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他的名字曾經光芒四射,現在卻已經很少被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卻推崇他為中國的精神宗師。

2500年前,29歲的他從山東的泰山腳下出發,經過河南,穿過安徽,到達湖北,然後匆匆忙忙趕赴荊州。他日夜不停的走了十天十夜,終於站在了他的同鄉面前。他的同鄉就是大名鼎鼎的魯班,他這麼著急的趕來見魯班是為了通過魯班引見楚王,從而阻止楚王攻打宋國。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站在楚王面前的他其貌不揚,衣裳襤褸,他的衣服是黑的,襪子是黑的,皮膚是黑的,甚至名字都是黑的――他的名字叫墨子。之所以千里迢迢的趕來阻止這場戰爭,是因為要實踐他“兼愛、非攻”的政治理念。

楚王被他“兼愛、非攻”的理念辯駁得啞口無言,只好推託說東西已經造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墨子又以帶為城,以牒為械,跟公輸般九攻九距而勝,終於成功阻止這一場大戰。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墨子跟楚王宣揚的“兼愛、非攻”跟孔子提倡的“仁愛”是有所區別的。孔子的仁愛是講禮數等級的愛,而墨子的兼愛是愛天下所有人,顯然比孔子的仁愛要寬廣許多。這可能也跟他的出身有關吧。雖然他的祖上也是貴族,可到了他這裡已經只剩一絲影子,或許這個沒落的貴族身份給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讀很多書。讓他跟一般的農夫區別開來。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阻止楚王攻宋是墨子“非攻”理念的成功實踐。為宋國立下大功的墨子辭別楚王和魯班踏上歸途,在宋國境內遇上大雨,他只好躲到一個門簷下避雨。可誰知,看門人卻把他趕走,連門簷都不讓他站,這就是星夜兼程救下的宋國給他的回報~~他沒有動怒,只是笑了一笑:“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就好比李小璐一介戲子的生活瑣事吸引全網關注,而許許多多有大貢獻大胸懷的人默默無聞,不過他們也不會在乎這些。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冒著磅礴的大雨,墨子繼續上路。

他的孤膽俠義吸引了眾多追隨者,這些追隨者被世人稱為墨家弟子。都是一些赴湯蹈火的俠義之士,司馬遷筆下的“任俠”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曾經有墨家弟子一百多人幫助某君守城,臨頭這某君卻跑了,見守城之事已不可為,墨家弟子一百多人全部自盡而亡,其中包括墨家的“矩子”孟勝。他們用生命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的品德融入中國文化,成為高尚的集體人格,讓人肅然起敬。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墨子和他的弟子們不僅“止楚攻宋”,還成功阻止了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攻打鄭國。他們是活躍在春秋時期的維和部隊,卻不是為了爭名奪利。因為“非攻”的理念讓他們前赴後繼,不愛其軀。從這一點看,墨子的追隨者對墨子提出的理念有著宗教的狂熱。他們有著嚴格的紀律,對矩子完全服從,違反墨家規定的甚至會被處死。這麼激烈的手段確實讓人難以理解,對世人兼愛卻對自己嚴苛。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從墨子“止楚攻宋”我們可以認為墨子的“非攻”理念其實是分為兩個方面:正義的戰爭應該支持,非正義就應該阻止。判斷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就是“兼愛”,為了兼愛天下所進行的戰爭就是正義的,為了掠奪和奴役的戰爭就是非正義的,應該幫助被掠奪的弱者進行抗爭。所以他在去見楚王和魯班之前派了弟子三百去幫助宋國守城。

他的這種思想對中國影響甚深,梁山好漢的鋤強扶弱、替天行道,金庸先生武俠世界裡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追根溯源都可以從“非攻”的理念找到支撐。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雖然墨子反對戰爭,但他有關軍事的著作影響深遠,尤其對防禦戰有著透徹的理解,形成了完整的作戰體系,“墨守成規”就來源於此。

墨家弟子對自己的理念不愛其軀的決絕,對矩子絕對的服從和極強的戰鬥力為他們的極速消亡埋下了種子,在和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對立中敗下陣來。曾經和儒家並稱“顯學”“非儒即墨”只剩儒家一家獨大。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孫中山先生在《三明主義》中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宗師,認為墨子的“兼愛”和耶穌的“博愛”是一樣的。

梁啟超先生在《墨子學案》中把墨子同亞里士多德、培根作對比。

如果以一種顏色來代表諸子百家的話,老子的道家就是那山巔的雲朵白,孔子的儒家就是那廟堂之上高貴的黃色,韓非子的法家從頭到腳都是冷冽的銀色……而墨子自然是黑色了,即是生命的原點又是生命的歸宿,孤獨倔強一往直前,就猶如磅礴大雨下那孤獨的男子。

他和孔子齊名,卻已經很少人提及,孫中山和梁啟超稱他為精神宗師

最後,以梁啟超先生的話作為本篇結尾:

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出息,把祖宗遺下來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裡2000年。今日我們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論理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民族,我們還有面目見祖宗嗎?如何才能一雪此恥?諸君努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