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中德國是否有機會勝利?

不要菜


《祖國》這部懸疑科幻小說裡,德國獲得了二戰的勝利。而且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聯盟,與美國展開了長期冷戰。

小說中德軍獲勝的原因放到現實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即設法南北夾擊,奪取蘇聯賴以生存的油田,在美國參戰前迫使蘇聯退出戰爭。

接著頂住盟軍對歐洲的登陸,實現事實上的停戰。

小說中的1942年,德軍在高加索戰役裡獲勝,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向南繼續進攻,與北非的隆美爾軍團在中東會師,將蘇聯的絕大部分石油供應切斷,失去歐洲地區和能源供應的蘇聯不得不退往西伯利亞,失去了大國的地位。

隨後的1944年,全殲諾曼底登陸的盟軍,德國歐洲霸主的地位得以穩固。和美國幾乎同時研製出原子彈,雙方進入對峙階段。

(小說中德國獲勝後的版圖,下圖為阿拉道234噴氣式轟炸機)


從技術上來說,儘管德國勝利的可能性存在,但美國的參戰始終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鑑於美國當時巨大的工業生產潛力,不能儘快結束對蘇作戰的話,兩線作戰的德國無論如何都會失敗。

要取勝只能參照以下條件:

  1. 在1943年以前,儘早擊敗或迫使蘇聯退出戰爭。

  2. 二戰開始便及早總動員,進入總體戰,提高國內生產力。

  3. 改變民族政策,部分放棄對佔領區的歧視。

  4. 放棄和日本同盟,儘可能延遲美國參戰時間。

  5. 守住歐洲海岸線,防止美國等盟軍登陸。


其實參照歷史,我們會知道第三帝國很難做到以上幾點。因為它自誕生起就帶有太深的民族烙印和擴張基因。

也正是帝國熱衷於擴張侵略,忘記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導致陷入孤立,最終失敗。


文史小茶館


德國勝利的機會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的,從戰爭一開始就決定了德軍的命運,因為即便德軍拿下英國,全殲英法主力,也繞不過蘇聯的坎。還有,即便德軍搞定了歐洲,也無法面對美軍的干預。僅僅是在1944年的作戰中,白俄羅斯戰役幾乎摧毀了中央集團軍群,而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則第二次全殲了第六集團軍並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戰爭,這兩次戰役殲滅的德軍總數就達到了三十七個師另三個旅。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德軍超過五十個師的損失過半。

德軍在東線的損失總數佔了德軍總損失的大部分,而且考慮到在蘇軍兵鋒所向,德國的各個僕從國相繼退出戰爭或調轉槍口,暗中與德國勾結的瑞典和土耳其也或恢復嚴守中立或投向了盟國一方,東歐和東南歐的解放基本是紅軍完成的。總的來看,東線戰場以殘酷而宏大載入了戰爭史,蘇聯紅軍以巨大的犧牲徹底抹掉了法西斯德軍的主力,是消滅法西斯的主要力量。畢竟蘇聯是個繞不過的坎,蘇軍的及其被動的局面上都讓德軍吃苦頭,那麼狀態極佳的蘇軍絕對是德軍的噩夢。

二戰中的大咖依然是美蘇,只要美蘇介入,日德都要完蛋,因為美蘇的工業潛力和戰爭潛力遠超德軍和日軍,可以說即便整個歐洲都被德軍佔領,結局也是一樣的,只是二戰的時間會被拉長,可能延長數年,美軍收拾完日軍和蘇軍匯合,德軍遲早要敗。


深空電報


二戰德國不僅有勝利的機會,而且贏面很大。希特勒有很多次扭轉勝利天平的機會。

首先希特勒和斯大林有密約,剛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商議如何瓜分世界,但因為中亞歸屬問題一直沒有談攏,假如希特勒先穩定蘇聯,拉蘇聯入夥,軸心國變德、蘇、日、意,想必二戰結果不用說,瓜分完世界再對蘇聯下手也不晚。

其次,暫緩對蘇聯下手。很多人說,蘇聯有大雷雨計劃,早就想對德國下手了!希特勒不過搶先了一步。這個問題我們從蘇聯的角度來想一下,德國一個多月完成了一戰幾年完成不了的事情,戰力之兇猛,令人膽寒,一戰俄國被德國兩線作戰都揍的垮了政府、割讓了土地,這事情斯大林可是歷歷在目,雖然蘇聯已經不是當年的俄國,但是希特勒也遠兇於一戰時期的威廉二世啊!當年抗德的兄弟們現在都已經被揍趴下了,你還敢單幹?況且德國小弟可在東邊磨刀霍霍,斯大林這個時間可不知道日本會南下還是北上,一招不慎就兩線作戰坐等亡國啊!蘇德戰爭初間,蘇聯損失四百餘萬人,這作為蘇聯入侵德國的鐵證,不過這也看出來蘇德部隊實力的差距,就算面對面拉開陣勢幹,蘇聯勝率有幾成?

好了,就算蘇德開戰,德國勝率也是遠高於蘇聯的。德國部隊全面進攻後,勢如破竹,但是深入蘇聯腹地後,補給跟不上,外加蘇聯焦土政策,德國有兵無糧,有槍無彈,有坦克無石油。此刻假如德國不急躁支取首都,而是集中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然後在佔領區迅速修建道路、鋪設鐵軌打持久戰,利用機械化部隊運動戰在野外無敵的優勢,一次集中全部坦克吃掉你二十幾萬人,即使你動員能力再強,外部戰爭一次次失敗也會動搖你的根本,況且此時斯大林失去了石油供給,城市汽車成為廢鐵,坦克生產出來也不能用,美國給你輸血能滿足全國的工業加軍事需要麼?到時候被石油困擾的就是你蘇聯了。

要知道,蘇德戰爭斯大林一直在求饒,假如希特勒同意,蘇聯可能被瓜分成為一個面積和新疆相當的國家,德國的贏面可不是一般的大。



你的歌聲裡486


當然有機會了。

首先第一個機會,是在德軍利用閃電戰擊敗英法聯軍,開始實施旨在登陸英國,攻佔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一旦得逞,德國人就基本上在西線方向沒有了重大威脅。

而英國由於在西線戰場上被德國人打得一敗塗地,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儘管本土有完整的工廠,但是畢竟產量有限,幾天半個月彌補不了巨大的物資缺口,彼時,英國佬的老表因為孤立主義對英國人的援助持觀望態度,輸血無望。

當時英國本土的軍事基地由於直接遭受德國人的無休止地轟炸,部隊,尤其是空中力量損失慘重,在前期幾乎喪失了制空權,按照海獅計劃,一旦德國空軍拿到制空權,能夠為海運部隊在海路上提供掩護,那英倫三島也要納入第三帝國的版圖中。

第二個是,隆美爾的非洲之戰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的北非戰場,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成名之戰,其在北非一路凱歌,離蘇伊士運河很近了,倘若他能夠擊敗蒙哥馬利,控制住蘇伊士運河這一世界黃金水道,那將掐斷來自東亞,南亞的英聯邦國家對英國本土的物資供應,那英國人就得死得更慘。相反,德國人則會受益匪淺,不僅會靠收路費賺錢,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加快捷方便地和盟友日本進行溝通,交流,甚至是建立穩固的貨物貿易線路,這對缺乏戰略物資儲備的德國人是個重大利好。

第三個是,對蘇作戰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的對蘇作戰前期是一路凱歌,一口氣從波蘭,打到莫斯科郊外,相應地蘇聯紅軍也是被打得潰不成軍,甚至是創造了一次性成建制地被俘60萬人的戰爭記錄,但是蘇聯畢竟地大物博,儘管流了很多血,但是仍然能夠對德國人構成威脅,於是就有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保衛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等等,總得來說,從莫斯科沒有被最終攻克的結果就註定了對蘇作戰的失敗,作為這種集權專制型國家,一旦莫斯科被攻破,那斯大林的威信將蕩然無存,對蘇聯人來說,能夠支撐他們內心世界的柱子倒塌,蘇聯除了外患,將會出現大量的內亂,屆時,德國人進軍將更加容易。


兵說


一場大戰的勝利最終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意志與在此基礎上的持久力,之所以在戰爭中會投降就是自己的戰爭意志已被完全徹底的擊垮了。二戰時德軍在戰爭初期進展順利,主要原因就是諸如波蘭,法國他們的主流抵抗意志太差,最終都選擇了投降以便可以使得部分統治者能夠生存下去。

德國非常清楚戰爭的訣竅那就是要快,這也就有了閃擊戰。對於小國或抵抗意志薄弱的大國,閃擊戰是非常管用的。通過閃擊戰完全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將對手打懵直至擊敗投降,但是對於擁有超強抵抗意志的大國,閃擊戰也只能是一份耀眼的戰績,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敵人屈服。

希特勒當年對於英國採取的戰略就是以戰促降,採取收服法國的模式,然後開始集中力量進攻蘇聯。關鍵時刻希特勒遇到了難纏的丘吉爾,無論怎麼威逼利誘就是死活不投降,這也導致了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兩線作戰歷來都是兵家大忌,這也符合當時德國不可一世的秉性。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德國想要在二戰中勝出是絕無可能的,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剛開始德國軍隊牙尖嘴利可以快速的奪取勝利,但是一到戰爭的堅持階段就立馬頹勢顯現,再到戰爭後期就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如果說德國要想贏得二戰,那麼它的兵力應該再增加五倍以上,裝備同樣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以這樣的實力起碼可以對整個歐亞大陸來一次大規模的覆蓋性打擊。

不過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是德國國力所無法承受的,因此德國也就沒有在二戰中取得勝利的可能。也許不少人會通過理論計算如果當時納粹德國如何如何就可以獲取勝利,但是請理論計算著認清一點,在精確的理論計算也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戰,這是侵略戰爭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也反反覆覆不斷的在出現。


異域邊緣


這個勝算的話,你要看下這個勝利的標準是啥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戰場,他是有不同的勝利標準的。

如果說德國距離二戰勝利最近的時候,那就是1940年,這會兒德國距離勝利其實就差丘吉爾的一個點頭了,丘吉爾只要點頭,戰爭立馬結束,德國大獲全勝。我們看,二戰時1939年爆發的,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拿下了波蘭,然後德國進攻挪威丹麥,在隨後的,德國進攻法國,花了一個月時間拿下。

這會兒的德國,手裡攥著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奧地利、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法國,這都是他拿下的地盤。這會兒希特勒其實已經是大賺特賺了,這就好比一個賭場,希特勒已經賺了一大筆錢了,他迫切地希望結束戰爭,帶著錢離開這個賭桌,見好就收。

德國拿下法國之後,一個勁的向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英國和自己停戰,並且結盟,讓英國人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如果這個時候,英國如果同意,戰爭結束了,德國就贏了,而且希特勒還拉來英國這樣一個重量級盟友。但是,英國人怎麼可能和談,英國是寧可把自己打殘了,也不能讓德國得逞。

這會兒希特勒是勝利在望,英國點頭就結束,就贏了,丘吉爾不同意,氣的希特勒破口大罵。

其實,我們從當時的環境看,希特勒和英國求和其實是非常有誠意的,他想要的就是結束戰爭,避免繼續打下去,兩敗俱傷,畢竟他那海軍也打不過去。

而希特勒進攻蘇聯,這個原因其實很多,這個和英國其實也有關係。英國和德國打的死去活來的時候,德國面對蘇聯那邊非常空虛,英國人非常希望蘇聯能在背後捅德國一刀,斯大林那會兒要是有這個實力,不捅一刀都對不起列祖列宗。德國人後來也反應過來了,你英國這麼強硬,不就是背後有個蘇聯麼,幹掉他不就完事了,回頭就開始組織進攻蘇聯。

而進攻蘇聯不同於進攻法國波蘭比利時,對蘇聯的作戰,要更加的速戰速決,絕對不能拖沓。進攻蘇聯,德國其實只有一個勝算的地點,不是斯大林格勒,不是庫爾斯克,而是莫斯科。德國如果能夠拿下莫斯科,基本就是贏了,蘇聯也無法再組織有效的反擊了。

對於進攻蘇聯,德國也是有著一個非常詳細的部署和打算。我們先看德國人為何要發動閃電戰,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德國無法支撐長期的作戰。德國人打算的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蘇聯就沒機會了。否則,蘇聯會組織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有條不紊的和德國人打。

我們看下拿下莫斯科意味著啥,這個地方戰略意義重大,他就是蘇聯的心臟,鐵路第一樞紐,莫斯科要是陷落了,他蘇聯運兵都沒法運了,就這一點就能給蘇聯掐死。但是,很遺憾,德國人沒能拿下莫斯科,而沒能拿下莫斯科,蘇聯後方已經完完全全準備好了,德國再無機會。

1941年年底,是個非常關鍵的節點,德國拿下莫斯科,蘇聯沒機會了,蘇聯守住莫斯科,德國也沒啥機會了。

整個二戰,德國其實就這兩個勝利的機會,一個是英國同意談和,一個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很遺憾,這兩個機會,德國全沒得到,一個是英國不給面子,一個是蘇聯的強硬。


軍武文齋


當然有機會,而且完全可以避免!莫斯科是全球冬天最冷的城市之一,並不只有希特勒德國倒在莫斯科的冬季裡。據統計,德國軍隊在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因為缺乏足夠的冷凍潤滑油導致槍械炮彈炸膛,這是導致德軍莫斯科戰役失敗的主因!

德國曾經做了一個作戰計劃,兵分三路進攻蘇聯!但是因為希特勒太想要烏克蘭了,於是他便下令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部隊攻伐烏克蘭,而等到烏克蘭戰役結束的時候,已經是1941年11月底了,這時候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才等到了他們的進攻部隊,而等他們攻進莫斯科的時候莫斯科已經進入了隆冬,而後才發生了槍炮炸膛,軍隊無法作戰的問題。

因此,我們如果做了假設,當年德軍以中央集團軍為首,在秋季便進攻莫斯科。然後在取得莫斯科以後再回師南下收拾被包圍的蘇聯西安軍團,因為烏克蘭的冬天不會殺死人!這樣德國便可以在1941年冬天到來前奪取蘇聯歐洲地區的領土,而把蘇聯趕到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冬季的西伯利亞絕對是幾千萬缺衣少食的蘇聯人的噩夢。


優己


不會有機會。從純軍事戰略角度上看,德國前期取得大規模勝利和蘇聯準備失當有關係,而當蘇聯在莫斯科會戰後各方面準備妥當之後,德國就一敗塗地了,這個是絕對的國家實力造成的。

戰爭再多打一年,蘇聯接近現代主戰坦克的IS3坦克都要投入軍隊了,這種坦克是德國無法擊敗的。


正如蘇聯軍事專家所說,蘇聯的陸軍機械化程度要高於德軍,二戰蘇聯建造的汽車和坦克裝甲車輛10倍於德國,如果說泥濘的道路和寒冷的天氣阻礙了德軍的進攻,那麼他們也同樣阻礙了蘇軍前期的防禦和後期的大縱深反擊,那些責怪與自然條件的說辭都是藉口。

蘇聯在大戰前期奉行從30年代開始研究的深遠進攻戰役學,前線集團軍都是按照進攻配置的,蘇聯90%的作戰物資和倉儲都集中在邊境地區,只有兩處重要部分集結了少量的戰略物資,分別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在大戰前期,蘇聯進攻配置的部隊在德國突然襲擊之下被迫撤退,可是我們都知道,任何大範圍的撤退最終都會演變為潰散。蘇聯的鐵路運輸交通系統,在1941年之後首先轉入的是戰略物資和倉儲的後送工作,其次是主要進行西部工業區的工廠整體後送搬遷工作。這樣,對戰略集群部隊的後送工作成為次要工作,在交通本來就不便利的蘇聯,前線部隊在大規模撤退演變為潰散後,又缺乏有效的後送支援,導致大部分被包圍殲滅,或者投降,而倉儲物資的迅速後送,又使得大戰一開始的蘇聯西部邊境沒有物資可用,部隊被包圍後迅速陷入絕境,被迫放棄抵抗,造成了一開始的混亂。

整個二戰後期的蘇德戰場,可以被簡單的看作是一次賽車大賽,蘇軍機械化集群唱著軍歌,開著坦克,速度竟然比德軍撤退的速度還快,這樣德軍根本無法在被突破後迅速形成新的防線,大量部隊在蘇軍包圍了柏林的時候,竟然還在蘇軍背後組織撤退,成為了戰爭史上的奇特景觀。


而從莫斯科戰役開始,蘇聯後送到後方的工業開始爆發產能,根據蘇聯工業部門統計,1943年,蘇聯坦克年產量達到了近3萬輛,鋼鐵產能達到了近千萬噸,兩項數據都位居當時的世界首位,再者,蘇聯在迅速調整戰略理論後,開啟了大縱深戰役學時代,蘇聯陸軍快速集群,開始在戰術的點突破上大規模投入機械化部隊,進入德軍的全縱深開展作戰,推進速度為每日50-60公里,比德軍退散的速度還快,截止柏林戰役期間,蘇軍前鋒已經抵達柏林,而德軍還有35個師在蘇軍背後進行撤退,這說明進攻部隊已經跑在了撤退部隊的前面,這是多麼可怕的推進效率。這就是大縱深戰役學,根本不需要在一條戰線上持續作戰,只需要在一個突破口投入大量坦克裝甲車輛組成的快速集群,就能一直在德軍疲弱的後方不斷向前推進,德軍只能撤退。

圖為蘇聯IS2重型坦克,這樣的坦克有一門120毫米火炮,比德國著名的虎式坦克的88毫米坦克炮還要大,這樣的坦克對德軍而言是難以對付的,而裝備IS2坦克的蘇軍,是第一批打進柏林市區的蘇軍。


從整個軍事戰略角度來看,德國沒有勝算,正如日本襲擊珍珠港後註定失敗一樣,德國發動的巴巴羅薩計劃,也只能註定失敗。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如果希特勒能像俾斯麥那樣,有“桓文之節制”,那德國就有勝算。

什麼叫“桓文之節制”?

就是慾望有限。

自己的慾望有限,慾望就不會發展為無底洞而將自己吞沒。別人也不會對你過分提防。

比如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俾斯麥擔任鐵血宰相,他領導普魯士打了三次王朝戰爭,都沒有完全將敵對方置於死地。

如,第一次,普奧聯合,攻打丹麥。以當時兩國聯軍的實力,是完全可以吞併丹麥的,但是俾斯麥沒有吞併丹麥,只是從拿裡要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個州。

第二次,普奧戰爭,威廉一世都堅持要擴大戰爭,奪取更多的奧地利領土,但是俾斯麥堅持點到為止,不再擴大戰爭,而普魯士留下了一個兄弟,也是盟友。

第三次,普法戰爭,普魯士但是已經攻佔巴黎了,這之後只有二戰閃電戰時,德軍才第二次實現攻佔巴黎,但是俾斯麥並沒有佔領法國,設立維希法國政權,而只是索要了洛林、阿爾薩斯地區,同時讓法國配置軍費。

這一切都是俾斯麥讓英國和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慾望是有限的。

納粹德國就沒有這樣的節制。

首先,迫害猶太人,在國內搞種族主義。

其次,吞併奧地利。

再次,吞併蘇臺德,進而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閃擊波蘭,與蘇聯一同瓜分波蘭,這是波蘭被第五次瓜分。

第五,閃擊法國,戰爭擴大,但是還沒有到覆水難收的地步。

如果在閃擊法國後,希特勒能像俾斯麥那樣收手,不要再“迫害”周圍國家,二戰有可能就此開始進入尾聲,法國和德國都退出戰爭,法國割讓洛林、阿爾薩斯,跟普法戰爭後一樣。

但是並沒有,希特勒作為當權者,已經自我膨脹了,不知道被侵略的國家和民族是怎樣試圖推翻德國人的殘酷統治。

在閃擊法國之後,希特勒佔領了東南歐、北歐等國,之後入侵蘇聯,最後向美國宣戰,這時候已經不可能勝利了。


HK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重創美國海軍,美軍死傷數千人,無數的戰艦被炸燬擊沉。


希特勒得知消息後,按耐不住心中的情緒,半夜衝出地堡仰望天空,破口大罵:這頭沒吃飽的笨牛!笨牛!愚蠢的笨牛!

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能力征服歐洲,征服蘇聯,進而大軍經蘇聯南下進入中東地區,隨後大軍揮師印度。

希特勒參加過一戰,對於美國的實力瞭解的很深刻,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遠超德國蘇聯,所以德國一直不敢招惹美國。

如果僅僅是蘇聯這一個敵人呢?德軍是有希望的,德軍的失敗在於沒有貫徹執行閃電戰。

德軍的時間被耽誤了兩次。第一次,意大利入侵希臘,戰事不利,德國只好派兵支援盟友,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浪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第二次,入侵蘇聯開始後,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進展順利,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卻被蘇軍阻擋在基輔,為了前面進軍,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裝甲軍南下向西支援基輔會戰的德軍。



基輔會戰以德軍消滅了蘇軍60多萬人告終,但是德軍再次浪費了時間,當德軍準備好進攻莫斯科時,已經到了寒冬臘月,而德軍沒有足夠的冬裝。另外,西伯利亞的蘇軍也趕到了莫斯科城下。

如果沒有這兩次,德軍很可能取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