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矢志不渝、銳意進取的一代明主

宋神宗趙頊,英宗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20歲登基,在位19年,終年38歲。少年時代的趙頊,胸懷大志,希望改變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命運;即位後,銳意進取,勤於政事,力求中興大宋,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宋神宗——矢志不渝、銳意進取的一代明主

神宗在位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原本是想解決內憂外患,可惜都不徹底。

其一是變法。

趙頊少時天性好學,常常因讀書而廢寢忘食,在讀過的諸子百家中,他最崇尚法家,十分敬佩商鞅變法的魄力。神宗繼位時,宋朝已經走過了鼎盛期,國家積弊日益凸顯。為實行變法,神宗急需一位得力大臣協助自己。不久,王安石進入了神宗的視野。

宋神宗——矢志不渝、銳意進取的一代明主

王安石,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他22歲考中進士,出任地方官近二十年,不僅政績突出,文學造詣亦十分深厚,確有經國濟世之才。照理說,此等人才,理應出任京官輔佐皇帝才是。期間許多人也曾推薦他,文壇領袖、同時也是朝廷大員的歐陽修三番五次舉薦他,都被他拒絕了。一次朝廷的委任狀送到他家裡,這位老兄居然躲進廁所!唐時有人感嘆"居長安,大不易",王安石深知東京汴梁消費之高,不願赴京。他一心治學,不修邊幅,性格執拗,人稱"拗相公"。

煕寧元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進京,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負責變法,史稱"煕寧變法"。

變法之初,由於皇帝的信任與支持,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等新法相繼出臺,推行十分順利,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達到了7億畝,單產普遍提高;礦產品產量為漢代、唐中葉的數倍至數十倍;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的發展;軍隊戰鬥力明顯提高。

宋神宗——矢志不渝、銳意進取的一代明主

然而,任何變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遭遇重重阻力。朝中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同時,新法觸及了宗室、外戚的利益,遭到了太后、皇后及親王的強烈反對。期間,王安石兩次罷相,神宗在異議和阻力面前,雖有懷疑和動搖,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這場曠日持久、艱難推進的變法運動,耗盡了神宗一生的心血。遺憾的是,神宗死後,推行十六年的新法就被其母高太后暫時廢除。

其二是伐夏。

神宗即位之初,北方的遼、西北的西夏在邊境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北宋王朝。20歲的少年天子血氣方剛,唐唐大宋王朝居然要向邊陲小國西夏納貢,實在是奇恥大辱!他決心一雪前恥,恢復大宋國威。煕寧元年(1068年),王韶向神宗上了三篇《平戎策》,建議朝廷開拓熙河"斷西夏右臂",先復河湟,再圖西夏。神宗十分讚賞,對王韶其委以重任。

王韶不負神宗期望,五年經營,最終在熙寧六年(1073),收復自安史之亂以來被吐蕃各部控制的熙、河、洮、岷、疊、宕等州,開邊兩千餘里,增強了神宗伐夏的信心。

宋神宗——矢志不渝、銳意進取的一代明主

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國主秉常被囚,梁太后執政。神宗認為機不可失,集結30萬大軍,兵分五路攻夏,意欲直搗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宋軍最初進展順利,聯克數州,直抵靈州。在靈州城下,宋軍遭到西夏軍的頑強抵抗,18天不能破城,而糧道又被切斷。西夏軍挖開河渠,水淹宋軍大營,宋軍死亡大半,最終不得已撤軍。神宗得報,徹夜未眠,自此染上重疾。

然而,神宗並沒有放棄消滅西夏的願望。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神宗採納給事中徐熙的建議,在橫山要衝築永樂城,打算以此為據點進逼興慶府。九月,城池剛建好,西夏欲除此大患,集全國兵力攻城,宋軍大敗。永樂城之戰成為宋夏戰爭的轉折點,此後宋軍由攻勢轉為守勢。神宗得知城破戰敗,異常悲憤,早朝時甚至對著群臣痛苦流涕,可見戰敗對年輕皇帝的打擊之大!自此,神宗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情加重,含恨而逝。

宋神宗——矢志不渝、銳意進取的一代明主

神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渴望富國強兵,再造漢唐盛世,成為一代雄主,然而在改革與開邊的問題上,急於求成,最終壯志未酬,遺憾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