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百亿级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市场(TAVR),国产"C位" 突围记

百亿级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市场(TAVR),国产

本月,两家上市企业引起了业界对心脏瓣膜领域的关注:

  • 12月9号,北京佰仁医疗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达34亿,主打外科瓣。
  • 12月10号,杭州启明医疗香港上市,首日市值达157亿港元,主攻介入瓣。

他们的背后有一个的共同基础: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据TCT(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预测,2025年,主动脉瓣膜的经济价值将超越冠脉支架。

瓣膜,已经成为心血管高值耗材领域,继冠脉支架之后新的“英雄地”。


如何修补“心跳杂音”?

心脏瓣膜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

老龄化的宿命——“心跳杂音”

心脏瓣膜是心脏的“看门人”,也相当于血液流动的“单向阀门”,掌管人体血液循环运动,我们肉耳可听的心跳声,就来源于四个心脏瓣膜的交替开合发出的声音,

据测算,在人的一生中,心脏要不停歇地跳动30亿次,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量,难免心脏瓣膜会因故损坏,出现“心跳杂音”。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中国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为2.5%~3.2%,2018年患者超过2700万人,其中超过75岁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13.3%。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从开胸到微创,从机械瓣到生物瓣

对于大多数瓣膜疾病,单纯使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微乎其乎,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更换瓣膜。

治疗形式上,据葛均波院士介绍,心脏瓣膜治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0时代——传统瓣膜外科手术(SAVR):开胸手术,创伤大危险性高;
  • 2.0时代——微创瓣膜外科手术(MIVS):相比SAVR,伤口更小、出血更少;
  • 3.0时代——经导管脉瓣治疗术(TVT):无切口手术,由外周血管进入,风险较小。

人工心脏瓣膜产品上,自上世纪60年代,人工心脏瓣膜被发明并投入使用,期间经历了机械瓣、生物瓣和介入瓣三个阶段。

  • 机械瓣:全部使用人造材料制成,技术最为成熟,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势,但需终身进行抗凝治疗;
  • 生物瓣:取自猪和牛的组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只需短期抗凝,但使用寿命有限,一般是10-20年;
  • 介入瓣:跟随导管介入技术应运而生,无需进行开胸手术,为高龄等不耐受外科手术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百亿级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市场(TAVR),国产

▲人工心脏瓣膜产品分类

随着技术改进和成本管控的双向驱动,新疗法必将替代旧疗法。

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TAVR)正携手介入瓣,成为心脏瓣膜治疗3.0时代的“主力军”。


巨头的游戏,“三驾马车”抢占百亿级黄金赛道

据统计,2018年,全球主动脉瓣患者达到4530万,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TAVR适应症进一步拓宽,根据预测,2025年主动脉瓣患者将达到5190万人,市场也将达到百亿级规模。

虽占据百亿级别的黄金赛道,但却因超高的技术壁垒,仍属于“巨头的游戏”。据测算,爱德华生命科学、美敦力、波士顿科学这三家心血管巨头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TAVR市场,市场高度集中。

爱德华:业内鼻祖,尽享先发优势

1975年,爱德华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款猪心生物瓣膜。15年前,也正是它完成了全球第一例外科二尖瓣替换手术,被当时的医疗圈称为心脏手术的“奇迹”。

此后多年,爱德华在瓣膜领域一骑绝尘。

2007年,爱德华在欧洲推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TAVR产品——经导管心脏瓣膜SAPIEN,成为爱德华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巅峰。

之后,爱德华聚焦赛道,连发三弹,相继推出经导管心脏瓣膜SAPIEN XT、SAPIEN 3和SAPIEN 3 Ultra,并将TAVR疗法逐步拓展到中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2018年初,爱德华新一代产品——具备重新定位和可回收功能的自膨式经导管主动脉瓣Centera获得CE认证,目前在美国开展关键性的临床试验。

2019年Q3,爱德华季报显示,TAVR业务

  • 营收7亿美元,
  • 同比+25.7%,
  • 占公司总营收64%。

爱德华凭借在瓣膜领域的先发优势,10年间市值翻了10倍。

美敦力:“买”入市场

就在 SAPIEN 问世2年后,器械巨头美敦力登场,方式也很“美敦力”——买!

2009年,美敦力以8.5亿美元将主动脉瓣膜独角兽CoreValve纳入麾下,开始布局TAVR市场。

成立于2001年的CoreValve,其介入主动脉系统于2007年获得CE认证,收购时全球植入量已达2600多例。

2014年,美敦力主动脉瓣膜系统CoreValve获得FDA批准,正式进入市场。

此后几年,美敦力相继推出了CoreValve Evolut ™ R,CoreValve Evolut ™ PRO和Evolut ™ PRO+三款治疗方案。其中,前两款产品于今年8月获FDA批准。

或许是为了区别于爱德华的SAPIEN(球扩式、牛心包材质),美敦力的三款TAVR产品均为自膨式、猪心瓣膜,并且具有可回收、可重新定位功能。

百亿级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市场(TAVR),国产

▲美敦力介入瓣膜产品

美敦力2019年Q3季报显示,CoreValveEvolut™ PRO系列产品增长达15%。

波士顿科学:以技术组合“后发制人”

看着爱德华和美敦力在TAVR市场争锋,心血管四巨头之一波科随后入场,逐鹿瓣膜江湖。

2017年8月,波科以4.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心脏瓣膜公司Symetis,将该公司的ACURATE系列瓣膜产品作为对其核心产品——LOTUS系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的补充,以期以技术组合提升在瓣膜治疗领域的地位。

2019年4月,LOTUS Edge™被FDA批准可用于外科手术高危风险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截至目前,波科心脏瓣膜的“后备力量”,还有尚在临床试验阶段的ACURATE neo™。

以2019年为临界点,全球经导管介入瓣膜的三驾马车由此形成。

无外商涉足,罕见“国内领跑”格局

就在海外TAVR市场风生水起之时,中国力量亦不甘落后。中国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虽起步较晚,但基于庞大的市场支撑,发展速度一路高歌猛进。

据2019年TCT(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可开展TAVR手术的医院已达142家,总计手术例数2000例左右。据统计,2018年,国内TAVR市场约2.8亿元。未来十年,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中国TAVR市场上,或受限于准入法规,目前爱德华、美敦力、波科均未有TAVR产品在国内上市。在中国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上,TAVR属于罕见的无跨国企业涉足的“净土”领域。

这大大激发了国内企业的创新热情,一批靠自主研发的技术型国内企业拔地而起。

其中包括,已有产品获批上市的启明医疗、杰成医疗、微创心通,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正在临床开发中的公司包括沛嘉医疗、蓝帆医疗等,基本形成3+N格局。

百亿级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市场(TAVR),国产

▲国内介入瓣膜产品获批情况

启明医疗:独享近80%国内市场份额

2009年,爱德华 SAPIEN 问世2年后,启明医疗在杭州注册成立,主攻经导管瓣膜。

经过近10年的奋斗,启明迎来高光时刻。今年12月10日,启明医疗正式“敲钟”港交所,获得312倍的超额认购,市值一度超过150亿港元(约140亿人民币)。

高估值的背后,是启明多年来在TAVR领域的研发投入:

  • 2006年,启明组建创始团队;
  • 2014年,启明自主研发的VenusA-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和VenusP-Valve经导管肺动脉瓣膜入围首批“绿色通道”目录;
  • 2017年,VenusA-Valve获NMPA批准,成为首个在中国上市的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产品;
  • 2017年底
    ,乘胜追击,新一代具有可回收功能的VenusA-Plus已开展临床试验,首例临床应用已成功进行。

在不断完成多个“中国第一”的同时,启明也通过海外并购,相继进行第三代TAVR技术开发、TAVR解决方案的产品补充等,以巩固技术优势,深入海外市场。

根据FROST&SULLIVAN的调研报告,按2018年TAVR产品植入量计,启明医疗将近八成市场份额收入囊中,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79.3%,排名第一。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国内TAVR市场还没有进口品牌,如此一来在市场培育上,国内企业就需要自己做市场教育的工作,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也会影响市场放量速度,加上持续的研发投入,导致了启明医疗至今尚未盈利。

杰成医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009年,在启明成立的同一年,一位加拿大华人医生在苏州成立了杰成医疗,也主攻主动脉瓣。

杰成医疗的J-Valve®系统于2017年4月28日获得NMPA批准上市,比启明的VenusA-Valve仅仅晚了3天,是中国第二个获批的TAVR治疗方案。

但恰恰就是这三天,杰成的先发优势尽失。截至2018年底,据杰成介绍,J-Valve®瓣膜已完成近千例患者植入。而2018年,启明的瓣膜植入超过2000例,杰成与之相差一倍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创始人发挥了主场优势,将J-Valve成功引入加拿大市场。据悉,这也是发达国家首例采用全部中国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

现阶段,杰成医疗正在致力于经股动脉途径瓣膜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微创心通:以价格战入局

就在苏杭CP并进之时,国产高端器械第一梯队选手——微创医疗入场。

2015年,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微创心通,“死磕”介入心脏瓣膜。

2016年,VitaFlow®瓣膜系统进入NMPA的审评审批“绿色通道”。2019年7月,该产品获证上市。

背靠“金主”的微创心通,底气十足的率先打响价格战。据其官网介绍,VitaFlow®的市场价格或将比市面上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低约30%,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是否会让VitaFlow®迎头赶上,还需持续观察。

目前,微创心通具备可多次回收、重新定位和释放等功能第二代VitaFlow II已进入绿色通道并已开展国内临床试验。

在国际市场, VitaFlow II在欧洲开展了上市前临床研究项目,该试验是在欧洲开展上市前临床研究的首个国产主动脉瓣膜项目,目前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百亿级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市场(TAVR),国产

国内TAVR赛道正逐渐扩宽。

8月2日,

蓝帆医疗公告称,拟以13.9亿元的价格收购瑞士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研发生产公司New Valve Technology100%股权,该公司为欧洲市场仅有的的五大TAVR生产厂商之一。

但同时,作为新兴技术,TAVR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动辄20多万的治疗费用,导致市场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TAVR百亿级赛道争夺战才刚刚开始,先行者是否能够保住先发优势,后继者可否有望后来居上,一切仍处于未知。但在这块“新大陆”上的所有尝试与碰撞,都会加速引领TAVR时代的到来。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