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序言: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以後。以武將身份稱帝的宋太祖深知“兵權”的重要性,所以,宋太祖當即便針對兵權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而後又順勢推行了“更戍法”,藉以實現對武將權力的進一步抑制,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進程。

但隨著時間的變遷,更戍法卻逐漸形成了“冗兵”之勢,繼而更是對北宋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宋神宗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自治平四年(1067)登基伊始,就展開了針對“更戍法”弊端的改革進程。而後又順勢裁軍、置將,有效的打擊了北宋“冗兵”之勢,對軍事體系的完善和發展產生了極為積極的作用。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北宋“更戍法”示意畫像插圖

所謂“更戍法”,說白了其實就是讓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但輪換次序卻僅限於軍隊,武將並不隨之調動。

話說白了,宋太祖此舉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如此一來,軍官不認識士兵,自然也就無法培養親信勢力,從而也就等同於起到了預防“藩鎮割據”事件之效。

但讓宋太祖沒考慮到,或者是他壓根就沒注意到的是,“更戍法”固然是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截至宋神宗趙頊執政之前,其所導致的一系列弊端也不容忽視,好比因閒散士兵太多而導致的“冗兵”問題,甚至是因“冗兵”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北宋“財政虧空”的問題。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更戍法”推行背景

不過話說回來,固然“更戍法”有弊端,而且問題還很嚴重,但也是要分時間、以及相對應的背景局勢而言的。

就好比宋太祖趙匡胤執政之初,他所面臨的其實是“五代十國”之亂世的殘局,畢竟“五代承唐藩鎮之弊,兵驕而將專,務自封殖,橫猾難制”,各個藩鎮分崩離析時日已久,如果再不進行遏制的話,極有可能會導致剛剛建立且還沒站穩腳跟的北宋再次陷入一個“分裂”的尷尬局面。——《文獻通考·兵考五》

俗話說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是要收拾殘局,那麼自然是要針對“五代十國”時期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來下手。

  • 而五代十國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受唐朝“府兵制”的影響,導致各個“軍府”藩鎮私下裡大肆養兵,擁兵自重,從而導致“兵權”太過於分散。
  • 再加上“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所謂的“兵”,其實就是農閒時期稍加軍事訓練而組成的“鄉兵”,而且軍事裝備都還是“自備”的,這也就讓各個軍府的“養兵”成本變的十分低廉。

換言之,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時代,但凡是個將領,或者說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都可以說自己是順應天命,從而自立為王,畢竟低廉的成本就在那擺著,萬一成了呢?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募兵制示意畫像插圖

宋太祖推行“更戍法”的理由

如果這麼看的話,宋太祖趙匡胤的治軍之法,屬實是有點“對症下藥”的意思在裡面的。

  • 首先,宋太祖自登基之初,就宣佈廢除了“府兵制”,而後又下令將“天下失職、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制以隊伍”,改為推行“募兵制”,而這“獷悍之徒”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那些被“地主階級”壓迫而破產的農民,迫於生計而走上了反抗之路,即上山成了“悍匪”。——《文獻通考·兵考四》

顧名思義,宋太祖這一個舉措,其實也就等同於控制住了影響政權穩固的“不穩定因素”,使得這些破產的農民不至於無家可歸,同時也間接的增加了北宋自身的軍事力量。但這也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藩鎮割據的根本原因,那個“兵權”的歸屬問題還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宋太祖派兵“更戍”示意畫像


  • 所以,為了預防再次出現武將擅權的局面,宋太祖又順勢推行了“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邊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來道路,足以習勞苦”,畢竟光養兵可不行,也得練不是嗎?而這輪流更換戍守邊防的做法無疑就是最佳的一個方案了。——《文獻通考·兵考五》

從而使北宋軍隊“不至驕惰”,不至於出現士兵能力良莠不齊的局面。當然,最主要還是為了使“將不得專其兵”,將兵權收歸中央,實現中央集權。從而也就讓武將無法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藉以預防再現“五代十國”那樣的藩鎮割據亂世情景。——《文獻通考·兵考五》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更戍法對解決五代十國之殘局顯然是有著很明顯的效果的,也屬實是當時比較容易推行且見效比較快的一個方案,對於北宋初期也是好處多多。

而至於其所導致的“冗兵”以及“財政虧空”問題,試問,與“政權分裂”的嚴重性相比,大家說宋太祖會怎麼選?

明擺著,當然會選擇繼續推行“更戍法”了,畢竟其對宋太祖趙匡胤穩固北宋政權,在那亂世站穩腳跟,以及促進中央集權等方面的意義屬實是無法被替代的,至於“財政虧空”等等問題,反而成了小問題。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宋太祖劇照示意插圖

“更戍法”導致“冗兵”,繼而使得北宋“財政虧空”

但隨著時間的變遷,“五代十國”之殘局被盡數消解以後,“更戍法”的弊端顯然就無法被忽視了,這也是北宋發展的必然,畢竟任宋太祖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助他加強中央集權的“更戍法”,會在後世變得讓北宋無力承擔其花費。

甚至還得倒貼錢。

就好比治平四年(1065),北宋朝廷在這一年“內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出一億二千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萬一千二百七十八”,儼然倒貼了將近1853萬之多。——《宋史·食貨下一》

而據史料記載,治平年間的兵馬總人數是“一百十六萬二千,而禁軍步騎六十六萬三千”,相較於宋朝的政治機構體系,赫然是軍費支出佔了大頭。——《文獻通考·兵考五》

這也就意味著,“更戍法”已經導致北宋出現了“冗兵”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閒散“兵力”太多了,繼而也就導致北宋每年都會因此而產生大量的軍費支出,對財政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難不成歷代的宋朝統治者就沒在意過這個“冗兵”的問題嗎?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宋朝軍隊訓練劇照示意插圖

“更戍法”導致“冗兵”的原因

事實上,北宋朝廷其實對這個問題很在意,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或者說是還沒有想到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北宋之所以會出現“冗兵”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歸結到“更戍法”的另外一個弊端上面,也就是北宋軍隊“整體軍事素質低”的問題。

畢竟就“更戍法”所營造出的“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軍事格局來看,勢必會讓北宋武將沒辦法去得心應手的指揮士兵。而與此同時,士兵亦是沒辦法完全的信服武將,從而也就導致了一個軍令無法被及時且高效執行的問題。

換成現在的話來講,“軍令如山”,戰場上時局瞬息萬變,如果軍令尚且不能被及時且高效的執行,那又該如何去取得戰爭的勝利呢?

無他,唯有打“人海戰術”,即更多的招募兵馬,那麼戰鬥力不高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大遼政權少數民族畫像示意插圖

但北宋後期畢竟不同於宋太祖執政時期,戰事雖多,卻也絕對沒有宋太祖時期那般頻繁,對外抵抗大遼、西夏等少數民族;對內又是攻打荊湖,平定後蜀;又是揮師江南,統一吳越、南漢、以及南唐等地的,而且還多次御駕親征。

這在無形中就讓“更戍法”的這個弊端,在宋太祖執政時期其實一直都處於一種很“低調”的狀態,並不明顯,畢竟戰事頻繁,那兵力的消耗及補充自然也就大。

從而也就導致到北宋後世的統治者察覺之時,已經為時已晚,“更戍法”大勢已成,那一百多萬的兵馬看似不少,但戰鬥力屬實高不到哪裡去。

繼而也就導致在宋神宗執政之前,即便是明文規定“兵至六十一始免,猶不即許”,畢竟北宋後世雖戰事不多,但也有西夏等少數民族在外虎視眈眈,這少一個人那就少了一份力量啊,所以是萬萬少不得的。——《宋史·兵八》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宋神宗趙頊示意畫像插圖

宋神宗廢除“更戍法”的理由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到了宋神宗趙頊執政之時,“更戍法”實則已經積弊成疾,變成了北宋政權的一個沉重負擔。

就像前文曾列舉過的那個“治平二年”財政虧空的案例,雖說當時不是宋神宗在執政,但其時間距離宋神宗執政也不過將近兩年而已。

這也就意味著宋神宗趙頊自執政伊始,就已然面臨著一個財政收入不足以國用的尷尬困局,而且也亦是已經到了一種積弊成疾,且“勢處極重之難返”的程度。

故而也就有了“神宗嗣位,尤先理財”的說法,甚至於有大臣提議修整下宮內諸殿的欄杆,都被宋神宗以“禁中諸殿欄檻率故弊,不必覆也”的理由給拒絕了。屬實是已經到了不得不節衣縮食、以資國用的程度。——《宋史·食貨下一》

相信有人可能會覺得宋神宗這也忒“摳”了,每年幾千萬的軍費支出著,卻捨不得花費幾萬來修修欄杆,但是大家想過沒有,“財政虧空”問題看似不大,改改政策也就有了。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世界銀行總部示意照片

可是宋朝畢竟是一個政權,他不比我們“個人”,更不同於我們現如今這樣的“經濟一體化”時代,一個國家萬一遇到個財政赤字啥的,還可以通過“世界銀行”或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從其它國家那裡借點資金週轉一下。

所以,對北宋而言,虧空了就是虧空了,那時候沒有“世界銀行”,也沒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沒有同盟戰略合作伙伴。而如果改政策的話,一方面見效慢,且還不一定能起到本該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著實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甚至還有可能會起到反效果。

大家想啊,北宋的財政收入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百姓所繳納的“賦稅”,朝廷自身的收入產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換句話來講,既然改政策是為了彌補“財政虧空”的問題,那也就相當於要加大北宋的“賦稅徵收”力度。其實也就等同於是加大百姓所要承擔的“賦稅數目”。

因此,這也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百姓是否還有能力去承擔這加量的“賦稅標準”,萬一承擔不了的話怎麼辦?

無他,大概率會發動農民起義。歷史上類似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諸如秦末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宋朝之後的明末農民起義等等,這種甚至會導致“政權覆滅”的後果,宋神宗能承擔的起嗎?定然是承擔不了的。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王安石畫像插圖

宋神宗改革更戍法弊端,順勢裁軍、置將,改革軍政

宋神宗也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經過了一番考量以後,還是決定針對“更戍法”展開改革,從北宋軍事體系自身下手,解決造成“冗兵”問題,甚至是“財政虧空”問題的根源。

顧名思義,就是要裁軍,然後廢除更戍法,改推由王安石所提出的“置將法”。

故而,也就有了熙寧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宋神宗下詔“量減衛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請受”的事件發生,如若我們再綜合同年所發生的“揀禁軍有不任征戰者減充小分”的改革舉措來看的話。——《宋史·兵八》

相信大家很明顯的就能看出來,宋神宗這兩個改革舉措的目的,雖然還並未彰顯出明確的“裁軍”之意,但實則已經開始了對“禁軍”的整頓,全軍年齡四十歲以上且戰鬥力不太合格的均會被削減掉相應的軍餉。

同時,每年還會在禁軍中篩選出一部分不合征戰標準的人,並將這些人降級到“廂軍”陣列當中,換言之,宋神宗此時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提升“禁軍”的整體軍事素質,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北宋所面臨的財政壓力。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廂軍示意畫像插圖

繼而,到了熙寧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宋神宗趙頊又再次下詔“揀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勝甲者,升以為大分”,這次的意思就很明顯了,既然“禁軍”已經整頓的差不多了,那接下來自然是要找“廂軍”下手了。——《宋史·兵八》

但是,為了預防軍營士兵產生不滿的情緒,宋神宗在改革廂軍之時,並未作出如同整頓禁軍之時那般的“打壓”舉措。

而是選擇了一個以“獎勵”形式刺激官兵訓練熱情的政策,但目的其實還是換湯不換藥,同樣是為了提升軍隊的整體軍事素質。

與此同時,宋神宗也順勢提出了“五十已上願為民者聽”的改革政策,也就是要開始裁軍了,畢竟經過幾年的整頓,整體的軍事素質已經有所上升,此消彼長之下,自然在“官兵人數”上面的需求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小。——《宋史·兵八》

所以,對於這些已經年過半百,且戰鬥力急劇下降的北宋官兵,宋神宗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像湊數一般的將其保留在軍營當中,而是還其民籍,讓其回家種地去。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北宋官兵作戰示意插圖

一方面間接的提升了軍隊的平均戰鬥力,另一方面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朝廷“創收”,屬實是一舉兩得,“至是免為民者甚眾,冗兵由是大省”,從而也就達到了有效打擊“冗兵”之勢的目的,軍隊人數大減,但軍事實力卻並未跌落多少,甚至還略有增幅。——《宋史·兵八》

因為,於熙寧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宋神宗還曾專門下發了一道詔書,“詔頒諸班直禁軍名額”,直接就明文廢除了“更戍法”,正式改推王安石所提出的“置將法”改革舉措。——《宋史·兵一》

意思就是將各路駐軍分為若干個小點的軍事單位,然後又在每個單位置將,同時並置副將一人,且讓其常駐,赫然就是為了改變此前的“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之風,使得官兵與武將的配合也可以在朝夕相處之下變得更為默契,起到進一步提升北宋軍隊“整體戰鬥力”的效果。


宋神宗:為何要改革更戍法?時局不同,更戍法導致冗兵,自然要改

宋神宗示意畫像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看出,宋神宗針對更戍法的種種改革舉措,其實跟宋太祖推行更戍法的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有針對性的推行改革政策。

而至於其所產生的後果,也屬實只是當朝統治者在推行之時,經過權衡其利弊後所作出的無奈選擇罷了。

因此,我們暫且先不提別的,單從“蓋熙寧之籍,天下禁軍凡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的數據結果來看,宋神宗針對更戍法弊端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其作用無疑是十分明顯的。——《宋史·兵一》

畢竟相較治平年間那將近66萬的禁軍人數來看,明顯宋神宗時期光禁軍就裁了將近10萬人,至於“廂軍”,自然也絕對不會少。

大家別忘了,前文可是曾提到過,禁軍中不合格的官兵,可都是被裁撤到了廂軍陣營,這也就意味著裁軍之時,廂軍才是裁撤那“五十歲”以上官兵的主力。

而且,如若我們單就宋神宗在改革“更戍法”弊端以後,其所造成的“財政虧空”困局被緩解、軍事實力進一步提升、且軍事體系官制愈加完善等等方面而言的話,足以證明宋神宗的這一系列改革舉措,對北宋軍事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屬實是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存在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