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天然氣發電主要面臨三個挑戰

本報記者 呂紅星

天然氣是一種優質、高效、清潔的低碳能源,可與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低排放能源形成良性互補,是能源供應清潔化的最現實選擇。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我國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環境約束、改善大氣質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對推動節能減排、穩增長惠民生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人類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能源需求與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天然氣發電產業也因其清潔性受到了各國的重視。

當前我國天然氣發電尚未達到規劃目標

中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為天然氣發電設定了發展目標,未來我國天然氣發電產業將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據記者瞭解,中國天然氣主要使用在四個方面:城市燃氣、化工、工業和發電領域。

“發電用氣作為我國天然氣重要利用領域之一,總的來看,受天然氣資源稀缺影響和價格機制的制約,當前我國天然氣發電尚未達到規劃目標,與國外發達國家也有一定的差距,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較大規模。”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90.7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82.8億立方米,供應缺口不斷擴大,天然氣進口量年均增長達107.9億立方米。2018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能源的安全形勢比較嚴峻。

依據國家發改委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天然氣產量1276.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4%;天然氣進口量974.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9%;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224.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3%。預計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達到3300億立方米,2025年增至4500億立方米,2030年增至5500億立方米。

從發電能源結構來看,我國主要發電能源有煤炭、水能、風能、天然氣、核能與太陽能。其中,煤電佔全部發電量的70%,其次是水電、風電、氣電。

美國主要的發電能源有天然氣、煤炭、核能和水能等。長期以來,天然氣都是僅次於煤炭的第二大發電能源。2015年4月,美國天然氣發電量首次超越煤炭。此後,天然氣發電量經歷小幅下降後重回高位,2017年為美國提供了14680億千瓦時的電力,佔全年發電總量的35%。

劉滿平表示,截至2019年7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9.5億千瓦,其中,燃氣裝機8948萬千瓦,佔總裝機容量4.6%,距“十三五”規劃要求的1.1億千瓦仍存在2000萬千瓦的缺口,也遠遠低於美國(35%)與歐盟(18.9%)水平。從天然氣消費結構來看,我國發電用氣量僅佔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5%,發電用氣份額低於美國(35%)和歐盟(23.9%)水平。

天然氣發電面臨一定的困難

中電聯在今年4月24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氣電裝機為8450萬千瓦,較2015年僅增長1850萬千瓦,距離“十三五”規劃目標仍有超過2550萬千瓦的巨大差距。“十三五”已經進入第四年,且氣電目前仍未現“爆發式”增長的跡象,氣電規劃目標“落空”幾乎已成定局。

氣電規劃目標之所以“落空”,與高氣價直接導致氣電競爭力羸弱有很大的關係。中電聯理事長劉振亞在中電聯2019年第一次理事長會議上表示,氣電成本遠高於煤電,僅燃料成本就接近0.5元/千瓦時。這一水平已遠高於各地煤電標杆電價。

據瞭解,《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氣電裝機“2020年達到1.1億千瓦以上”。同樣制定類似“開放式”目標的還有能源領域的兩顆“新星”——風電和光伏發電,二者的規劃裝機目標分別為,到2020年底“達到2.1億千瓦以上”和“達到1.05億千瓦以上”。雖然被寄予厚望,但相比於光伏發電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發展目標、風電正在快速接近“十三五”發展目標,氣電“已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在劉滿平看來,之所以存在上述情況,主要是當前天然氣發電面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

第一,前些年出現的天然氣供應緊張以及對外依存度升高等因素,使得社會上產生了對發展氣電的擔心。

第二,對發展天然氣發電產業重要性認識不足。

第三,缺少合理的定價機制和政策支持機制。現行上網電價結構不合理,定價機制不夠完善,難以充分體現天然氣發電的調峰效益和環境效益價值。而很多地方財政補貼支持政策難以落實,導致部分氣電項目經營難以長期維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