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刘备不去复仇,还有三国归晋吗?

历史名将录


所说刘备复仇,一定是指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几个月后,起兵伐吴,发起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而归,所有八万人马基本殆尽,是蜀汉在荆州关羽集团失利后,又一次遭到重创。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刘备在兵败后退回了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六月,病逝。


有很多人认为刘备太过冲动,冒然发起夷陵之战,导致蜀汉的衰退。

诚然,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因为失败,使蜀汉实力减退,诸葛亮之后的五年里,才使政局稳定下来。但是,夷陵之战,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成败论。

荆州的战略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就是因为荆州魏蜀吴三方军事力量的存在,形成了互相遏制的局面。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阐述的很清楚。


关羽失去荆州的存在,意味着蜀汉涿鹿中原没有根据地,意味着关闭了出川的大门。所以刘备起兵伐吴,应该有他自己打算。

夷陵之战尽管刘备失败,进而病逝,给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刘禅继位后,依然执政四十余年,并且政治稳定,还支持了诸葛亮,姜维数次的北伐。可是在曹魏政权到晋朝已经换了多个皇帝,东吴的孙皓可是荒淫无度滥杀成性。

至于三国归晋,这是历史的必然,与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没有太多的关系。夷陵之战应该说是刘备想再图大业,没有成功而已。


刘备公元223年去世,已经六十三岁了,蜀汉灭亡是公元263年。即使刘备不发起夷陵之战复仇,他也是要去世的。所以,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刘备不失是一位历史上的英雄,却也挡不住历史的潮流。


路遥lgy


刘备夷陵之战损兵折将,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号称70万大军葬身于熊熊大火之中,这场面不亚于赤壁之战中曹操那百万大军被周瑜所烧的场面。

夷陵之战把刘备存的老家底,几乎烧的损失殆尽,并且还伤了几员大将。连自己的小命都搭了进去。

刘备一生以忍为主,辗转寄生于各个大佬之间,在吕布手下打过杂,袁绍他家抱过砖,曹操脚边给提过鞋。过着惨无天日,被人呼来喝去寄生虫的日子,他每日的工作恐怕只是给这些大佬们打打洗脚水,扇扇扇子。提提夜壶,端端茶水的下贱工作。

虽然身边有关羽张飞的存在,却缺

乏一个能帮他出谋划策的,智慧之人。

诸葛亮的出现,才使他摆脱了这种给人打工的尴尬局面。诸葛亮出山,三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使曹操元气大伤,

并且帮助刘备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益州荆州以及西川这些大都市。都入了刘备囊中,广大的城市有利于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壮大国力。

刘备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他招贤纳士,广交土族,并且礼贤下士,非常的没有架子,。

这样刘备身边出现了以武将,关羽张飞,赵云之外还有黄忠,魏延,马超等一班猛将,文臣之中除了诸葛亮还有法正庞统为代表的一班文臣。

这时刘备已经羽翼丰满,粮草丰足,有了帝王的基础。公元221年,已经61岁的刘备,成为汉中王,又称蜀或蜀汉。开创了一代霸业。那时的刘备可谓是风光无限,像个大佬的样子了。

其时关羽镇守荆州,然而关羽一向傲慢,在不经过刘备和诸葛亮的同意后,私自出兵,进攻襄樊。

开始时虽然水淹七军,杀了庞德,小胜。然而却给吴国造成了可乘之机,后方防守空虚。致使吕蒙偷袭成功,攻占了荆州。造成了关羽前后受敌,最后败走麦城,终至被吴所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那是泪血衣襟,嚎啕大哭,发誓为关羽报仇。一时,竟起全国70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东吴。

那吴主孙权,一时着了慌,惧怕刘备的声势,与刘备提出讲和。

但刘备作为关羽的大哥,蜀国的大佬,怎么能够允许自己的弟弟被别人杀了,而自己却无动于衷不报仇呢,毅然决然回绝了孙权的请求。

而孙权这时没办法,只有硬起头皮反抗。当时都督吕蒙已亡,无将可守啊,有人举荐了书生陆逊,孙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陆逊做了都督。

那陆逊到的夷陵,以守为攻,只守不战,来抗拒刘备。打旷日持久战,拖垮刘备。刘备远来耐不了南方的炎热,将大营扎于树林阴凉之地,这就给陆逊提供了火攻的良好基础。

刘备因火攻而成名,但也因为火毁于夷陵,这也就是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陆逊火烧刘备800里连营,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又悔又恨又气。关羽的大仇未报,而自己带去的70万大军所剩无几,心中愤怒啊,一时间缓不过来气,竟撒手归西了。

夷陵大败,导致了蜀国国力下降,虽然后来经诸葛亮百般努力,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壮大,其间诸葛亮曾经七出祁山,更伤国力,使蜀国走向了加速灭亡的道路。

假若刘备不去复仇,而是继读发展国力,加强农业生产,强兵黜武。那么蜀国国力增强,极有可能成为三国里面最强的一国。

可惜刘备等不到那时候了,因为夷陵大战之时,刘备已经61岁了,那时60多岁就属于高龄了,刘备的寿命也坚持不了多久,

如果长久坚守 蜀国不去给关羽报仇的话,那么,刘备死后蜀国由诸葛亮和刘禅掌控的话。

此时诸葛亮当家作主,可以南和东吴,要回荆州,以荆州为依托,北伐攻击曹魏,诸葛亮七出祁山,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粮草因山路崎岖无法按时到达。都知道军事行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果以荆州为出发点,那么就没有山路崎岖这一说了,就可以及时的把粮草运送到荆州,这样就为诸葛亮攻打曹魏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时北方曹操已亡。曹氏与司马氏斗的正欢,正在争权夺利,这样诸葛亮可以趁虚而入,拿下北魏。那时候,蜀国独大。

趁势南下夺取东吴,天下可定也。到那时就没有,三国归晋一说了,只有刘备的蜀汉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那么刘禅就是开国之君,刘备就是太土皇,诸葛亮就是开国第一大臣。

历史就会改写,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了。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最后是由蜀国来把三国合在一起的。

我是水壶,关注我一起来细品三国。


火煮水壶84501


会有。

且看时间节点。

刘备复仇是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同年起兵伐吴。次年,兵败夷陵,退守永安白帝城去世。

这是刘备复仇的结果,以至蜀汉国力疲乏,就连南中叛乱也无力平定。

三国归晋是发生于263年,曹魏灭蜀以后。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立晋,并在279年末,司马炎分兵六路攻下孙吴,统一中国。

此二者在时间跨度上有点远,可以说没有直接关系。

再看局势。

刘备如果没有兴复仇之战,则北伐战争尚且可以提前。

时下曹丕篡汉,有违大义,民意愤怒,根基不稳,东海臧霸拥兵自重,北方少数民族时而复判。这便是天下有变。

况且刘备尚有张飞、赵云、马超、魏延等悍将,可亲率大军,出阳关,依靠马超的名望先夺西凉,再图关中。

这应该是刘备不去复仇能走到的最保守的结果,因为曹魏当时在世的的名将也很多,比如曹仁、曹彰、张郃、张辽等。

而三国归晋的一个根本事实是,曹魏的政权已经被架空,司马炎是顺势而为,逼曹奂禅位,建立晋国。

263年蜀国的刘禅,279年的吴国孙皓,没有一个是司马炎的对手。

所以刘备就算不复仇,三国归晋还是会有。



骗人的猫


三国归晋是形势的走向,紫气东来略做分柝。

刘备本身就不具备统一国家的才能,在诸葛亮未加入团队时经常被打得抛头乱窜,多次寄人篱下,打东吴更是伤心病狂,一来拿不下东吴,二来蜀汉比东吴相差甚远,跟曹魏就更不说了,即使比方刘备拿下东吴时己是精疲力尽,曹魏略一收实刘备忌能生存,而司马懿何须人也,司马懿是诸葛亮都害怕的人,诸葛曾重金施离间计,让司马懿告老还乡,而司马懿就从未闲过,司马懿复出时连诸葛都知道北伐已经无望,更何况刘备伐吴犯了原则性错误,联吴抗曹才是基本国策,这是刘备死后连刘禅都知道怎么做的事,刘禅知派使臣修复与东吴的关系。

主题是刘备不伐吴相对要好许多,最少保持五万以上兵力,自己也不会气急攻心死这么快,把诸葛亮放在火上烤,蜀国地形是易守难攻,延长蜀汉灭亡时间是肯定的,关键是司马懿能忍且长寿,想阻三国归晋也是天意,刘备不行,诸葛亮也做不到,因为实力悬数太大,天下没有大的变化,三国归晋已成定局!





9紫气東来


如果刘备不去复仇,还是三国归晋,因为蜀国各方面的力量在三国中是最弱的,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从黄巾之乱到后来的三足鼎立,我们见识到了无数英雄人物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然而当我们觉得曹魏最终会一统天下的时候,司马懿却半路杀出,成功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最终司马懿窃魏,三国归晋。

司马懿活得久,熬死了所有竞争对手。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开始为官了,但是当时的他远不如后期活跃,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很多人都说司马懿善于隐忍,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谋士太多,曹操当时手下的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人,根本用不上司马懿。司马懿是在曹丕时代才开始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在曹睿时代达到了顶峰。曹操死后,司马懿最终熬死了曹丕和曹睿,同时代的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人早就死了,老一辈已经凋零的差不多了,新一辈却无人能够压制司马懿。司马懿的最后一个对手曹爽,根本不入流,前面靠着宗亲的优势,可是他哪里会是司马懿的对手。再者就是司马懿的儿子能力强。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个个都是有勇有谋之辈,司马家最终能夺取大权,成为三国的赢家,光靠司马懿肯定是不够的。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家的统治并不稳固,当时接连发生了毌丘俭、文钦和诸葛诞的叛乱,最后都被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一平定,司马家的政权才得以稳固,他们两兄弟的才能可见一斑。而且最难得的是,他们两兄弟关系极好,并没有因为权力发生过剧烈的冲突。当时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便将自己的次子过继给了司马师。后来司马师临终之时,也选择将权力交给了司马昭,两兄弟的感情实在难得。如果不是司马懿的这两个好儿子,恐怕司马家刚刚到手的权力也不会长久。以上便是司马懿笑到最后,成为三国最终的赢家的原因了。


feiguogong


我来大概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介绍下当时的大背景,刘备不去复仇,意思就是当时孙权方面已经偷袭了荆州,而夷陵之战没有爆发,就是三国的版图真正确定后的时代。

当时北方曹魏首脑曹操已死,曹丕继位并且篡汉,魏国政权正式建立,其土地最广,占有人口最多,当时富庶的黄河流域之经济军事中心都在其掌握之中。西蜀方面刘备也于次年称帝,后人称为蜀汉政权,主要疆域范围为四川、重庆及汉中一带(云南一直没有真正统治,只是表面归顺而已),可以看出刘备政权地狭民少,在三个政权中是最弱小的一个。占领长江中下游的就是孙吴政权,夺回荆州后实力大增且坐拥长江防线。

历史上真实事件是这一时刻爆发了夷陵之战,该战役刘备方战败,损失兵力约有5万多人,孙权方胜,但军队也有损失且没有乘胜追击,曹魏方面没有趁吴蜀互战的机会顺势而下灭其一方,所以版图方面影响不大,主要影响是刘备方面损失了5万左右的精锐部队及不久后刘备病逝使得蜀汉损失了一位好的领导者。

但是个人的看法是,即使当时刘备没有出兵攻伐孙权后来三家归晋的格局可能还是不会变化。首先,从刚刚的地理格局及当时的经济军事实力上可以看出,三国中,真正有实力能统一天下的只有北方的曹魏集团。

在中国历史上坐拥西蜀而占有天下者,无不以关中为攻伐策源地而川蜀富饶为其后勤保障,秦始皇灭六国,刘邦统一天下都是如此。而只坐拥川蜀之地,因四川复杂的地理形势在历史上容易形成割据政权,但是出川进行统一战争难度也巨大。所以诸葛亮后期数次北伐目标都是以长安为中小的关中地带,原因就是想据有关中以高屋建瓴之势攻中原。

再讲江东政权,自古江淮流域起家而成功占领天下者,只有朱元璋而已,而朱元璋时代经过隋唐大运河开发及南宋的大力经营,南方经济已经大大超过北方,为南方征服北方创造了一定条件,另外朱元璋个人才华卓越。而在三国时代的东吴远远没有以上条件。君看,东晋、南朝四国、南宋政权,哪个能跨出长江与北方争霸中原而最后胜利的。

中国地理形势特殊,所以川蜀往往自成一家,长江以南也容易有割据政权,而北方比较乱,但北方一旦一统必定实力强劲。看几个大概例子,东晋时代,东晋政权割据江东,据有荆州,前期基本与孙权的地盘差不多,那时候四川是成汉政权(较之蜀汉政权也不遑多让),而北方那是战火纷飞,政权更迭(完全无法与曹魏政权相提并论),但是江南及四川从来没有因为北方的动乱不堪而北伐并成功的(统治者的安逸及无作为也是个很重要的理由)。隋末唐初,北宋初年都是割据政权不断,四川、江南不乏枭雄割据,但最后实现大一统的都是来自中原的政权。

所以个人认为三国时代的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要统一中国很难,但是要谋求割据时间更长也许在统治集团更加英明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办到的。之所以还有个不确定最后是不是归晋,那是因为曹魏集团后期及其腐败,大失人心,所以司马氏才抓住机会篡权得手。(而司马氏集团不像很多集团一样以实力取得天下,更多的是靠着一种对于士人阶级的拉拢及结盟而成,手段比较温和。所以在司马氏统一天下后,虽然有过不少的旧势力反抗,但是总体上全国还是属于服从状态。三国三个政权属于东汉末期管理宽松而群雄逐鹿中而出,所以管理上治理上都是以较为严格的法治为主的,这种治理在一定时期内有积极作用,但是统治者一旦变得昏庸后很容易引起下层的不安。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在孙吴统治下的时间远远长于西晋统治的时间,但是当司马睿渡江后振臂一呼而当地人愿意归顺于西晋而不愿回首东吴的原因。但是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中比较水的一个时代)。

所以我个人觉得,刘备不去报仇,哪怕倾全力与孙吴方面一起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小。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影响三国的大势。


阿踏米


所谓的刘备复仇,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或者叫猇亭之战)。

战争结局:东吴胜,蜀汉败。

战后影响:蜀汉实力大减,几年之内再也无力举兵东征或北伐。

如果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基础,那么夷陵之战便促使鼎立之势逐渐形成。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三国归晋这个大结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如果夷陵之战刘备集团能取胜,天下格局必会发生改变,那么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先来看一下刘备为什么要坚决攻吴。

其一,荆州志在必得。

荆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曾经有过解释:“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就是说,荆州不但是蜀汉的东大门,还能北抗曹魏,东据孙权。事实上,原来关羽镇守荆州时,就对曹魏和孙权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所以才有后来的曹孙联手,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易手。

其二,解除蜀汉北伐的后患。

刘备集团志在天下,占据益州和汉中只是一个开始。毕竟他们的口号是“匡扶汉室”,所以说北伐势在必行。如果对曹魏用兵,东吴在后方虎视眈眈,那就不得不防。刘备征吴就是要解除这个后患。蜀汉的战略目标就是取得胜利,致使东吴军事实力严重受损。那么多年之内,东吴将无力西进,只能偏安于江东,蜀汉北伐便暂无后顾之忧。

其三,为关羽复仇。

复仇,或许只是使得蜀汉攻吴的这场战争师出有名。虽然桃园三结义只是文学创作,但是,我们愿意相信刘、关、张三人几十年的感情确实存在。更何况,从起兵之日起,关羽就一直是刘备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堪称肱骨之臣。

如果蜀汉在夷陵之战中取胜,甚至再重新夺回荆州,战后影响将完全发生改变。

一、东吴一蹶不振,龟缩于江东,不足为蜀汉所惧。

二、曹丕初登大宝,正急于稳定内部,只能坐视蜀汉实力大增,而无暇顾及。

三、刘备不会过早死去,蜀汉实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此时的刘备集团就可以发展生产,稳固政权,并且秣马厉兵,从容布局,为北伐打下坚实基础。几年后,荆州能做到固若金汤,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发动北伐。到那时,就不需要像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了。或从汉中进攻关陇,或从荆州发兵南阳,甚至魏延之兵出子午谷直达长安,都可以一试。

如果历史的走向是这样的,结局一定会改变,或是推延,或是逆转,或是……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史文书苑


你刘备不复仇?难道司马懿就不攻蜀吗?

魏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三国,是因为他们兵强马壮,而且拥有将才、帅才、人才。而且整个国家的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特别是曹操的唯才是举招募了更强大的人才。

但是最后三国归晋是由于主少国疑。也可以说是司马家功高震主。


八零后爱做梦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早有定论,可是卧龙凤雏刘备两个都得到了,却为何也没得天下,这跟刘备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从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时,对其言听计从,什么事都依着孔明,后来入川不听从庞统的上策直接杀死刘璋,以不忍心杀害同宗为借口,反而间接害死庞统,到后来关羽遇害,张飞被杀,此时的刘备已经是皇帝了,刘备决意要为其二弟报仇,无论诸葛亮,赵云等大臣如何劝说,刘备执意要复仇,听不得任何忠言,反而说朕意已决,谁再敢言,立斩不赦。孔明的话不在听从,以至于后开起倾国之兵伐吴,犯了兵家大忌,被陆逊火烧连营,梦断白帝城,把蜀国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这都与刘备的假仁假义性格有关,即使刘备不去复仇,历史也还会三分归晋的,爱民亲民这都是刘备为了立业伪装的,一旦成就霸业立马翻脸,听不得半句良言,这样的人如何能一统天下。





奥聪


小说,刘备不去复仇,七十万大军尚在,西蜀元气不丧。晋要统一,非常难。

先不说刘备的错,千错万错,关羽先错。

关羽不死,荆州不失,刘备七十万大军也不会被烧尽杀绝。

如把关羽换成岳飞,刘备不像宋高宗那样昏庸,诸葛亮更不像秦桧。

关羽虽然厉害,他在荆州也没有发展出什么新的力量,因为他眼高于顶,太过于自负,看不上别人。孤家寡人再厉害也有限,比如比他更厉害的吕布就是一个最好的教训。可惜关羽没有吸取这个教训。

如果关羽有岳飞那样的胸襟和智谋,结局完全不是那样。

岳飞走到哪里,就有许多英雄来投奔他。杨虎,余化龙,何元庆,杨再兴,伍尚志,高宠,郑怀,张奎,罗延庆,陆文龙,曹宁,诸葛英……数都数不过来。

关羽则老是只有关平、周仓、廖化、赵累、糜芳等寥寥数人。

虽然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但徐晃一来,他就有点奈不何了。

前线不能速胜,后院又起火了,吕蒙白衣渡江,暗袭荆州成功。

周瑜恨诸葛亮,吕蒙却恨透了关羽。

因为关羽历来看不起他,称他为江东鼠辈,吴下阿蒙。

吕蒙开始不学无术,大老粗一个,武艺当然也及不上关羽。

文也文不得,武也武不得,关羽想,你不是我的菜,厉害的周瑜和鲁肃已经死了,你呀!

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的能力在潜滋暗长,关羽毫无察觉。

吕蒙称病,陆逊黄口小儿,更不是菜。

关羽放心得很,他把所有军力都调往前线。

吕蒙重掌兵权……关羽前后受敌,脑袋搬家。

如果是岳飞,他自己率领大军北伐,手下能征敢战之将又多,浩浩荡荡,于禁、庞德、徐晃、曹仁……全部摧枯拉朽。

于是,曹操迁都,司马懿束手无策。

至于后方,岳飞派大将杨再兴、岳云、张宪主持,吕蒙、陆逊无隙可击,只好望洋兴叹。

在岳飞北伐节节胜利的同时,刘备亦由西川起一支大军,派张飞、魏延为先锋,赵云、黄忠为后应,马超催督粮草……两路夹击,曹魏遂亡。

曹魏既灭,东吴孙权也不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