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新時期新思路新監管 引領基金業行穩致遠

2019年是公募基金行業的豐收之年:年內新發基金規模突破1萬億元,基金分紅總額突破1千億元,基金數量首次突破6000只,基金規模再次逼近14萬億元……

飽滿的數字背後,一系列利好行業發展的改革舉措持續推出:權益類基金產品審批提速,基金長期評價獲得行業高度肯定,基金投顧試點相繼落地,公募MOM蓄勢待發……

大資管時代,構築行業新生態。公募基金走上了更加市場化的競爭平臺,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未來,公募基金將進一步迴歸本源,踐行長期投資理念,促進長期資本形成。

新生態:資管機構間合作加強

去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消息曾讓不少公募人士憂心忡忡。2019年,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這份對競爭的憂心更多變為合作的喜悅。

滬上一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出現對公募基金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機遇。“理財子公司剛剛出現的時候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最早我的判斷是合作大於競爭,後來我發現主要是合作,沒有什麼競爭,到現在我驚喜地發現,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機遇。現在講生態圈的概念我非常認同,不同資管機構間存在許多合作的機會。”

近日,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落戶基金公司,建設銀行子公司委託基金專戶管理的產品備案落地。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轉型之間存在有機聯繫,共同基金和專戶委託等類基金產品,將是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產品轉型的方向。

自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發佈,迄今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過渡期已經過半,新的監管框架已經基本形成,資管行業因此迎來新格局,“資管生態圈”的說法也得到了眾多業內人士的認同。

2019年12月6日,證監會公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管理人中管理人(MOM)產品指引(試行)》,並自公佈之日起施行。此舉進一步打開了資產管理機構之間的合作前景,有利於資產管理機構提升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招商基金資產配置部表示,MOM產品對公募基金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開放融合、取長補短的嘗試,通過合作共贏,為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產品選擇。

不到20天的時間,12月25日,招商基金、創金合信基金兩家公司率先上報了公募MOM產品,分別為招商惠潤一年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管理人中管理人證券投資基金(MOM)、創金合信群星一年定期開放混合型管理人中管理人證券投資基金(MOM)。

“從整體來看,資管市場在向成熟市場轉型,無論是公募,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私募、信託等,每一家機構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都會圍繞主營業務培育自身競爭力,競爭無法避免,合作是必然選擇。”北京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稱。

新速度:基金業開放步伐加快

今年基金業對外開放按下快進鍵,外資機構的不斷湧入為資管生態圈增添了國際化色彩。

2019年6月13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陸家嘴論壇上宣佈了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九項政策措施,包括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允許合資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佈《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10月11日,證監會宣佈,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浪潮下,不少海外資管巨頭跑步入場。今年6月,我國首家外資相對控股公募基金正式出爐。證監會核准深圳市招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公司股權轉讓給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轉讓及認購完成後,外方股東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持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股份上升至44%,超越持股36%的華鑫證券成為第一大股東。

首家外資絕對控股公募基金也即將落地。今年5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信息顯示,上海信託擬轉讓其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8月,摩根大通方面確認獲得了上海信託早前轉讓的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而上投摩根基金此前的股權結構為上海信託持股51%。這意味著,摩根大通在已持有上投摩根49%股份的基礎上,將持股比例增加到51%。

嘉實基金表示,從海外經驗看,隨著外資參與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將會對市場生態產生深刻影響。第一,外資參與能有效降低市場波動率和換手率,增強市場穩定性。第二,隨著持股比例的提升,外資通常會對定價機制產生顯著影響。第三,外資流入對強化價值投資理念具有重要意義。以韓國為例,20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權益市場逐步走向開放,伴隨著外資持股比例的上升,韓國股票市場換手率呈現下降的趨勢,股票市場穩定性進一步提升。

民生加銀基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正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歡迎全球投資者,而開放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基金公司要堅持自我革新,加快產品創新和國際化進程,在與國際優秀金融機構的同臺競技中做大做強。

新舉措:改善投資者盈利體驗

今年8月,在總結當前公募基金行業面臨的問題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基金業協會)表示,公募基金無法擺脫“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的怪圈,專業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投資工具屬性弱化。

基金業協會認為,以前端收費加尾隨佣金為代表的銷售費率機制是損害投資者利益、導致公募基金畸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矢志推動行業費率機制改革,推動基金銷售機制向更加符合投資者利益的方向轉型”也被寫入基金業協會下半年工作計劃中。

“要下決心推動基金銷售模式變革和與之相匹配的費率機制改革,讓基金銷售行為遵循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而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推動基金募集與投資管理專業分工,形成相互支撐的行業生態。相應地,要大力推進行業費率改革,摒棄銷售額驅動收費模式,轉為按保有量收取一筆費用,由募集管理人和投資管理人在市場競爭機制下自發形成不同水平的管理分成。”基金業協會表示。

2019年10月24日,證監會下發《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行業期待已久的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正式落地。

華夏、嘉實、易方達、南方、中歐等5家基金公司成為首批投顧試點機構,其中,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和中歐基金均通過旗下子公司開展投顧業務。12月,投顧業務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騰安基金、螞蟻基金、盈米基金等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的投顧資格終於獲批。

中歐基金表示,投顧機構賺取的是客戶授權委託賬戶的管理費,與客戶賬戶內的資產規模相關,保證了基金投顧與客戶的利益一致性,並最終提升基金投資的盈利體驗。

滬上一位基金研究員表示,國內外的多項研究數據都表明,有持續專業投顧服務的用戶,投資收益要明顯超越無投顧服務的人群。

此外,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基金銷售進入了嚴監管時代。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銷售辦法》)及相關配套規則公開徵求意見。

《銷售辦法》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存在除貨幣市場基金外,最近一年度基金銷售日均保有量低於10億元情況的,將不予續展《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同時,強化投資者保護與服務,規制宣傳推介行為,嚴禁宣傳預期收益率、片面宣傳過往業績等行為。

新動力:大力發展權益基金

2019年7月4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主持召開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座談會,本次會議提出“著力推動權益類基金的發展,讓權益類基金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專業機構投資者”。在華泰柏瑞基金看來,這是抓住了當前基金行業發展的牛鼻子,是基金行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

2019年10月,監管層進一步優化公募基金產品註冊機制。具體來看,實施公募基金常規產品分類註冊機制,不同基金管理人適用差異化註冊安排。其中,快速註冊機制產品的審核週期擬壓縮三分之二,納入快速註冊程序的常規產品,原則上取消書面反饋環節,大幅提升註冊效率;權益類、混合類、債券類基金註冊期限,原則上分別不超過10天、20天、30天,並且同步提高常規註冊機制產品的審查效率。

權益基金審批明顯提速。例如,華安基金10月8日上報的優質生活混合型基金,10月11日即獲受理,10月14日就拿到了批文。

對於權益基金的評價也更加長期化。12月,上海證券報社、晨星、海通證券等10家基金評價、評獎機構(以下簡稱評價機構)共同簽署了《堅持長期評價 發揮專業價值》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倡議書提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倡議:一是堅持長期評價,樹立長期投資理念;二是提升專業價值,優化基金評價機制;三是宣傳長期投資,引導投資者關注長期收益。

基金業協會認為,這有利於倡導行業樹立長期發展導向,踐行長期投資理念,促進長期資本形成。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考核機制壓力使得機構投資者投資風格偏向中短期,難以真正分享企業成長所帶來的收益。對權益基金進行長期評價,有利於引導市場看重股票的長期表現,價值投資理念的真正落地,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健的回報。

睿遠基金表示,發展權益類基金,有利於引導市場價值取向從短期逐步轉為長期價值投資,降低波動性。同時,將發揮機構投資者的定價優勢,支持優質企業長期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持有人長期盈利體驗,讓公募基金成為投資者間接參與股票市場投資的首選,這是公募基金管理人應當擔當和踐行的使命。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