望族,又因為自己年幼時候天資稟賦,又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所以,孔融在當時也是擁有一些名望的。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不僅滿腹經綸,也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李膺是當時的名士,位列"八俊"之首。當時的李俊非常好客,喜歡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家裡探討文學,但是他邀請的人都是名士。李膺家的門人也是脾氣比較大,來拜訪李膺的只要不是名士或者是親戚,門人是不會去通報的。孔融十歲那年,隨著父親來到京城洛陽。在洛陽聽說了李膺的事情之後,孔融決定去拜訪一下這位名士

孔融來到李膺家門口的時候,門人對他本來是不屑一顧的,畢竟一個十歲的小男孩還能掀起什麼風浪。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竟然告訴他們:"我是李君的親戚"。

這下,這些門人們都慌了,連忙進去稟報。李膺聽說一個十歲小男孩自稱是自己的親戚,還要見自己,一下子來了興趣,連忙召見了孔融。在見到孔融的時候,發現這個小孩自己根本就不認識,但是這個孩子看起來舉止不凡,很有教養。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李膺就問他:"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原本以為孔融會回答不上來,但是,沒想到孔融落落大方的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以及您的祖先老子都是世交,所以,我們二人自然也就是親戚啊。"當時的那些賓客以及李膺聽見此話一出,十分驚奇於這個孩子的才智。

但是,賓客中有一位名叫陳韙的人卻不以為然,甚至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說:孔融這個時候只不過是一些小聰明而已,等到長大了之後,長成什麼樣子的人還不一定呢。

孔融聽到這句話,立馬反駁:"那想必這位先生小時候表現一定很好了。"此話一出,在座的所有人都震驚了。在那以後,孔融的名聲就這樣,慢慢地積攢了起來。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一門爭義

孔融13歲的時候,父親孔宙去世了,當時的孔融非常傷心,悲傷過度導致當時已經沒有體力站起來了,需要有人攙扶自己才能夠站起來。這樣一來,孔融孝心的名聲也建立起來了

在孔融十六歲的時候,名士張儉與自己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當時,張儉因為受到奸人迫害,所以,被奸人秘密追殺,張儉只好要到了孔融的家中。但是,孔褒當時剛好有事情外出不在家,張儉當時的情況也是比較緊急的,於是,孔融就做主讓張儉進入自己的家裡躲避。後來這件事情洩露,張儉得以逃脫,但是孔融、孔褒兩兄弟卻因為這件事情被逮捕入獄了。

當時,他們二人都爭著要自己承擔這些過錯。孔融說:"收容藏匿張儉的人是我,所以應該由我來承受罪責。"他的哥哥孔褒卻說:"張儉當時是來找我的,不是弟弟的過錯,我願意接受懲罰。"他們的母親卻說道:"年長的人承擔罪責,所以,應該由我來承擔罪責。"當時,他們一家人都爭著承擔罪責,想要守護家裡的其他人。

最後,上報朝廷請示。朝廷下發決定,定了哥哥孔褒的罪責,孔融也因為這件事情奠定了更好的名聲。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因不守禮教被殺

從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孔融應該是一個遵守禮教的人啊,那麼,他到底是因為什麼樣的事情被人指責說是"不守禮教",最後被殺害的呢?

這件事情應該還是與孔融自己的性格有關。孔融雖然熟悉禮教,自己也是一個知書達理的文雅之士,但是,孔融還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看不得任何憑藉自己的官勢為非作歹的人。這樣的性格與當時的曹操結下了樑子。

當時的曹操可以說是一方霸主,做霸主的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臣子違逆自己。可是孔融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看不慣其他人的暴行,哪怕這個人是曹操,孔融也要與他頂撞。

時,孔融是處處與曹操為敵。當時,曹操認為喝酒會誤事,於是,曹操就想要頒佈禁酒令。沒想到這項措施卻被孔融反對,他還提出了一種反對言論,說是美色更會誤事,那麼美色是不是也該被禁止啊。眾所周知,曹操這個人十分好色。所以說,孔融這句話很明顯就是在諷刺曹操。曹操知道了之後,一直懷恨在心。所以,派人四處打聽孔融的言論,想要找到孔融的把柄,將他處死。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這時,經過四處打聽,打聽到了孔融的這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父母對於子女算不得什麼親人,所以,子女也不需要向父母報恩。此話一出,曹操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孝順是評價一個人品行極其重要的標準,所以,孔融自己說的這句話可以被判處死刑了。於是,孔融就這樣被曹操處死了。

那麼,當時以孝著稱的孔融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言論呢?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時,專門對於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當時的曹操想要奪取政權,所以實施政治高壓政策。當時的孔融對於曹操極為不滿,再加上自己本身性格剛正不阿,所以,孔融才說出了這樣的話來諷刺曹操。

孔融讓梨少時懂得禮讓,後來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所以說,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還是要給孩子繼續講,讓他們從小就懂得謙讓的原則,對於孔融後來的結局,我們可以給孩子講好其中的各種緣由,讓孩子懂得其中的很多無奈,這對於孩子後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是極其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