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藝術電影“摸石頭過河”第三年:不要以影院多而自豪,要少而精

每經記者:畢媛媛 溫夢華 每經編輯:杜毅

《地久天長》《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過春天》《波西米亞狂想曲》《綠皮書》《陽臺上》……時至三四月,隨著一眾文藝片上映,頗有些“文藝片集體過春天”的意味。

但相比數量上的“熱鬧”,文藝電影在票房表現上依舊不理想。貓眼數據顯示,《地久天長》票房4400萬元,《陽臺上》不足400萬元,《過春天》不足1000萬元。在中國內地年度票房已經超過600億元的當下,文藝影片的票房收入難免有點尷尬。

一直以來,文藝影片如何謀求更多的商業價值長久地走下去,始終是其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雖然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不少藝術電影,嘗試用更為商業、接地氣的方式,吸引更多普通觀眾觀看藝術片,但同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4月15日下午,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何與何為——藝術電影論壇”上,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第一副總經理黃群飛、引進《小偷家族》路畫影視CEO蔡公明、北京聚合影聯文化董事長講武生,參與《路邊野餐》《心迷宮》《地球最後的夜晚》等影片的北京合瑞影業總經理田祺,卓然影業董事長張進等行業人士再次探討了藝術電影的宣發邊界。當下的藝術電影,面臨的不止是票房上的拷問,宣發求變,才能求生。

藝術電影放映:不要以影院多而自豪,而要少而精

從最初的成立到如今超3000家影院、3700塊加盟銀幕,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探索藝術電影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3年。

現場,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李捷給出了一組藝術電影的數據:2018年全國藝聯發行藝術電影14部,其中評分8分以上的影片達6部,票房年增量143%,觀影人數翻2倍。受眾方面,25歲購票用戶相較商業電影受眾高8%,2018年藝術電影人均購票次數高達17次。

不可否認,經過全國藝術電影聯盟3年的探索和發展,隨著市場的細分化和觀眾的成熟,藝術電影這塊蛋糕正在逐漸變大。

“全國藝術影片放映聯盟從成立以來,專線放映、聯合放映和舉辦影展等形式共放映了80部影片。目前正在專線上影的電影票房也已經達到了9450萬元。”作為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牽頭單位,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館長孫向輝表示。

不過,探索註定是一個收穫成績和發現問題共存的過程。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藝術電影無論在影片的選擇供給和宣發上依舊存在改進空間。

在身處發行放映第一線的黃群飛看來,很多人認為不管藝術片和商業片,是好電影就行,但其實《三塊廣告牌》《波希米亞狂想曲》並不是典型的藝術片。“在藝術放映聯盟起步的時候,放映這樣的影片,能夠擴大藝術放映聯盟的影響,吸引觀眾,這一步是成功、非常有好處的。不過,今後我們更要把這個過渡到國產小成本的影片,這種真正的藝術片上。”

在藝術影片的供給上,盧米埃影業創始人胡其鳴也有著相同的見解,在他看來,隨著引進更多的優質藝術電影,影院的經營各方面也會越來越好。“就和開餐館一樣,要有多口味的選擇,不光是好萊塢的,還有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電影,這些在觀眾群中非常有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目前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中影院的數量,黃群飛也給出思考和建議。

“我認為現在影院數量太多了,但觀眾數量並沒有那麼大。藝術電影永遠是小眾電影,所以現在影院缺乏忠誠度。我建議全國電影藝術聯盟從今年開始,要篩選那些對藝術影片忠誠度高的影院,留個幾百家就足夠了,不要以影院的多而自豪,而要少而精。”

藝術電影宣發:不能採用跟商業影片一下子鋪開的手段

藝術電影,就字面上看和商業電影迥異。商業電影追求票房,而藝術電影,往往圖個名或是創作者的表達欲。

但相同的是,它們都要想辦法把自己的受眾請進電影院。《復仇者聯盟4》一張海報一支預告片都能上熱搜,藝術電影要走的路則艱辛更多,這也更考驗藝術電影的宣發。

“目前的宣發還比較常規”,黃群飛認為,宣發當下還是作為將觀眾請到影院的紐帶,和商業影片的宣發無大區別,但要注意的是,藝術影片的宣發不能採用跟商業影片類似一下子鋪開的手段。

他舉例美國當下藝術電影宣發的類型:“分為兩種,一是利用口碑和評論慢慢擴大,第二藝術影片的宣發費很少甚至沒有。所以常規的線下宣發不需要,最好綁定一個視頻網站,類似淘票票,因為需要精準的大數據”。

手段是一種類型,檔期的選擇也同樣被宣發方考慮為重要因素。大的檔期如國慶檔、春節檔,鮮少有文藝影片的存在,反而大盤冷淡的三月、四月出現了《地久天長》《陽臺上》等類型影片。

“我個人認為影片發行對檔期多重視都不以為過”,講武生分享了他對藝術影片宣發的觀點。此外,他提醒大家:“觀影情緒也非常重要。”具體來說,觀影情緒往往與時政密不可分,“時政的滲透力度、宣傳廣度,都會給觀影情緒帶來極大的變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兩年積極、正能量、大情懷、現實主義的電影大賣,這和國民情緒有緊密關聯。

去年成功引進日本文藝電影《小偷家族》的路畫影視蔡公明則回到了最現實的問題:如何考慮藝術電影的商業性?投資者不願做賠本的買賣,藝術電影也不是圈地自嗨的產物,宣發的存在本就是更可能的擴大受眾群體,那麼如何“出圈”?

在蔡公明看來,藝術電影不應該一上來就想做到票房成功,“忠誠的粉絲、導演、電影本身和粉絲的情感、感受,都要非常小心地把握,否則觀眾一旦受傷,就很難傳播口碑,而文藝片是口碑電影,就需要這些人來傳遞口碑”。所以在想著“出圈”之前,要務是服務號核心受眾,“出圈不出圈,我覺得就是造化了”。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