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孩子生命早期,3歲前,父母若能具備這3條素養,育兒效果不會差!

有讀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的目標就是無時不刻都要玩手機遊戲,父母的目標怎能和他一致?”

他繼續補充說:“孩子想獲得尊重理解父母肯定都知道,但孩子一再的不遵守諾言,撒謊,難道父母就只能束手無策幫他找藉口?你是否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

其實,正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所以父母不要想當然,而要真正去了解孩子,才能找到問題解決之法門。

這個問題非常有普遍性,因此在此統一回復下面三點:

孩子生命早期,3歲前,父母若能具備這3條素養,育兒效果不會差!

1,父母的自以為是,是育兒中最大殺手

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時,總習慣性的說“孩子的目標無非就是……”、“孩子想獲得的,我肯定都知道”……

你真的都知道嗎?

我在做家庭治療時,經常會讓來訪的家庭成員互相打分,僅僅這麼個小環節,就常有驚喜或意外發生。

比如:媽媽沒想到孩子給自己的分數那麼低;爸爸沒想到自己分數那麼高;父母給孩子打分後,發現分數也沒原本自己想的那麼低……

父母往往並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卻想當然的以為孩子一定是這麼想的。

孩子生命早期,3歲前,父母若能具備這3條素養,育兒效果不會差!

2,不能“假設有罪”

“假設有罪”是法律名詞,指未宣判前,法官先假設被告有罪,然後被告律師要提供一系列證據證明其無罪。

在很多家庭裡,父母總是先判定孩子是“貪玩”、“不聽話”、“逆反”等,標籤貼了一堆。

而孩子卻無法自證,因為原告、法官都是父母。

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還要認為“假定無罪”,是為孩子找藉口。

這讓孩子的委屈何處去?只能用錯誤行為發洩、挑戰了。

在法律界,“假設有罪”是不人性的,越來越多的國家,現在都實施了“假設無罪”,包括中國,以及所有英美系國家。

那麼在家庭裡呢?

如果父母在內心認定孩子和自己是對立的,即使表面掛著笑容,仍很難有好的溝通結果。

如果父母能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先“假定無罪”,這樣和孩子才能聊得下去。

我兒子10歲,有一個階段不知為啥開始翹椅子, 坐那兒就不停的翹,家裡翹,學校裡也翹,嚴重到老師都來找我的地步。

有一天,睡前聊天,我跟他提了這事,問他:最近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經常翹椅子?

孩子回:恩,我最近老是控制不住想翹。

我:翹了以後什麼感覺呀?

孩:舒服,很放鬆。

我:以前不翹的時候,不舒服,不放鬆嗎?

孩:以前每一天都很舒服,不用翹椅子。

我:現在每一天都不舒服了嗎?發生了什麼?

孩子停頓了一下,過了幾秒才說:上次測驗沒考好,被老師批評了,但我一直這麼複習,不知道為什麼以前都沒問題,就那次考砸了。

他上次沒考好我知道,但我不知道他被老師批評了,現在我明白了:因為上次的測驗,導致他有壓力了,而簡單的重複性動作,是緩解焦慮的最好方法,所以他會說翹椅子舒服。

如果我一開始就認定孩子有問題:越來越不乖,吊兒郎當,考砸了不吸取教訓,還養成了另一個壞習慣……,我就不會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孩子生命早期,3歲前,父母若能具備這3條素養,育兒效果不會差!

3,不調整孩子,光調整父母,有用嗎?

很多父母說,調整孩子太難,還有其他辦法能調整孩子狀態的嗎?

親子關係,是父母和孩子兩部分組成的,只要其中一部分做了徹底的變動,另一部分一定會有聯動反應。

但父母不要以為調整自己就簡單了,事實上,是更難。因為父母的處事模式更固化,要想撼動不容易。

當然我們堅持學習科學育兒,本身也是一種撼動。

那麼如果父母下決心改變自己,該怎麼變?

很簡單,做到三條,你的孩子想變差都難:充分的耐心、穩定的情緒、獨立的自我。

當然如果你能加上:不斷進取、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經常反省、努力學習……那就更好,但人無完人,啥都做到,就變神了。

而且我們並非要造一個全新的家長,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加三條而已,一些基本的積極心態,家長原先就具備一些,就夠了。

有些農村婦女,沒有文化,但一樣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是源於這三個品質。

需要強調的是:孩子越小的時候,父母調整自己,收穫的效果就越好。

比如在孩子3歲前,父母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孩子這一生都將受益。

而待孩子長大,特別是接近成年時,受社會影響更大,父母的作用就大大弱化了。

孩子生命早期,3歲前,父母若能具備這3條素養,育兒效果不會差!

佛教裡有“凡人畏果,菩薩敬因”,意思是:人通常只畏懼結果,但看不到導致結果的原因,而開悟的人,往往更敬重原因,結果自然便會好。

這句話我很喜歡,也時常提醒自己,特別是育兒中,不要被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外顯行為所迷惑,造成自己很大的情緒。應該心平氣和,冷靜地去探究背後真正的原因。

只有瞭解了孩子真實的想法,下一步管教才有針對性,才會起效果。

當然真實想法沒有那麼好了解,唯真誠耐心的溝通,是不二法門!

—END—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