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653公里的大秦鐵路,承擔著中國鐵路1/4的煤炭運量。如同大動脈,為整個東部地區輸送“血液”。大秦鐵路運營30年來,已累計運輸煤炭近60億噸。

設計能力為1億噸的大秦鐵路,經過數次擴能改造後年運輸能力達到了4.5億噸。在一條鐵路線上完成如此大的運量,得益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載運輸技術的成熟運用。這其中,就包括在大秦線開行運載效率更高的2萬噸重載列車。一列2萬噸列車運送的煤炭,能裝滿4000輛載重5噸的汽車。景生啟就是一名駕駛2萬噸重載列車的司機。

今年46歲的景生啟擔當機車乘務工作已經25年了。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25年來,景生啟經歷了大秦鐵路主型機車6次轉型升級,他駕駛重載列車在大秦線上往返1400餘趟,累計安全行車超過180萬公里,運輸煤炭2100多萬噸。

25年來,景生啟由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技校生,成長為一名精準掌控2萬噸重載列車操縱技術的“鐵路工匠”,成為中國鐵路第一個操縱3萬噸列車的重載司機、全路第一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重載司機……他說:“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我為自己有幸成為中國鐵路重載技術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奮鬥者,能夠在大秦鐵路服務國家發展的奮鬥進程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感到無上光榮。”

司機操著工程師的心

“什麼是榜樣?景‘大車’就是咱們的榜樣!”

近日,在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員工行為規範》推廣中,景生啟作為標準作業的形象代言人再次成為職工們追捧的明星。他的“一次值乘作業標準流程”成為全局“學標、對標、達標”活動的樣板。

在外人看來如同軍人一般精準的標準化作業,對於景生啟來說只是常年的習慣使然,是他第一次聽到“大車”這個稱呼時就在心底種下的種子。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大車”是對火車司機親切的稱呼,包含著對火車司機能力大、責任大、貢獻大的讚許。1993年,大秦線全線開通之初,20歲的景生啟從一名中專生成為湖東機務段的一名學習司機。在他成為一名正式“大車”前,父親叮囑他說:“無論是種地還是做木匠活,咱都講究個實在。當火車司機是個多能耐的事,實實在在學好手藝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景生啟的父親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木匠,對做人和技藝有著自己樸素的理解。父親的話,一直是他職業生涯的座右銘。

從小就目睹父親精湛木工技藝的景生啟,對駕駛機車也有著精益求精的執念。從跟著師傅一板一眼學起,景生啟就以匠人特有的拙樸對待學標落標。運行中,每遇一個信號,司機需要手指、呼喚,一個單程至少要做600多次。在一些人看來,這些單調的動作僅是一種形式,偷點懶並不影響安全。景生啟卻從不懈怠,每次都“劍指精確、握拳有力”。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景生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起有關機車構造原理、行車操縱標準、非正常處理辦法等經驗,在別人認為“只要能開車就行”時,他卻視《技規》《行規》為一名司機的“寶典”。他能隨口背出任何一條規章,對大秦線20個站場設備、31個分相座標爛熟於心,被大家稱為“活規章”。一門心思鑽研駕駛重載業務的景生啟,逐步掌握了韶山3型、韶山4型、DJ1型、和諧1型、和諧2型等6種機型的駕駛技術。

在景生啟家中,有一個堆滿資料的櫃子,裡面除了有勾畫得密密麻麻的業務書籍外,還有他在一張張線路縱斷面圖、站場示意圖中手記的操縱要點、坡道受力分析計算結果。大秦線先後更換過6種機型,開行過6000噸、1萬噸、2萬噸列車,進行過3萬噸列車試驗,每一次的機型更換、載重試驗,他都要進行LKJ操作、操縱預案等方面的分析,都要記錄下操縱心得及優化方法,難怪有人說他是“駕駛員操著工程師的心”。正是這種“國家有需要,大秦有擔當”的使命感、這種匠人匠心的執著精神,為他在實踐中不斷鑽研、不斷進取、不斷奮鬥注入了不竭動力。

心訣全在一把閘上

距首都北京以北100公里有座名為渭水河大橋的鐵路橋,大秦線在這裡畫出一個漂亮的S形大彎。2.6公里長的鋼鐵巨龍“濃縮”在S形大彎中,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動感震撼。

當人們感嘆鋼鐵巨龍的磅礴之勢時不會想到,列車過橋駛入軍都山隧道後,即刻進入大秦線駕駛難度最為複雜的區段:從8.46公里的軍都山隧道開始,是長達51公里、坡度超過12‰的連續下坡區段。在這樣的坡道上操縱重載列車,撂閘猛了,衝擊力瞬間集中釋放,輕則造成中部機車渡板變形,重則造成斷鉤分離;撂閘淺了,則可能引發列車超速甚至放颺……

今天,大秦線的司機通過這一複雜區段時,都能夠精確掌握排風、充風、速度三者的最佳操控時機。而這,都得益於景生啟創造的“生啟治坡法”。

653公里的大秦線僅大同到茶塢的300多公里線路上就有近1公里的海拔落差,並有52座隧道、540座橋樑,橋隧相連、地形複雜。2006年,大秦線開始大規模開行2萬噸重載列車。列車越長,衝擊力越大。開行2萬噸列車,解決縱向衝動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景生啟作為最先掌握2萬噸操縱技術的優秀司機之一,成為總結2萬噸操縱法的擔綱人。

重載列車的駕駛心訣全在一把閘上。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在外行看來,景生啟的操縱並沒有什麼特別。他輕握手柄的拇指和食指不時推拉一下,長大列車就能平穩前行。但在行家眼中,那隻手柄上的一毫米偏差,在列車上的體現可是天壤之別,看似簡單自然的一招一式卻處處透露出幾十年的功底。熟悉景生啟的人更清楚,這種精益化的操縱是一種“人機合一”的境界,是他對車、路精準掌控的結果。

要把自己的操縱技術變為可推廣、可複製的操縱法,景生啟感到無從下手。之所以被稱為心訣,是因為車況、路況、天氣、載重等變量因素太多,操縱難度大。一些人說,在大秦線上駕駛2萬噸列車就如同中國烹飪,大師的秘訣並不在於看得見的流程,而在於隨變而變的掌控。從“輸入”到“輸出”,景生啟開始了新的奮鬥。

為了將個性化的操縱技法轉化為模塊化的操縱方法,景生啟給自己編制了時間表,每趟出乘前設計一套操縱預案,運行中試驗一種操縱手法,退勤後再對照運行曲線,在腦海中“覆盤”每一步操縱得失。他根據自己的操縱心得,計算出2萬噸列車在長大下坡道運行的下滑力,並結合不同車底及溫度、溼度等誘因,制定針對性操縱方法,減少了列車縱向衝動,達到“杯滿不溢”的效果。經過近半年的努力,針對大秦線16個起伏坡道的“操縱模塊”成功出爐,2萬噸列車中部機車渡板變形等多個難題迎刃而解,景生啟首創的“分步循環制動法”被命名為“生啟治坡法”,填補了我國重載列車操縱技術空白。

鐵路男兒更要擔當

如果問景生啟,25年的重載歲月哪個時刻最難忘,他一定會告訴你是2014年的4月2日。那一天,他駕駛著3萬噸重載試驗列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重載技術自主創新的成果。

操縱3萬噸重載組合列車,最大的難點是準確掌握頭、中、尾4臺機車的相對距離和所處坡道位置,保證多臺機車牽引、制動的同步性,否則,極易發生牽引時前拉後拽、制動時前堵後擁等危險狀況。

這樣的重任並非任何一位重載司機所能擔當,這樣的肩負也意味著景生啟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正式試驗前的40多天裡,受命進入試驗組的景生啟完全處於忘我的狀態。在3萬噸列車的靜、動態試驗中,他白天和操縱團隊上車試驗,夜晚就在試驗組裡梳理試驗數據,將每趟車的操縱實況密密麻麻地記在5個大本子上。每個細節,他都要反覆推演上百次,修改、試驗,再修改、再試驗,不斷優化操縱方案。由他主導的“3萬噸列車操縱法”,為確保3萬噸列車成功試驗開行提供了操縱技術依據。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景生啟:駕駛2.6公里長的火車,人機合一精準到米!

那段日子,他的妻子為照顧老人和孩子,辭去穩定的工作,一門心思地支持他。為了不讓老人擔心,他沒有告訴老母親自己在忙什麼。直到母親看見他駕駛著3萬噸列車出現在電視上,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從事著一項偉大的試驗。

3萬噸重載試驗的圓滿成功,帶給景生啟的不僅是榮譽和成就,而且是一種“獻身重載事業就是獻身中國夢”的精神昇華,讓他對重載司機的責任與擔當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說:“3萬噸重載試驗是立足於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技術創新和技術儲備。大秦人從來就以國家需要為使命,我們不僅要把重載技術一代代傳承下去,而且要把重載精神發揚光大。”

培養更多優秀的重載司機成為景生啟新的奮鬥方向。

2018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六線六區域”實施“貨運增量”行動,大秦線作為增量重點,今年要完成4.5億噸任務。太原局集團公司實施了提高2萬噸列車開行比重、提升列車達速率等一系列提效舉措,使大秦線重載列車平均追蹤間隔由14分鐘壓縮至12分鐘。景生啟說:“這樣的車流密度,一列不暢就會影響全線的運輸效率,必須讓更多的司機都能具備‘貼線’運行的能力。”

“貼線”運行是指司機根據信號指示,達到實際運行速度與線路限制速度高度吻合的最佳狀態,目前只有景生啟等少數幾名司機能做到。在他的倡導下,湖東機務段組建優秀司機培帶團隊,把過去的“1+1”培帶模式拓展為“N+N”培帶模式,以“滾雪球”的方式促進2萬噸列車司機技能的整體提升,為大秦線提質增效提供了操縱技術支撐。

心有所念,終有迴響。踏上新時代新徵程的景生啟更加豪情滿懷:“既然選擇了重載事業,我就要用一生來擔當。”


文字:樊康屹 趙 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