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导读:打开一个关于时光的窗口,《孤山路31号》用影像展开了一场西泠寻宝之旅,也在丰富的传统对视中读解蕴藏其中的文化宝藏。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西湖三绝早已家喻户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就坐落在西子湖畔孤山南麓下,经由百余年的延绵传承,融诗、书、画、印至臻造诣于一体。随处可见的摩崖题刻,穿透时间向人们默默诉说。

不久前,《孤山路31号》的主海报征集结果正式公布;同时发布的,还有节目“一起到孤山寻宝吧”的slogan。留下的悬念引人期待,这部“特别”的纪录片究竟会如何讲好它的故事?

据悉,《孤山路31号》将于11月中旬登陆浙江卫视,总导演许继锋带着主创团队打开《西泠印社》神秘的库房,以及蕴藏在宝物后面的传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与总导演一同进入《西泠印社》库房的还有《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核心主创团队,题材之独特、班底之优渥,也让这部作品在神秘面纱揭晓之前更令人充满好奇。

彻夜追月,只为几秒钟的镜头

7月27日,对于《孤山路31号》摄制组来说,一定是个不眠之夜。当天后半夜,将上演本世纪持续时间最久的月全食奇观。摄制组在西泠印社的保安室里早早就整理好所有设备,肩扛手提着,摸黑登上西泠印社的最高点。

《孤山路31号》摄制组在西泠印社已经守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特殊天气下的西泠印社(比如台风与暴雨天气),这次的月全食,也是不可错过的景观。为此,他们提前两天就根据天文App测试了月亮的运行轨迹,定好了延时拍摄的机位。总共是6个机位,分别是城隍阁、北山街、雷峰塔,以及西泠印社孤山上的提襟馆、华严经塔和石牌坊三处。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月全食开始后,城隍阁、北山街和雷峰塔几个点的拍摄还算顺利,但是西泠印社这边的3个小伙子有点“抓狂”了。因为,月亮的位置比头天夜里来踩点时看到的明显要“高、远”许多,加之西泠印社植物郁郁葱葱,拍摄环境不如其他几个点那么开阔,月亮的轨迹也不像预想那般,很难将西泠印社内的景物和月亮同框拍入。于是,他们不停地寻找拍摄点、拍摄角度,尝试各种打光模式,可月亮的移动速度相当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不错的位置,没几分钟就出框了。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最终,在摄制组的努力下,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月亮分成清晰的两部分,明晃晃的亮白与阴影处的暗红。每隔两个小时就出来“巡山”的保安大哥一看到这情景也很是兴奋,连忙跟着摄制组一起,挑了个好地方拍月亮。组员们笑称,可能这天晚上全孤山的蚊子都被他们承包了。

这样彻夜辛苦,最终呈现在纪录片里,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镜头。而这,却是《孤山路31号》的拍摄常态。

摄制组不久前公布的三张主海报,以“探秘”系列海报的设计作为基本框架,并巧妙结合了其他系列中“印石”与“四季”的元素,海报中醒目的标题“一起去孤山寻宝吧”,作为《孤山路31号》的标语口号,也是制作组对于观众最主要的一条倡议。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首张海报是郁郁葱葱的孤山之景。透过“寻宝”的放大镜,便可看到——像草木一样生机勃勃列于山间的,还有那些一笔一划雕刻出的碑文印记。第二张海报的视角逐渐缩小,来到一面月亮门前。门外是斑驳的树影和盛开的红花,门内则是放大镜下古人迈开脚步的背影,仿佛在默默提示观者,跟上他的脚步,开启一段跨越时光的文化之旅。第三张海报,着眼于整部纪录片的主角——文字。这张海报的主体在于甲骨文与青铜器上铭文的搭配,印字虽小,带来的历史景观却丰富庞大。

对视传统,景观背后有何寓意

今年,“西泠印社”系列的首部作品《孤山31号》即将亮相观众面前。共有三集,分别是“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

《孤山路31号》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自然元素的切入点之后融入“人文纪录片”的叙事要素。第一集《湖山记》中,从西泠桥到白堤,这些湖山之景代表的是一线江南文脉,纪录片便由此开始讲述西泠印社的结社过程,引出“三面湖山一面城”的中国文化传承;第二集《草木记》则聚焦放鹤亭到四照阁之间小小的隐逸天地,并在叙事中渗透出“梅妻鹤子”的中国文人底气;最后一集《石头记》则从巍峨的孤山讲到桌上的印石,从山河冲刷到金石镌刻所寓意的,也是“西泠印社”百年的经历与流变。

据介绍,这部即将播出的《孤山路31号》与《西泠印社》系列的其他作品,都志在打破人文纪录片与自然纪录片之间的边界。

孤山寻宝、彻夜追月,与传统对视的《孤山路31号》有何特别之处?

孤山以前广为人知的是“梅妻鹤子”,这只鹤,来过了又离去了。现在在西泠印社悠闲徜徉的,是鸳鸯,是麻雀,是更多野鸟。一只鸟眼里看到的西泠印社,是怎么样的风景?一条锦鲤经历的百年生涯,又在孤山留下怎样的痕迹?“我们现在看西泠印社的主人是人,但换个角度想,这里也是鸟的家园。虽然仙鹤已经不在,但是枝头的麻雀,依然也是这里的主人。”许继锋说。一只鸟,抑或是一片苔藓一块石头,在许继锋看来,这是西泠印社真正的主人。一百年没有变,一千年也没有变。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打开一个关于时光的窗口,《孤山路31号》用影像展开了一场西泠寻宝之旅,也在丰富的传统对视中读解蕴藏其中的文化宝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那在众多以传统文化为外壳的作品之中,怎样才是尊重历史并推陈出新?《西泠印社》系列的答案,是古今交叠的叙事,与积极拥抱时代的媒体矩阵。

《西泠印社》系列的故事围绕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展开。草书花鸟,是文化孕育之初的见证者,金石文字,则是直通古今的精神媒介。据许继锋介绍,在《孤山路31号》以当下景观见文化风骨的叙事之后,正片《西泠印社》将继续循序渐进的节奏,从西泠大师们的历史故事转向一位90后的“金石人生”。

除了这位90后的故事,8月17日摄制组还巧遇了很多年轻人,那些自称“稻米”的《盗墓笔记》粉丝铺满了整个西泠印社。已经办了13年的“稻米节”,规模不容小觑,这样的场面不仅吸引人,更触动了导演。许继锋希望能用《孤山路31号》这个故事来对照今天更多的青年,让他们了解,孤山是怎样的一个圣地,曾经是谁的圣地?“其实西泠印社当年的创社四君子与早期成员里,很多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为了同一个爱好聚集到了一起,当时的愿望可能很朴素,就是收集天下名石与同好者共享。这部纪录片希望能推开时间与空间的大门,让当下的年轻人可以看一看,相隔100多年前的那群年轻人,是如何一不小心,搞出了一个‘百年爆款’。”

许继锋认为,纪录片需要重建生态,通过吸引年轻人来吸收新的能量。现在很多年轻人来到西泠印社,是因为《盗墓笔记》中吴邪的古董店就在西泠印社旁,不少年轻人甚至会把“泠”念作“冷”。因此,许继锋和他的90后新媒体团队提出了“西泠不冷”的概念,希望西泠文化能够与年轻人的精神气接轨。

《西泠印社》的英文名译为“Seal intime ”。正如许继锋所言,“西泠印社就像一个被时间封存的文化宝藏”。为了让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时代的方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西泠印社》在传播方面做了许多创新。随着作品的播出和预热,制作组将向观众展现他们独特的全裸式创作模式,将社交与内容生产密切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