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爱喝普洱茶的人,大概没几个不知道云南产普洱的勐海县。这里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据称也是中国产茶最早之地,县内古茶树群星罗棋布,最老的的野生“茶树王”已有1700年高龄。谁要能得一饼几十年前戳着“勐海茶厂”印章的老茶,恐怕做梦都会笑出声来。我有不少做茶叶生意和喝普洱茶,曾不辞辛劳来此地朝圣,回去后往往都要吹好几个月的牛,不管什么场合,他们都非要把话题转到普洱茶,进而再亮出一句,“兄弟我曾经到勐海看过茶山、茶场。”

但无一例外,勐海有个好地方,就没听哪位高人吹过牛,谅来也确实未曾去过。这便是一个叫做勐景来的傣族寨子。勐景来距打洛口岸只有数公里,与缅甸掸邦著名旅游城市-小勐拉隔打洛江相望。打洛江从寨子西侧流过,成为天然国境线,勐景来因而被称为“中缅第一寨”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寨子,寨子里的人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因为这种特殊的区位,也因为略显神秘的民族民俗风情,这个一百多户的寨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地约有五六平方公里。

勐景来有水田,有鱼塘,田园风光朴实天然。而与一般山村风光不同的是,寨子里塔林密布,据说共有五十八座。寨中菩提树、榕树掩映,最老的菩提树树龄已达千年,寨中建筑,无论新旧,除了一些供景区用的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卫生间之类现代建筑外,所见皆为傣族特有民居木楼,犹盖琵琶半遮面地摆伫立在树林中,古朴典雅,据说村民仍依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些木楼,大概已经开发成为乡村民宿客栈,不少木楼边上,树着牌子,注明某某演艺明星或体育明星曾住此楼,包括一些流行的综艺节目。此地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全民都是教徒,村寨里佛寺、塔林、菩提树、古泉,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南传佛教特色,弥漫着一种能融入心灵的信仰与习俗。傣族先祖们迭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造纸、打铁、制陶、榨糖和酿酒等民间手工艺,依然延续着保留,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那天我们是从茶山出来吃完午饭后,就上了车,直奔边境而去。开头我并不知道去何处,得知要去打洛,蓦然生出一种被卖猪仔的感觉来。荒唐之至,我们本来也来自边疆,都见过边境口岸。跑那么大老远,来看一个省级口岸,有啥意思?边疆公路并不太好,路面窄,弯道多,车子晃得我直迷糊,却又睡不着。大概跑了两个多小时,行程是非常辛苦的,几乎是太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才终于到了打洛。果不其然,几车人在口岸前停了车,下来拿口岸大楼当背景不断地拍照。谁都想把关楼上“中国打洛”几个字拍进去,但这几个红字的背景是碧绿的玻璃幕墙,一进了照片根本就看不出来。有人想靠更近点拍,招来执勤士兵的呵斥。如此折腾一番,又到口岸附近的珠宝城看热闹。里面只有寥寥数个摊子开摊,主要是玉器、木器之类的旅游小工艺品,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偌大个市场空落落的。我心里颇不以为然,判断打洛之行乃是此次出游的最大败笔。

从打洛回头,没走多久,车子突然往右弯了进去,然后看到村道上的人越来越多,衣着光鲜。然后有人来引导我们停车,下了车发现是一个大型停车场,宛似内地的大型游乐场所。我便情知到了一个景区,但接待我们的小老乡,不是很内行,根本不作介绍,我们都不知道来此看什么西洋景。

停车场边小树林里,看到一堆小青年,男的衣着和外人无异,女的清一色的同款的长裙,套着同色的褂子,头发都挽起来,还插着花,脖子上都戴着项链。他们在地面上铺了一块毯子,团团围坐在毯子上,毯子上摆放着食物、饮料,个个满面笑容。看到我们围观拍照,快活地打了招呼,有人还开玩笑说,拍照要交钱!

跟着人群往里走,人越来越挤,有进有出,终于看到一个大大的寨门,门楣上写着“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我才大约猜测出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小老乡终于开金口了,跟我们介绍了几句,主要是为这个高兴:“今天门票全免,以前来要一百块钱一张门票!”原来,昨天是当地的泼水节,今天仍属泼水节内容的一项——赶摆。人们为了表示节日的喜庆,今天不收门票了。“摆”是傣族盛大节日集会,“赶”的意思大概和广西话的“赶圩”“赶街”差不多,“去”和“逛”的意思。“赶摆”在傣语中,含有欢庆丰收、胜利的意思,泼水节一连几天,其中之一的内容就是赶摆,大概相当于一个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傣族人过泼水节,每个地方的日子是不同的,我们这回来,刚好遇上勐景来的大节,算是一次有运气的旅程。

大概受所谓现代文明影响尚小,傣族人的性格依然是那么热情奔放。很少有羞涩扭捏之态,非常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到他们随时就会随地载歌载舞。尤其是女人们,都很爽朗大方,不管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上身是很紧的内衣外罩无领窄袖短衫,下穿长及脚面的统裙,用精美的腰带束裙,整个看起来很是轻盈、秀丽、淡雅而协调。唯一感到区别明显的就是衣衫颜色明显不同,紫、绿、黄、蓝、红让人眼花缭乱。最能感到她们大方的是,此地女人好像特别喜欢拍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傣族妇女拿着手机自拍或给别人拍照,更多的是一群人排在一起,摆出各种姿态,拍上几张。就在公共厕所门口,也有几拔女人在拍照片。现代文明多少还是影响着这个古老寨子。

而且,来赶摆的女人们,都戴着大量的金器、银器,拴在腰上,挂在脖子上,或套在手上,我从来没见到过一个人身上有那么多金子。小老乡说,这些金银器意味着主人的家财,像泼水节赶摆这种隆重日子,一定要穿戴出来,让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家业又大些了。越勤劳、越聪明的人,赚到的家当越当,就体现在这金饰上了。如此真金实银地炫富,我是开了眼界了。一位同行的朋友被老婆当众揍了几拳,“看看人家,有多少黄金!”当然,不用总结也知道,年纪大的女人,金银物事要比小姑娘要多,我看到一个老太太,腰上、脖子上、手腕手指头上、脚腕上,都拴着金器,有知情人说,足有十几斤。我是真的替她操心,不累吗?在这佛国里,我似乎也悟出了一点机锋,金银财富,往往只是人的负担而已。

这个百来户人的寨子,赶摆的时候竟然这么热闹。不但远近寨子的人过来凑热闹,更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外来客。有些北方来的客人,就在寨子里住了下来。这里除了当地民居改造成的民宿、客栈,景区还专门建了一些钢筋水泥房子,招待外来游客,住是很方便的。我来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要早知道,住一晚是很快活的。越往寨子深处走,人群越疏。穿行在木楼间,随处可见佛寺佛塔,满寨子都是绿树围绕,鲜花怒放。虽说是旅游区,不少木楼在底楼开了店,卖旅游用品,甚至就是一个供本地人使用的小超市。

一直走到腿麻,终于到了寨子边沿,沿着打洛河走了一小段,我们找到了中顷界碑,纷纷拍照。凝望河对面的缅甸,和中国山乡并无差别,也不见有人影出现。但是,总还是觉得尽情有些异样,毕竟是两国交界,这是很严肃的。此时暮色已落,异国山水逐渐隐去,我们往停车场赶时,天已黑透,要用手机来照路。

但没走多远,又到了人们群欢的场所。和内地的庙会之类的节庆一样,无数小吃摊子也来这里找商机了,一排排的,很整齐列着,周围摆些小桌凳,甚至不少人席地而坐。烧烤为多,当然也有各种卖米线之类主食的。建水县的烤包浆豆腐看来名气太大,这里居然也有不少摊子在卖。人太多了,我们只好相约,各找出路,到停车场会合。

这是我旅游生涯中从来没遇上过的一次奇遇——事先不知道要来,来了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但走马观花半天,却大大开了眼界,深入地贴近了一个陌生民族的激情生活场景。坐在颠簸的车上,我的尽情转怒为喜,不再怪小老乡瞎带路了。

前面说过,我那些来过勐海的爱好经营普洱茶或喝普洱茶的朋友,大概都没来过勐景来,是有道理的。整天一门心思地盘算着普洱茶的价钱,来这地方确实没多大意思。有这工夫,不如到茶山里泡着,兴许会从哪位老茶农身上捡个漏,得一饼大可炒作的老茶。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景区外的小树林边,一群傣族青年铺了块毯子,自得其乐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来赶摆的人真是人山人海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公共厕所门前的集体合影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傣族姑娘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这个戏台上的歌舞,一直都不停歇,我进去时经过,就这样唱着舞着,出来时还是这样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寨子里的佛寺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这样的佛塔很多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佛塔是那么浑然地和木楼相处一起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这个木楼底下是小超市,楼上开客栈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傣族木楼,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这棵榕树有多大,和看树根下的人比一比,就可以想象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中国任何一个节庆,都是摆卖小吃的好码头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人们就在树林里席地而坐,痛吃痛饮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这个临时集市,规模真不小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深夜里,生意正好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这可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赶摆去,中缅边境逛傣族大节

没能进去瞅瞅,视为最大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