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易經是不是外星人帶來的?

之意


非常興奮在頭條看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對我們炎黃祖先之文化有興趣。我們還沒忘卻作為東方神族苗裔的根!既然恰好樓主列出一先天八卦圖,那我就從這個根源於伏羲氏時代之河圖的八卦圖的那不可思議的方地談起吧,禮記記載易有三:大禹之連山,商湯之歸藏,文王之周易。春秋孔子集以上大成增刪編著成為易經。

繫辭講,易的源泉是兩篇無字天書:河圖與洛書,傳說,當年伏羲氏王天下,黃河出龍馬,其背有圖,此即河圖。大禹氏王天下,洛水有神龜背圖出洛水,此為洛書,倆者均為易經的理論根源,尤其是河圖。

回顧上面,樓主所曬出的先天八卦圖,是出於河圖,而伏羲是什麼年代,史上眾說紛紜,但肯定超越五千年,為何?因為三皇的年代遠遠早於五帝,而伏羲氏又是最早的三皇之皇。神話傳說其與女媧同期,他們是兄妹,而女媧又是中華傳說中的造人之始祖,現代人就是其製造的(為何我說現代人,後邊論述,因為這個非常重要)。

好,那伏羲依此推理就是現代人出現之前的存在了。科學認為:現代人(人類)突然出現於距今約4--5萬年前(說突然是因為依達爾文的進化論現今科學界還找不到過渡至現代人的化石,所以現代人似乎是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當時地球除突然出現現代人這件巨大事件外,恰巧有另一個巨大事件,就是當時的地球磁極發生轉換從而道致生物大混亂,當時的地磁極為上南下北剛好與現在上北下南相反。


講看以上的河圖,易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水主北方,那麼你會很驚悚的看到河圖是上南下北的!與4--5萬年前突然出現人類的時侯的地磁極恰恰是一樣的!難道是巧合,那真的很巧合!我想借愛因斯坦的名言:巧合通常不是巧合,巧合是必然。

也就是說,當地球突然出現人類之時,河圖也突然於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被龍馬背出,此馬厲害可以飛天,並獻給一個叫伏羲氏的王,也恰恰神話傳說中一位叫女媧的神,也在這段時間造出現代人!河圖、地球磁極轉換、現代人突然出現、伏羲神之姝女媧神造人,全部巧合於4--5萬年前他這段時間裡面!若以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而言,只能講細思極恐!若要我猜伏羲女媧是誰?這就是神了,又或是外星生靈,但不要忘記也可以是我們未來的人,嗯,不準確,應該是已經擁有穿越功能的未來之靈回到過去…

好了,就寫到這裡了。難道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麼?東方神族的祖先所留下的兩大無字天書,究竟還隱涵什麼奧義呢?


洪範書齋


易經當然不是外星人帶來的,就是中國古人發明的!

現在有很多人一看到古人發明的比較有用的東西,就說是外星人、甚至神仙帶來的。而實際上,在中國的古代,特別是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時中國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特別是周易發明的商末周初,中國更是遠遠將其它國家甩在後面,因此發明周易這樣一個進行推算的工具一點兒也不奇怪。

但是,為什麼後來中國落後了?主要和後世的儒家和統治者勾結在一起,主要精力放在了維護統治上。而所謂的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其實都是一種破壞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逆天而為。最後的結果就是,很多可能發展為科學的學說都被扼殺了。比如周易其中的陰陽和八卦都有辯證法的影子。但是如果全部變為儒家學說,辯證法自然也就無從發展了。時至今日很多人還覺得中國古代有科學。我想問科學沒有數學支撐,靠八股文支撐嗎?


地震博士


易經是古人的眼睛帶來的。古人的眼睛看到晚上的月亮和白天的太陽,一個黑夜,一個白天,所以就有了陰陽。將陰和陽對照人類,就把女人歸到陰,男人歸到陽。人的身體不好意思暴露的部分就是陰,反之就是陽。古人看到,金、木、水、火、土,一物剋一物,反之一物生一物,就有了五行說。古人見人生病,但又不知人體器官、細胞和人體解剖學,也不知病毒,所以就想到陰陽五行說,用陰陽平衡和相生相剋來治病和調理。這就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中醫理論來自《易經》,用望、聞、問、切加上辯證來診斷。


粒子596


時代的涵義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每個時代的統治者的意識是社會主流,國家強盛衰弱是主流決定的,所以指責傳統國學是找錯了對像,今日中國的崛起也脫離不了主流。之於古代出聖賢,現代出不了聖賢更是荒謬之說,聖賢都是後人根據其功績認定的,所謂聖賢就說孔子在當時並沒有如此高的評價,甚至鬱郁不得志,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除主流意識更有眾多賢才配合,若干年後在評論他們的功績時追認為聖賢的必然大有人在,原因是當代人視事視物較主觀,後人表現坦然,所以會有公正的裁定,就像我們今天對古人的評價。


春榮2091


《易經》即《周易》,據說周文王所作。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都是漢字。

難道是外星人送給周文王的禮物,可不見史料記戴呀。

也許問的是卦符?現在看到的卦符由“一”與“――”形符號組成。據說伏羲畫的。

不過,出土文物證明,古代的卦符有多種形狀。

馬王堆帛書八卦,為“一”與“八”形。楚簡八卦,為“一”與“∧”形。

更早的甲骨八卦,多種多樣,有,“―――,十,X,>

同一個伏羲,畫的八卦怎麼不統一,一會兒一個花樣?

若是外星人幫來的禮物,也不可能一次送這麼多的花樣的八卦吧?這也太八卦了。


有話少說


下面的文字,與題目不大相符,讀者若不感興趣,可忽略。

本文用實證和邏輯,來推翻邵雍的“文王八卦說”和“先天”“後天”說,並進一步簡述周易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華文明之原的問題。

搬出太愚的鎮山之寶--周易宇宙模型,如下圖。

圖一

為什麼太愚總是動不動就搬出這個模型?因為它是解釋古代早期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總鑰匙。

1,用這個模型來演繹幾個甲骨文文字。

例1。七字,甲骨文寫為十。為什麼會用“十”這個符號來表象“七數”呢?

請看周易宇宙模型圖,“七數”是震卦之數,周易模型的本位圖(天盤乾卦居於本位,稱為本位圖,如上圖)中,天盤震卦與地盤震卦處於正交之位,把二者的中線分別抽象出來,是為“十”。這就是甲骨文把“七”寫為“十”的原因。

例2。甲字,甲骨文寫如下圖。

圖二

對於古人為什麼把“甲”字寫如上圖,易學大師高亨說:“甲當為盔甲之甲。上古之中,以革為之,以護前胸與背後為主,其形似十,前胸一塊,後背一塊……古甲字作十,正象甲形。又作田者,象藏於箱中,實古匣字也。”不懂周易模型又想對古文字作解釋,強解是無法避免的。不要說“易學大師”高亨了,就連東漢時期號稱“字聖”的許慎,強解也是無法避免--因為在許慎時期,周易模型失傳已久,他不能用這個模型來解析文字,而漢文字又是源於周易,所以,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文字,就只能作出強解。

有必要解釋高亨所說“古甲字作十”。如上所述,甲是震卦的天干,而震卦之數“七”字甲骨文寫為“十”,在早期,古人就直接用震卦之數“十”字表它的天干,這是早期文字演繹數量還不夠,表達手段欠缺的反映。

至於高亨所說“又作田者”,是指上圖(圖二)中的“甲”字了。這個字不是田字,一是它中部的“十”字四周不到框,二是後來的篆文“田”字,其外框並不是正方形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抽象出上圖中的“甲”字的?古人首先把震卦之數“七”字的甲骨文體“十”字寫出來,然後把卦圖的外框抽象為囗,就得出上圖中的“甲”字,以為震卦的天干。

例3。丙字,甲骨文寫如下圖。

圖三

這個字源於鬼宿的星象,鬼宿星象如下圖。

圖四

上圖鬼宿星象的五顆星可連線成圖三中的“丙”字。

為什麼用鬼宿來抽象“丙”字呢?如周易模型所示,鬼宿星象與天盤5-5線的延長線重疊且與地盤坤卦的卦位線重疊,故古人就用坤卦來代替5數,而“丙”是坤卦的天干,古人就用鬼宿來抽象“丙”字。

坤卦代替5數且用坤卦表象鬼,是周易非常重要的概念,古人由此產生一系列概念。例如,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其九是乾卦之數,其五是坤卦之數,九五之尊即天地間至尊。又例如,風水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五黃大煞”,對於“五黃”,人們容易理解,因為坤為土其色為黃,且太愚河圖又把五數置中,中為土,是為五黃。但對於何以為“大煞”,人們就說不出所以然了。那是因為坤為鬼,是為煞。又例如,“病”字從丙,何以?丙者坤也鬼也,病乃鬼所至也。如此等等。

例4。辛字甲骨文寫如下圖。

圖五

如周易模型所示,辛是艮卦的天干,圖五中的這個“辛”字,是以地盤兌卦之數為“二”,然後用如下圖(圖六)的這個符號表示本位圖中兩個重疊的乾卦(要分拆過多,在此不詳),再組合起來,得到圖六中的“辛”字。這是用天盤艮卦對宮的地盤兌卦與兩個乾卦的概念來組合演繹艮卦的天干。

例5。壬字甲骨文寫如下圖。

圖六

如周易模型所示,壬是艮卦的天干,艮卦之數為一,寫為l;本位圖中,天盤艮卦居於地盤兌卦對宮,兌卦之數為二,把l與二組合起來,得到圖六的“壬”字。

還可以繼續舉例,但由於涉及太多的圖片,在此不詳舉。事實上,有這麼多例子,已不是孤證,足以說明問題。

2,上述例子足以證明,若沒有周易模型,上述例子中的文字是無法演繹出來的,或者說,若離開周易模型,古人要表象上述例子中的文字的對應概念,其書寫符必定與上述例子中的符號有異。

3,甲骨文的出現時間,起碼可追索到殷商早期,那時還沒有周文王,所以,他不可能利用周易模型演繹上述例子中的那幾個文字,而周易模型是由天盤八卦圖和地盤八卦圖兩個盤構成的模型,所以說,地盤八卦不是文王所推演。

4,古人一開始推演出來的就是由天盤八卦圖和地盤八卦圖(及有關紀時要素)所構成的周易宇宙模型。周易模型的天盤圖如下圖。

圖七

這個圖的推演,使古人歸納出太極原理,用來解釋宇宙的本原,陰陽的概念,宇宙如何生成萬物,和萬物的循環往復(原始反終)以及更新換代等,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沒有實用意義之圖。如果說當年伏羲推演出這個圖之後,古人就一直捂著這個無實用意義的卦圖以至於幾千年之後,才又演繹出地盤八卦圖,再將二者結合組成一個萬能的周易模型,這樣的說法根本不可能成立。

從先後順序來說,古人的確是首先推演出天盤八卦圖,然後再推演出地盤八卦圖,但二者的前後時間相隔不會很遠。因為古人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是那麼的惡劣,他們做不到把一個“無用”之圖傳承了那麼久,才演繹出另一圖(來組合成萬能的周易模型)。甚至,到了後來,這個“無用”之圖還是被拋棄了,直到太愚復原出來之後,人們才又見到其廬山真面目。

所以,結論是,古人一開始就創造了周易模型。

至此,邵雍的所有衣服就被太愚剝光了。有些人宗邵雍,因此總想抱著他的圖不放,我懂得這些人的心情,但事實是無情的。看過此文之後,如何取捨,你們自己定奪。

5,為什麼說周易模型是古代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總根源?

古人推演出來這個模型之後,就用它來抽象概念,解釋一切,由此創造出象形文字,上述通過周易模型演繹了幾個文字,是一個證明。事實上,一系列甲骨文文字都可以用這個模型作出解析。

後來,人們又用它來簡化甲骨文,由此導致金文文字的產生。

再後來,又用它來簡化、規範早期的金文文字,導致古文字、大篆、小篆文字的產生。詳盡的文字演繹方面,請參看«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

文字的發明,是判斷原始文明進化為古代開化文明的最重要標準之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周易模型是古代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之源。

自然,早期甲骨文文字之中,有很多是單純依靠物象來抽象成字的,但是:一是有一些純粹物象型概念的對應文字,依然是用周易模型結合物象來抽象成字的,二是隻有純粹物象型概念的文字而無副詞、連詞、形容詞等抽象型概念文字,這樣的文字不能完整表達邏輯,而抽象型概念的文字,必定是用周易模型演繹出來的。所以,周易是漢文字之原,當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之原。

古人既然用這個模型來演繹解釋一切,自然而然,它的演繹能產生理念,這些理念就成為早期治國的理念。例如,早期劃為九族,大禹劃天下為九州,源於乾卦之數為九。大禹鑄九鼎以象掌握九州,也源於乾卦之數為九。用周易模型演繹產生的理念,涉及方方面,各個層次,在此不詳,請參看«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

所以說,周易模型是古代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總根源。


太愚


人不會靜心,客觀,推理的看問題嗎?古代的條件大概中國中原是觀察天文地理的最佳位置,再加氣候,人文平和的條件,推理出了易經的方法。中國文化的精髓重在時間,講究根筋葉的發展,而西方世界只為實惠,重視眼前利益,因為有了中國的這種目標,才奮起直追,產生了現代文化,但它們怎樣對待環境和汙染的問題,有為後代著想嗎?時間在他們眼裡實在太賤。最後還是易經的相對論,發達的文明還要有穩定的人和自然社會環境為根,才能建康成長,反之亡易。


用戶7162897318476


先說些題外話。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一種思想的交鋒,叫古今之辨。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是古人更厲害,還是今人更厲害。

有人覺得,古人更厲害。孔孟老莊,大思想家,全是2000年前的古人。之後,這些高人就越來越少。人類就這樣,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現在,一個個的全是垃圾。

有人覺得,今人更厲害。人類的發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看得更遠。我們對過去的知識不斷去粗取精,再有自己的創新,一代一代下來,早就比古人不知高到哪裡去。

你如果覺得古人更厲害,好沒問題。但是唐宋元明清,幾朝的古人,參悟這易經,參悟出來了個卵子啊?易經這麼厲害,厲害的我們被八國聯軍幹了個底兒掉?那幾朝古人都參悟不透,你區區一個現代人,一代不如一代的現代人,你憑什麼比唐宋元明清的古人厲害?

你如果覺得今人厲害,好沒問題。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代更比一代強,那我們還何必要抱殘守缺,守著2000年前的老古董不放呢?誠然,易經有其歷史與文化的價值,但是在應用層面還有多大意義?沒有了。


如果你還是覺得,易經值得學習,那麼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情況:

2000年前,老祖宗厲害,寫了易經。

老祖宗死了,留下的子子孫孫全是垃圾。易經那麼好,這幫垃圾全都看不懂,結果被外國吊起來打。

終於,新中國成立了,這幫垃圾的後代突然突變了,又變成了老祖宗一樣厲害的人物。我們可以看著2000年前的書,回頭把外國人吊起來打。


這TM都什麼鬼?

為什麼清朝人學易經,被外國人吊起來打。我們學易經,就能反過來,把外國人吊起來打?

一本書,幾千年沒人參透,你參透了又能如何?難道還能得道飛昇嗎?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5年抗戰勝利,我們的國家被人欺負了105年啊!

到頭來總有人,什麼都記不住。是不是還要別人欺負得更狠一點啊?


IvanZhu


易經是不是外星人帶來的?

作為一位《易經》學習研究者,個人觀點是,易經不是外星人帶來的,而是真正的人類文明成果。

首先,外星人存不存在還兩說著,怎麼就能說易經是不是外星人帶來的呢?這也太不嚴謹了。

其次,關於《易經》的成書,不止“外星人帶來說”,還有其它的說法。諸多說法都是“婆說婆有理,媳說媳有理"。其實一切都是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易經》的成書。畢竟《易經》成書的年代,實在是離我們太遙遠了。比如還有“特異功能說”,說易經是人通過特異功能而創造。等等,不一而足。



事實上,《易經》就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在諸多的古代文獻史書中都有記載。漢書藝文志上說:“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當中所說的三聖就是伏羲氏、周文王,以及孔子。“三古"那肯定是相對於漢書作者而言,也就是“三聖”所在的時期,當然“三古"離我們更是遙遠。


《易經》的成書,自伏羲畫卦,經《連山》、《歸藏》到文王重新排列六十四卦,再到孔子引哲理入易,《易經》算是定型,也就是我們現今看到的流傳至今最廣的《易經》。雖有帛書版的《易經》及道家版乃至關於《易》的諸多版本,那也是後人於《易》的不同傳承。

說《易經》是外星人帶來,就像河圖洛書的傳說一樣,純屬無稽之談。《易經》就是人類文明的結果,應該說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

我是大鬍子六爻,歡迎評論轉發,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大鬍子六爻


《易經》能有什麼神秘?想多了吧。所謂的神秘,更多不過後來算命者附會上的,把一部部好端端的先秦文獻硬是弄成天書。

《易經》到底是什麼呢?一般來說《易經》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傳》是對經的解釋和補充,古人說作者是孔子,不過應該是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反映的也是儒家思想觀念,比如一句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部分可以說毫無神秘性可言,而歷代《周易》的註疏也是沿著這個路線,是比較科學的學術研究。

而更早的《經》這部分,古人說《經》是周文王所作,不過其中反映的史實已經到了西周初年,那麼大致是一部商末周初的文獻。其內容主要是對於占卜的記錄。占卜這件事確實是有點神秘的,但反映的也是先民比較低級的認識。商朝的神權色彩比較重,逢事必卜,周人受商人影響較深,在商末周初之際也有這種習慣。所以今天周原出土了不少西周甲骨文,但基本都是西周前期的。

為什麼會覺得《經》這麼神秘,其實無非是占卜中反映了萬事萬物。但占卜本身是對各種結果的總結,其中當然存在各類變化的情況。整體來說,占卜只不過是一種樸素的哲學。只不過說得越宏觀粗略,反而顯得高深莫測。相對而言,戰國諸子就要進步很多,也具體很多。所以一味崇古並不可靠,說什麼是外星人寫的,更是對傳世經典的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