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阳气不足,百病丛生,春季养阳很重要

人体顺应天气,一身阳气从冬日的潜藏到春日的生发,逐渐外达,此时,人的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但是春季气候变化多端,乍寒乍暖,一冷一热的气候变化中如果过早的脱去棉衣换上春装,人的身体便容易感受寒邪的侵袭,损伤初升的阳气,从而诱发感冒、气管炎等病症。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这一谚语,意为初春之时切忌过早脱掉棉衣,秋季刚至不要过早地添加衣物。这是老人们根据以往生活经历总结出的健康经验,看似短短几字并无出奇,但在《黄帝内经》中却能发现“春捂秋冻”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古人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

阳气不足,百病丛生,春季养阳很重要

中医以阴阳为纲领认识人体,《黄帝内经》有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为人与天地休戚相关,人体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无一不与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应,在这之中,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又早就了世间万物、天地万态,人体亦是如此,当阴阳平衡之时,人体便处于健康平和的状态,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使机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就不容易生病,但维持这一状态就需要我们人体的调节功能适应春夏秋冬的气温变化。

关于气候变化的养生之道,在《黄帝内经》中也早有提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高世栻有注:"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阳气不足,百病丛生,春季养阳很重要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它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仍在活动,气候多变,棉衣宜晚脱,以努力避开阴邪的侵袭;秋季是由夏热向秋燥的过度季节,处于阳退阴长、热去寒来的转折期,此时阴气渐长,穿着不宜过厚,以机体的正气压倒阴邪。

有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和这一道理也互相呼应。因此,“春捂秋冻”在养生之道上具有一定深远的道理,在初春乍暖还寒之时不脱棉衣;在初秋刚至之时不多添衣,灵活增减衣物,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加强身体锻炼,这样一来,一方面使皮肤的调节功能逐渐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减少和杜绝病邪的传入;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机体的抗热和耐受能力,以进一步适应即将到来的盛夏炎热和严冬的酷寒,人体自然不惧外邪,亦少发病。

阳气不足,百病丛生,春季养阳很重要

春季属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木,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生发的特性。因此,在春季养生中,调养性情至关重要,明朗的心境是有利于肝脏的。

在精神方面,应保持心情舒畅,切勿郁怒或暴怒,做到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好心态。春属木,其志在怒,怒则伤肝,所以春季养生需做到“宽容”,“宽容”不仅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承纳与相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情志抑郁则肝气不疏,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可出现胸胁胀满,长太息,食少腹胀,便溏诸症。故喜生闷气者,当常喝玫瑰花、绿萼梅和月季花茶,以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助肝气调达,心情舒畅。花茶之类,其气芳香,理气而不耗气,适合长期饮用。另外可多食佛手瓜,清脆爽口的同时也可疏理肝气,带来好心情。还可以将香附、香橼、木香、檀香、青皮、陈皮之类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做成香囊

,时时嗅之,以理气疏肝,健脾开胃。肝属木,脾属土,春季肝气生发,如果过食酸味水果,则会助长肝气,木克土,容易影响脾胃,故宜兼顾常食甘味之品,如甘蔗、草莓等,顾护脾胃之气。适当进食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平素脾虚胃弱的人群而言,春季正是肝旺之时,还需多食健脾的药膳,例如山药、玉竹、生姜、大枣等。

阳气不足,百病丛生,春季养阳很重要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主张宜“以葱、蒜、韭、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合而食”。这些蔬菜从中医角度讲均属于辛甘发散之物,可以让人体的阳气更好的生发。现代角度讲葱、蒜、韭是常见的食物,也是制作菜肴的一种常用调味品,其中葱营养丰富,还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含蛋白、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香菜性温,味辛,也可助长阳气的生发。

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原因。如能随着时节科学地搭配饮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