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进入2020年,对于医药来说行业,头一件大事,就是最新的国家医保目录开始实施。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全国各地开始执行最新的医保目录,这意味着,97个新进谈判品种,可以进行医保报销了。

由于部分企业申请了价格保密,47个品种的价格并没有公开,但随着各地陆续挂网、患者的药费账单流出,保密价格也“不再是秘密”。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降价“重灾区”价格流出

本次医保目录谈判,医保局再次不负众望,交出了一张“4个最”的优秀答卷:中国建立医保制度以来规模最大、新增谈判药品数量最多、谈判药品总量最高、部分进口药品药价全球最低。

为了弥补药品降幅之大、各大药企血拼之惨烈,医保局也在规则上做了创新,即引入价格保密机制——为不影响该品种的价格体系,企业可自愿选择是否公开谈判价格。

最终有47个品种申报了价格保密,数量近半。在这47个品种中,70%以上来自于跨国药企,系出于维持全球价格体系稳定的需要。

但业内人士都清楚,这个价格只是官方不公布,医院一发售,患者、竞争企业都会知道零售价,价格“公开”只是时间问题。

在逐渐流出的价格当中,因为引入竞争性谈判,而成为降幅“重灾区”丙肝药物最惹人注目。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三大谈判成功丙肝药物,数据来自:信达证券

在三款中标丙肝小分子药(DAA)中,默沙东的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择必达)医保谈判价2193.24元/盒,单片价格78.33元,是本次国谈最高降幅品种。

吉利德的两款丙肝药均申请了保密机制。在流出的价格中显示:

  •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丙通沙)4368元/盒,折合156元/片,
  • 来迪派韦索磷布韦(夏帆宁)2187.92元/盒,单片价格78.14元。

上述三款药的降价幅度均在80%以上——89%、81%、82%。

而同时参与竞争性谈判的国内企业歌礼药业在“4进2”的比拼中,被两位大佬成功“点杀”,惨烈出局,当日股价大跌25%。

在做进一步考虑,后续如果类似适应症创新药均如此竞争性谈判,那国内一堆做me-too的企业估计再也无法安稳入睡。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歌礼一定不是最后一个被外企点杀的,就如集采扩面赛诺菲点杀信立泰氯吡格雷,外企经营灵活性大大超出了国内企业预期。


进入医保之后还有“生死劫”

对于药企而言,医保谈判只是一个过程,而实现快速放量、销售额的提升才是拼命厮杀之后想要的最终结果。

但现实情况,就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中标企业在欢喜鼓舞的同时,也有不得不面临的种种变数与考验。


正面:快速放量,业绩长虹

由于创新药有13-20年不等的专利保护期,加上药品前期研发需要的时间,上市后实际的专利保护时间甚至可能不足10年,一旦专利到期,特别是优秀的大品种会马上迎来仿制药的竞争。

因此创新药的快速放量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快速放量,那么前期的一切努力,包括研发、市场推广等实际都是为仿制药企业白白做嫁衣。

那么医保目录的实力究竟如何,真的能为创新药销量“保驾护航”吗?

我们拿2017年医保目录谈判中的部分品种举例分析。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2017年部分谈判入医保品种销售额,数据来自:米内网

①罗氏三大单抗产品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

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10年在国内获批上市,与全球60-70亿美元/年的单品销售额对比国内销售放量速度一直较慢,2017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三大单品才出现明显放量增长。

②恒瑞医药阿帕替尼是核心创新药品种,2014年10月获批上市,比贝伐珠单抗晚了整整四年,2018年全年销售额增长46.08%至21.31亿元,在销售额上已经接近贝伐珠单抗,2019年很有可能将其超越。

③天士力生物重组人尿激酶原,于2011年即获批上市,但是国内销售额一直非常低迷。2017年,上市7年后国内销售额仅1亿元左右。而2017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2018年销售额当年就获得2.24亿元。

医保目录对于放量增长的驱动力量显而易见。


反面:放量中每一步都将面临“生死劫”

12月18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下发

《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为国谈品种撑腰站台。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在2019年12月底前将97个谈判药品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直接挂网。同时提出,各地医保、卫生健康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对谈判药品的配备、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不得以医保总额控制、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限制、药占比等为由影响谈判药品配备、使用。

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各级医院不得以任何借口为由影响国谈品种的使用。

从政策撑腰的另一面看,就是实际推行可能将面临阻力。

国谈品种从谈判到使用,大致分为四步:

  • 一、各省纳入目录;
  • 二、各省挂网;
  • 三、各医院配备;
  • 四、各医生处方。

前两步确实可以通过政策要求顺利进入目录并且挂网,但在关键的后两步上,医院配备和处方环节,政策上并没有相应的实际保证。


这也是国谈品种与带量采购品种的一个关键区别——医保目录在谈的时候是战略购买,并没有提供给任何“量”的保证。所以药企面临的现实是,尽管大幅降价了,但还是少不了院内推广的人员与费用支出,因为在没有政策要求的情况下,买不买、用不用,完全看医院的能动性。

以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为例,这个药品在国谈结果公布的时候选择了价格保密,最近曝光出来的挂网价格是4100元每支。国谈能够做到的是帮助患者杀价,并承担部分报销比例,但在落地环节还面临些许阻碍。
从一名普通患者的角度出发,在搜索引擎查询配备该品种的医院肯定是第一步,但结果如下。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另外,在各地卫健委官网及医院主页上,也都缺少药品配备情况。
此前有业内记者曾调查过三款丙肝新药是否在医院有售,咨询了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多数医院仅有一种出售,多家医院三种都没有出售。
可见,在第三个环节上,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配备医院数量有限,第二是具体哪家医院配备没有官方渠道可查询。
而在第四环节上,又是上面提到的院内推广的逻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两个竞争性品种同时在医保目录中,国产与进口产品的价格区别又被模糊化,进口产品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比如这次的谈判成功修美乐,医保价格是1290元,百奥泰刚上市的生物仿制药就比它便宜200元,医保报销后差距将缩小至几十元,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应该都会更倾向于进口产品。


以上种种意味着,谈判成功并不等同于着“躺赢”,在真实世界的竞争中,中标药企还是如履薄冰,因为实现放量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生死劫”。


降价VS创新,“临界点”如何平衡?

在医保谈判结果出炉之前,就曾有分析师表示医保谈判结果会反映两个态度:

  • 第一是对创新药的整体态度;
  • 第二是对国产创新药的特殊态度。

从结果来看,医保局这两个态度已经十分清晰:支持更多创新药进入医保,但价格上必须有绝对的诚意。同时对本土创新药并无特殊对待,本土创新药需要直面进口药的挑战,无论是疗效还是价格。

在公平竞争的舞台上,外企的降价魄力丝毫不弱于国内企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对于疗效和价格都不占优势的国内me-too类创新药品种,无疑是一场“降维打击”。

这种情况下,如何持续保持本土药企的创新积极性呢?

多数国家医保经验证明,凡是价格控制严格的国家,企业开展药品研发的驱动力和创新性会大大受到影响,这里面有一个绕不过的“临界点”。

美国、德国和日本药物政策发展历史为例,三者是对全球自主研发创新药贡献率最大的国家,这与政府一系列以研发为导向的政策措施密不可分:

  • 美国,允许企业自主定价,鼓励创新药企实现合理定价和合理回报,并且在早期阶段,限制联邦政府直接与药企对政府医保药品进行价格谈判;
  • 日本和德国,通过对创新药给予更优惠的加价政策,并鼓励本土创新,培育出了多个全球医药巨头,如武田、拜耳和默克等。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各国创新药定价对比(来自:长城证券)

根据美国官方历史数据(USITC),1975-1994期间,美国对全球新药的贡献度为45%,德国和日本也在15%-20%之间。1999年, 其中80%的全球药品销售主要来自美国研发的15个新药。

对中国而言,在解决患者可及性和医疗保障问题的同时,处理好有限的医保基金是聚焦于短期的“砍价省钱”上,还是给予合理价格空间“鼓励研发”上关系十分重要 (“Saving money VS Saving life”?)。

两年前,国家医保局陈金甫局长在谈医保战略性购买时提到:“质量尊重和技术敬畏背后是价值导向和创新驱动,医保购买不仅是当下的值与不值,而是未来中国医疗的强与不强”。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医保选择的品种不单只是单一层面的“最高降幅”,而是具有更高质量与更高价值的品种。

驱动创新将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逐步体现在愈发完善的谈判机制当中,而这次的保密机制,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为迈出的第一步。

附:47个保密品种流出价格(网传)

医保谈判保密价格“曝光”,进了医保还要过几道坎?

*注:本文信息和数据均为网传版本,不保证真实性,一切数据请以官方公布为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